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小保险公司获准直接入市到基础设施投资指引,从增加债券投资品种到保险法中明确提出房地产投资,保险资金运用新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保险业投资的领域也正在迅速由传统的虚拟资本市场拓展至全新的实体领域。
4月7日晚间,中国保监会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保监发〔2009〕40号)、《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指引》(保监发〔2009〕41号)、《关于增加保险机构债券投资品种的通知》(保监发〔2009〕42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通知》(保监发〔2009〕43号),和《关于规范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业务的通知》(保监发〔2009〕45号),共5个文件。
这意味着,只要软硬件达标,中小保险公司即可自主操盘,改变了目前必须通过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市的唯一路径。一系列资金运用新政,相继放开了中小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市、保险资金投资无担保债券的限制,同时,对保险机构基础设施投资的具体方式和能力限制进行了具有操作性的规范。
调整债券投资政策
截至2009年2月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3.4万亿元。而截至2008年末,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84.4%,较年初上升16个百分点。此前,作为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也是中国最大机构投资者——中国人寿发布了2008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该公司的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两大类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已经高达85%以上,而2007年末,这一比例还只有72%。
据中国人寿有关人士透露,中国人寿的管理层考虑到2008年全球的经济形势、金融形势,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急剧变化,主动采取了投资性资产结构性的调整,即大幅提高固定收益资产配置,降低权益投资比重,且2008年的增量资金几乎全部配置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上。中国人寿在固定收益投资的比例几乎到达可以配置的最高限,再进行调整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应该说,保险新政出台前,中国人寿所面对的资产配置难题,是全行业保险资金的一个缩影。
根据42号文的规定,监管机构决定调整债券投资政策,拓宽投资范围,增加投资品种。其中包括:增加财政部代理发行、代办兑付的地方政府债券;增加境内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大型国有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无担保债券。
具体而言:“保险机构投资无担保债券的余额,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15%。”
而“投资境内市场发行人为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AAA级或者相当于AAA级长期信用级别的同一期单品种无担保债券的份额,不得超过该期单品种发行额的20%,且余额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5%”。
而“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的,不得投资无担保债券”,也成为一条刚性约束。
42号文特别提到,保险机构投资无担保债券,必须建立资金托管机制,内部信用风险评估能力应当达到监管规定标准。
事实上,40号文是监管机构针对《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1》)和《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两个“标准”而下发的相关通知。
根据《标准2》之规定,保险机构须内设部门或者岗位,分析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就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明确的符号表示。保险机构需要为此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建立防火墙机制,要有专业的队伍,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则,及信用评估信息系统等。
特别对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系统外的资金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如信用评估部门设立2年以上;至少有6名专业人员,且具有2年以上信用分析经验;部门主管具有5年以上信用分析或者管理经验;开展信用评估后,买入的企业债券100%进行信用评级,评级结果与实际信用情况基本相符;持仓一年以上的企业债券100%进行跟踪评级,评级结果与实际信用情况基本相符。
特殊背景下的政策调整
“在当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处于下行期间的整体形势下,保监会密集推出投资新政的举措,一方面,有助于延续其以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保证行业保费持续正向增长;另一方面,也恰恰吻合了国家加大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业内专家表示,2008年保险资金运用的整体行情是“卖股买债”,而隨着央行利率的一降再降,这对于将80%的资金都放在债券投资领域的保险资金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此外,从过去几年的保险投资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不好时,保险资金倾向于投资债券,而在资本市场红火的时候,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迅速调整,也使得保险公司在牛市时赚得钵满盆盈。专家表示:“简单说来,过去在债市和股市之间,保险资金总是能够寻求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投资盈利空间。而今年债市行情迅速下滑、股市前途未卜,‘东西两方都不亮’,境内境外投资的前景都不明确,这使得今年成为历史上保险投资最为困难的一年。”
积极审慎放开投资渠道
“监管机构能在这个关键阶段,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能力和行业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结合起来,调整投资政策并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无论对于保险机构还是整体行业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中国人保投控总裁刘虹认为,在当前这个阶段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坚持专业化经营思路显然“正当其时”。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里,保险资金的投资政策一直遵循着积极审慎的政策路径。从最初的存款、债券到后来的股票、股权,再到基础设施、无担保债券乃至已明确写入新保险法的房地产,保险业投资政策似乎总走在市场前端。2004年底放开股票投资渠道,2005年保险机构在最低点进入股市,随后两年的牛市让保险机构的投资羽翼迅速丰满。随后,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试点也逐步放开,保险从虚拟市场到实体的投资目前也正在迈进当中。
但是,渠道的放开并非毫无秩序,整体上来说一直是随着市场行情“有保有压”地稳步推进的。监管机构2005年引导保险机构投资债券,随着股票市场的放开并在2006年初将比例限制由5%提高至10%,这一举措让各保险机构抓住市场时机赚得钵满盆盈。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监管机构有意识地控制股权投资,境外投资也主要放开了H股的红筹股。从境外投资看,两房债、AIG等问题公司债、衍生产品、次贷和国内的QDII产品,这些在随后的日子里导致严重亏损的产品,都在监管机构的控制下让保险机构大多得以幸免罹难。
“当时证券市场的市盈率已经超过60倍,而监管机构则通过控制股权投资来规避风险,仅放开了南方电网、广东发展银行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如今,在国家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保险资金作为一股新鲜的生力军也加入了提振经济建设的队伍,保险投资渠道也在随之稳步开放。”上述专家认为,如今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中最具备活力的依然是投资。于保险业而言,承保利润依旧微乎其微,过去5年的盈利基本都是靠投资,而在今年这种形势下,必须实行积极的投资政策,才能够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制定能力标准严控风险
“从新出台的政策来看,监管机构改变了以往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机构参与投资的能力标准。”刘虹表示,监管机构的多项新政都坚持了专业化经营的思路,要求保险公司在专业平台上进行资产管理,对保险机构资产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准入门槛。
制定能力标准无疑是监管机构一系列新政中风险管理方面的最主要手段。换句话说,监管机构不再具体指定哪家公司能投资什么,而是允许具备条件的机构进行相应的投资。“这种‘有本事就能投资’的监管方式更加公平,也能够引导保险公司致力于专业化投资平台的打造和投资能力的提升。”刘虹如是说。
业内专家也认为:“资产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两个脑’,一个是电脑,另一个则是具备相应能力的‘人脑’。”举例来说,现在放开中小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市场的限制,实际上也是监管方式的改变。以往是依靠行政强力要求中小保险公司委托入市,现在是通过制定能力标准,只要符合能力的保险公司都可直接投资股市,依靠市场的力量规范加强监管。“这实际上意味着风险的划定,通过监管者和商业机构的责任明确,明晰了双方的关系。”
值得强调的是,亏损无疑是最大的风险,保险业要防范利差损,反过来就是要提高投资收益,这就需要实施在特殊背景下的积极政策调整、改善配置。换个角度来说,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放开渠道既是保险业的发展举措,更是一种风险防范的措施。据统计,今年到期需要再投资和新增保费两者简单相加,预计有13000亿元到15000亿元的保费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势必要寻求释放渠道。“监管机构近期放开了利率较高的无担保债券和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基础设施,不动产、物业投资等非常有价值的渠道希望也能尽快放开。”刘虹如是说。
4月7日晚间,中国保监会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保监发〔2009〕40号)、《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指引》(保监发〔2009〕41号)、《关于增加保险机构债券投资品种的通知》(保监发〔2009〕42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通知》(保监发〔2009〕43号),和《关于规范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业务的通知》(保监发〔2009〕45号),共5个文件。
这意味着,只要软硬件达标,中小保险公司即可自主操盘,改变了目前必须通过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市的唯一路径。一系列资金运用新政,相继放开了中小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市、保险资金投资无担保债券的限制,同时,对保险机构基础设施投资的具体方式和能力限制进行了具有操作性的规范。
调整债券投资政策
截至2009年2月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3.4万亿元。而截至2008年末,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84.4%,较年初上升16个百分点。此前,作为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也是中国最大机构投资者——中国人寿发布了2008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该公司的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两大类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已经高达85%以上,而2007年末,这一比例还只有72%。
据中国人寿有关人士透露,中国人寿的管理层考虑到2008年全球的经济形势、金融形势,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急剧变化,主动采取了投资性资产结构性的调整,即大幅提高固定收益资产配置,降低权益投资比重,且2008年的增量资金几乎全部配置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上。中国人寿在固定收益投资的比例几乎到达可以配置的最高限,再进行调整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应该说,保险新政出台前,中国人寿所面对的资产配置难题,是全行业保险资金的一个缩影。
根据42号文的规定,监管机构决定调整债券投资政策,拓宽投资范围,增加投资品种。其中包括:增加财政部代理发行、代办兑付的地方政府债券;增加境内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大型国有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无担保债券。
具体而言:“保险机构投资无担保债券的余额,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15%。”
而“投资境内市场发行人为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AAA级或者相当于AAA级长期信用级别的同一期单品种无担保债券的份额,不得超过该期单品种发行额的20%,且余额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5%”。
而“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的,不得投资无担保债券”,也成为一条刚性约束。
42号文特别提到,保险机构投资无担保债券,必须建立资金托管机制,内部信用风险评估能力应当达到监管规定标准。
事实上,40号文是监管机构针对《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1》)和《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两个“标准”而下发的相关通知。
根据《标准2》之规定,保险机构须内设部门或者岗位,分析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就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明确的符号表示。保险机构需要为此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建立防火墙机制,要有专业的队伍,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则,及信用评估信息系统等。
特别对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系统外的资金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如信用评估部门设立2年以上;至少有6名专业人员,且具有2年以上信用分析经验;部门主管具有5年以上信用分析或者管理经验;开展信用评估后,买入的企业债券100%进行信用评级,评级结果与实际信用情况基本相符;持仓一年以上的企业债券100%进行跟踪评级,评级结果与实际信用情况基本相符。
特殊背景下的政策调整
“在当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处于下行期间的整体形势下,保监会密集推出投资新政的举措,一方面,有助于延续其以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保证行业保费持续正向增长;另一方面,也恰恰吻合了国家加大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业内专家表示,2008年保险资金运用的整体行情是“卖股买债”,而隨着央行利率的一降再降,这对于将80%的资金都放在债券投资领域的保险资金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此外,从过去几年的保险投资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不好时,保险资金倾向于投资债券,而在资本市场红火的时候,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迅速调整,也使得保险公司在牛市时赚得钵满盆盈。专家表示:“简单说来,过去在债市和股市之间,保险资金总是能够寻求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投资盈利空间。而今年债市行情迅速下滑、股市前途未卜,‘东西两方都不亮’,境内境外投资的前景都不明确,这使得今年成为历史上保险投资最为困难的一年。”
积极审慎放开投资渠道
“监管机构能在这个关键阶段,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能力和行业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结合起来,调整投资政策并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无论对于保险机构还是整体行业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中国人保投控总裁刘虹认为,在当前这个阶段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坚持专业化经营思路显然“正当其时”。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里,保险资金的投资政策一直遵循着积极审慎的政策路径。从最初的存款、债券到后来的股票、股权,再到基础设施、无担保债券乃至已明确写入新保险法的房地产,保险业投资政策似乎总走在市场前端。2004年底放开股票投资渠道,2005年保险机构在最低点进入股市,随后两年的牛市让保险机构的投资羽翼迅速丰满。随后,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试点也逐步放开,保险从虚拟市场到实体的投资目前也正在迈进当中。
但是,渠道的放开并非毫无秩序,整体上来说一直是随着市场行情“有保有压”地稳步推进的。监管机构2005年引导保险机构投资债券,随着股票市场的放开并在2006年初将比例限制由5%提高至10%,这一举措让各保险机构抓住市场时机赚得钵满盆盈。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监管机构有意识地控制股权投资,境外投资也主要放开了H股的红筹股。从境外投资看,两房债、AIG等问题公司债、衍生产品、次贷和国内的QDII产品,这些在随后的日子里导致严重亏损的产品,都在监管机构的控制下让保险机构大多得以幸免罹难。
“当时证券市场的市盈率已经超过60倍,而监管机构则通过控制股权投资来规避风险,仅放开了南方电网、广东发展银行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如今,在国家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保险资金作为一股新鲜的生力军也加入了提振经济建设的队伍,保险投资渠道也在随之稳步开放。”上述专家认为,如今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中最具备活力的依然是投资。于保险业而言,承保利润依旧微乎其微,过去5年的盈利基本都是靠投资,而在今年这种形势下,必须实行积极的投资政策,才能够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制定能力标准严控风险
“从新出台的政策来看,监管机构改变了以往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机构参与投资的能力标准。”刘虹表示,监管机构的多项新政都坚持了专业化经营的思路,要求保险公司在专业平台上进行资产管理,对保险机构资产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准入门槛。
制定能力标准无疑是监管机构一系列新政中风险管理方面的最主要手段。换句话说,监管机构不再具体指定哪家公司能投资什么,而是允许具备条件的机构进行相应的投资。“这种‘有本事就能投资’的监管方式更加公平,也能够引导保险公司致力于专业化投资平台的打造和投资能力的提升。”刘虹如是说。
业内专家也认为:“资产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两个脑’,一个是电脑,另一个则是具备相应能力的‘人脑’。”举例来说,现在放开中小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市场的限制,实际上也是监管方式的改变。以往是依靠行政强力要求中小保险公司委托入市,现在是通过制定能力标准,只要符合能力的保险公司都可直接投资股市,依靠市场的力量规范加强监管。“这实际上意味着风险的划定,通过监管者和商业机构的责任明确,明晰了双方的关系。”
值得强调的是,亏损无疑是最大的风险,保险业要防范利差损,反过来就是要提高投资收益,这就需要实施在特殊背景下的积极政策调整、改善配置。换个角度来说,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放开渠道既是保险业的发展举措,更是一种风险防范的措施。据统计,今年到期需要再投资和新增保费两者简单相加,预计有13000亿元到15000亿元的保费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势必要寻求释放渠道。“监管机构近期放开了利率较高的无担保债券和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基础设施,不动产、物业投资等非常有价值的渠道希望也能尽快放开。”刘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