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分层,层层有“风景”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用练笔强化对古诗词的感悟与运用中出现了“卡壳”现象,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分层;立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教学明确规定不应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浅显要求上。《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读读背背”是必需的,但不应仅停留在这里,还应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感悟,直至能运用,也就是对古诗词有一个立体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并不是很顺利地达成了预定教学目标,也经历了困惑、思考、渐入佳境的摸索过程。
  【困惑再现】
  教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时,两堂课下来,在诵读学习上,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在最后用练笔强化对古诗词的感悟与运用中却“卡了壳”。虽然我再三引导学生调动现代汉语词汇和生活体验来立体地理解、欣赏古诗。但在交上来的练笔中,极少有“佳作”。大都不知所云,甚至寥寥数字。问题在哪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反思诊断】
  经过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交流,结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我渐渐“号准了脉”。1.对学情把握不到位。农村初中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若教学目标“一刀切”,自然会使大多数学生陷入迷茫。2.对古诗词立体化教学的方式和意义未体现。古诗词往往短小精悍,但语言、写法、思想内涵一样不缺,不同题材的古诗词也提供了不同的写景、叙事、说理的感悟角度。教师没有在课前或课上充分说明古诗词立体化教学的方式和意义。3.教师引导缺乏具体策略。教师只是在宏观上提出教学要求,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所限,领悟不足。
  【重构与升华】
  课下,我重新整理思路,调整学案。1.对全班同学进行摸底分层。根据平时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了解,将全班学生按A、B、C三层进行分层。A层学生为语文学习能力较强,书面表达优秀,接受能力强并能举一反三的学生。B层学生为语文学习能力一般,表达较好,接受能力尚可的学生。C类学生归为“潜质生”,学习较有困难,但经降低难度,耐心指导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2.调动积累,阐明古诗词如何立体理解的方式和意义。在课上调动学生已学古诗词积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练笔的方式加以感悟与运用。3.针对不能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策略。教师对每一层次学生都制定相应的任务要求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B类、C类学生可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而A类学生只需按A类要求继续训练,更趋完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当下的学习现状,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努力达成目标。这实际上符合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课堂重构实践后,再次收上来学生的练笔作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将古诗词立体化教学几点策略升华小结如下:
  1.积累词句,直化法。“直化”,即直接化为现代文,保留古诗词中至今仍沿用的词句,其余结合注释及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转化成具体流畅的现代文。这一步起点低,难度小,有利于C层学生语言积累,为下一步打好扎实基础。
  2.运用想象,补化法。“补化”指在“直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合理想象,补充不曾出现的但可能有的事、物和景象,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新课标》中指出“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这一步稍增加了难度,非常适合B层学生操作。
  以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为例,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表达了诗人对他堂弟的劝勉之意。补化时,应抓住关键词“亭亭”“瑟瑟”“盛”“劲”,关键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展开想象和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原诗句生动化、具体化。
  3.联系生活,代化法。“代化”,即让学生在正式习作中,在消化吸收的古诗词中代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古为今用,举一反三,达到既运用古诗词,又打开练笔思维的目的。这一步非常适合A层学生,他们思路广,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又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运用此策略,必会继续强化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和运用。
  如《赠从弟》由松树的坚韧,大风的肆虐,可以代入生活中某个困难与自身坚持引发的收获和感悟,有学生根据此诗写了一篇《松的哲学》,代入自己遇上父母离异那段灰暗的日子,爬山观松,由松及己,最终走出阴暗的心情。整篇练笔结构完整,描写生动,中心突出,是一篇值得击节赞叹的佳作。
  显然,古诗词立体化教学,除了诵读积累外,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对学习成功的体验,才有可能达到课堂的全面有效性。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也更加确信了,我们的学生虽然不在同一层次,但只要你做到了合理分层,并分层确定教学目标与策略,相信学生在每一层上,都能收获良多,展现属于他们自己的“风采”!
  作者简介:卢亚娟,女,1979年生,汉族,浙江余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初级中学, 研究方向:以学定教,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閆辉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年级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发言;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年级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羞涩与胆怯的心理  高年级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扩展,特别是女同学,表现尤为突出。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且要准确无误,
【摘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一个过程。小学低段的写话教学是写作的启蒙阶段,是作文的重要基础。绘本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载体,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为低年级学生创造了“读与写”的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笔者试将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写话具体要求与绘本有效整合,从多方位、多角度找到读写的连接点,开展低年级写话的探索与研究,提高低年级孩子的写话能力。  【关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进行“收”与“放”。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浅析教师在哪些地方该“收”,哪些地方该“放”。  【关键词】苏教版;文言文;“收”与“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收”体现在一种对于文本的“回归”。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不
【摘要】想赋予中学生作文以生命,就要引导学生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积累从何而来,从学生日常有意识的多看、多思、多练而来。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素材积累的方法与技巧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之所以一直以来成为中学生难以跨越的“门槛”,主要在于作文与其他知识不同,它既没有明显的系统性,也无法做到量化。中学
【摘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于元和年间的讽喻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涧底松》就是《新乐府》五十首当中的一篇代表作。该诗将矛头直指唐朝统治者,反映了底层知识分子阶层的不易与艰辛,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诗歌的内容入手,探讨了诗人的创作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政治迷途中穷且益坚地呐喊着的文人形象。  【关键词】涧底松;讽喻诗;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4
【摘要】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汉字教学所特有的宝贵资源。识字教学不能把汉字当作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导致汉字丰富的蕴涵、灵动的情意在教学中逐渐枯萎,学生对识字写字不感兴趣,对字义的理解更是浮光掠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打破识字教学的陈规,走向汉字的文化底蕴,把握汉字的科学字理,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联系起来,充分尊重和发掘汉字的文化意蕴,这样的识字教学才是尊重汉语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识字
【摘要】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意地教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在对话中触摸文本的灵魂;在情境中激发想象,培养语感;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建构心灵,从而追求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意;王菘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摘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语文呼唤本色的回归,相信淡极花更艳,返璞见真淳。语文回归了本色,必将会使语文之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关键词】初中语文;本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语文老师不免被“眼花缭乱”的这主张、那主义所迷惑,语文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语文被萎缩、语文被夸大、语文被拔高、语文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要落到实处,应从教师自身做起,从细微处着手。  【关键词】教师自身;细微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殊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