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远,那么近

来源 :草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居住的成都平原,在地理雜志或电视解说词中,几乎谈不上辽阔。青城山与都江堰,是我窗前惯看的山水。再走出几步,就可遇见峨眉山。离此山不远的沙湾,是郭沫若门庭若市的旧居。两次攀登峨眉山下来,当地朋友相邀,都没提起兴趣,到沫若先生住地打个照面。往回走,自然绕不过天下第一词人苏东坡家门口——眉山。
  平时相约眉山容易,却难得拜谒东坡先生。即使,单位隔壁住着诗圣杜甫,也少有去敲响他的茅屋之门。老杜和老苏,一个在唐时,一个在宋时,一个吟诗,一个弄词,俩哥们的才华,无可厚非为年少的我,注入过纸本上的营养。当下媒体标榜大隐于市者,多是隐不住寂寞,藏不住孤独的伪文人。唐宋文人的品质生活,才是真正大隐于市的孤独与安静。
  真要安静并孤独的生活,看来只能回到唐诗宋词的意趣。
  如今,每个人的城市都在疯长,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楼群与村庄,拆迁与吞并,地上地下,里里外外,以秒速增长,人类之隐怎堪面对消逝与诞生的速度?从前慢,今人快,气场与环境都在逼迫神速转换,今人何须扰旧人?之于文坛上的两位邻居,现实地理的距离,杜甫远比苏东坡离我近。每每提及两人之名,汉字内在的静与美,就从精神的声音中走出来。
  对于人本身,我的确离他俩皆过遥远,既看不清真面目,更察觉不到他们眼睛里的人间烟火。杜甫常以青铜雕像出现,而且总是面黄肌瘦,悲苦惆怅。在杜甫草堂的大雅堂里,似乎与杜甫推杯换盏的人,都是一身青铜,面容憔悴,命运不堪的样子。例外的是,苏东坡则以汉白玉雕卧状形象居多,欢颜的表情,势如乘舟大江东去,尽显隐士潇洒风流。总的说来,他俩可能都不太喜欢人间的现实,但他们吟诗填词的本领能够达到从人间跃升天堂的境界。很多时候,我把他俩当作居住天堂的好朋友,切忌无礼纷纷扰扰。
  相比,离我生活与根源特别近的沫若先生,就难以给人留下安静的念想了。尽管《天上的街市》,不泛诗性之美的取舍与立意,但他的一世身名如今早已落得满纸浮躁。许是时代文艺兴衰不同,越近的人,越容易被现实的光亮掏空。而太远的,总被历史遮蔽,暗淡了刀光剑影,够不着,且念且想,都成了人去楼空安静所在的美好去处。
  被历史过滤的人物就是这样,越是在星空闪烁持久的人,越容易留得美名;相反,有些人与作品怎么也经不住历史长河的洗礼。同样,越是遥不可及的地方,越让人难以触摸,只好将它当诗和远方仰望。杜甫与苏东坡,留下的身名都太过传奇美妙。有时,美妙,也成了一种虚妄,除去夸张的科技穿越,让人怎么也抓不住灵魂的半片衣袂。看见他在远远的人群中,我无法辨识哪一张清瘦的面孔,才是真正的杜甫。尽管走进草堂,也曾抚摸老杜那撮比黄金耀眼的山羊胡,不期望导游所说可以摸出好运,只想触摸唐时的温度,但我勉强摸到的惟有一个字——锦。
  绵柔,但不惊艳;细腻,但不软活;飘逸,但不俗气。
  蜀汉时代,这座处处刻有“锦”字的城,以丝绸织锦业为兴,时人以穿着蜀锦面料的服饰为风尚,因此不难想象杜甫一袍锦衣在江村的田坎上,与采桑老百姓摆龙门阵的身影,那种素洁与华美,定是世界一等时尚的风向标。后来,随着蚕丝的隐退,蜀国锦官城难见一棵桑树,浣花溪畔只有稀落的芙蓉花,在九月的天空,燃耗诗人远去的寂然与落寞。现今,这座被时尚经济无限扩张的城,还能见到“锦”的影子,只是它不再与锦时的质感,发生直接关联。因锦派生而出的一些地名,如锦江、锦里、簇锦街道、锦江宾馆、锦城艺术宫等,多少葆有一点唐风遗韵,这就不难寻迹成都何谓锦城的线索了。
  锦城之于成都,或成都之于锦城,无论如何,时间距离都太过遥远。想起这一切,时空仍在几个世纪中交替穿越。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在直线距离成都一千二百多公里的青藏高原,有个当兵在外的年轻人开始了对锦城的念想。开始他也天真地给锦城写简单的诗——杜甫在芙蓉花开的那端等我。
  那时,这个年轻人已从林芝辗转到拉萨。确定地说,已经因军中文事,与成都发生过身体上的接触。比起西藏每天强烈的光照与缺氧,锦城的温润、美食、绵雨就是天堂的写照。当然,对于有的迫害者把西藏当作地狱,或许表述上不存在问题,我现在理解了那种把死活下去的难受,只是当我走遍锦城也没找到杜甫诗中的江村,更没找到巴金笔下美丽的锦江水时,我决定把“锦”忘得一干二净,就像忘记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朋友,反正我们之间从未相约,也从未失约。
  锦城走出一个人的妄想后,成都烟雨落进半梦半醒的现实。
  第一次从成都折返西藏的心情,远比从川南丘陵中的故乡首次远征西藏复杂千倍。太多的兴奋与期待,写进了少年从故乡初涉西藏的日志,之后则是漫长的煎熬与逃离。当时可以说人在西藏,心在成都。进入西藏之前的青春期,我从乡下去得最远的地方不是自贡,而是荣县,也就是诗人陆游留下诗篇《别荣州》的地方。有一天,因意外收到一封笔友来自成都的信,开始小心翼翼地想成都。现在看来,当时我在荣县距离成都那样近,不过二百多公里,却要借助猜想笔友长相,而对一座城市面孔产生瞬间的遥远想象。对于没有用的想象,只好趁早折叠收场。据说我给那个笔友的复信,她保存至今。
  后来,从西藏往返成都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铺满阳光的拉萨街道上,我曾将成都优越于西藏的生活经历,讲给一位脱掉军装的诗人听。他对唐宋诗词,尤其是杜甫的诗篇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很是让人感佩,此人叫荒流。军中战友一般叫他真名:陈雪涛。你是成都人吗?我说,不,我只是刚从成都回来。不过,成都离我的老家荣县并不远。他抬起头“哦”了一声。你是荣县的?我当兵时有个领导、好兄长是你的老乡。话完,他继续埋头伏在啤酒箱上写诗。买酒的人来了,他头也不抬。只见他下笔很重,脆弱的纸张时常被他沙沙的笔尖夺穿,如同一朵脆弱的雪花洞穿冬天的脸。他要我看他写给青藏高原的诗。我一边看他的诗,一边观察他本人。一件脱皮的深棕色皮夹克,额上的发丝已经所剩无几,牙齿有点偏小麦的黄。我问他,你在西藏有几个年头了?他说在拉萨宇拓路的小卖部已经七年了。   很少回家吗?
  回成都比回老家多一些。
  老家在哪里?
  貴州毕节。
  毕节?这个地方究竟在中国版图的哪个角落?我脑袋顿时空荡荡。但我没有直接问他如此孤陋寡闻的问题。接着,他从诗稿里又抽出一页散文让我看——故乡的煤油灯。当我还没从文字中晃过神来,他的话匣子猛然打开——小伙子,不要有事无事往成都跑,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呆在西藏吧,成都人假得很。
  那你为什么要回成都呢?我问他。
  我姨妈在成都华阳。要不是因为她,我才不与成都发生关系。她卧病在床,常年需要人照顾呀。你看我人在拉萨,心却一刻不停地想着成都的姨妈,兄弟,你我出门在外,生活不容易呀。
  对于一片地域的人性评判,一开始,我便意识到这个诗人的偏激。这导致他后来命运的归宿,于常人难以理解。当然,面对诗人个体生命的选择,可以不理解,但尊重是必须的。后来,交往多了,对他突然的刻薄自会采取原谅,毕竟诗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苦难与乐观。知道荒流的朋友,都知道他有神交天下友的本事。余秋雨先生曾在《山居笔记》的开篇就写到他,可见他的阅世壮阔。只要是外地来的文朋诗友,不管认识与否,只要找到荒流,都能遇上一堆天南海北的好朋友。有一次,诗人北塔到了拉萨,荒流急切地给我打来电话,让我晚上参加一个饭局。事后,我才知道那天荒流身无分文,在场的诗人许多与他都是初次谋面。我用口袋里还没拽热的一笔稿费对付了此事(当年津贴收入微薄)。对此,有朋友反对荒流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包括我。
  贵州诗人彭澎就是荒流那时引荐认识的。印象中,荒流转交过《酒中舍曲》这部书给我。尽管荒流很少回毕节,但他对家乡的文事并不冷落,多次劝我给彭澎主编的《高原》投稿。
  有事无事,荒流常往部队营区跑。他的朋友遍天下,战友西藏到处有,一年下来在我这里蹭饭有过三五次吧。每次见面,他讲毕节的人事,比我给他讲荣县的事情多。
  2017年夏天,初次抵达赫章之夜,彭澎与我第一次会面,彼此都没有拘束,像是见到久违的老朋友激动。我们没有聊消失了那么远却又那么近的夜郎国,但讲起荒流,我们无不遗憾。那时,我与冉正万还没成为鲁院同学,但在拉萨,荒流与冉正万多次通话的情景,我在场。这不得不重申人与人的关系,早已建立在上苍慈悲的旨意里。可有时,慈悲总是提前隐瞒人和人之间的秘密,不分朝代,不管地域,更不受时间阻隔。至于人和人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相遇,那就是另一种看不见的造化了。
  远和近,潜藏着秘密的秘密,还有密不可分的缘分。当缘分与缘分重合,波及的人事一个大雅堂也容不下。与杜甫相聚大雅堂的陆游,在《别荣州》里写道:“浮生岁岁俱如梦,一枕轻安亦可人。偶落山城无事处,暂还老子自由身。啸台载酒云生屦,仙穴寻梅雨垫中。便恐清游从此少,锦城车马涨红尘”。诗句里,出现了两个与我生活痕迹重复的地方——荣县与成都,只是我出走故乡二十多年后,才意识到陆游之于荣县和成都的态度,这不得不说是时光远近的巧合,人生的造化因客居他乡而不断产生的个人乡愁,再次加深心性上的相知与投缘。
  该遇见的人事,只要时辰到了,刀和枪也斩不断岁月的轮回。比如小时候,我在书本中与杜甫、苏东坡、陆游、还有郭沫若相遇,几场风雨与几个地域的流转,并没抹去年少的记忆,只是陆游写给我家乡的诗,我未能在少年时记起。
  2008年9月,世界惊魂的大地震将我与冉正万震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同一个班上。这是西藏与贵州的相逢,也是四川与贵州的相遇,正万写小说,平时习惯于沉默,我们没有太多分化的口音,之于两个沉默者,有时一个微笑就诠释了在一起的亲切。偶尔,我也提到荒流。正万说,那个兄弟耿直,几次接到他的电话。大概是四年后的夏天吧,在赣州与正万相遇,我告诉他,荒流在拉萨自缢了,送他西去的道具,居然是一条长长的哈达。正万听了,满脸惊奇。说来有些奇迹,过去荒流的诗中也常出现哈达,这是藏族人民对天地万物表达圣洁之爱的最高礼俗之物,我想这也是诗人内心所推崇的最高境界吧,长达二十年的西藏时间,荒流已经把青藏当作自己疆场,有诗作证——
  大西北的苍凉横断历史
  春风的殷勤把乡关杨柳淹没
  青春在军装悲壮的僵硬中
  挥动阳光般炽热的十字镐
  与满是顽冰的唐古拉最后决斗
  剑在这里锈蚀
  枪在这里锈蚀
  和平年代战争在这里锈蚀
  节选自荒流代表作《青藏高原》
  荒流诗中有怀古的悲壮,也有现实的炽热;有冰雪凝结的战斗,也有夜晚隐秘的伤离和别恨。但故乡的亲人与山水草木,所有尘埃最终都在高耸云天的青藏高原落定。
  从大地上跃升阿西里西大韭菜坪山顶,我像是顿时抵达了青藏高原。同样是山与山组合的高原版图,青藏高原比起黔西北高原,显然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天上的高原雪堆白,地上的高原花草香。因为皆是屋脊的属性,只是天上的高原壮阔,地上的高原灵秀。鹰,像一根拉直的线,停在空中。我停在鹰的影子里,抬头仰望很久,这怎么会是一只鹰呢?简直是个遥控器。用手遮阳的众人,马上予以否认。那只鹰像一位空中警察,目不转睛地视察着大地上的敌情。在鹰眼里,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造访者,会被它的神眼当成隐患吗?那些紫色的野韭菜花,在起伏如东方女神胴体的山峦中,像天仙吹来的一群群繁衍生息的紫泡泡。不管风与阳光的来去,满山遍野的紫泡泡摇曳着岁月静好的生命礼赞。再想到杜甫、苏东坡、陆游一生的行吟与当下文人渴望的归隐于市,眨眼间,如同收获了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此情可待,不正是配合归隐者梦幻与现实的景致吗?
  我坐下来,手握一朵紫韭菜花亲吻。世界所有的花朵这一刻都进入了冥想,荒流在青藏高原是否怀想过眼前的这片紫高原?有一天,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他当兵时的兄长——诗人吕雄文。很快,雄文先生在整理行将出版的荒流遗作中,发来几首直抒故乡胸臆的诗稿,于此摘录两首,以示纪念把生命激情与现实矛盾夹缝于两座高原的诗人:《饮故乡伤寄故人》乌蒙崎岖接云端,江湖载酒吊泊船。才凝万丈竟虚负,九泉故人伤寒蝉。另一首,《感怀寄黔州亲故》:黯夜遮凄凉,游魂独惆怅。埠头何忍别,不敢望故乡。荒流是高原的战士,也是乌蒙山的游子。以他的性格,战死青藏比回乌蒙山更悲壮。原本他打算未来要从西藏辗转回到成都生活,这很可能是他最理想的生活。我也想过个人的成都生活,只是我从不表露出来。毕竟我牵念山居野放的生活,比尘世生活多一些,而且这个愿望一直很强烈。再说,这不是随便乱想就能实现的生活。
  比如赫章这个地方,第一次听上去非常遥远,也非常陌生。毕竟夜郎自大,只是遥远传说。从成都出发的一架小飞机上,同学向荣告诉我,赫章历史上以全国贫困县著称,令他至今不忘的是,曾经给学生上课时例举的让人看了直觉落泪的那些数字。实际说来,赫章离我家乡不太远,因为它毗邻四川泸州,而过了泸州就是自贡。在短暂得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我试图想象过那一组数字,生命中有些地方,若不是因为一些有缘人,就无法拉开远和近的想象,甚至在个人一生的步履中,永远无法丈量远和近的关系。同样,这也将成为一个人生活永远无知的所在地。在阿西里西大草原穿行,怎么也没想到这块瘦弱的地皮上,早已长出一条条通天的哈达,多民族的音乐响彻云端,送别灵魂上路的舞蹈,沿着那样宽阔与平坦的山路,谁说灵魂不能抵达神赐的福祉呢?在赫章,有些路的优势,远远超越了难以上青天的蜀道。
  比普罗旺斯更美的高原,赫章秘境隐藏在乌蒙山中。比青藏高原拥有紫色花朵更辽阔的高原在赫章。面对风车转动的云朵和草地,虽有晚来了至少十年的遗憾,但它真是应验了我内心山居野放的地方,面对如此孤独的韭菜花朵,我已经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毛发一根根随风延展的声音,眼皮撞击一朵朵紫泡泡的声音,以及灵魂轻轻飘走,又蹑手蹑脚回来寻访的声音……

其他文献
回到基层,宣讲精神,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从北京回到调兵山的党的十九大代表马忠生几乎成了公司的“讲师”。  为基层职工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分享心得体会,马忠生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带到了700米深的矿井下。  这些天,党的十九大代表、铁法能源公司大兴矿矿长助理、综掘二队队长马忠生几乎成了公司的“讲师”——对矿工家属讲,给消防战士讲,还走进矿区电视台直播间向全公司宣讲。  马忠生说,宣传党的
期刊
1  康城医院的王琳刚刚给一位高龄的初产妇做了剖腹产手术,等她从包里取出手表戴在手腕上一看,才发现原来已经七点二十了。按平常的工作节奏这台手术应该五点过就能结束,没想到产妇胎盘植入子宫内膜太深,出现大出血,将手术时间延长了许多。这么晚回去,虽然老公不会抱怨,但自己还是会不好意思,可一想到在手術室里将产妇的血止住了,子宫只是做了次全切,心里还是万分高兴的。当医生不就需要这样的成就感吗?  王琳走出医
期刊
一  林云舒下岗之后,他就下海了。这年的十一月底,他坐上“摩托王子号”10次列车,从江州出发到了苍山省的海城市。  身着花衬衫,下穿牛仔短裤,戴着墨镜剃着板寸头,圆圆的脸上仿佛堆满了肉,本来就比云舒的个子矮一点的李海涛,一年多不见,人也长肥了一点,厚实的身板,给人愈发矮墩墩的样子,一副公子哥儿的派头。李海涛在火车站接到云舒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  李海涛先把云舒介绍去了兴华贸易公司,云舒就在
期刊
马基亚里尼通过五次手术成功移植了一例生物工程气管,使用的是病人自己的干细胞为材料参与制作的人造支架。他现在正计划运用相关技术制造更复杂的组织和器官,并相信利用人体
安乐死(Euthanasia)合法化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充斥着不同伦理宗教观念之间甚至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国内外对“安乐死”的概念、分类、道德伦理基础、正当性前提、合
“凭什么让我拿出证据?”rn看着52岁的国家级技能大师从红眼到掩面抽泣,再到泣不成声,我慌了手脚.“完了,娄子捅到中央了.”rn这不是我第一次把采访对象聊哭了.可此次事儿最
期刊
一、引言rn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具有文化兼容性的
期刊
日落前,整座木板桥随汹涌的银白色浪花,缓缓滑进了一只瞪着大眼睛的金色鱼嘴里。河风穿过这一片金色的辉煌在桥上来回穿梭,江心的头发被河风吹得有些凌乱,头发轻拂她的脸,试图掩盖住那两条明显的泪痕。许久,桥上都只江心一人。没人愿在临近傍晚时冒险撬开鱼嘴,踏入这接近天堂般宁静的地方。趁着太阳洒下的余晖,江心带着一脸倦容和一双没有任何色彩的眼睛,望了一眼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的山峦。霎时她心中又燃烧起一股冲动,此刻
期刊
“我们的环卫工人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待遇不低。”这是铁岭市凡河新区新环清洁公司工会主席温洪春的肺腑之言。  “工资不高”,自然是对新区环卫工人工资不高的客观描述;“待遇不低”,则是对凡河新区管委会和新城区工会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所作努力的褒奖。他说,这几年凡河新区管委会和总工会的领导一直都在惦记着他们,不但有节日礼品、防暑降温物品等,还有健康体检,专项活动,关爱困难环卫工人。自新区工会成立5年来
期刊
2017年11月13日,由铁岭市总工会、铁岭市凡河新区管委会主办,铁岭市新城区工会承办的以“心系环卫工,真情暖初冬”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在凡河新区钻石广场举行。  此次“送温暖”活动,紧紧围绕劳动条件、饮食卫生、作息时间、低温作业劳动防护等内容,重点为从事一线作业的环卫工人发放御寒物资,共送上棉大衣、棉鞋、棉手套、棉帽子、保温水壶、保温饭盒等200余份共计6万余元的冬季保暖御寒物品。凡河新区的爱心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