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安宝货”是金朝的第七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于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铸造颁行的。《金史·食货志》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仍定销铸及接受稽留罪赏格”。旧的泉谱曾载有几种拓图,均为真书顺读的方孔铜钱(图1)。但是据《金史》等记载,“承安宝货”系银铤改铸,有一两至十两,分五等。而后因民间私铸泛滥,造成“承安宝货”成色下降,信誉受到严重破坏,致使“京师闭肆,寝不能行”,商民拒用,商肆倒闭。面对如此局面,金政府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十二月停止铸造。所以《金朝泉谱凡例》认为:“据史文应为银钱,但却未见银钱,今所见者皆系铜铸,或者为银钱之钱母,亦未可知,今且有疑,以待后证”。而戴葆庭在一篇校正《历代古钱图说》的文稿中则认为铜铸是假货。他说:“金‘承安宝货’系银质货币,凡铜铸者均是伪作”。
“承安宝货”是自汉武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官铸银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有其重要地位,相当珍贵。“承安宝货”是金代朝廷铸造发行的,是我国最早的有年号、有货币名称、有固定重量(即固定面值)、有制造发行单位、有防伪标记(花押)、有等级系列、与其他货币(银钞、铜钱)有固定兑换比率,并以国家名义强制颁行的银铤形货币。
但史书上没有说明“承安宝货”的形制,多少年来也没有发现这种银铸币实物,它究竟是何模样,一直是个谜。直到1981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在清理各地市县银行收兑的金银中,发现了四枚弧首束腰扁平状银铤。据河南省钱币学会吴革胜先生介绍,2000他年为编纂Ⅸ中国钱币大辞典》,和同事一起前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有幸见到并拓回了这四枚银铤原拓。此铤均长为4.8厘米,上下宽3厘米,厚0.5厘米,重为59克。面微凹,有波纹,背面布满蜂窝状气孔。正面铭文“承安宝货壹两半”等文字及押记(图2)。
它们是不是寻找已久的金代“承安宝货”银铸币呢?一些专家学者也曾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过质疑。就在对这四枚“承安宝货”进行溯本求源时,1985年8月,在黑龙江省阿城杨树乡一座叫“转山子”的小山东南坡上,当地一农民挖土豆时,挖出了一枚“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铤。其形制,长、宽,重量,成色,铭文,库部押记均与前四枚相同,因此,当属同时期的同一类银铤。用时任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先生的话说,“这一枚的出土把那四枚都救‘活’了”,前四枚和第五枚互为旁证,排除了伪造的可能,肯定了这种弧首束腰扁平状银铤的真实性。
尔后于1986年,辽宁省人民银行在库存杂银中,也发现了与黑龙江省相类的“承安宝货·一两”两枚;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又发现一件一两半的“承安宝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所发现的这八枚银币,事关重大,意义非凡,它使长期困扰着中国货币史上有关“承安宝货”的谜团,得以迎刃而解。“承安宝货·一两银铤”在国家钱币博物馆有收藏并展出。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承安宝货”铸造缘起“官兵俸及边戍军需”,那么“承安宝货”军银银铸币有无面世,形制又如何呢?这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据袁波先生介绍,不久前家住通州区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向媒体展示了其曾祖父传给他的金代一套十枚的“承安宝货”军银银铤币,并在2009年5月“天津首届钱币精品展览会”上展出,引起巨大轰动。因为“承安宝货”普通银币,全国只发现了总计不足十枚的面值壹两和壹两半的零散币,且都被列为一级文物,收藏在国家大小博物馆里。现在一个私人收藏家竟收藏了“承安宝货”银币中的极品“军银”的大全套,这怎能不令收藏界、钱币界、史学界同仁们感到十分振奋呢!人们反复地审慎地观察赏析着展台上陈列的“承安宝货”军银套币。只见壹两、壹两半、叁两、伍两、拾两、拾贰两半、拾伍两半、贰拾贰两半、贰拾伍两半、伍拾两十枚“承安宝货”军银套币,从小到大一字排开,形制都为两端圆孤,中为束腰,面大底小,呈梯状的板形铤;表面略内凹,上端横錾制造年号“承安”二字,右侧竖錾“宝货军银×两×”铭文,左侧竖錾“库Ⅱ部(厅的丁上加一横)”花押。据北京、天津部分钱币收藏界人士观察鉴赏后一致认为,该套币应是金代官铸专供军用的“承安宝货军银”真品(图3)。
无独有偶,大约10年前,我在东北地区曾收藏到一枚“承安宝货·军银·五十两”银铤,但一时手头无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作参照,只得束之高阁,待考。今有幸看到上述资料后,遂找出当年的宝货一对照,不禁令人拍案称奇:本品形制为宋金时期典型的弧首束腰、面大底小的扁平状银铤,银铤长14.5厘米,顶宽8.3厘米,束腰正面宽5.8厘米、底面宽3.9厘米,厚2.5厘米,重2074.3克。表面略内凹,四周尤其是四角多圈纹,上端横錾年号“承安”二字,右侧竖錾“宝货军银五十两”铭文,左侧竖錾库部花押。
本银铤厚实沉重,包浆润泽,磨损自然,币形合规,铸制精美。底部及两侧呈空洞大小不一的蜂窝状;铭文楷体,笔力道劲,錾刻深峻,刀锋毕现;除此之外,本银铤与上述“承安宝货·壹两半”尤其与“承安宝货·军银”套币相比,库部押记都相同或基本相同;军银花押与“承安宝货·一两半”花押有明显差异,证明“承安宝货”银币有军用和民用两种版别。我收藏的这枚军银银铤的花押与上述军银套币的花押又有些差别,他的为錾刻,我的为戳印,库花(形如‘立’字少一点)部押(状似‘厅’字多一横),印记宽深而范规,可视为“承安宝货·军银·五十两”官银银铤参照之标本(图4)。
金代银铤有拍卖成交记录,但“承安宝货”从没有过公开交易记录。“承安宝货·一两”各主要钱币书籍资料十年前就标价25万元,这次北京嘉德拍卖公司2009年春拍的标价是25-30万元。
“承安宝货”从铸造发行到废止,前后不足三年,而流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因为流通时间短,铸量少,存世量极罕。至今全国仅发现不足十枚的壹两半和壹两“承安宝货”,大都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个别为钱币学者或文物鉴赏家所收藏而秘不示人。珍稀的“承安宝货·军银·五十两”银铤的问世,一定会将我国钱币史的研究翻开新的一页,而为人们所关注和珍惜。
“承安宝货”是自汉武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官铸银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有其重要地位,相当珍贵。“承安宝货”是金代朝廷铸造发行的,是我国最早的有年号、有货币名称、有固定重量(即固定面值)、有制造发行单位、有防伪标记(花押)、有等级系列、与其他货币(银钞、铜钱)有固定兑换比率,并以国家名义强制颁行的银铤形货币。
但史书上没有说明“承安宝货”的形制,多少年来也没有发现这种银铸币实物,它究竟是何模样,一直是个谜。直到1981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在清理各地市县银行收兑的金银中,发现了四枚弧首束腰扁平状银铤。据河南省钱币学会吴革胜先生介绍,2000他年为编纂Ⅸ中国钱币大辞典》,和同事一起前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有幸见到并拓回了这四枚银铤原拓。此铤均长为4.8厘米,上下宽3厘米,厚0.5厘米,重为59克。面微凹,有波纹,背面布满蜂窝状气孔。正面铭文“承安宝货壹两半”等文字及押记(图2)。
它们是不是寻找已久的金代“承安宝货”银铸币呢?一些专家学者也曾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过质疑。就在对这四枚“承安宝货”进行溯本求源时,1985年8月,在黑龙江省阿城杨树乡一座叫“转山子”的小山东南坡上,当地一农民挖土豆时,挖出了一枚“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铤。其形制,长、宽,重量,成色,铭文,库部押记均与前四枚相同,因此,当属同时期的同一类银铤。用时任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先生的话说,“这一枚的出土把那四枚都救‘活’了”,前四枚和第五枚互为旁证,排除了伪造的可能,肯定了这种弧首束腰扁平状银铤的真实性。
尔后于1986年,辽宁省人民银行在库存杂银中,也发现了与黑龙江省相类的“承安宝货·一两”两枚;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又发现一件一两半的“承安宝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所发现的这八枚银币,事关重大,意义非凡,它使长期困扰着中国货币史上有关“承安宝货”的谜团,得以迎刃而解。“承安宝货·一两银铤”在国家钱币博物馆有收藏并展出。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承安宝货”铸造缘起“官兵俸及边戍军需”,那么“承安宝货”军银银铸币有无面世,形制又如何呢?这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据袁波先生介绍,不久前家住通州区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向媒体展示了其曾祖父传给他的金代一套十枚的“承安宝货”军银银铤币,并在2009年5月“天津首届钱币精品展览会”上展出,引起巨大轰动。因为“承安宝货”普通银币,全国只发现了总计不足十枚的面值壹两和壹两半的零散币,且都被列为一级文物,收藏在国家大小博物馆里。现在一个私人收藏家竟收藏了“承安宝货”银币中的极品“军银”的大全套,这怎能不令收藏界、钱币界、史学界同仁们感到十分振奋呢!人们反复地审慎地观察赏析着展台上陈列的“承安宝货”军银套币。只见壹两、壹两半、叁两、伍两、拾两、拾贰两半、拾伍两半、贰拾贰两半、贰拾伍两半、伍拾两十枚“承安宝货”军银套币,从小到大一字排开,形制都为两端圆孤,中为束腰,面大底小,呈梯状的板形铤;表面略内凹,上端横錾制造年号“承安”二字,右侧竖錾“宝货军银×两×”铭文,左侧竖錾“库Ⅱ部(厅的丁上加一横)”花押。据北京、天津部分钱币收藏界人士观察鉴赏后一致认为,该套币应是金代官铸专供军用的“承安宝货军银”真品(图3)。
无独有偶,大约10年前,我在东北地区曾收藏到一枚“承安宝货·军银·五十两”银铤,但一时手头无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作参照,只得束之高阁,待考。今有幸看到上述资料后,遂找出当年的宝货一对照,不禁令人拍案称奇:本品形制为宋金时期典型的弧首束腰、面大底小的扁平状银铤,银铤长14.5厘米,顶宽8.3厘米,束腰正面宽5.8厘米、底面宽3.9厘米,厚2.5厘米,重2074.3克。表面略内凹,四周尤其是四角多圈纹,上端横錾年号“承安”二字,右侧竖錾“宝货军银五十两”铭文,左侧竖錾库部花押。
本银铤厚实沉重,包浆润泽,磨损自然,币形合规,铸制精美。底部及两侧呈空洞大小不一的蜂窝状;铭文楷体,笔力道劲,錾刻深峻,刀锋毕现;除此之外,本银铤与上述“承安宝货·壹两半”尤其与“承安宝货·军银”套币相比,库部押记都相同或基本相同;军银花押与“承安宝货·一两半”花押有明显差异,证明“承安宝货”银币有军用和民用两种版别。我收藏的这枚军银银铤的花押与上述军银套币的花押又有些差别,他的为錾刻,我的为戳印,库花(形如‘立’字少一点)部押(状似‘厅’字多一横),印记宽深而范规,可视为“承安宝货·军银·五十两”官银银铤参照之标本(图4)。
金代银铤有拍卖成交记录,但“承安宝货”从没有过公开交易记录。“承安宝货·一两”各主要钱币书籍资料十年前就标价25万元,这次北京嘉德拍卖公司2009年春拍的标价是25-30万元。
“承安宝货”从铸造发行到废止,前后不足三年,而流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因为流通时间短,铸量少,存世量极罕。至今全国仅发现不足十枚的壹两半和壹两“承安宝货”,大都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个别为钱币学者或文物鉴赏家所收藏而秘不示人。珍稀的“承安宝货·军银·五十两”银铤的问世,一定会将我国钱币史的研究翻开新的一页,而为人们所关注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