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八百里秦川上的无双镇,老一辈的唢呐师父焦三收下了天鸣和蓝玉两个小徒弟,悉心指导,希望能培养出一位真正的传人。然而,在时代变迁中,唢呐这一民间艺术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唢呐班子四散飘零、无以为继……只有那唢呐声声,或欢快悠扬,或荡气回肠。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被尊为“中国电影教父”的吴天明导演,在影片中用自己的镜头,再一次真诚地告诉人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吹到骨头缝里”,是艺术与生命的融合。
老师父焦三爷(陶泽如饰)面冷心热,可亲可敬,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传统严师的形象。他对唢呐艺术毕生的热爱与坚守,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大徒弟天鸣原本是为了父亲的心愿才勉强拜师,他天资平平,一度想要放弃。二徒弟蓝玉则聪明伶俐,很快就学会了各种技法。为了考验两个徒弟,焦三爷这位“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他选择了天鸣作为接班人,因为天鸣扶起父亲时候的眼泪打动了他,让他看到了天鸣对父亲的心疼、孝顺和责任,也看到了天鸣心中蕴藏的质朴、善良和温情。这些正是“艺德”的体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艺术责任的坚守,最终,才能实现“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术境界。影片让我们看到老一代艺术家在传承上的苦心孤诣——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艺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
两个孩子的学艺过程,是艰辛而美好的。无论天赋高低,做任何一件事,想要达到艺术的高度,都需要时间和汗水的付出。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一再重复、极为无聊的。影片中,天鸣手持芦苇秆儿,整整一天练习着从河湾里吸水,下雨了,他的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而这只是漫漫学艺路的起点而已。不过,在艰辛之中,同样透露着美好、浓郁的师生情、手足情,小哥俩同吃同睡的友谊,还有大自然的接纳——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映衬两个稚嫩的身影;师父带着小哥俩儿在树林聆听、辨别和模仿各种鸟儿的叫声……这些镜头诗意而美好,尽情展现了师徒间的情感流动,让人感受着温馨。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被尊为“中国电影教父”的吴天明导演,在影片中用自己的镜头,再一次真诚地告诉人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吹到骨头缝里”,是艺术与生命的融合。
老师父焦三爷(陶泽如饰)面冷心热,可亲可敬,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传统严师的形象。他对唢呐艺术毕生的热爱与坚守,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大徒弟天鸣原本是为了父亲的心愿才勉强拜师,他天资平平,一度想要放弃。二徒弟蓝玉则聪明伶俐,很快就学会了各种技法。为了考验两个徒弟,焦三爷这位“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他选择了天鸣作为接班人,因为天鸣扶起父亲时候的眼泪打动了他,让他看到了天鸣对父亲的心疼、孝顺和责任,也看到了天鸣心中蕴藏的质朴、善良和温情。这些正是“艺德”的体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艺术责任的坚守,最终,才能实现“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术境界。影片让我们看到老一代艺术家在传承上的苦心孤诣——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艺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
两个孩子的学艺过程,是艰辛而美好的。无论天赋高低,做任何一件事,想要达到艺术的高度,都需要时间和汗水的付出。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一再重复、极为无聊的。影片中,天鸣手持芦苇秆儿,整整一天练习着从河湾里吸水,下雨了,他的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而这只是漫漫学艺路的起点而已。不过,在艰辛之中,同样透露着美好、浓郁的师生情、手足情,小哥俩同吃同睡的友谊,还有大自然的接纳——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映衬两个稚嫩的身影;师父带着小哥俩儿在树林聆听、辨别和模仿各种鸟儿的叫声……这些镜头诗意而美好,尽情展现了师徒间的情感流动,让人感受着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