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的前提下,一个必要的举措是,积极推进股票质押贷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开展个人与企业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
8月22日,不少媒体沸沸扬扬地刊发了一条消息: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参与《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起草的有关人士表示,《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也完全适用于个人,银行对股票和资金同时监控,被质押的股票只能在银行的特别席位上交易。所以银行要开办这项业务应该不会承担很大的风险。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已经被市场期盼已久,于是,部分股民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了,沉闷多时的股市活跃起来,当日股指顽强上攻冲破了下降通道。
有资料表明,截至2001年底,券商通过股票质押贷款融资已超过180亿元。建设银行开展的此项业务,几乎是当年开展,当年盈利,并且其业务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8月17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开辟新途径联系股市,该行宣布开始办理“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此举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监管层开始在政策上对“证券类产品质押贷款”有所松动。
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课题组提交的一份报告认为,股票市场将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应该在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之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时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应予以充分关注。股市将成为货币政策重要传导渠道,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中国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现象,就是城乡居民储蓄额的持续增长和银行业巨大的存差、资本市场的低迷同时存在。据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至7月31日,各项存款大幅增加,余额已达到15.9万亿元,增长18.7%,存贷差有3.7万亿元。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加885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77亿元。目前,证券市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拓宽银行资金合规入市渠道。不少人士建议,将储蓄资金赶入证券市场,这有利于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和恢复证券市场的信心。
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确实是一个难题。知名学者王连洲认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将不太可能使银行资金短期内入市。他认为主要是法律法规上的限制。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和金融分业经营思想指导下,防范金融风险仍是工作重点。8月20日《财经》发表了胡舒立的文章《勿因银行存差起放信贷资金救市之念》,她认为,在当前商业银行的诸多问题中,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而防止这种情况继续恶化,就绝不能将银行资金过多暴露于股市风险之中。说到底,各种股市救银行之说,其实还是想让银行救股市。《国际金融报》载文称,中国股市一时的低迷并不可怕,而如果在这种沉默中爆发出来的仍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具有投资价值的股市,那才可怕。目前有人建议银行资金入市就很可能造成这种结果。因此,中国股市的发展繁荣似应尽量避免这种人为的痕迹,否则,下次股市暴跌套住的不会是6000万股民,而是1亿甚至2亿股民。
尽管银行资金入市是难解之题,但难解也必须解。不少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社会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极不适应,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两市之间的资金流动是一种客观规律,人为堵截难以奏效。银行资金入市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银行的投资渠道如果不拓展,银行自己就会面临生存危机,而入市无疑是当前较为理想的资金“出口”。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财经委副主任董辅 说,资本市场的创新有时领先于银行的信贷政策,应因地制宜地调整金融法规,引导银行资金有序地流入证券市场,如果证券市场的资金只出不进,当然会萎靡不振。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在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的前提下,一个必要的举措是,积极推进股票质押贷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开展个人与企业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
8月22日,不少媒体沸沸扬扬地刊发了一条消息: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参与《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起草的有关人士表示,《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也完全适用于个人,银行对股票和资金同时监控,被质押的股票只能在银行的特别席位上交易。所以银行要开办这项业务应该不会承担很大的风险。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已经被市场期盼已久,于是,部分股民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了,沉闷多时的股市活跃起来,当日股指顽强上攻冲破了下降通道。
有资料表明,截至2001年底,券商通过股票质押贷款融资已超过180亿元。建设银行开展的此项业务,几乎是当年开展,当年盈利,并且其业务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8月17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开辟新途径联系股市,该行宣布开始办理“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此举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监管层开始在政策上对“证券类产品质押贷款”有所松动。
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课题组提交的一份报告认为,股票市场将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应该在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之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时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应予以充分关注。股市将成为货币政策重要传导渠道,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中国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现象,就是城乡居民储蓄额的持续增长和银行业巨大的存差、资本市场的低迷同时存在。据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至7月31日,各项存款大幅增加,余额已达到15.9万亿元,增长18.7%,存贷差有3.7万亿元。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加885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77亿元。目前,证券市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拓宽银行资金合规入市渠道。不少人士建议,将储蓄资金赶入证券市场,这有利于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和恢复证券市场的信心。
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确实是一个难题。知名学者王连洲认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将不太可能使银行资金短期内入市。他认为主要是法律法规上的限制。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和金融分业经营思想指导下,防范金融风险仍是工作重点。8月20日《财经》发表了胡舒立的文章《勿因银行存差起放信贷资金救市之念》,她认为,在当前商业银行的诸多问题中,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而防止这种情况继续恶化,就绝不能将银行资金过多暴露于股市风险之中。说到底,各种股市救银行之说,其实还是想让银行救股市。《国际金融报》载文称,中国股市一时的低迷并不可怕,而如果在这种沉默中爆发出来的仍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具有投资价值的股市,那才可怕。目前有人建议银行资金入市就很可能造成这种结果。因此,中国股市的发展繁荣似应尽量避免这种人为的痕迹,否则,下次股市暴跌套住的不会是6000万股民,而是1亿甚至2亿股民。
尽管银行资金入市是难解之题,但难解也必须解。不少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社会资金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极不适应,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两市之间的资金流动是一种客观规律,人为堵截难以奏效。银行资金入市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银行的投资渠道如果不拓展,银行自己就会面临生存危机,而入市无疑是当前较为理想的资金“出口”。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财经委副主任董辅 说,资本市场的创新有时领先于银行的信贷政策,应因地制宜地调整金融法规,引导银行资金有序地流入证券市场,如果证券市场的资金只出不进,当然会萎靡不振。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在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的前提下,一个必要的举措是,积极推进股票质押贷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开展个人与企业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