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99年,央视春晚打破电视垄断直播特权,随着新媒介和网络的的发展、网络平台成为春晚另一个重要的传播场域,央视春晚作为一件媒介事件,有社会整合、塑造集体记忆的功能;央视春晚的网络传播,电视到网络传播的方式与载体的改变和观众的后现代解读,导致央视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功能渐渐式微、权威性也受到冲击。
关键词:媒介事件;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吐槽
春节,是中华儿女最盛大的节日,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时刻,也是每家每戶最渴望团圆欢乐的时刻,各个地方华侨“天涯共此时”的神圣时刻,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后简称春晚)是在春节举办的最隆重的文汇盛宴,自1983年以来,春晚早已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作为媒介事件,有凝聚民族情感,塑造国家情怀,集体记忆的功能,但随着新媒介技术与后现代主义解读的崛起,中国人的春晚更多的变成了被“吐槽”、重新解读的产物其权威性与功能式微。
一、媒介事件的相关概念
国内传播学者董天策对媒介事件下的定义是:“由传播者以吸引媒体注意和进行公共宣传为目的而制造的事件”。媒介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对于媒介事件,电视在进行转播是会给予特别重视的照顾,集中而全面的报道该媒介事件,直到该媒介事件结東后一切才恢复正常。第二、媒介事件都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而新闻事件并非如此,媒介事件强调绝对的秩序。
根据媒介事件的定义与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通过电视直播参与媒介事件,见证神圣的历史时刻,“观众心驰神往”,并引起广泛的参与性和集体认同,观众直接融入事件,媒介事件的权威性与神圣性需要观众的高度融入与认同,否则其权威性就会消解。
媒介事件的功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张兵娟认为,媒介事件更像是一种仪式传播,具有情感凝练、文化认同、社会整合、政治秩序四种价值;李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写道,媒介事件具有某种超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它可以化解或延缓或搁置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春晚的嬗变
媒介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是十年前不可想象的,正如麦克卢汉曾说:“就像鱼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媒介构成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
(一)、网上春晚直播
据统计2016年收看网络直播的人数首次破亿,增长超过40%,1.3亿人在线收看了春晚,多屏直播收视率达30.98%(新闻晨报,2016)。选择网络收看春晚的观众是不可忽视的,电视不再是春晚的唯一载体。1999年春晚实现网络直播,与网络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春晚选择创造新辉煌的途径。但是笔者认为春晚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媒介事件来说,其功能与象征比收视率更重要,春晚作为媒介事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文艺表演。
网络传播带来收视率与话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深处的负面影响,以下就是具体的原因分析:
1.家庭是人们收看媒介事件的最核心的场域,家庭和谐团圆也是历代春晚都突出的价值观,如果是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观看春晚,收看的环境改变了,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提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求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网络上收看春晚脱离了家庭这个群体,也就没有了群体压力群体意识,减弱了对家庭作为组织的依赖性,个性化、自由性突出,这与崇尚秩序与集体观看的媒介事件相违背,增加了春晚塑造集体记忆的难度。
2.媒介即人的延伸,即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视觉从人的各种感觉中抽离出来,被称之为“统摄性的权力”,(周诗岩,2013)。从电视到电脑、手机等媒介,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屏幕变得更小,视觉感受力不足,电视作为三大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就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电脑、手机等终端的感受力不及电视媒介从电视到网络的媒介改变,降低了观众的参与度,削弱了媒介事件的“庆典”氛围。
(二)网络上的春晚
关于春晚“吐槽”的现象由来以久,春晚年年办,年年遭围观吐槽,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是吐槽春晚的主要场域,“吐槽”现象在网络上蓬勃兴旺,任何事都可以成为“槽点”,很多网民表示,边看春晚边吐槽已经成乐趣(刘晓伟,2014)。
笔者发现春晚的“槽点”大多出现在演员、主持人的服装、化妆等细节上,广大网友火眼金睛努力找槽点。春晚“吐槽”看似广大观众参与了春晚的互动,增加了话题度,但实则为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同样也增加了集体记忆与认同的难度。
(三)、央视春晚地位式微
2010年称为“网络春晚元年”,是我国春晚文化的新起点,晚会的形式主要是,节目全部从网上征集,最终以视频的形式在多家网站上播出。从2007年至2014年,多家网站都会举办“全球华人网络春节联欢晚会”虽然“网络春晚截止于2014年,但它的出现及火爆正是对央视正统春晚的挑战。
另一方面,2016以后,各大省级卫视开始自办地方春晚,不再同步转播央视春晚。地方台春晚节目内容、表演阵容方面有时更能吸人眼球,造成央视春晚观众流失。2016年辽宁卫视春晚将六小龄童请上舞台,万众期待的“美猴王”满足了观众在猴年看“齐天大圣”的怀旧情绪,此节目的单支视频称为网络点播单支播放量最高的视频。辽宁卫视此次春晚赚足了网友的口碑。虽然央视的收视率还是保持着绝对优势,但其垄断地位已然被打破,央视春晚占据各家各户除夕夜电视的盛况已不在。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从各个方面渗透进入央视春晚的舞台,带来更多的年轻观众的同时,观众的收看更加分散、以家庭作为主要场域的角色减弱、“吐槽”分散注意力、多元解读成为流行,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权威性在消解,塑造集体记忆、整合社会的功能也式微。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0.
[2] 李超.作为媒介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D].北京:北京大学,2013.
[3]高贵武,刘娟.仪式性事件直播的突破与超越[J].新闻与写作2015,11.
作者简介:
龙冰园(1993),汉族,河南南阳。西南大学传播学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媒介事件;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吐槽
春节,是中华儿女最盛大的节日,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时刻,也是每家每戶最渴望团圆欢乐的时刻,各个地方华侨“天涯共此时”的神圣时刻,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后简称春晚)是在春节举办的最隆重的文汇盛宴,自1983年以来,春晚早已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作为媒介事件,有凝聚民族情感,塑造国家情怀,集体记忆的功能,但随着新媒介技术与后现代主义解读的崛起,中国人的春晚更多的变成了被“吐槽”、重新解读的产物其权威性与功能式微。
一、媒介事件的相关概念
国内传播学者董天策对媒介事件下的定义是:“由传播者以吸引媒体注意和进行公共宣传为目的而制造的事件”。媒介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对于媒介事件,电视在进行转播是会给予特别重视的照顾,集中而全面的报道该媒介事件,直到该媒介事件结東后一切才恢复正常。第二、媒介事件都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而新闻事件并非如此,媒介事件强调绝对的秩序。
根据媒介事件的定义与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通过电视直播参与媒介事件,见证神圣的历史时刻,“观众心驰神往”,并引起广泛的参与性和集体认同,观众直接融入事件,媒介事件的权威性与神圣性需要观众的高度融入与认同,否则其权威性就会消解。
媒介事件的功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张兵娟认为,媒介事件更像是一种仪式传播,具有情感凝练、文化认同、社会整合、政治秩序四种价值;李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写道,媒介事件具有某种超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它可以化解或延缓或搁置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春晚的嬗变
媒介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是十年前不可想象的,正如麦克卢汉曾说:“就像鱼没有意识到水的存在,媒介构成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
(一)、网上春晚直播
据统计2016年收看网络直播的人数首次破亿,增长超过40%,1.3亿人在线收看了春晚,多屏直播收视率达30.98%(新闻晨报,2016)。选择网络收看春晚的观众是不可忽视的,电视不再是春晚的唯一载体。1999年春晚实现网络直播,与网络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春晚选择创造新辉煌的途径。但是笔者认为春晚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媒介事件来说,其功能与象征比收视率更重要,春晚作为媒介事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文艺表演。
网络传播带来收视率与话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深处的负面影响,以下就是具体的原因分析:
1.家庭是人们收看媒介事件的最核心的场域,家庭和谐团圆也是历代春晚都突出的价值观,如果是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观看春晚,收看的环境改变了,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提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求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网络上收看春晚脱离了家庭这个群体,也就没有了群体压力群体意识,减弱了对家庭作为组织的依赖性,个性化、自由性突出,这与崇尚秩序与集体观看的媒介事件相违背,增加了春晚塑造集体记忆的难度。
2.媒介即人的延伸,即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强调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视觉从人的各种感觉中抽离出来,被称之为“统摄性的权力”,(周诗岩,2013)。从电视到电脑、手机等媒介,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屏幕变得更小,视觉感受力不足,电视作为三大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就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电脑、手机等终端的感受力不及电视媒介从电视到网络的媒介改变,降低了观众的参与度,削弱了媒介事件的“庆典”氛围。
(二)网络上的春晚
关于春晚“吐槽”的现象由来以久,春晚年年办,年年遭围观吐槽,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是吐槽春晚的主要场域,“吐槽”现象在网络上蓬勃兴旺,任何事都可以成为“槽点”,很多网民表示,边看春晚边吐槽已经成乐趣(刘晓伟,2014)。
笔者发现春晚的“槽点”大多出现在演员、主持人的服装、化妆等细节上,广大网友火眼金睛努力找槽点。春晚“吐槽”看似广大观众参与了春晚的互动,增加了话题度,但实则为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同样也增加了集体记忆与认同的难度。
(三)、央视春晚地位式微
2010年称为“网络春晚元年”,是我国春晚文化的新起点,晚会的形式主要是,节目全部从网上征集,最终以视频的形式在多家网站上播出。从2007年至2014年,多家网站都会举办“全球华人网络春节联欢晚会”虽然“网络春晚截止于2014年,但它的出现及火爆正是对央视正统春晚的挑战。
另一方面,2016以后,各大省级卫视开始自办地方春晚,不再同步转播央视春晚。地方台春晚节目内容、表演阵容方面有时更能吸人眼球,造成央视春晚观众流失。2016年辽宁卫视春晚将六小龄童请上舞台,万众期待的“美猴王”满足了观众在猴年看“齐天大圣”的怀旧情绪,此节目的单支视频称为网络点播单支播放量最高的视频。辽宁卫视此次春晚赚足了网友的口碑。虽然央视的收视率还是保持着绝对优势,但其垄断地位已然被打破,央视春晚占据各家各户除夕夜电视的盛况已不在。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从各个方面渗透进入央视春晚的舞台,带来更多的年轻观众的同时,观众的收看更加分散、以家庭作为主要场域的角色减弱、“吐槽”分散注意力、多元解读成为流行,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权威性在消解,塑造集体记忆、整合社会的功能也式微。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0.
[2] 李超.作为媒介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D].北京:北京大学,2013.
[3]高贵武,刘娟.仪式性事件直播的突破与超越[J].新闻与写作2015,11.
作者简介:
龙冰园(1993),汉族,河南南阳。西南大学传播学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