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1.0g/次、4次/d,灭滴灵0.4g/次、3次/d,4周为1疗程。治疗组50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中药基本方:白头翁25g、蒲公英20g、地榆15 g、黄芪10g、黄连10 g、白芨20g、党参30g,败酱草20g、赤白芍各15g。泄泻明显者加乌梅、五味子,出血明显者加茜草、丹皮,后重明显者加薏苡仁、黄柏、木香。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14 d为1个疗程,间隔5d进行下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2.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使肠黏膜充血、水肿迅速消失,促进溃疡修复愈合,有显著止泻和抗过敏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灌肠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9-049-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普遍认为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素质、过敏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多见于青壮年。该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的黏膜层,有时遍及整个结肠,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的特点,是临床难治病症之一。2000年1月~2007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98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诊断标准,经肠镜检查及与有关疾病鉴别后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2~65(平均42.26±4.67)岁,病程4~11a。复发型35例,持续型15例;合并结肠息肉8例;病情为轻型16例,中型22例,重型12例。 对照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5(平均41.57±4.33)岁;病情轻度14例,中度23例,重度11例;病程3~12a。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或左半结肠者40例(2例为倒灌性回肠炎),累及大部分结肠或全结肠者11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1.0g/次、4次/d,灭滴灵0.4g/次、3次/d,4周为1疗程。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中药基本方:白头翁25g、蒲公英20g、地榆15 g、黄芪10g、黄连10 g、白芨20g、党参30g,败酱草20g、赤白芍各15g。泄泻明显者加乌梅、五味子,出血明显者加茜草、丹皮,后重明显者加薏苡仁、黄柏、木香。上述方剂加水500ml,浓煎至200ml,以无菌纱布过滤后凉至38℃左右, 加入锡类散1g、云南白药0.5 g,混匀,保留灌肠用。保留灌肠方法:根据解剖学特点及病变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卧位,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者,采用左侧位;病变在降结肠以上,采用右侧位,臀部抬高30°,在14~16号导尿管头端涂少量润肠剂,缓缓插入肛门15~30cm(视病变部位而定),药液滴速60~80滴/min。滴完药液后抽出导尿管,嘱患者在5min内做膝胸位、右侧卧位、仰卧位等体位变换,然后垫高臀部20cm静卧数小时,以防药液过早排出。灌肠后半小时内排出药液者需重复保留灌肠1次。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患者应排尽大便后再行灌肠)。上述疗法14 d为1个疗程,间隔5d进行下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次,结肠镜检查黏膜无充血、水肿、出血及溃疡,随访1a未复发。显效:腹痛、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明显好转,大便无黏液脓血便,每日1~2次,基本成形;结肠镜检查黏膜可有充血、水肿、出血,无溃疡。好转:腹痛、腹部不适减轻,但仍有少量黏液脓血便,大便不成形,每日1~2次;结肠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及溃疡程度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均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2.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溃汤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病变,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人体免疫功能减退、遗传以及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刺激、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脓血便或粘液脓血便且伴有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采用抗炎和免疫抑制剂等。灭滴灵对病情轻、病程短者疗效较好,病程la以下者有效率为60%~70%,且少见严重副作用。这和甲硝唑在肠道中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消炎作用有关。糖皮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常用于重型患者,有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毒性症状作用,但长期应用可致严重不良反应。柳氮磺胺吡啶为一种广谱抗生素,除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外,还能提高人体防御功能,促进无菌性炎症痊愈,口服后在肠道浓度较高,有利于肠道炎症的治疗。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泄泻”的范畴,病位在大肠。脾胃功能障碍、肠道传导失司或气血凝滞则痢下赤白。脾虚湿胜,湿热蕴结于大肠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处,药物与病灶直接接触,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笔者所用中药灌肠方能通过调整肠内细菌微生态平衡而加强肠道的生物学屏障功能,方中白头翁、蒲公英凉血解毒,五味子、秦皮、乌梅涩肠止泻,茜草、丹皮凉血止血,白芨生肌止血,黄连、黄柏清热化湿,薏苡仁、木香健脾理气益胃,白芍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汤有较强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及解痉止痛作用,能抑制乙酰胆碱、组胺所致的胃肠痉挛。研究表明,中药具有理气、化癖、止血、清解肠道热毒、健脾、扶助正气的作用。锡类散中含有中药珍珠、冰片、青黛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收敛生肌和消肿止痛的作用;云南白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使肠黏膜充血、水肿迅速消失,促进溃疡修复愈合,有显著止泻和抗过敏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灌肠治疗。并且此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为增强疗效,在灌肠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治疗前应先排空大便,以免影响药效。②灌肠管插入肛门以15~20cm为最佳深度,较浅易出现倒管现象。③药液温度要保持在37℃左右,接近体温,以免烧伤黏膜,加重病情。④患者在给药后应保持左侧卧位,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左半结肠,并尽可能使药液保留6h以上,充分发挥药效,夜间睡前保留灌肠效果最佳。⑤适当根据病变肠段所在部位的不同,采用膝胸卧位、左侧卧位、倒立位等不同体位。⑥治疗期间禁忌食用辛辣食品,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有节律。
参考文献:
[1] 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7.
[2] 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崔燕,南毅.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98例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3,17(4):302-304.
[4] 雷载权主编.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9-049-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普遍认为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素质、过敏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多见于青壮年。该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的黏膜层,有时遍及整个结肠,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的特点,是临床难治病症之一。2000年1月~2007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98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诊断标准,经肠镜检查及与有关疾病鉴别后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2~65(平均42.26±4.67)岁,病程4~11a。复发型35例,持续型15例;合并结肠息肉8例;病情为轻型16例,中型22例,重型12例。 对照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5(平均41.57±4.33)岁;病情轻度14例,中度23例,重度11例;病程3~12a。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或左半结肠者40例(2例为倒灌性回肠炎),累及大部分结肠或全结肠者11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1.0g/次、4次/d,灭滴灵0.4g/次、3次/d,4周为1疗程。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中药基本方:白头翁25g、蒲公英20g、地榆15 g、黄芪10g、黄连10 g、白芨20g、党参30g,败酱草20g、赤白芍各15g。泄泻明显者加乌梅、五味子,出血明显者加茜草、丹皮,后重明显者加薏苡仁、黄柏、木香。上述方剂加水500ml,浓煎至200ml,以无菌纱布过滤后凉至38℃左右, 加入锡类散1g、云南白药0.5 g,混匀,保留灌肠用。保留灌肠方法:根据解剖学特点及病变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卧位,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者,采用左侧位;病变在降结肠以上,采用右侧位,臀部抬高30°,在14~16号导尿管头端涂少量润肠剂,缓缓插入肛门15~30cm(视病变部位而定),药液滴速60~80滴/min。滴完药液后抽出导尿管,嘱患者在5min内做膝胸位、右侧卧位、仰卧位等体位变换,然后垫高臀部20cm静卧数小时,以防药液过早排出。灌肠后半小时内排出药液者需重复保留灌肠1次。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患者应排尽大便后再行灌肠)。上述疗法14 d为1个疗程,间隔5d进行下1个疗程,连续进行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次,结肠镜检查黏膜无充血、水肿、出血及溃疡,随访1a未复发。显效:腹痛、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明显好转,大便无黏液脓血便,每日1~2次,基本成形;结肠镜检查黏膜可有充血、水肿、出血,无溃疡。好转:腹痛、腹部不适减轻,但仍有少量黏液脓血便,大便不成形,每日1~2次;结肠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及溃疡程度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均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2.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溃汤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病变,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人体免疫功能减退、遗传以及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刺激、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脓血便或粘液脓血便且伴有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采用抗炎和免疫抑制剂等。灭滴灵对病情轻、病程短者疗效较好,病程la以下者有效率为60%~70%,且少见严重副作用。这和甲硝唑在肠道中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消炎作用有关。糖皮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常用于重型患者,有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毒性症状作用,但长期应用可致严重不良反应。柳氮磺胺吡啶为一种广谱抗生素,除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外,还能提高人体防御功能,促进无菌性炎症痊愈,口服后在肠道浓度较高,有利于肠道炎症的治疗。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泄泻”的范畴,病位在大肠。脾胃功能障碍、肠道传导失司或气血凝滞则痢下赤白。脾虚湿胜,湿热蕴结于大肠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处,药物与病灶直接接触,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笔者所用中药灌肠方能通过调整肠内细菌微生态平衡而加强肠道的生物学屏障功能,方中白头翁、蒲公英凉血解毒,五味子、秦皮、乌梅涩肠止泻,茜草、丹皮凉血止血,白芨生肌止血,黄连、黄柏清热化湿,薏苡仁、木香健脾理气益胃,白芍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汤有较强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及解痉止痛作用,能抑制乙酰胆碱、组胺所致的胃肠痉挛。研究表明,中药具有理气、化癖、止血、清解肠道热毒、健脾、扶助正气的作用。锡类散中含有中药珍珠、冰片、青黛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收敛生肌和消肿止痛的作用;云南白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使肠黏膜充血、水肿迅速消失,促进溃疡修复愈合,有显著止泻和抗过敏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灌肠治疗。并且此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为增强疗效,在灌肠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治疗前应先排空大便,以免影响药效。②灌肠管插入肛门以15~20cm为最佳深度,较浅易出现倒管现象。③药液温度要保持在37℃左右,接近体温,以免烧伤黏膜,加重病情。④患者在给药后应保持左侧卧位,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左半结肠,并尽可能使药液保留6h以上,充分发挥药效,夜间睡前保留灌肠效果最佳。⑤适当根据病变肠段所在部位的不同,采用膝胸卧位、左侧卧位、倒立位等不同体位。⑥治疗期间禁忌食用辛辣食品,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有节律。
参考文献:
[1] 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7.
[2] 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崔燕,南毅.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98例临床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3,17(4):302-304.
[4] 雷载权主编.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