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子曰:“六十而耳顺”,言人到六十岁 的年纪就会自然而然地容受各种批评,心平气和而不会大动肝火。作为个体的人如此,作为整体的国家亦不例外。在离六十华诞还有一年之际,中国政府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自信心和应对国际事务的成熟度,最近公布实施的《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就是这种良好心态的展现。中国宣布无限期延长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之后,外国媒体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普遍反应热烈,纷纷给予积极评价。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加拿大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正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中国作为世界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和兴趣,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成功实践,使中国政府对信息传播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有了清醒的认识。中国给予外国记者更大程度的自由,将更加便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采访报道,促进国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正如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刘建超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要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融合,新闻媒体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提高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倾听世界各国多种声音,积极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会更加有利。
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只是一种预言性质的判断,但是由于人们都预期这一预言将会实现,其行为就会因此显示出某种倾向性,而正是这种倾向性致使该预言得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看待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存在怀疑心态的先期预言时,我们自然就会倾向于去限制境外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这种限制又可能促使国外媒体报道更多未经核实或无法核实的新闻,进而验证了西方媒体是存心在发表对中国的“歪曲”和“有偏见”的报道。反之,如果我们对境外媒体的客观公正性赋予更多的先期信任预言,放宽对外国记者的采访限制,最终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外国媒体对华报道的真实呈现。这同样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报道更多局限于以我为主的“外宣”思路,强调“内外有别”,更有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作祟。一旦发生负面新闻事件,有意无意的遮遮掩掩往往成为官方的条件反射,不敢或不愿意在第一时间直面媒体的采访报道。对国内媒体尚且如此,对境外媒体的应对策略更是落伍过时。我们要知道,在网络时代没有可以过夜的新闻,与其徒劳地限制而导致事后被动,还不如在事件发生的即时就直面媒体,把事件的真实情况展现在中外记者的面前。无论记者的报道如何带有主观色彩,事实毕竟还是事实,真相终将浮出水面。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有关中国的外国报道都是负面的。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国内外媒体的迅速报道为政府的救援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外国报道带来了国际援助,有关中国领导人在灾区视察的报道提升了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的公众形象。相对于我们以前呆板的“外宣”思路,“借船出海”的策略也许在传播效果上更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无论是从新闻报道的理念上,还是从语言文化因素而言,国外的受众自然更相信本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放宽对外国记者的采访限制,将使外国记者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在报道中更加客观和公正,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辑:靳伟华 陈畅鸣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加拿大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正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中国作为世界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和兴趣,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成功实践,使中国政府对信息传播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有了清醒的认识。中国给予外国记者更大程度的自由,将更加便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采访报道,促进国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正如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刘建超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要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融合,新闻媒体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提高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倾听世界各国多种声音,积极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会更加有利。
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这样一种现象:起初只是一种预言性质的判断,但是由于人们都预期这一预言将会实现,其行为就会因此显示出某种倾向性,而正是这种倾向性致使该预言得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看待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西方媒体中国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存在怀疑心态的先期预言时,我们自然就会倾向于去限制境外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这种限制又可能促使国外媒体报道更多未经核实或无法核实的新闻,进而验证了西方媒体是存心在发表对中国的“歪曲”和“有偏见”的报道。反之,如果我们对境外媒体的客观公正性赋予更多的先期信任预言,放宽对外国记者的采访限制,最终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外国媒体对华报道的真实呈现。这同样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报道更多局限于以我为主的“外宣”思路,强调“内外有别”,更有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作祟。一旦发生负面新闻事件,有意无意的遮遮掩掩往往成为官方的条件反射,不敢或不愿意在第一时间直面媒体的采访报道。对国内媒体尚且如此,对境外媒体的应对策略更是落伍过时。我们要知道,在网络时代没有可以过夜的新闻,与其徒劳地限制而导致事后被动,还不如在事件发生的即时就直面媒体,把事件的真实情况展现在中外记者的面前。无论记者的报道如何带有主观色彩,事实毕竟还是事实,真相终将浮出水面。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有关中国的外国报道都是负面的。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国内外媒体的迅速报道为政府的救援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外国报道带来了国际援助,有关中国领导人在灾区视察的报道提升了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的公众形象。相对于我们以前呆板的“外宣”思路,“借船出海”的策略也许在传播效果上更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无论是从新闻报道的理念上,还是从语言文化因素而言,国外的受众自然更相信本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放宽对外国记者的采访限制,将使外国记者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在报道中更加客观和公正,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辑:靳伟华 陈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