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 将152例(189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6例(92眼),接受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对照组76例(97眼)接受标准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和随访前房、眼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前房正常者:观察组73眼(79.35%),对照组79眼(81.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2年,观察组眼压正常率为92.39%,对照组眼压正常率82.47%,观察组眼压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巩膜瓣下理线法小梁切除术术式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抗青光眼滤过术。
【关键词】 青光眼;巩膜瓣;小梁切除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88-02中图分
类号:R 775.2文献标识码:A
滤过术后浅前房和难于建立持久滤过道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严重地危害了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为了有效地防止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和滤过道的阻塞,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自2001年来,我科采用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都为原发性青光眼共152例189眼,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4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7眼。男43眼,女146眼。年龄27岁-73岁。视力最低无光感,最高0.8。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巩膜下埋缝线法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76例92眼,标准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76例97眼。两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手术方法 对照组接受标准小梁切除术,常规消毒铺巾,结膜囊表面麻醉及上方结膜下浸润麻醉。在远离角膜缘基底的结膜,做弧形切口,两端尽量远离角膜缘,充分暴露角膜巩膜缘,充分止血。作1/2层厚巩膜瓣,大小为4 mm×5 mm。结膜瓣下及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MMC)棉片,浓度为0.2 g/L,时间3 min,用生理盐水200 ml,反复冲洗。切除1 mm×3 mm小梁组织,作虹膜周边切除,缝合巩膜瓣和结膜瓣。观察组在标准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虹膜周切后用聚丙烯缝线在巩膜床上水平缝合1针,缝线结扎不要太紧,以免引起散光,然后再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两端各一针,水密缝合球结膜,下方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加压包封。
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术后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眼及检测眼压情况。术后第1天,观察组92眼中正常前房73眼占79.35%;浅Ⅰ度11眼占11.96%,浅Ⅱ度7眼占7.61%,浅Ⅲ度1眼, 占1.09%。对照组97眼中正常前房79眼占81.44%;浅Ⅰ度12眼占12.37%,浅Ⅱ度6眼占6.19%,浅Ⅲ度0眼。两组前房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浅前房,经散瞳、滤过泡加压等对症处理,前房均于5-15日内恢复正常。术后1周至术后2年,观察组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病例1周和1个月时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个月后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全部病例在出院时,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随访3个月-2年,在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观察组92眼,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的85眼,占92.39%;对照组97眼,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的80眼,占82.47%,两组术后眼压正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已经成为大多数眼科医生首选的一种术式[1]。但如何降低滤过术后浅前房及建立持久的滤过通道,许多眼科工作者围绕着结膜瓣和巩膜瓣进行大量的研究。为了避免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中术者一方面希望把巩膜瓣缝得足够紧,使术后前房能很好的形成;而另一方面又希望把巩膜瓣缝得适当松,以利于房水的排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科采用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术中牢固地缝合巩膜瓣,术后前房形成良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有效地防止浅前房的发生。由于巩膜瓣的牢固缝合,导致巩膜瓣的过早和过度愈合,从而阻塞滤过口,影响房水的流出,继而引起球结膜-Tenon囊下腔瘢痕化,导致滤过术的失败[1]。针对这一原因,出现了很多手术方法,国内报道有植入粘弹剂、羊膜、生物胶等[2]。我们采取在巩膜瓣下埋线的方法,使巩膜瓣下形成一个潜在腔隙,房水充填其中,能阻挡巩膜瓣的愈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永久的滤过通道。同时我们在术中还使用了丝裂霉素C处理巩膜瓣和结膜瓣,也能起到抑制滤过道纤维细胞增生和瘢痕的形成[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我们还发现每组患者术后1周与1个月之间的眼压有显著差异,而1个月后的眼压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滤过道在1个月左右基本稳定,这与巩膜瓣的愈合过程相符合。
总而言之,巩膜瓣下埋线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我们认为滤过术后6个月病情稳定者,可不必经常复查,能减轻患者复查的负担和不便,特别适合于边远山区人民。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对每位患者进行验光,没有记录下每位患者的角膜屈光情况,所以未能正确评价缝线对青光眼患者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方法 将152例(189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6例(92眼),接受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对照组76例(97眼)接受标准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和随访前房、眼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前房正常者:观察组73眼(79.35%),对照组79眼(81.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2年,观察组眼压正常率为92.39%,对照组眼压正常率82.47%,观察组眼压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巩膜瓣下理线法小梁切除术术式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抗青光眼滤过术。
【关键词】 青光眼;巩膜瓣;小梁切除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88-02中图分
类号:R 775.2文献标识码:A
滤过术后浅前房和难于建立持久滤过道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严重地危害了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为了有效地防止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和滤过道的阻塞,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自2001年来,我科采用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都为原发性青光眼共152例189眼,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4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7眼。男43眼,女146眼。年龄27岁-73岁。视力最低无光感,最高0.8。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巩膜下埋缝线法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76例92眼,标准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76例97眼。两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手术方法 对照组接受标准小梁切除术,常规消毒铺巾,结膜囊表面麻醉及上方结膜下浸润麻醉。在远离角膜缘基底的结膜,做弧形切口,两端尽量远离角膜缘,充分暴露角膜巩膜缘,充分止血。作1/2层厚巩膜瓣,大小为4 mm×5 mm。结膜瓣下及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MMC)棉片,浓度为0.2 g/L,时间3 min,用生理盐水200 ml,反复冲洗。切除1 mm×3 mm小梁组织,作虹膜周边切除,缝合巩膜瓣和结膜瓣。观察组在标准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虹膜周切后用聚丙烯缝线在巩膜床上水平缝合1针,缝线结扎不要太紧,以免引起散光,然后再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两端各一针,水密缝合球结膜,下方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加压包封。
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术后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眼及检测眼压情况。术后第1天,观察组92眼中正常前房73眼占79.35%;浅Ⅰ度11眼占11.96%,浅Ⅱ度7眼占7.61%,浅Ⅲ度1眼, 占1.09%。对照组97眼中正常前房79眼占81.44%;浅Ⅰ度12眼占12.37%,浅Ⅱ度6眼占6.19%,浅Ⅲ度0眼。两组前房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浅前房,经散瞳、滤过泡加压等对症处理,前房均于5-15日内恢复正常。术后1周至术后2年,观察组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病例1周和1个月时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个月后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全部病例在出院时,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随访3个月-2年,在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观察组92眼,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的85眼,占92.39%;对照组97眼,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的80眼,占82.47%,两组术后眼压正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已经成为大多数眼科医生首选的一种术式[1]。但如何降低滤过术后浅前房及建立持久的滤过通道,许多眼科工作者围绕着结膜瓣和巩膜瓣进行大量的研究。为了避免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中术者一方面希望把巩膜瓣缝得足够紧,使术后前房能很好的形成;而另一方面又希望把巩膜瓣缝得适当松,以利于房水的排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科采用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术中牢固地缝合巩膜瓣,术后前房形成良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有效地防止浅前房的发生。由于巩膜瓣的牢固缝合,导致巩膜瓣的过早和过度愈合,从而阻塞滤过口,影响房水的流出,继而引起球结膜-Tenon囊下腔瘢痕化,导致滤过术的失败[1]。针对这一原因,出现了很多手术方法,国内报道有植入粘弹剂、羊膜、生物胶等[2]。我们采取在巩膜瓣下埋线的方法,使巩膜瓣下形成一个潜在腔隙,房水充填其中,能阻挡巩膜瓣的愈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永久的滤过通道。同时我们在术中还使用了丝裂霉素C处理巩膜瓣和结膜瓣,也能起到抑制滤过道纤维细胞增生和瘢痕的形成[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我们还发现每组患者术后1周与1个月之间的眼压有显著差异,而1个月后的眼压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滤过道在1个月左右基本稳定,这与巩膜瓣的愈合过程相符合。
总而言之,巩膜瓣下埋线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我们认为滤过术后6个月病情稳定者,可不必经常复查,能减轻患者复查的负担和不便,特别适合于边远山区人民。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对每位患者进行验光,没有记录下每位患者的角膜屈光情况,所以未能正确评价缝线对青光眼患者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