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是美丽的,那里有如画的田野、盘曲的老树、鸣唱的虫鸟……童话从那里滋生,梦想从那里放飞。“大自然!我们被她包围和吞噬……我们生活在其中,对她却不熟悉。她全然生活在孩子之间……”(歌德)儿童是自然之子,可以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利用农村独特的生活环境,引导儿童积极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用一双双慧眼发现世界的美丽,书写性灵的自由。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能充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呵护他们原初的心理本能。“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当儿童遇到新奇的事物或者被置身于一个新的环境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等心理效应,驱使他们大胆地走近事物,表现出触碰、操作等行为倾向。好奇心是潜藏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心理本能。呵护这种原初的本能,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春天来了,我和孩子们来到了野外,他们张开双臂快乐地奔跑着。我大声说:“小朋友们快看,小草探出头来向你们问好呢!”孩子们立即围了过来,伸出小手抚摸着小草,争着说,“小草儿,你怎么知道我们来了?”“小草儿,你冬天在泥土里还冷吗?”“小草儿,你把绿衣服也借给我穿穿。”这时,一旁的苏心研说:“看,这棵小草还穿着淡红的衣服呢。”大家立即聚拢过去。“真是淡红色的呀,这件衣服也很美。”“我的衣服也是淡红的。”“把我的衣服和你换一下好吗?”见孩子们这么投入,我乘势问:“是呀,这小草的衣服怎么和其他的不一樣呢?”孙雨轩眨着眼睛:“可能是我的红衣服映衬的吧?”“不是”,李芷君说,“一定是它看见我们感到很害羞呢!”听着这些叽叽喳喳,我不仅为孩子们善于发现而高兴,同时,也感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事物的好奇。
同时,我能注重融入情境,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空间。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空间,就是要敞开家园的大门,让他们畅游在自然之中,舒展性灵,快乐成长。一旦在雪地里打滚,在草垛边玩耍,在花丛中穿梭,他们的“精神细胞”就被激活,知识、语言、艺术等元素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描绘。于是,他们的欢笑更甜蜜,舞姿更轻盈,涂鸦也更富新意。一天,我和孩子们来到一片菜地。孩子们欢快极了,在纷纷辨认着各种蔬菜:菠菜、韭菜、青菜、香菜、芹菜……我指着香菜说:“孩子们,这是天下第一香的‘香菜’。”“我吃过,奶奶在煮鱼时经常会放一把香菜,说可以去掉腥味。可香了,不过我不喜欢吃。”“我妈妈会用香菜拌花生米呢,很好吃的。”“老师,这里也有很多香菜呢” 杨雨薇说。我顺着她的小手看去,原来她把芹菜当作香菜了。我问:“这两种菜一样吗?”她仔细看了看:“这种菜的茎长一些,粗一些,叶高一些。”“对啦,你真会比较!”我表扬道,“你摘下一片叶子闻闻看。”“老师,它们都有香味,不过还是香菜的味浓一些。”孩子为有了这样的发现高兴地说:“今晚回家我要考一考妈妈,看她能不能分清楚这两种菜。”“我要让芹菜像香菜一样喷香喷香的。”“我要让香菜像芹菜一样长得高高的。”孩子们的神情是多么专注!
当然,我还注重培养儿童的探究意识,唤醒他们内潜的发展欲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究。
7月初的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一片树林,他们躲在树荫下不停地扇着小手凉快着。然而知了的鸣叫似乎让细密的汗珠更得意了,从小脸蛋不断往下滑溜。缪晨宇说:“知了呀,你就不能休息会儿,好让我们凉快一些?”眼尖的孙雨轩忽然瞧见了树上的一只知了壳,高兴地说:“看,它在那里叫呢!”大家循着手指的方向看去,都笑了。我说:“孩子们,这知了壳是从哪里来的?”“是它们蜕的皮。”“是它们的衣服。”我引导着:“它们怎么把衣服丢在这里了?”缪晨宇说:“它出去玩了呗。”没想到,引来了大家的一阵欢笑。“大家找找看,它们跑到哪里去了?”孩子们跑出去寻找了,不一会儿,捉来了两种知了。我让他们进行比较,看这两种知了哪里不一样。他们细致地观察着,说一只会叫,边叫胸部护甲下面的一对薄膜边振动呢,而另一种不会叫。我就告诉他们,会叫的是雄的,不会叫的是雌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都茫然地看着我。“我猜是草丛里爬出来的。”李芷君说。孩子们听了立即在草丛里寻找起来,没想到,竟然在泥土上发现了几个小洞:“看,一定是从这里爬出来的。”我点点头笑了。
还有,我能点亮儿童独特的智慧心灯,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创新。整个世界具有着多面性。儿童在纷繁的生活中以纯净的心灵感知每个物体的独特,并赋予一定的行为体验进行着想象创新,于是,他们的小眼更加明亮,小手更加灵巧。一天,我让学生带来了河边的蒲草。“今天我们来学习编制草垫。”我举着蒲草说,“看谁编得最漂亮。”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出示了自己编织的作品,然后简单地讲了一些注意要点。孩子们立即忙开了。只见他们把手中的蒲草一根根理顺,横向平铺在桌上,再拿一根纵向跳编着。刚开始,他们只是一根根地跳编,虽不够平整,却有模有样,等熟练后,就异想天开了,有的把纵向的蒲草两根三根地跳编,还有的转着圈编,甚至把蒲草折叠着打花编。我静静地等候着他们的作品问世。一会儿,王浩举着他编的草垫给我看,不仅编织平整,中间还以双编、折编、回编、打花等方法编出了一只凸起的小狗图案。我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说他家养了只小狗,就想起编狗图案了,还因为狗头是圆形的,把物品放在草垫上时也不会歪斜。是啊,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丰富。我爱不释手地看着这件作品,仿佛看到了一颗善于创造的智慧心灵。直到现在,他的这件作品还珍藏在我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
儿童教育的生活性必须回归儿童世界,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日常教学中,我始终能够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归真实的生活空间,以一双双明亮的慧眼,发现着,生长着。我也在不断收获着喜悦。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能充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呵护他们原初的心理本能。“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当儿童遇到新奇的事物或者被置身于一个新的环境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等心理效应,驱使他们大胆地走近事物,表现出触碰、操作等行为倾向。好奇心是潜藏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心理本能。呵护这种原初的本能,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春天来了,我和孩子们来到了野外,他们张开双臂快乐地奔跑着。我大声说:“小朋友们快看,小草探出头来向你们问好呢!”孩子们立即围了过来,伸出小手抚摸着小草,争着说,“小草儿,你怎么知道我们来了?”“小草儿,你冬天在泥土里还冷吗?”“小草儿,你把绿衣服也借给我穿穿。”这时,一旁的苏心研说:“看,这棵小草还穿着淡红的衣服呢。”大家立即聚拢过去。“真是淡红色的呀,这件衣服也很美。”“我的衣服也是淡红的。”“把我的衣服和你换一下好吗?”见孩子们这么投入,我乘势问:“是呀,这小草的衣服怎么和其他的不一樣呢?”孙雨轩眨着眼睛:“可能是我的红衣服映衬的吧?”“不是”,李芷君说,“一定是它看见我们感到很害羞呢!”听着这些叽叽喳喳,我不仅为孩子们善于发现而高兴,同时,也感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事物的好奇。
同时,我能注重融入情境,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空间。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空间,就是要敞开家园的大门,让他们畅游在自然之中,舒展性灵,快乐成长。一旦在雪地里打滚,在草垛边玩耍,在花丛中穿梭,他们的“精神细胞”就被激活,知识、语言、艺术等元素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描绘。于是,他们的欢笑更甜蜜,舞姿更轻盈,涂鸦也更富新意。一天,我和孩子们来到一片菜地。孩子们欢快极了,在纷纷辨认着各种蔬菜:菠菜、韭菜、青菜、香菜、芹菜……我指着香菜说:“孩子们,这是天下第一香的‘香菜’。”“我吃过,奶奶在煮鱼时经常会放一把香菜,说可以去掉腥味。可香了,不过我不喜欢吃。”“我妈妈会用香菜拌花生米呢,很好吃的。”“老师,这里也有很多香菜呢” 杨雨薇说。我顺着她的小手看去,原来她把芹菜当作香菜了。我问:“这两种菜一样吗?”她仔细看了看:“这种菜的茎长一些,粗一些,叶高一些。”“对啦,你真会比较!”我表扬道,“你摘下一片叶子闻闻看。”“老师,它们都有香味,不过还是香菜的味浓一些。”孩子为有了这样的发现高兴地说:“今晚回家我要考一考妈妈,看她能不能分清楚这两种菜。”“我要让芹菜像香菜一样喷香喷香的。”“我要让香菜像芹菜一样长得高高的。”孩子们的神情是多么专注!
当然,我还注重培养儿童的探究意识,唤醒他们内潜的发展欲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究。
7月初的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一片树林,他们躲在树荫下不停地扇着小手凉快着。然而知了的鸣叫似乎让细密的汗珠更得意了,从小脸蛋不断往下滑溜。缪晨宇说:“知了呀,你就不能休息会儿,好让我们凉快一些?”眼尖的孙雨轩忽然瞧见了树上的一只知了壳,高兴地说:“看,它在那里叫呢!”大家循着手指的方向看去,都笑了。我说:“孩子们,这知了壳是从哪里来的?”“是它们蜕的皮。”“是它们的衣服。”我引导着:“它们怎么把衣服丢在这里了?”缪晨宇说:“它出去玩了呗。”没想到,引来了大家的一阵欢笑。“大家找找看,它们跑到哪里去了?”孩子们跑出去寻找了,不一会儿,捉来了两种知了。我让他们进行比较,看这两种知了哪里不一样。他们细致地观察着,说一只会叫,边叫胸部护甲下面的一对薄膜边振动呢,而另一种不会叫。我就告诉他们,会叫的是雄的,不会叫的是雌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都茫然地看着我。“我猜是草丛里爬出来的。”李芷君说。孩子们听了立即在草丛里寻找起来,没想到,竟然在泥土上发现了几个小洞:“看,一定是从这里爬出来的。”我点点头笑了。
还有,我能点亮儿童独特的智慧心灯,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创新。整个世界具有着多面性。儿童在纷繁的生活中以纯净的心灵感知每个物体的独特,并赋予一定的行为体验进行着想象创新,于是,他们的小眼更加明亮,小手更加灵巧。一天,我让学生带来了河边的蒲草。“今天我们来学习编制草垫。”我举着蒲草说,“看谁编得最漂亮。”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出示了自己编织的作品,然后简单地讲了一些注意要点。孩子们立即忙开了。只见他们把手中的蒲草一根根理顺,横向平铺在桌上,再拿一根纵向跳编着。刚开始,他们只是一根根地跳编,虽不够平整,却有模有样,等熟练后,就异想天开了,有的把纵向的蒲草两根三根地跳编,还有的转着圈编,甚至把蒲草折叠着打花编。我静静地等候着他们的作品问世。一会儿,王浩举着他编的草垫给我看,不仅编织平整,中间还以双编、折编、回编、打花等方法编出了一只凸起的小狗图案。我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说他家养了只小狗,就想起编狗图案了,还因为狗头是圆形的,把物品放在草垫上时也不会歪斜。是啊,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丰富。我爱不释手地看着这件作品,仿佛看到了一颗善于创造的智慧心灵。直到现在,他的这件作品还珍藏在我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
儿童教育的生活性必须回归儿童世界,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日常教学中,我始终能够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归真实的生活空间,以一双双明亮的慧眼,发现着,生长着。我也在不断收获着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