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只有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传球能力,才能提高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表现,而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是增强传球效果的重要方法。
身体素质水平制约着篮球有球无球技术动作的发展。通过弹震式训练加强篮球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继而提高其篮球传球距离、速度以及准确性。一方面可以丰富篮球专项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体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篮球运动员的双手胸前传球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以及相关的互联网资料库,查阅了相关文献、相关期刊与有关资料。对所有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分析,为本此时弹震式训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 数理统计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将数据进行整理与录入,使用EXCEL与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2.3 专家访谈法
关于训练安排、方式等问题对体能教研室老师与国家队体能师进行访谈,为本文的实验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
2.2.4 实验法
实验时间:2019年11月—2019年12月
实验地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欣健体育馆(篮球场)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从北大附中高中篮球校队中抽取20名运动员,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接着收集与整理這20名运动员的性别、年龄与训练年限,接着将两组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运用统计学处理分析。
由表1可知,两组的基本信息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测试方法:
(1)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距离
在球场端线外1m处划一条横线,一名测试队员持球站在该线外侧(要求传球时脚不能越过端线),其他测试队员由实验员统一管理在场外,测试人员以最大力量双手胸前将球传出,实验员记录测试落点与该端线之间的距离,测试三次求平均值。
(2)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速度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抽出3名队员,10名队员一组。在球场半场内,左侧45°离弧顶处1m位置、右侧45°离弧顶处1m位置及中间位置离弧顶处1m位置各站一名队员,进行双手胸前外围快传球练习,测出一个循环传球所用时间。测试三次求得平均成绩。
(3)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精准性
对墙传球打点的准确性进行测试双手胸前球传球方式进行两次测试,取平均值。传球打点时所选的点边长12.3cm的正方形(依据为标准篮球的直径为24.6cm,取其半径值),用色的胶带贴到墙上。传球时队员距离墙面4米,只用一个球,打点后自己接弹球继续打点。队员打点时击中正方形2/3的面积及以上才算成功打点一次。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组进行为期6周,每周2次的弹震式训练,对照组正常进行抗阻训练但不安排弹震式训练。
表2 实验训练安排
实验组每周一、三力量训练前,每次20分钟的训练。每节课内容3-5项,训练内容有跪姿胸前推、仰卧胸前推、站姿胸前推等。训练量:2-3组、8-10次。组间休息:约2分钟。
将在校图书馆与知网搜集的文献中的理论,与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这些数据间的联系,推理得出本文结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
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弹震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效果的影响。为了实验的对比分析,实验前对20名运动员传球的距离、速度和精准性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在接受6周的实验后,再次对两组运动员三项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
4 弹震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效果的影响
经过6周地试验后,在保证实验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情况下分析数据,表明了弹震式训练对传球的效果有显著性效果。
从训练机制上解释,弹震式阻力训练是一种运用弹震式动作特性进行的离心、向心收缩的肌力训练方式,它强调整个动作过程必须在快速、加速,且不出现减速期的情况下克服阻力,最后将阻力负荷释放,主要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其优于以传统的抗阻训练在快速推拉过程中,出现减速期的情况。在动作设计上,更相似的动作模式,才能够使运动员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在训练机制上面,弹震式训练机制在训练上肢爆发力要优于传统的抗阻训练。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两组双手胸前传球效果的测试数据均有明显提高,而实验组的后测数据相较于对照组的后测数据更具有明显的差异,验证了弹震式训练对提升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效果更加显著。
5.1.2 弹震式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的效果,在主观反馈上实验对象也表现出弹震式训练比传统抗阻训练的趣味性更高。
5.2 建议
虽然弹震式训练对运动员有极高的价值,但不能忽略传统抗阻训练的效果,对此建议体能师与教练员们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以此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基金项目: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基本科研业务费-
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项目。编号:PXM2020_0142
06_000016。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只有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传球能力,才能提高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表现,而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是增强传球效果的重要方法。
身体素质水平制约着篮球有球无球技术动作的发展。通过弹震式训练加强篮球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继而提高其篮球传球距离、速度以及准确性。一方面可以丰富篮球专项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体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篮球运动员的双手胸前传球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以及相关的互联网资料库,查阅了相关文献、相关期刊与有关资料。对所有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分析,为本此时弹震式训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 数理统计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将数据进行整理与录入,使用EXCEL与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2.3 专家访谈法
关于训练安排、方式等问题对体能教研室老师与国家队体能师进行访谈,为本文的实验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
2.2.4 实验法
实验时间:2019年11月—2019年12月
实验地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欣健体育馆(篮球场)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从北大附中高中篮球校队中抽取20名运动员,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接着收集与整理這20名运动员的性别、年龄与训练年限,接着将两组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运用统计学处理分析。
由表1可知,两组的基本信息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测试方法:
(1)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距离
在球场端线外1m处划一条横线,一名测试队员持球站在该线外侧(要求传球时脚不能越过端线),其他测试队员由实验员统一管理在场外,测试人员以最大力量双手胸前将球传出,实验员记录测试落点与该端线之间的距离,测试三次求平均值。
(2)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速度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抽出3名队员,10名队员一组。在球场半场内,左侧45°离弧顶处1m位置、右侧45°离弧顶处1m位置及中间位置离弧顶处1m位置各站一名队员,进行双手胸前外围快传球练习,测出一个循环传球所用时间。测试三次求得平均成绩。
(3)原地双手胸前传球的精准性
对墙传球打点的准确性进行测试双手胸前球传球方式进行两次测试,取平均值。传球打点时所选的点边长12.3cm的正方形(依据为标准篮球的直径为24.6cm,取其半径值),用色的胶带贴到墙上。传球时队员距离墙面4米,只用一个球,打点后自己接弹球继续打点。队员打点时击中正方形2/3的面积及以上才算成功打点一次。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组进行为期6周,每周2次的弹震式训练,对照组正常进行抗阻训练但不安排弹震式训练。
表2 实验训练安排
实验组每周一、三力量训练前,每次20分钟的训练。每节课内容3-5项,训练内容有跪姿胸前推、仰卧胸前推、站姿胸前推等。训练量:2-3组、8-10次。组间休息:约2分钟。
将在校图书馆与知网搜集的文献中的理论,与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这些数据间的联系,推理得出本文结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
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弹震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效果的影响。为了实验的对比分析,实验前对20名运动员传球的距离、速度和精准性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在接受6周的实验后,再次对两组运动员三项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
4 弹震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效果的影响
经过6周地试验后,在保证实验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情况下分析数据,表明了弹震式训练对传球的效果有显著性效果。
从训练机制上解释,弹震式阻力训练是一种运用弹震式动作特性进行的离心、向心收缩的肌力训练方式,它强调整个动作过程必须在快速、加速,且不出现减速期的情况下克服阻力,最后将阻力负荷释放,主要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其优于以传统的抗阻训练在快速推拉过程中,出现减速期的情况。在动作设计上,更相似的动作模式,才能够使运动员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在训练机制上面,弹震式训练机制在训练上肢爆发力要优于传统的抗阻训练。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两组双手胸前传球效果的测试数据均有明显提高,而实验组的后测数据相较于对照组的后测数据更具有明显的差异,验证了弹震式训练对提升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效果更加显著。
5.1.2 弹震式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篮球运动员双手胸前传球的效果,在主观反馈上实验对象也表现出弹震式训练比传统抗阻训练的趣味性更高。
5.2 建议
虽然弹震式训练对运动员有极高的价值,但不能忽略传统抗阻训练的效果,对此建议体能师与教练员们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以此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基金项目: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基本科研业务费-
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项目。编号:PXM2020_0142
06_000016。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