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肖斯塔科维奇,前苏联杰出作曲家、钢琴家。肖氏生于圣彼得堡,幼儿时期开始学习钢琴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自1926年创作《第一交响曲》后,开启其职业作曲家的生涯。肖氏创作颇丰,展现了其惊人的艺术造诣。其创作风格与俄罗斯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艺术表现又独具特色,其作品的音乐语言和风格自成一派。终其一生的创作中,他充分挖掘了赋格体裁,广泛运用了各种复调创作技法以及20世纪的先锋作曲技法,使得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音乐创作的基础之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关键词】音乐创作;复调;对位;创新
一、引言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是20世纪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他以传统为根基,对复调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将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表现形式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他的配器不拘泥于整个乐曲色彩性的渲染,更突出戏剧性刻画方面的创新,作品中乐器的音色直接参与整个作品戏剧化“剧情”的发展,是整个作品到达高潮阶段突出矛盾冲突的极佳手法”。他的交响套曲作品,整个结构从不拘泥于某一风格,各乐章之间的功能关系既能灵活搭配,又能够服务于整体构思,灵活中有规矩。
二、复调创作技法的开拓创新
肖斯塔科维奇的代表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创作中,肖斯塔科维奇在吸收借鉴巴赫复调技巧的同时,还在调性扩张、和声功能倾向、音程运用上又进行了较多的创新,能够体现他的音乐表现力的手法。
(一)旋律的现代性
肖氏的音乐作品旋律独具特色,在创作主题中增、减旋律音程进行复杂多变,“特别是增二、增四以及减七度方面的应用创新,主题中的隐藏底线为反复音调或者是采用特殊的半音上(下)行形式;选择连续同向四度跳进作为核心,以此组成特殊旋律;上行跳与下行大跳相接或下行大跳与上行大跳组合;级进接同向大跳或用相反的大跳接同向级进”;尤其到了中、后部分,不协和音程的运用开始增加,各种尖锐的音程如二度、七度音程交错使用,极大地丰富作品的音响效果。同时,通过大量使用传统时期严禁的技术规则,如平行五八度、外音的大量运用以及延迟解决等,淡化和声功能,突显旋律线条。
(二)调式、调性方面的探索
传统的复调音乐中,主部主题一般在主调上,而副部主题在上五度属调上,相互呼应。而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中,部分复调作品遵循了上五下四的调性问答。同时,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他又进行了调性扩张,例如在第21首赋格中出现了关系大小调的调性答题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为作品增添新的色彩。同时,在他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多调性的运用达到了极致,例如,第14首赋格中,音乐开始时调性为降e小调,缓缓进行,之后进入降D混合利底亚调式发展过程,然后随着音乐起伏,调性由降a小调进入降G混合利底亚调式,通过这样的转启承接,完成了作品第一部分的陈述。
(三)和声、对位方面的创新
巴赫时期,复调音乐的进行是以传统的和声功能序进为基础,强调其内在的和声逻辑性。而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非功能化和声,极大的淡化了和声功能的倾向性进行,除了主和弦的明确主导地位,其余的和弦均处在平等的地位中,并通过加强横向旋律线条的歌唱性和调性色彩的变化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线条对位与紧张度相互依存。“肖斯塔科维奇的前辈作曲家与其相比处理方法比较单一,大多使用半音化旋律、离调模进、模仿、变和弦以及高度紧张的和声音响手段,将乐曲推向高潮。而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创新,他不仅是单纯的继承上述传统处理方式,而且通过尝试多调式、多调性密接和应以及递增音响紧张度的手法,将乐曲高潮表现推向极致”。
(四)对密接和应写作技术的创新
肖斯塔科维奇比较喜爱使用密接和应手法。在其作品中运用密接和应手法进一步挖掘主题发展的潜力,并用其增强再现部的动力性,对深化主题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密接和应成为强化音乐作品戏剧性因素、内在冲突性以及推进作品高潮的重要手段,他将赋格曲中密接和应的地位与意义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三、赋格体裁形式的扩大化
肖斯塔科维奇在继承传统赋格创作手法的同时扩展了传统复调。在其赋格曲中,调性处理更加复杂,布局进一步拓展,通过这些方法给赋格这种古老的复调形式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两者游刃有余的交织在一起,鲜明地描绘了各种音乐形象,充分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包括两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五声部的赋格,创作了普通赋格和双层赋格,在这些作品中采用了不同的、极具高超复调创作水平的技法。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复调风格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这些形式,他还进行了另一些尝试。例如在奏鸣曲的创作中,将各种不同主题尽可能的交织;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俄罗斯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副声部的复调性。肖斯塔科维奇还把几个世纪发展来的技术与新的所谓线條主义的手法相结合,这种结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对水平进行的旋律的完全控制,对和声织体的掌控。对于作曲家来说,采用什么样的和声,用什么音来构筑和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旋律声部以及旋律的独立性。通常,肖斯塔科维奇不会过度使用这些原则来构筑自己的音乐织体,他会在特别的情况下有意用和声元素创造出不和谐而达到接近噪音的效果,这种处理是体现反人道的开始所需要的。
四、十二音体系的新元素
肖氏晚期创作的十二音技术极富个性,与传统的十二音作品的“种子”—基本序列一起对照,二者在主题表现上具有鲜明的调性归宿,这种归宿具体表现为通过四、五度的进行来形成功能的和声中心;将某个音赋予比其他音相对长的时值,以便组织中心旋律调性;通过支持持续音构建中心调性。其次,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二音主题绝大多数是单声部线性呈示的,节奏相当简明,现代十二音与古典的节奏形态的交相辉映,是肖氏融汇古今的又一重要创新;最后,“技术服务于艺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等美学原则使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二音主题具有鲜明的表现意义。 五、配器色彩的丰富性
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高潮极具激情和渐进性,他非常仔细的区分出整个乐章最高点,甚至是整个作品的高潮点。他的交响发展里通常高潮既是一个点,同时还具有相当的宽度,作曲家调动不同的资源,追求高潮部分的壮丽、英雄或者悲剧的色彩。作为音色和戏剧性的大师,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乐队的色彩与音乐、与音乐内容及形式密不可分,他追求的不是色彩的画面,而是与人类感知密切相關的精神层面的色彩本质,在这方面作曲家远不同于德彪西和拉威尔,而是更接近于柴可夫斯基,马勒,巴托克的交响风格。肖斯塔科维奇特别喜欢巴松的色彩,他赋予了巴松不同个性的主题,从昏暗悲凉的到喜剧怪诞的。打击乐声部在肖氏的作品中担负着独特的功能,通常肖斯塔科维奇对打击乐的使用不是以作衬托为目的,也不是为了乐队音效的美丽壮观。打击乐对他来说是戏剧的起源。肖斯塔科维奇在器乐宣叙调中传达的不仅是叙述的语气,其中还包含人物的内在形象、思想和情感。肖氏的器乐宣叙调反映着当时相当一部分现代音乐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共同趋势,即使用器乐手段传达变化莫测的“言语的音乐”。
最后,肖斯塔科维奇自30年代起的配器特点主要在于:明确的功能性;通过变换乐器组,明确划分曲式结构;由丰富的线条性材料发展形成整齐的声部进行与较长段落;几乎很少用到弦乐队中的重奏形式,独奏乐器一定是在不同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奏;乐队的渐强与渐弱是按照古典的排序方法进行递增和递减的。
参考文献:
[1]纪国栋.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特征及演奏技巧研究[J].音乐大观,2013,(03):77-78.
2]毛晖敏.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的复调写作技术[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15-19,50.
[3]毛晖敏.肖斯塔科维奇在复调技术上的开拓、创新及其贡献[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306,317.
[4]赵旭超.“民族性”与“创新性”的融合—肖斯塔科维奇赋格曲的创作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14,35(09).
[5]钱仁平.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创作中的十二音技术[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2):55-60.
[6]阿·亚·卡拉廖夫.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对配器的对立态度[J].王愫怡,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02):18-31,115.
作者简介:曹茜茜,1990-2,女,汉,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创作;复调;对位;创新
一、引言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是20世纪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他以传统为根基,对复调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将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表现形式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他的配器不拘泥于整个乐曲色彩性的渲染,更突出戏剧性刻画方面的创新,作品中乐器的音色直接参与整个作品戏剧化“剧情”的发展,是整个作品到达高潮阶段突出矛盾冲突的极佳手法”。他的交响套曲作品,整个结构从不拘泥于某一风格,各乐章之间的功能关系既能灵活搭配,又能够服务于整体构思,灵活中有规矩。
二、复调创作技法的开拓创新
肖斯塔科维奇的代表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创作中,肖斯塔科维奇在吸收借鉴巴赫复调技巧的同时,还在调性扩张、和声功能倾向、音程运用上又进行了较多的创新,能够体现他的音乐表现力的手法。
(一)旋律的现代性
肖氏的音乐作品旋律独具特色,在创作主题中增、减旋律音程进行复杂多变,“特别是增二、增四以及减七度方面的应用创新,主题中的隐藏底线为反复音调或者是采用特殊的半音上(下)行形式;选择连续同向四度跳进作为核心,以此组成特殊旋律;上行跳与下行大跳相接或下行大跳与上行大跳组合;级进接同向大跳或用相反的大跳接同向级进”;尤其到了中、后部分,不协和音程的运用开始增加,各种尖锐的音程如二度、七度音程交错使用,极大地丰富作品的音响效果。同时,通过大量使用传统时期严禁的技术规则,如平行五八度、外音的大量运用以及延迟解决等,淡化和声功能,突显旋律线条。
(二)调式、调性方面的探索
传统的复调音乐中,主部主题一般在主调上,而副部主题在上五度属调上,相互呼应。而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中,部分复调作品遵循了上五下四的调性问答。同时,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他又进行了调性扩张,例如在第21首赋格中出现了关系大小调的调性答题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为作品增添新的色彩。同时,在他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多调性的运用达到了极致,例如,第14首赋格中,音乐开始时调性为降e小调,缓缓进行,之后进入降D混合利底亚调式发展过程,然后随着音乐起伏,调性由降a小调进入降G混合利底亚调式,通过这样的转启承接,完成了作品第一部分的陈述。
(三)和声、对位方面的创新
巴赫时期,复调音乐的进行是以传统的和声功能序进为基础,强调其内在的和声逻辑性。而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大量使用非功能化和声,极大的淡化了和声功能的倾向性进行,除了主和弦的明确主导地位,其余的和弦均处在平等的地位中,并通过加强横向旋律线条的歌唱性和调性色彩的变化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线条对位与紧张度相互依存。“肖斯塔科维奇的前辈作曲家与其相比处理方法比较单一,大多使用半音化旋律、离调模进、模仿、变和弦以及高度紧张的和声音响手段,将乐曲推向高潮。而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创新,他不仅是单纯的继承上述传统处理方式,而且通过尝试多调式、多调性密接和应以及递增音响紧张度的手法,将乐曲高潮表现推向极致”。
(四)对密接和应写作技术的创新
肖斯塔科维奇比较喜爱使用密接和应手法。在其作品中运用密接和应手法进一步挖掘主题发展的潜力,并用其增强再现部的动力性,对深化主题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密接和应成为强化音乐作品戏剧性因素、内在冲突性以及推进作品高潮的重要手段,他将赋格曲中密接和应的地位与意义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三、赋格体裁形式的扩大化
肖斯塔科维奇在继承传统赋格创作手法的同时扩展了传统复调。在其赋格曲中,调性处理更加复杂,布局进一步拓展,通过这些方法给赋格这种古老的复调形式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两者游刃有余的交织在一起,鲜明地描绘了各种音乐形象,充分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包括两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五声部的赋格,创作了普通赋格和双层赋格,在这些作品中采用了不同的、极具高超复调创作水平的技法。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复调风格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这些形式,他还进行了另一些尝试。例如在奏鸣曲的创作中,将各种不同主题尽可能的交织;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俄罗斯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副声部的复调性。肖斯塔科维奇还把几个世纪发展来的技术与新的所谓线條主义的手法相结合,这种结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对水平进行的旋律的完全控制,对和声织体的掌控。对于作曲家来说,采用什么样的和声,用什么音来构筑和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旋律声部以及旋律的独立性。通常,肖斯塔科维奇不会过度使用这些原则来构筑自己的音乐织体,他会在特别的情况下有意用和声元素创造出不和谐而达到接近噪音的效果,这种处理是体现反人道的开始所需要的。
四、十二音体系的新元素
肖氏晚期创作的十二音技术极富个性,与传统的十二音作品的“种子”—基本序列一起对照,二者在主题表现上具有鲜明的调性归宿,这种归宿具体表现为通过四、五度的进行来形成功能的和声中心;将某个音赋予比其他音相对长的时值,以便组织中心旋律调性;通过支持持续音构建中心调性。其次,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二音主题绝大多数是单声部线性呈示的,节奏相当简明,现代十二音与古典的节奏形态的交相辉映,是肖氏融汇古今的又一重要创新;最后,“技术服务于艺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等美学原则使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二音主题具有鲜明的表现意义。 五、配器色彩的丰富性
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高潮极具激情和渐进性,他非常仔细的区分出整个乐章最高点,甚至是整个作品的高潮点。他的交响发展里通常高潮既是一个点,同时还具有相当的宽度,作曲家调动不同的资源,追求高潮部分的壮丽、英雄或者悲剧的色彩。作为音色和戏剧性的大师,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乐队的色彩与音乐、与音乐内容及形式密不可分,他追求的不是色彩的画面,而是与人类感知密切相關的精神层面的色彩本质,在这方面作曲家远不同于德彪西和拉威尔,而是更接近于柴可夫斯基,马勒,巴托克的交响风格。肖斯塔科维奇特别喜欢巴松的色彩,他赋予了巴松不同个性的主题,从昏暗悲凉的到喜剧怪诞的。打击乐声部在肖氏的作品中担负着独特的功能,通常肖斯塔科维奇对打击乐的使用不是以作衬托为目的,也不是为了乐队音效的美丽壮观。打击乐对他来说是戏剧的起源。肖斯塔科维奇在器乐宣叙调中传达的不仅是叙述的语气,其中还包含人物的内在形象、思想和情感。肖氏的器乐宣叙调反映着当时相当一部分现代音乐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共同趋势,即使用器乐手段传达变化莫测的“言语的音乐”。
最后,肖斯塔科维奇自30年代起的配器特点主要在于:明确的功能性;通过变换乐器组,明确划分曲式结构;由丰富的线条性材料发展形成整齐的声部进行与较长段落;几乎很少用到弦乐队中的重奏形式,独奏乐器一定是在不同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奏;乐队的渐强与渐弱是按照古典的排序方法进行递增和递减的。
参考文献:
[1]纪国栋.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特征及演奏技巧研究[J].音乐大观,2013,(03):77-78.
2]毛晖敏.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的复调写作技术[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15-19,50.
[3]毛晖敏.肖斯塔科维奇在复调技术上的开拓、创新及其贡献[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306,317.
[4]赵旭超.“民族性”与“创新性”的融合—肖斯塔科维奇赋格曲的创作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14,35(09).
[5]钱仁平.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创作中的十二音技术[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2):55-60.
[6]阿·亚·卡拉廖夫.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对配器的对立态度[J].王愫怡,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02):18-31,115.
作者简介:曹茜茜,1990-2,女,汉,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