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营模式看陕西周至民间刺绣的地域文化特征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set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陕西周至民间刺绣的田野考察入手,通过对民间刺绣艺人的采访和作品搜集,对比分析刺绣纹样的造型特征及色彩搭配规律;结合现今市场刺绣模式,梳理了其由于经营模式变迁带来的风格变化,挖掘整理出周至民间刺绣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周至;刺绣;经营模式;文化特征
  周至县属陕西省西安市辖区,北濒渭水,南依秦岭,襟山带河,是陕西省最为富庶的区县之一,素有“金周至”之美誉。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周至人文荟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积淀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人杰地灵的沃土上记载着周至人醇厚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深深地体会到周至民间艺术的魅力,尤其深深地被周至民间刺绣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所感动。
  1 周至传统民间刺绣的文化特色
  周至刺绣源远流长,也是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品种中一个重要分支。这里从周至文化馆到许多民间人士都有刺绣收藏品,从传统的角度看,我们从那些年代久远的藏品中既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有其区别农家妇女手工劳作的风格特征。
  首先,周至传统民间刺绣的纹样也是吉庆祥瑞题材,并直接绣有“龙凤呈祥”、“花香鸟舞”、“洁静多姿”等文字;有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设计的纹样,如为儿童绣的“小猫钓鱼”、“小鸭”、“小鹿”等;有为老年人绣的“松鹤延年”、“鹿鹤同春”、“鹿子含莲”等;还有秦腔戏剧故事等题材。所有这些绣品的民俗生活题材与其他地区差别并不明显,但区别之处是周至传统民间刺绣纹样全是真丝线劈丝绣制,因而做工极为精致,形象结构丰富、巧妙、文雅。从一针一缕的绣线中流露出绣者富足和闲暇的生活状态,这使得周至传统民间刺绣多了些许耕读人家的闺秀韵味。尤其是这些久远的绣品色彩虽依旧鲜亮,但并不浓艳,绣品的色彩对比主要来自图底关系,如黑色底布配明亮纹样,绿色底布配粉色纹样等;但纹样自身色彩关系多为近似色配合,少有红花绿叶、过于鲜艳的配合,因而色调更显得柔和、素雅;加之纹样多以金、银等丝线钩边,使绣品整体色调更加和谐。这些特征都与陕西传统农家妇女的刺绣配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文人家庭的生活情趣。
  据收藏人介绍,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刺绣藏品大都属于晚清或民国时期,多属于家传藏品,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中可以大致窥测出陕西周至地区富庶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耕读传家的社会风尚。
  现今周至的传统民间手工刺绣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但与全国许多地区的民间手工刺绣状况相同,手工刺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这种古老的手艺随着绣品所承载的文化风俗逐渐流失也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手工刺绣难以传承一是因为手绣工艺复杂,因而绣品价格昂贵,对于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有些负担。二是由于机器化生产的冲击,从缝纫机刺绣到电脑刺绣,手工劳作不断减少,刺绣速度不断提升,因而绣品价格愈加便宜,从而使得手工刺绣少有市场。
  2 当代周至刺绣的传承方式
  当代周至刺绣以缝纫机绣和电脑刺绣为主,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经营模式体现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历史变迁的轨迹。笔者采访的刺绣传承人与其他地区的刺绣艺人有很大区别,其中以机绣绣稿设计师周林海先生为代表。周老现已70多岁,是一个从小热爱绘画的文人,其在国画和雕塑方面的成就已在当地享有盛誉。周林海老先生现今已被周至县列为刺绣传承人,但他并非因刺绣技艺的娴熟,而是得益于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周老年轻时,闲暇经常为村里的绣女们画绣样,并就此与刺绣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其设计的刺绣样稿也成就了周至刺绣的时代风格。
  20世纪70年代,几乎没有市场经济,但周老在长期画绣稿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周老开始收购村中的绣品到全国各地推销,其中河北地区是其主要经营地区。与此同时,周至县也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刺绣销售人员,他们穿梭于铁路公路通达的市镇,作着小量的批发生意,除挣得微薄的现金收入,还换回粮票、布票等以补贴生活需求。到20世纪80年代, 周至刺绣生意极为红火并引入缝纫机绣,生产速度大幅度提高,成本也随之降低,因而销售成果也越来越好,周老曾一次背三百多件绣品去外地推销。
  据周老先生回忆,之所以周至刺绣在外地生意好,是因为他的刺绣的纹样受欢迎。那时候,周老利用在外销售之余进行市场考察和采访。因此,外地市场上需要什么刺绣纹样和品种,他就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画稿,再组织人力继续刺绣,以此完全针对市场的绣品自然好销。虽然周老自己并不参与刺绣,但是由于长期画绣稿的经验积累,使他对刺绣的针法表现极为精通。其后,由于周老的绣品销售量大,民间刺绣艺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周老就在当地办起了刺绣学习班。周老负责组织及教授妇女们描绘刺绣图样,其家中妇女教授刺绣技艺,这个经历也使得周老不仅成为周至哑柏刺绣的代言人,其设计的刺绣纹样也在哑柏地区流传,并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民间刺绣的新风格。
  周老先生设计的刺绣样稿始终紧随时代脚步从不落伍。采访中,周老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刺绣画稿,周老的绣稿题材内容丰富,纹样形象生动且具有典雅之风,布局错落有致,构图严谨且富有节奏,从绣稿中可见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造诣,因而具有明显的文人艺术特征,完全不同于出自乡村妇女之手的稚拙纹样。据周老说,手工刺绣和机绣对画稿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如果有人求画绣稿,他一定会问是手工绣还是机绣。手工刺绣时画绣稿要考虑针线的走针路线,要画的尽量简洁,如果画的节节把把太多,斜针变化复杂就不好绣,如果拐弯的地方太多就容易摞针,绣出的纹样就不平整。但是机绣的画稿就不用考虑太多,机绣是平针绣,而且机器自身针法变化多样。现今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纹样已成为周至刺绣的固定风格,事实上,这也体现出市场需求对刺绣艺术风格变迁的影响因素。
  从多次调研中发现,现今周至人对刺绣的热爱程度并未减退。价格较高的缝纫机绣花因其手工操作机器,产品还是较为精细,因而人们已经将其名为手工刺绣,是婚庆和礼品的主要首选。最为畅销的是电脑绣花刺绣产品,品种丰富多样,是周至老百姓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品,但是周至刺绣纹样的文雅闺秀气质已不复存在。如今更加盛行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题材,而由于交通及信息的便利,周至刺绣题材也逐渐与陕西其他地区的刺绣题材更加雷同。
  3 结语
  笔者采访的周至民间艺术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但多出自传统文人世家,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他们对民间美术的追求与创造充满热爱之情;他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精致独特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他们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无限追求、勤奋与努力;他们对民间艺术所做的贡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魅力和风采。
  作者简介:秦佳彬,女,西安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
  梁昭华,女,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陈华,女,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WCDMA网络的话务模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智能终端成为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智能终端及网络的分析,阐明了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业务模型、流量变化、信令开销剧
文章首先介绍3G/2G系统间切换的基本原理;然后阐述了系统间互操作的设置方法及注意问题:最后针对不同场景下3G/2G互操作参数优化的侧重点进行了分析。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君子之道乃持中秉正、静思笃行、矜而不争。学术期刊是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学术期刊要行君子之德、君子之风、君子之气。当下,我国学术期刊在追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如何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是PLC生产厂家和用户亟需解决的
文章基于RRM参数优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动参数优化解决方案,并详细阐述自动参数优化实现机制及应用,最后通过案例说明,显著体现了该方案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文章介绍7TD—LTE网络架构、承载网要求及其接八层解决方案,针对TD-LTE承载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管线资源匮乏等困难,探讨利用GE级FSO技术解决LTE基站接入的问题,得出可以将其用于
人性化服务作为儿童福利院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特征,对儿童心理意识的积极转变形成更为有效的推动作用。立足平等化发展思想,对其图书管理方案进行信息资源层面的有效探
文章从动态资源调度、呼叫接纳控制等方面,就3G和B3G/4G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重点,以及结合干扰协调和干扰消除技术抑制小区间干扰的频率复
文章先简要介绍了异构网络,并分析其面临的干扰问题,然后在总结3GPP中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elCIC)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并评估了当前热点的时域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论文梳理和剖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基础理论内涵,以期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