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歌事件”始末:
2000年9月12日,谷歌开发其主站Google.com的中文界面。
2006年2月,Google在中国没有ICP牌照、涉嫌非法经营。
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CEO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为“谷歌”,Google正式进入中国。
2007年4月4日,谷歌中国实验室推出新产品谷歌拼音输入法,但随后被搜狐指责其抄袭该公司同类产品搜狗拼音输入法,最后Google发表声明向搜狐和用户致歉。
2009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委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月、4月,谷歌先后被曝光2次。
2009年5月,谷歌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com在中国无法登陆,持续至今。
2009年6月18日,谷歌因“涉黄”再次被曝光,互联网举报中心在官方网站上以红色标题曝光称,谷歌中国网站存在大量淫秽色情和低俗链接。
2009年7月,中移动3G网络授时采用北斗,彻底摆脱了对美国GPS的依赖。
2009年10月,一些中国作家与行业组织指责谷歌数字图书馆收录其作品为侵权行为,并表示可能起诉谷歌。
2010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召开IT企业英雄会,宣布“互联网自由”战略,要求各大企业进行配合。
2010年1月11日,中国进行陆基中程导弹拦截试验。
2010年1月12日,百度域名解析遭不法分子恶意篡改,导致全球多处用户不能访问百度网站,攻击者标榜“伊朗网军”;同日,谷歌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称遭到黑客攻击并抵制中国政府的网络检查,谷歌还单方面取消了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第四轮谈判;仍是同日,GPS系统被美国以升级理由掐断,中国电信CDMA、中国移动TD-SCDMA部分均出现问题。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2010年1月2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飞公开表示,“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不论哪一个国家都有监管,不同的看法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发表“促进互联网自由是21世纪美国的外交方略”的言论,演讲中4次批评中国,谷歌事件再次升级。
2010年1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支持希拉里,并要求中国对安全疏漏做出“解释”。外交部高调响应“坚决反对美国利用互联网问题进行无理指责”。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发表言论称“中国互联网的交流是活跃的”,有学者阐述“谷歌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
2010年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言人发表“走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管理之路”的谈话。同日,工信部发言人阐明“中国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黑客攻击行为。”
2010年2月11日,正值腊月二十八,谷歌中国搜索页面更换为民俗“窗花”的logo。在有关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新闻被炒的沸沸扬扬,但至今未果的大背景之下,谷歌“贴窗花”之举似乎也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微妙意义。
不可否认,“谷歌事件”已成为近期全球舆论关心的焦点话题。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到美国国务卿,再到美国总统,纷纷出面对中国兴师问罪,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事件的发端好似原本只是一桩企业纠纷,为什么如此牵动着美国政府的神经?又如何演变为了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暗战”?只要我们仔细回顾分析谷歌事件的前因后果,所有的谜团都会逐一解开,所有的背景与真相也将一目了然。
谷歌成美国政府“急先锋”
谷歌事件发端于2010年1月12日谷歌高级副总裁大卫•多姆德的一篇博文,文中声称“发现来自中国的针对该公司基础设施的高度精密和目标明确的攻击,导致谷歌知识产权失窃”,“有证据显示,袭击者的主要目的是进入中国人权人士的邮件账户”,“我们决定不继续审查谷歌中国的搜索结果”。短短几百字,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一是影射中国政府支持“黑客攻击”,二是要当“人权卫士、自由卫士”。正是这种影射,使美国官方得到了“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攻击者和中国政府有松散联系”的印象。
其实,谷歌公司很清楚,网络黑客攻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指出,事实上,每家大型机构都遭到黑客入侵,他并不认为“互联网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同样是“黑客攻击”的目标,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2008年大陆网络受境外攻击次数同比增长148%,损失高达几十亿人民币。日前,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受到黑客攻击,瘫痪了数小时,造成重大损失。
显而易见,无论是受到“黑客攻击”还是想当“人权卫士”,都不足以让“谷歌”背信弃义,更不足以让美国国务卿、总统等最高政要亲自出面向中国发难。那么,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更深刻的利益和理由呢?
奧地利《新闻报》的分析认为,一段时期来,谷歌公司一直处于困境。在中国市场,谷歌的市场份额只有30%多,其中只有1/3的人使用谷歌中国的搜索器,远远不敌中国本土的百度搜索器;在国际市场,谷歌的形象也非常糟,先是非法扫描世界各国的大量图书,完全无视知识产权保护,后又大规模收集用户信息。德国《明镜》周刊曾以“比您更了解您的康采恩”为题,对谷歌公司背着用户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作了披露,披露的情况令人不寒而栗。
不唯如此,谷歌还一直为多“门”事件困扰不已。首先是“牌照门”,这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初来中国时属于“偷渡”性质,迟迟未办妥自己的ICP牌照,被舆论指责为“无证上岗”,酿成了轰动一时的“牌照门”事件。二是“地图门”,2007年初,有网友发现中国沈阳的卫星照片,居然被谷歌标注成日本侵华时的地图,满眼都是昭和、日满之类的词汇。三是“词库门”,2007年4月,谷歌中国高调推出了谷歌拼音输入法,可是因为涉嫌抄袭搜狐的搜狗输入法词库,引得张朝阳不满。对此,谷歌中国先是顾左右言其他拒不承认,后来见证据确凿,只得道歉。四是色情门,去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工信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以来,谷歌中国分别在1月、4月和6月三次上榜。
在这种背景下,谷歌公司急需打一个“翻身仗”。影射中国政府支持“黑客攻击”,将自己打扮成“人权卫士”挑战中国的网络管理体制,无疑是最容易博得西方民众好感的话题。
无独有偶。美国新政府上台一年之际,其处境竟与谷歌公司有相似之处。国内方面,新政府推动的种种改革阻力重重,从增加就业、医疗体制改革到加强金融监管,在许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上难有建树。国际方面,阿富汗、伊拉克战局难有改观;中东和平进程前途渺茫;伊核、朝核问题难有突破;美俄核裁军雾里看花……几乎所有国际热点问题迄无实质性进展。选民对奥巴马上台初期的欢呼正在转向失望,美国政府也需要给选民一种兴奋剂。
或许正是此种背景之下,国务卿希拉里“灵机一动”想到了“网络自由”——有些国家的网络管理实践可以成为其“人权”、“自由”等武器的现成攻击目标,又能迎合大多数美国选民的口味。于是,她请来了谷歌、微软、Twitter和思科等网络公司的高管。
这次会晤的余音未落,谷歌公司就开始向中国挑衅。接着,美国政府和谷歌公司始终不让“谷歌事件”淡出舆论。几天后,希拉里抛出了美国的全球网络战略,主张加大政府投入,加速开发能翻越网络防火墙的软件和产品,以帮助那些她认为需要帮助的力量。
一位奥地利网民评论说,谷歌事件的发展显示出,华盛顿已将网络视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战争的工具,而谷歌公司则充当了这场“战争”的急先锋。
互联网天空笼罩霸权阴影
谷歌事件就好像美国走的一步棋,而在表象背后,美国谋求互联网霸权的意图一直是很明显的。
互联网是冷战的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考虑到未来战争的需要出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在此基础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的规模和数量得到很大发展,逐渐扩展至全世界。1989年9月,在美国政府资助下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成立,美国商务部授权其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40年来,美国一直利用互联网发源地优势、掌控互联网主动脉优势、握有互联网核心技术优势,控制着全球互联网,成为互联网霸主。
如今,互联网已然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而自互联网技术产生之日起,美国始终掌握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一个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中有9个也设在美国。从技术上讲,一旦某个国家的后缀从根服务器中被封住或删除,这个国家便在互联网世界中消失,特别是管理根服务器的ICANN是向美国商务部负责,并受美国商务部制约,其他国家的法律对它无任何约束。2004年4月,由于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发生分歧,“LY”(利比亚顶级域名)瘫痪,利比亚在互联网上消失了三天。
在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美国独掌互联网根服务器的状况令许多国家担忧和不满。多年前,许多国家便表示希望将管理权交给联合国或以国际合作模式共管。对这些意见,美国上下极力反对。
掌控互联网,对美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拦截信息,搜集情报;快速广泛传播美国声音掌握话语权和舆论主动权;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所谓“敌对”国家和“看不顺眼”国家的反对派,干涉他国内政,扩展美国势力范围;战时先发制人,干扰对方通讯和指挥系统。美国著名军事预测学家詹•亚当斯在其所著《下一场世界战争》中预言:在未来的战争中,计算机本身就是武器,前线无所不在,夺取作战空间制空权的不是炮弹和子弹,而是计算机网络里流动的比特和字节。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对互联网也十分重视。特别是通过社交网站“脸谱”、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图片共享网站flicker 和 twitter这些平台传递美国信息,声称,要以网络力量来应对那些打压国内媒体的国家。
2002年,布什总统发布第16号“国家安全总统令”命令组建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依赖技术优势,2004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網络战设想。2008年9月18日美国空军成立网络司令部,称其任务是保卫自己的网络安全和进攻他国网络。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期间也一再强调互联网对美国的重要性。就职不久,他要求有关部门对美国网络安全做出评估,并要为更大方位地实行信息霸权做准备,继续完成控制新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的工作。2009年5月29日美国政府公布网络安全评估报告。报告称,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已成为美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和军事威胁之一。评估报告强调,美国必须向世界表明,它正严肃应对这一挑战。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5月30日,微软宣布关闭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朝鲜五国MSN服务。世界舆论认为这并非是什么应对挑战,纯属信息制裁。
为占据网络战中的优势地位,2009年5月2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创建网络战司令部,新司令部的成立意在整合分散在美国各地的高科技军事单位,加强防御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进攻性,必要时,先发制人,对眼中的敌国发动网络战。
美国借“互联网自由”向中国发难
拿“自由”说事儿,这仿佛已成为美国指责别国的标准口径。在谷歌事件中,美国以“限制互联网自由”为借口对中国横加指责,而我们不仅要问,在互联网管理问题上,美国有什么资格指责中国?美国民众就有绝对的网络自由吗?
美国声称人有获得信息自由的权利,然而,即使在美国也没有不受限制的信息自由。在互联网时代,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高筑自己的网络“防火墙”,过滤它认为对己有害的信息,譬如不准“半岛”电视台落地。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战争为由,立法侦听民众通信,严密监视舆情,引起美国民权倒退。去年9月,奥巴马设立了负责互联网安全的监管,又引起了美国民众对政府会以维护互联网安全为由对私人系统进行干预和监管的担心。
更具讽刺意味的事例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09年9月28日,热门社群交友网站出现一项由网友自行设计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否该杀”的网络民调,吸引了750名网友投票,最终被美国特勤局勒令紧急撤销,并展开调查。
所以,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是绝对自由的,在世界各国都是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依法管治互联网,是国际通例,是一国主权的组成部分。在任何国家,利用互联网煽动颠覆政府,鼓吹民族分裂,传播色情都是不允许的。
如果中国的网络监察制度是在Google进入中国后新出来的一个制度,最后逼得Google无法经营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Google满腹怨气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政府的网络监察制度并不是什么秘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审查制度越来越宽松,网络上的言论也越来越开放。国内的群体事件也基本上能在网络上得以公开报道,新政策的出台也能被公开讨论。这个趋势是明显的。
由此可见,谷歌事件极可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策划的。谷歌公司打着反对“黑客攻击”、反对“网络审查”的旗号,既堂而皇之,又能迎合西方公众在西方媒体熏陶下对中国的印象,既有政治的理由,又有非政治的理由,为美国以“互联网自由”的名义推行其互联网战略,作了最直接、毫不掩饰的铺垫。
中国敢当互联网变革主力军
谷歌事件受信息过滤、黑客攻击、版权门等多重因素所推动,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美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理念在网络与信息领域的一系列博弈和冲突。如今,谷歌事件并没有完全结束,它也给中国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必须成为互联网上的真正强者。
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的利益合作与冲突都受到了网络传媒的急剧放大,操弄各国社会矛盾与族群矛盾的极端主义言论也得到了大肆扩张的机会,各国不仅都需要在大力推进互联网进步同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更需要在利益博弈之外,在相互尊重核心利益、法律、传统与禁忌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全球文明对话,构建和谐世界,这是阻止世界滑入黑暗野蛮时代的惟一选择。
如今,互联网正面临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经过几十年的“原始发展和竞争”,互联网惊人地打通了世界,“统一”了全球。现在,美国要利用人类历史上这一从未有过的平台,推销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广大非西方国家也在美国超强的互联网实力面前猛醒,意识到美国独霸互联网的野心,从而公开要求美国交出互联网的绝对控制权。
谷歌事件的爆发,从另一个角度,将一个真相昭示于天下,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意识到,所谓的“互联网自由”,其实一直被美国人“掐着脖子”。眼下,奥巴马政府正公开开辟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新战场,其互联网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正像美国的航母舰队一样,对所有国家形成威慑。
中国互联网现在的用户达到3.84亿,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但中国还不是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强国。中国的网民数量虽然巨大,但这个数量与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力量不成比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成长很快,用户数巨大,但至今没有一家被世界广泛谈论,在中国境外影响都很小。无论是中国互联网站,还是中国网民,都还不能与西方平等对话。中国互联网站通常被看成后来者、甚至仿制者。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并行的今天,中国必须有紧迫感。中国是否有强大的互联网自主服务能力,中国网站在世界上是否有号召力,不仅涉及到中国社会能否高效运转,也决定着中国能否长治久安,以及能否迎接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互联网是开放的,在各种力量的互动中,中国不能总是被动者,中国必须有能力变得更加主动。
中国互联网还必须自强,必须像海尔、联想一样放眼望世界。尽管这一过程会很艰难,但中国互联网站现在就要树立这样的雄心。中国必须在互联网世界有大的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中国必须有“很酷”的网站,它们有能力向全世界拓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担当起在全球互联网上维护中国人民利益的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美国的急不可耐,将互联网推上了美国牵头的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摊牌的历史转折点。中国要敢于成为推动互联网治理机制变革的主力军,这不是因为中国想挑头,而是西方把中国往这个位置上逼,中国必须承担起这个国际责任。对外,需要与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协调。对内,则应让广大民众意识到中国在互联网上所处的真实位置,增加现实世界和互联网上的爱国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互联网在世界上占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2000年9月12日,谷歌开发其主站Google.com的中文界面。
2006年2月,Google在中国没有ICP牌照、涉嫌非法经营。
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CEO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为“谷歌”,Google正式进入中国。
2007年4月4日,谷歌中国实验室推出新产品谷歌拼音输入法,但随后被搜狐指责其抄袭该公司同类产品搜狗拼音输入法,最后Google发表声明向搜狐和用户致歉。
2009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委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月、4月,谷歌先后被曝光2次。
2009年5月,谷歌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com在中国无法登陆,持续至今。
2009年6月18日,谷歌因“涉黄”再次被曝光,互联网举报中心在官方网站上以红色标题曝光称,谷歌中国网站存在大量淫秽色情和低俗链接。
2009年7月,中移动3G网络授时采用北斗,彻底摆脱了对美国GPS的依赖。
2009年10月,一些中国作家与行业组织指责谷歌数字图书馆收录其作品为侵权行为,并表示可能起诉谷歌。
2010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召开IT企业英雄会,宣布“互联网自由”战略,要求各大企业进行配合。
2010年1月11日,中国进行陆基中程导弹拦截试验。
2010年1月12日,百度域名解析遭不法分子恶意篡改,导致全球多处用户不能访问百度网站,攻击者标榜“伊朗网军”;同日,谷歌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称遭到黑客攻击并抵制中国政府的网络检查,谷歌还单方面取消了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第四轮谈判;仍是同日,GPS系统被美国以升级理由掐断,中国电信CDMA、中国移动TD-SCDMA部分均出现问题。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2010年1月2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飞公开表示,“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不论哪一个国家都有监管,不同的看法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发表“促进互联网自由是21世纪美国的外交方略”的言论,演讲中4次批评中国,谷歌事件再次升级。
2010年1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支持希拉里,并要求中国对安全疏漏做出“解释”。外交部高调响应“坚决反对美国利用互联网问题进行无理指责”。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发表言论称“中国互联网的交流是活跃的”,有学者阐述“谷歌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
2010年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言人发表“走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管理之路”的谈话。同日,工信部发言人阐明“中国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黑客攻击行为。”
2010年2月11日,正值腊月二十八,谷歌中国搜索页面更换为民俗“窗花”的logo。在有关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新闻被炒的沸沸扬扬,但至今未果的大背景之下,谷歌“贴窗花”之举似乎也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微妙意义。
不可否认,“谷歌事件”已成为近期全球舆论关心的焦点话题。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到美国国务卿,再到美国总统,纷纷出面对中国兴师问罪,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事件的发端好似原本只是一桩企业纠纷,为什么如此牵动着美国政府的神经?又如何演变为了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暗战”?只要我们仔细回顾分析谷歌事件的前因后果,所有的谜团都会逐一解开,所有的背景与真相也将一目了然。
谷歌成美国政府“急先锋”
谷歌事件发端于2010年1月12日谷歌高级副总裁大卫•多姆德的一篇博文,文中声称“发现来自中国的针对该公司基础设施的高度精密和目标明确的攻击,导致谷歌知识产权失窃”,“有证据显示,袭击者的主要目的是进入中国人权人士的邮件账户”,“我们决定不继续审查谷歌中国的搜索结果”。短短几百字,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一是影射中国政府支持“黑客攻击”,二是要当“人权卫士、自由卫士”。正是这种影射,使美国官方得到了“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攻击者和中国政府有松散联系”的印象。
其实,谷歌公司很清楚,网络黑客攻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指出,事实上,每家大型机构都遭到黑客入侵,他并不认为“互联网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同样是“黑客攻击”的目标,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2008年大陆网络受境外攻击次数同比增长148%,损失高达几十亿人民币。日前,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受到黑客攻击,瘫痪了数小时,造成重大损失。
显而易见,无论是受到“黑客攻击”还是想当“人权卫士”,都不足以让“谷歌”背信弃义,更不足以让美国国务卿、总统等最高政要亲自出面向中国发难。那么,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更深刻的利益和理由呢?
奧地利《新闻报》的分析认为,一段时期来,谷歌公司一直处于困境。在中国市场,谷歌的市场份额只有30%多,其中只有1/3的人使用谷歌中国的搜索器,远远不敌中国本土的百度搜索器;在国际市场,谷歌的形象也非常糟,先是非法扫描世界各国的大量图书,完全无视知识产权保护,后又大规模收集用户信息。德国《明镜》周刊曾以“比您更了解您的康采恩”为题,对谷歌公司背着用户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作了披露,披露的情况令人不寒而栗。
不唯如此,谷歌还一直为多“门”事件困扰不已。首先是“牌照门”,这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初来中国时属于“偷渡”性质,迟迟未办妥自己的ICP牌照,被舆论指责为“无证上岗”,酿成了轰动一时的“牌照门”事件。二是“地图门”,2007年初,有网友发现中国沈阳的卫星照片,居然被谷歌标注成日本侵华时的地图,满眼都是昭和、日满之类的词汇。三是“词库门”,2007年4月,谷歌中国高调推出了谷歌拼音输入法,可是因为涉嫌抄袭搜狐的搜狗输入法词库,引得张朝阳不满。对此,谷歌中国先是顾左右言其他拒不承认,后来见证据确凿,只得道歉。四是色情门,去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工信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以来,谷歌中国分别在1月、4月和6月三次上榜。
在这种背景下,谷歌公司急需打一个“翻身仗”。影射中国政府支持“黑客攻击”,将自己打扮成“人权卫士”挑战中国的网络管理体制,无疑是最容易博得西方民众好感的话题。
无独有偶。美国新政府上台一年之际,其处境竟与谷歌公司有相似之处。国内方面,新政府推动的种种改革阻力重重,从增加就业、医疗体制改革到加强金融监管,在许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上难有建树。国际方面,阿富汗、伊拉克战局难有改观;中东和平进程前途渺茫;伊核、朝核问题难有突破;美俄核裁军雾里看花……几乎所有国际热点问题迄无实质性进展。选民对奥巴马上台初期的欢呼正在转向失望,美国政府也需要给选民一种兴奋剂。
或许正是此种背景之下,国务卿希拉里“灵机一动”想到了“网络自由”——有些国家的网络管理实践可以成为其“人权”、“自由”等武器的现成攻击目标,又能迎合大多数美国选民的口味。于是,她请来了谷歌、微软、Twitter和思科等网络公司的高管。
这次会晤的余音未落,谷歌公司就开始向中国挑衅。接着,美国政府和谷歌公司始终不让“谷歌事件”淡出舆论。几天后,希拉里抛出了美国的全球网络战略,主张加大政府投入,加速开发能翻越网络防火墙的软件和产品,以帮助那些她认为需要帮助的力量。
一位奥地利网民评论说,谷歌事件的发展显示出,华盛顿已将网络视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战争的工具,而谷歌公司则充当了这场“战争”的急先锋。
互联网天空笼罩霸权阴影
谷歌事件就好像美国走的一步棋,而在表象背后,美国谋求互联网霸权的意图一直是很明显的。
互联网是冷战的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考虑到未来战争的需要出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在此基础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的规模和数量得到很大发展,逐渐扩展至全世界。1989年9月,在美国政府资助下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成立,美国商务部授权其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40年来,美国一直利用互联网发源地优势、掌控互联网主动脉优势、握有互联网核心技术优势,控制着全球互联网,成为互联网霸主。
如今,互联网已然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而自互联网技术产生之日起,美国始终掌握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一个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中有9个也设在美国。从技术上讲,一旦某个国家的后缀从根服务器中被封住或删除,这个国家便在互联网世界中消失,特别是管理根服务器的ICANN是向美国商务部负责,并受美国商务部制约,其他国家的法律对它无任何约束。2004年4月,由于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发生分歧,“LY”(利比亚顶级域名)瘫痪,利比亚在互联网上消失了三天。
在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美国独掌互联网根服务器的状况令许多国家担忧和不满。多年前,许多国家便表示希望将管理权交给联合国或以国际合作模式共管。对这些意见,美国上下极力反对。
掌控互联网,对美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拦截信息,搜集情报;快速广泛传播美国声音掌握话语权和舆论主动权;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所谓“敌对”国家和“看不顺眼”国家的反对派,干涉他国内政,扩展美国势力范围;战时先发制人,干扰对方通讯和指挥系统。美国著名军事预测学家詹•亚当斯在其所著《下一场世界战争》中预言:在未来的战争中,计算机本身就是武器,前线无所不在,夺取作战空间制空权的不是炮弹和子弹,而是计算机网络里流动的比特和字节。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对互联网也十分重视。特别是通过社交网站“脸谱”、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图片共享网站flicker 和 twitter这些平台传递美国信息,声称,要以网络力量来应对那些打压国内媒体的国家。
2002年,布什总统发布第16号“国家安全总统令”命令组建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依赖技术优势,2004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網络战设想。2008年9月18日美国空军成立网络司令部,称其任务是保卫自己的网络安全和进攻他国网络。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期间也一再强调互联网对美国的重要性。就职不久,他要求有关部门对美国网络安全做出评估,并要为更大方位地实行信息霸权做准备,继续完成控制新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的工作。2009年5月29日美国政府公布网络安全评估报告。报告称,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已成为美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和军事威胁之一。评估报告强调,美国必须向世界表明,它正严肃应对这一挑战。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5月30日,微软宣布关闭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朝鲜五国MSN服务。世界舆论认为这并非是什么应对挑战,纯属信息制裁。
为占据网络战中的优势地位,2009年5月2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创建网络战司令部,新司令部的成立意在整合分散在美国各地的高科技军事单位,加强防御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进攻性,必要时,先发制人,对眼中的敌国发动网络战。
美国借“互联网自由”向中国发难
拿“自由”说事儿,这仿佛已成为美国指责别国的标准口径。在谷歌事件中,美国以“限制互联网自由”为借口对中国横加指责,而我们不仅要问,在互联网管理问题上,美国有什么资格指责中国?美国民众就有绝对的网络自由吗?
美国声称人有获得信息自由的权利,然而,即使在美国也没有不受限制的信息自由。在互联网时代,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高筑自己的网络“防火墙”,过滤它认为对己有害的信息,譬如不准“半岛”电视台落地。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战争为由,立法侦听民众通信,严密监视舆情,引起美国民权倒退。去年9月,奥巴马设立了负责互联网安全的监管,又引起了美国民众对政府会以维护互联网安全为由对私人系统进行干预和监管的担心。
更具讽刺意味的事例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09年9月28日,热门社群交友网站出现一项由网友自行设计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否该杀”的网络民调,吸引了750名网友投票,最终被美国特勤局勒令紧急撤销,并展开调查。
所以,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是绝对自由的,在世界各国都是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依法管治互联网,是国际通例,是一国主权的组成部分。在任何国家,利用互联网煽动颠覆政府,鼓吹民族分裂,传播色情都是不允许的。
如果中国的网络监察制度是在Google进入中国后新出来的一个制度,最后逼得Google无法经营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Google满腹怨气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政府的网络监察制度并不是什么秘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审查制度越来越宽松,网络上的言论也越来越开放。国内的群体事件也基本上能在网络上得以公开报道,新政策的出台也能被公开讨论。这个趋势是明显的。
由此可见,谷歌事件极可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策划的。谷歌公司打着反对“黑客攻击”、反对“网络审查”的旗号,既堂而皇之,又能迎合西方公众在西方媒体熏陶下对中国的印象,既有政治的理由,又有非政治的理由,为美国以“互联网自由”的名义推行其互联网战略,作了最直接、毫不掩饰的铺垫。
中国敢当互联网变革主力军
谷歌事件受信息过滤、黑客攻击、版权门等多重因素所推动,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美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理念在网络与信息领域的一系列博弈和冲突。如今,谷歌事件并没有完全结束,它也给中国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必须成为互联网上的真正强者。
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的利益合作与冲突都受到了网络传媒的急剧放大,操弄各国社会矛盾与族群矛盾的极端主义言论也得到了大肆扩张的机会,各国不仅都需要在大力推进互联网进步同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更需要在利益博弈之外,在相互尊重核心利益、法律、传统与禁忌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全球文明对话,构建和谐世界,这是阻止世界滑入黑暗野蛮时代的惟一选择。
如今,互联网正面临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经过几十年的“原始发展和竞争”,互联网惊人地打通了世界,“统一”了全球。现在,美国要利用人类历史上这一从未有过的平台,推销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广大非西方国家也在美国超强的互联网实力面前猛醒,意识到美国独霸互联网的野心,从而公开要求美国交出互联网的绝对控制权。
谷歌事件的爆发,从另一个角度,将一个真相昭示于天下,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意识到,所谓的“互联网自由”,其实一直被美国人“掐着脖子”。眼下,奥巴马政府正公开开辟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新战场,其互联网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正像美国的航母舰队一样,对所有国家形成威慑。
中国互联网现在的用户达到3.84亿,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但中国还不是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强国。中国的网民数量虽然巨大,但这个数量与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力量不成比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成长很快,用户数巨大,但至今没有一家被世界广泛谈论,在中国境外影响都很小。无论是中国互联网站,还是中国网民,都还不能与西方平等对话。中国互联网站通常被看成后来者、甚至仿制者。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并行的今天,中国必须有紧迫感。中国是否有强大的互联网自主服务能力,中国网站在世界上是否有号召力,不仅涉及到中国社会能否高效运转,也决定着中国能否长治久安,以及能否迎接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互联网是开放的,在各种力量的互动中,中国不能总是被动者,中国必须有能力变得更加主动。
中国互联网还必须自强,必须像海尔、联想一样放眼望世界。尽管这一过程会很艰难,但中国互联网站现在就要树立这样的雄心。中国必须在互联网世界有大的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中国必须有“很酷”的网站,它们有能力向全世界拓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担当起在全球互联网上维护中国人民利益的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美国的急不可耐,将互联网推上了美国牵头的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摊牌的历史转折点。中国要敢于成为推动互联网治理机制变革的主力军,这不是因为中国想挑头,而是西方把中国往这个位置上逼,中国必须承担起这个国际责任。对外,需要与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协调。对内,则应让广大民众意识到中国在互联网上所处的真实位置,增加现实世界和互联网上的爱国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互联网在世界上占有自己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