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中的乡土景观元素表达研究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淄河源郊野公园为例,深入分析其自然、人文背景,以乡土景观规划为切入点,通过提炼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3类乡土景观元素,总结郊野公园中的乡土景观元素表达的思路,创造优美的极富地域特色的郊野风光,以期为郊野公园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乡土景观;乡土景观元素;郊野公园;淄河源郊野公园;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989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in Country Park:
  Taking Planning and Design of Zi Heyuan Country Park as An Example
  Li Caihong, Chen Dongtian, Zhu Guishan, Song Di
  (College of Forestr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aking Zi Heyuan Country Par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de the concept of local landscape planning as the entry point, then refined natural, artificial and non-material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ummarized the new ideas of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expression in the country parks to build beautiful country scenery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future landscape designing of country parks.
  Key words: Vernacular Landscape;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Country Park; Zi Heyuan Country Park; Expression
  0 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同时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居民承受着来自生活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对愉悦身心和短期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郊野以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地,于是郊野公园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园林研究的热点[1-2]。
  郊野公园设计理念源于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3],产生于美国的国家公园思想理念。郊野公园在英国发展最早也最为完善。1968年,伴随乡村法(countryside act)提议的通过,英国建立了最早的郊野公园[4]。在中国,香港第1个成功引入了郊野公园。在香港“新市镇—郊野公园”的成功城市生态模式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部分大城市逐渐在城郊地带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与此同时,学者也逐步展开了对郊野公园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郊野公园的概念[5-6]、特点[7]、功能[2,8,12]、与城市空间的关系[9-10]、郊野公园规划管理方法[11]等方面,很少涉及郊野公园中的乡土景观表达,即使有学者研究了这一方面,研究成果也较为苍白和浅显。因此,虽然乡土景观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设计师们在对当地的郊野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还是难以很好地把握当地乡土景观的精髓,难以真正地体现地域特色。要使景观设计更贴近自然、更具有地域特色、更富含文化底蕴,正确理解和运用乡土景观元素十分关键。
  1 淄河源郊野公园项目概况
  1.1 区位概况
  博山區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西南,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风光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魅力山城。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人称“北国山水画廊”和“淄博的后花园”。
  淄河源郊野公园位于博山区所辖博山镇境内,规划用地主要分布在博山镇政府东北,907省道和博沂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位置优越。规划区域西起王家庄以东的907省道,东至郑家庄大桥及博沂公路南缘,北侧以耐火材料厂南围墙为界,南侧为自然山体景观(汉王寨),以汉王寨南麓为界,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971200 m2。
  1.2 乡土资源概况
  1.2.1 自然乡土资源
  (1)地形地貌:规划区三面环山,一水贯穿。规划范围内自然形成“一山一水两田”的格局。“一山”即汉王寨,主峰海拔515 m。山体孤立突起,三面悬崖百尺,唯东南方稍缓有小路可登。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一水”即淄河,其东、西两路支流在汉王寨汇合流经王家庄大桥,一直向北。本规划区内的淄河段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茂盛,水质洁净,是一方难得的“生态净土”。“两田”即东西两片田地,西部多数地区土质较薄,有零星耕地;在东部地区为一般耕地,土质较好,种有成片的薰衣草、金银花、园林苗木等。
  (2)植被资源:规划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山上主要松柏、杨树、刺槐等,滨水处有水杉林,还有众多野生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在东部地区的农田、苗圃中种植有成片的经济植物(薰衣草、金银花、园林苗木等),已形成了一定的乡土植物景观。   1.2.2 人文乡土资源
  (1)乡土文化资源。
  ①民俗风情:当地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繁荣。其中特色民俗活动包括博山锣鼓、博山扮玩、划旱船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和民间舞蹈。
  ②农耕文化:规划区保存有传统的生活及农耕方式,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深刻、形象而妙趣横生。
  ③饮食文化:博山菜历史悠久,是鲁菜菜系的重要代表,菜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山菜肴鲜咸醇厚,自成一格,在山东颇有名气。
  (2)乡土产业资源。
  ①有机农业基地:依托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全面实施“有机农业镇”发展战略,主要的乡土产业包含薰衣草、金银花、有机草莓等。
  ②工艺名城:博山的陶瓷、琉璃艺术品、博山文石盆景、博山明清家具誉满天下,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韵致,久而久之形成独特风格,达到相当的审美高度。
  2 规划理念
  2.1 规划原则
  郊野公园多处于城市边缘或近郊,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郊野原有自然景观为特色。因而,郊野公园景观营造的原则是自然、朴实、野趣[5]。
  2.1.1 自然——保持郊野景观的原生性[11] 自然性是郊野公园的基本属性[12],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最大限度保护其原有的自然风貌,更好地体现其自然美的特质。
  2.1.2 朴实——强化郊野景观的自然美 郊野公园体现的是自然景观的质朴美,不要过多人工雕琢的景点,因此,郊野公园中的相关配套设施应尽量选择简约的形式、朴实的材料、淡雅的色彩,使人工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和谐[13]。
  2.1.3 野趣——体现郊野景观的趣味性 郊野公园规划不能一味强调原生态[14],也要有实用的愉悦感,要根据游人的心理需求补充必要的设施,营造富有趣味和活力的乡土景观。
  2.2 规划构思
  2.2.1 规划目标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整理乡土景观资源,营造浓郁的地域景观,传承博山的传统文化,构建集乡土性、生态性、科普性于一体的郊野公园。
  2.2.2 规划定位 因地制宜、文化造园,紧扣“山水博山、生态淄河”的造景主题。
  2.2.3 规划结构 根据淄河自身及其周围形成的山水田园自然格局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围绕淄河确定1条主轴线,以创造特色景观为主导,通过不同层次的绿地系统及道路系统来划分全园的空间系统,形成“一线——三片——四区——十一景”的布局结构。
  “一线”即“北入口—迎宾大道—博山鼎(文化家园)—凤凰湖(烟雨淄河)—台阶蹬道—汉王阁(汉王遗风)”这一贯通南北的文化与景观主线。三片即“山、水、田”,根据这3个片区的特点形成了4个功能分区,即山林健身区、水域景观区、民俗文化区、特色农业区,使“一线”与“四区”紧密相连。布局结构中,以民俗文化区为核心,向山林健身区、水域景观区、特色农业区辐射,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根据功能分区设计十一景,即文化家园、夏日时晴、晚秋红枫、松风雪霁、玫苑香海、农家风情、溪滩芦荻、花田野趣、汉王遗风、烟雨淄河、明韵清居(见图1)。
  3 乡土景观规划
  乡土景观元素来源于乡土景观,内容丰富。依据其属性和表现形态不同。可提炼出3类,即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元素[15]。乡土景观规划即将这3种元素很好地表达出来。
  3.1 自然乡土景观规划
  淄河源郊野公园规划过程中提炼出主要的自然乡土景观元素:淄河、汉王寨、水杉林及芦荻等乡土植物。主要从2个层面对这些自然乡土景观元素进行表达。
  (1)保留自然,提升景观,营造地域特色。如烟雨淄河景区,即对区域内淄河景观的保留提升。规划将2支流交汇处的河道拓宽,利用原有河滩卵石护岸,维持并保护区域内现有的湿生、水生植物(如当地的紫花芦荻、荷花等)、水杉等的生存环境,在适当处点缀亭台桥梁码头,游人或泛舟弄水,或独钓水边,或赏鸟观鱼,身得当地自然山水之野趣(见图2~3)。
  (2)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将自然乡土景观元素中的乡土构筑材料应用到郊野公园的景观塑造之中。如利用河滩上废弃的卵石作为挡土墙、驳岸和园路铺地的面层材料;利用河沙作为建筑工程材料、工艺品原料等。
  3.2 人工乡土景观规划
  规划中对村落民居、废弃房屋等乡土建筑和农田等人工乡土景观元素进行一系列艺术加工,由乡土景观元素形成带有当地乡土风情的新乡土景观,实现对原有景观元素内在美的唤醒,达到乡土景观的再生[16]。
  3.2.1 农家风情景区 针对乡土建筑景观再生,规划保留并整合园区南部散落的房屋,建筑改造回归当地传统民居风貌,集中布置后定位为博山特色餐厅,于此感受独特的乡野风味,品尝地道的博山美食,体验醇厚的农家风情;同时,结合滨水景观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3.2.2 花田野趣景区 广袤的田野是郊野景观的核心,不同区域适宜的农作物就是该地区田野最美的景观[17],故规划一方面适度保留部分农田,继续种植农作物,表现农业景观,同时开展农耕体验,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博山的景观性格和形式。另一方面作为当地的特色植物景观的薰衣草、金银花、苗木种植基地,予以保留,规划景点。同时,结合婚庆民俗、茶文化、科普知识挖掘各个景点的文化价值,提升景观的内涵。
  3.3 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规划
  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需要从该地区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和地区产业历史传统等方面來寻找乡土景观的原形,然后进行分类,梳理乡土文脉。例如在园区最北端入口处规划文化家园景区,在文化广场中将所有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乡土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造景,形成以农谚、谚语、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等为主的乡土文化景观;在文化家园的东北部利用博山文石盆景、博山常见的石头与诗词碑刻融合起来,建文石盆景园,将文石观赏与生活情趣展示出来,形成散步养性之场所。   4 结语
  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与生俱来,郊野公园是城市连接大自然的纽带,也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首选。然而,目前国内对郊野公园进行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而且多是从生态学、旅游学等学科进行的研究,景观规划设计类文献资料比较少,尤其缺乏郊野公园中乡土景观营造的研究。笔者尝试结合淄河源郊野公园规划的实践,找出郊野公园中乡土景观元素表达的思路,以期為郊野公园规划提供新的思路。“乡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如何利用人类聪慧的头脑使乡土景观更好得表达,是未来继续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齐童,曾瑶,张凡.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0,185(12):28-33.
  [2] 高玉平,王希华.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20-25.
  [3] 丛艳国,魏丽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4] David Lambert.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Park,1966-2005: Towards a Renaissance [J].Landscape Research,2006,31(1):43-62.
  [5] 陈永宏.试论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林业科技,2008,24(6):80-83.
  [6] 易澄.浅议生态园林与郊野公园[J].中国林业,2002(9):42.
  [7] 丛艳国,冯志坚.郊野森林公园的综合旅游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以深圳塘朗山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5):296-299.
  [8] 张骁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规划师,2004,20(10):90-94.
  [9] 张骁鸣.香港新市镇与郊野公园发展的空间关系[J].城市规划学刊,2005(6):94-99.
  [10] 李伟.城市形态转换中的生态配置优化——以成都10大环城郊野公园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52-62.
  [11] 彭永东,庄荣.郊野公园总体规划探讨[J].风景园林,2007(4):120-121.
  [12] 吴桂萍,张良,孟伟庆.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自然保留地的价值分析[J].四川环境,2007,26(5):51-56.
  [13] 刘晓慧,李常华.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园林,2009(3):79-82.
  [14] 孙卫国,张小星,徐新华.菜花席地竹荫堂——论湛江东坡荔园郊野公园复合规划模式[J].中国园林,2009(6):14-18.
  [15] 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105-109.
  [16] 张弢,苏婧.保护、模仿、再生——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景观元素的探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4):126-129.
  [17] 曹瑞祺,吕忱,闫永强.浅谈城市郊野景观的塑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7):141-143.
其他文献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
期刊
摘要:为筛选NaC1胁迫对葡萄影响的主要指标,建立评价葡萄抗盐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沙培1年生‘达米娜’葡萄自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浓度NaCI胁迫10天后,葡萄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H202含量、抗氧化酶(SOD、CAT、POD、APX)活性、植株新梢长度和总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NaC1浓度的升高,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片超氧阴离子产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当前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机社会化公共服务供求不足,本研究基于赣粤两省粮食种植户的调研,运用多元Probit模型分析方法,探讨影响粮农农机化服务购买需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村交通条件对粮农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职业、实际耕地面积对粮农社会化服务需求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
期刊
摘要:扩大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对促进小麦供给侧改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河南等省农户、农业企业和农业部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现状,指出存在着专用小麦供应不足、育种工作和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力度不够、规模化种植和单种单收水平较低、企业农户联结松散、优质不优价没有根本解决、收储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研究推广良种及配套技术,推进规
期刊
摘要:园林植物造景也被称为“软景”设计,作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和对南北方若干小区植物现状的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福州市和秦皇岛市2个新建的居住小区作为对象。通过对这2个小区植物景观进行全面分析,以小见大,阐述了南北方植物造景存在的5点差异,并且简单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3个原因。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使从事植物造景的工作者、景观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南北方植物造景存在的差异,对以后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园林植
期刊
摘要:全面推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了配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快速发展,作为辽宁省主力农业院校的沈阳农业大学,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通过一系列改革将实践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有利地推进了学生创新
期刊
摘要:在《清华大学“百村调查”——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南庄村4个自然村进行调查和走访,对南庄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状况、流转原因以及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国内其他地区的土地流转实践以及相关文献提出具体解决措施,认为只有将土地产权明确,结合市场机制以及土地中介机构的帮助,并通过国家提供便利的制度
期刊
摘 要:为明确4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以4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为供试药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甲基硫菌灵·嘧菌环胺悬浮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地控制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根据试验结果,建议该复配剂适宜的田间有效成分使用量为133.3~200 mg/kg(2000~3000倍),不产生药害,对人畜安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建设生态校园,更好地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闽江学院大学城校区内园林植物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园园林物种多样性符合生态校园建设的需要,有园林植物146种,隶属于57个科,棕榈科植物最多,有14种,其次是桑科植物,有9种;乔木:灌木为64:43,地被58种,竹子5种;乡土植物49种,占树种总数的33.56%;抗污染树种有60种,占树种总数的
期刊
在当前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村庄的老旧化、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升带来了困难。因此,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将其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节约盘活土地资源、弥补乡村振兴短板的重要手段,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合村并居”是农民集中居住的一种模式,今年被一些地方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大力推广运用,让这个已经开展多年的政策成为当下社会议论的焦点,社会各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