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关键词:乔治·比才 《卡门》 《间奏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06-02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歌剧《阿莱城的姑娘》和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的歌剧《卡门》。这是比才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
歌剧情节以烟厂女工卡门——一位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和军人唐.豪瑟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展开,经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最后卡门被刺死在唐·豪瑟的剑下,《卡门》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和许多作曲家一样,比才将这部歌剧的一些音乐主题写成两部组曲,用于音乐会演出。
间奏曲(Intermezzo)原为16-17世纪正歌剧幕与幕间的喜剧表演,后来在音乐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歌剧中器乐演出的必要构成部分,并常被作为独立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首原在歌剧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间奏曲》,就是此类作品的典型。
歌剧《卡门》倾注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情,而这首《间奏曲》更是主人公与恋人在明媚的阳光下,在乡间田园中甜蜜、浪漫愛情的写照,被甚至称为《牧歌》,可见是哪般地充满诗情画意!
全曲只有短短的43小节,4/4拍子,bE大调,近乎稍快的小行板(Andantino quasi Allegretto)。
开始在竖琴分解和弦轻柔的伴奏下,一个充满田园牧歌风格的主题由一支长笛奏出,无比优美。
这主题第二句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延绵起伏构成6乐句小节,这是一个带扩展的乐段。
紧接这主题由单簧管独奏重复一次,但这时由长笛的对位主题伴随着,并加入了弦乐组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各一把、大提琴两把(双声部)和倍大提琴两把(拨奏),在中、低音区奏出约隐约现的和弦长音,朦胧、宽阔。
第13小节是一个浸入连环(前乐段的终止,也是后面部分的进入),是前乐段主题的分裂。
它第一次由英国管和大管相隔一个八度奏出(bE大调),弦乐组全部加入,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八度奏出一个对位主题,倍大提琴、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拨奏同度重复竖琴,两小节后英国管和单簧管重复一次,但调性移至bA大调,再两小节,这个分裂的片段移至C大调,由长笛和单簧管八度奏出,然后回到主调性(bE大调),还同第一次(由英国管和大管相隔八度奏出)。
接下是主题片段的再分裂(保留后片段),共两次,每次一小节,调性为bB—bE。
最后是主题第一片段的又一次分裂,但这次是保留前片段(第一小节),调性布局为bE—bB—bE—bB,但和却一直在bE大调上持续,饶有韵味。
这部分木管组不同乐器交替奏出的不同调性的主题片段分裂(加上弦乐组的对位声部),恰似那田园中百鸟动人的鸣响和回声……
作品的整体结构可以看成一段式(自身反复一次)加大尾声,也可将第二部分理解为一次展开。
生长在19世纪中叶法国的伟大作曲家比才用典型传统的作曲手法、优美高贵的主题旋律、严谨规范的和声语言、清晰简练的调性布局、精准干练的对位技术、简洁恰当的曲式结构、成熟老道的配器手法,成就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辉煌,留下了教科书般的典范,丰富了人类文明史的精神宝库。
关键词:乔治·比才 《卡门》 《间奏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06-02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歌剧《阿莱城的姑娘》和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的歌剧《卡门》。这是比才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
歌剧情节以烟厂女工卡门——一位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和军人唐.豪瑟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展开,经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最后卡门被刺死在唐·豪瑟的剑下,《卡门》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和许多作曲家一样,比才将这部歌剧的一些音乐主题写成两部组曲,用于音乐会演出。
间奏曲(Intermezzo)原为16-17世纪正歌剧幕与幕间的喜剧表演,后来在音乐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歌剧中器乐演出的必要构成部分,并常被作为独立作品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首原在歌剧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间奏曲》,就是此类作品的典型。
歌剧《卡门》倾注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情,而这首《间奏曲》更是主人公与恋人在明媚的阳光下,在乡间田园中甜蜜、浪漫愛情的写照,被甚至称为《牧歌》,可见是哪般地充满诗情画意!
全曲只有短短的43小节,4/4拍子,bE大调,近乎稍快的小行板(Andantino quasi Allegretto)。
开始在竖琴分解和弦轻柔的伴奏下,一个充满田园牧歌风格的主题由一支长笛奏出,无比优美。
这主题第二句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延绵起伏构成6乐句小节,这是一个带扩展的乐段。
紧接这主题由单簧管独奏重复一次,但这时由长笛的对位主题伴随着,并加入了弦乐组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各一把、大提琴两把(双声部)和倍大提琴两把(拨奏),在中、低音区奏出约隐约现的和弦长音,朦胧、宽阔。
第13小节是一个浸入连环(前乐段的终止,也是后面部分的进入),是前乐段主题的分裂。
它第一次由英国管和大管相隔一个八度奏出(bE大调),弦乐组全部加入,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八度奏出一个对位主题,倍大提琴、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拨奏同度重复竖琴,两小节后英国管和单簧管重复一次,但调性移至bA大调,再两小节,这个分裂的片段移至C大调,由长笛和单簧管八度奏出,然后回到主调性(bE大调),还同第一次(由英国管和大管相隔八度奏出)。
接下是主题片段的再分裂(保留后片段),共两次,每次一小节,调性为bB—bE。
最后是主题第一片段的又一次分裂,但这次是保留前片段(第一小节),调性布局为bE—bB—bE—bB,但和却一直在bE大调上持续,饶有韵味。
这部分木管组不同乐器交替奏出的不同调性的主题片段分裂(加上弦乐组的对位声部),恰似那田园中百鸟动人的鸣响和回声……
作品的整体结构可以看成一段式(自身反复一次)加大尾声,也可将第二部分理解为一次展开。
生长在19世纪中叶法国的伟大作曲家比才用典型传统的作曲手法、优美高贵的主题旋律、严谨规范的和声语言、清晰简练的调性布局、精准干练的对位技术、简洁恰当的曲式结构、成熟老道的配器手法,成就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辉煌,留下了教科书般的典范,丰富了人类文明史的精神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