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进入了课堂,教学内容鲜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但是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去进行教学。
关键词:教材作文问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学校给学生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有条件的学校、家庭,多多益善,不仅让学生觉得成为负担,而且连老师也有时觉得无所设从。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去进行教学。由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 .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 1 )“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 2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 3 )背诵、默写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同样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 .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本解决了说和写的素材来源问题。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
3 .综合性学习要扬长避短
每册的大“综合”安排 3 次,提倡搜集信息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有许多学习活动在课外进行,涉及的知识面广,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地体会到了交流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满足,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并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对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学生互动,指的是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愉快地教与学生愉快地学之间的互相促进;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学之间的互相促进。
1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为此要做好三点:因需而置,因时制宜,贵在指导。
2 .家长参与要量力而行
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内外的界限,不仅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作文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指出孩子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给孩子提出希望。从而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得以延伸。但是,在农村,过多地让家长参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借助于家长的做法要慎重。正像有位专家说的,凡将课程改革寄托在家长身上,都将会导致改革失败。
三、忧虑与困惑
1.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学生能查的资料很少,而广大农村学校目前尚无电脑,或只有很少的电脑;许多学校没有图书馆,或只有很小的图书室。由于缺少条件,一些活动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 农村学校是六七十人一个班的大班,老师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
2.考试的忧虑
新课程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作为考试改革的重点,进一步合理地体现考试的价值与功能,考试方式走向多样化。在保留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素质评价和面试的内容,将选拔考虑和学校推荐相结合。这样的思路看起来很好。问题是,那些所谓根据新课程方案订制的考试模式,能否充分实现其预期的功能?最令人担心的是,诸多所谓改革的新举措,可能使考试削足适履,从而丧失了严格的标准和公正的立场,更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教材作文问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学校给学生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有条件的学校、家庭,多多益善,不仅让学生觉得成为负担,而且连老师也有时觉得无所设从。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去进行教学。由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 .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 1 )“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 2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 3 )背诵、默写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同样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 .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本解决了说和写的素材来源问题。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
3 .综合性学习要扬长避短
每册的大“综合”安排 3 次,提倡搜集信息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有许多学习活动在课外进行,涉及的知识面广,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地体会到了交流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满足,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并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对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学生互动,指的是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愉快地教与学生愉快地学之间的互相促进;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学之间的互相促进。
1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为此要做好三点:因需而置,因时制宜,贵在指导。
2 .家长参与要量力而行
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内外的界限,不仅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作文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指出孩子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给孩子提出希望。从而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得以延伸。但是,在农村,过多地让家长参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借助于家长的做法要慎重。正像有位专家说的,凡将课程改革寄托在家长身上,都将会导致改革失败。
三、忧虑与困惑
1.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学生能查的资料很少,而广大农村学校目前尚无电脑,或只有很少的电脑;许多学校没有图书馆,或只有很小的图书室。由于缺少条件,一些活动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 农村学校是六七十人一个班的大班,老师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
2.考试的忧虑
新课程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作为考试改革的重点,进一步合理地体现考试的价值与功能,考试方式走向多样化。在保留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素质评价和面试的内容,将选拔考虑和学校推荐相结合。这样的思路看起来很好。问题是,那些所谓根据新课程方案订制的考试模式,能否充分实现其预期的功能?最令人担心的是,诸多所谓改革的新举措,可能使考试削足适履,从而丧失了严格的标准和公正的立场,更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