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里与《民十三之故宫》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6672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早期摄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919年,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文人学者、有识之士加入到摄影队伍中来,以他们广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在摄影艺术处女地上披荆斩棘,辛勤耕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新兴的摄影艺术在我国这一时期的繁荣和发展。本栏目希望通过回顾介绍这段历史,追忆纪念摄影先贤,激励同仁在现代图像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再创摄影辉煌。
  


  公元1924年,即民国十三年冬,在国民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搬离故宫。这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我国摄影先驱陈万里用镜箱将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记录了下来。1928年,他将所摄照片编辑成册,题名《民十三之故宫》,交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纪实摄影作品集了。
  陈万里生于1892年,江苏吴县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五四”运动时,他在北京大学做校医,同时在该校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对音乐、美术、戏剧等诸门类艺术都有涉猎,1919年开始研习摄影。






  在当时,能有机会接触、了解摄影的人极少。就是拿镜箱的人,也大多认为“摄影的工作是绝对机械的,只要有技术上的经验就可以说成功了”。陈万里认为,这些见解都是“近视的、谬误的”。“摄影离了机械的动作及技术上的经验以外,对于取材,构图阴阳,向背种种方面都是重要的”。他在自己的摸索研究中,最早体悟到摄影的审美功能,提出了摄影“造美”的论点,即在“极不美的境界中”,发现并“照成美”,把自然美创作成融入、表现摄影者个性的艺术美。这是摄影艺术理论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提出这一论点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是陈万里对我国早期摄影美学的贡献。
  陈万里以他探索的成果,在中国摄影史上占据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出版个人摄影艺术作品集(1924年·《大风集》);第一个举办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览(1926年·上海);与同道一起组织了国内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艺术写真研究会”(即“光社”·1923年)。他为《大风集》所写的序言,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个摄影艺术宣言。
  陈万里同时是一位摄影活动家。从1919年至1921年,他参与组织了北京大学的三次摄影艺术作品展。1928年,他在上海与郎静山等发起组织了“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以各种形式开展活动。这些对于宣传摄影艺术、推动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无法找到陈万里先生的摄影作品原版,但从1924年出版的《光社年鉴》和我国早期摄影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摄影艺术作品——清新、典雅,构图严谨、富有意境。无论人像,还是风光小品,画面中都蕴藉着一种旷远高古的意味和文人儒雅的风采。
  陈万里拍摄《民十三之故宫》,是他参与重要历史事件的一次难得机遇,同时表现了他对摄影的深透理解和全面把握。他在这本册子的《小言》中写道:“废帝溥仪出宫以后,我就跟着军警政学各界办理查封时所照的照片,由百余幅里面选出八十四幅,遂成就了这一小册子。自信其中多少部分可以留作将来史料的地方。”
  平实、真切、自然记录,是他“留作将来史料”思想支配下的自觉意识。这本小册子,将发生在76年前紫禁城“大内”的政治变故,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后人——神武门内接受检查、准备出宫的太监、隆宗门前收拾箱笼的宫内婆妈(女佣)、接受检查的寿康宫宫女和忙碌查封宫殿的军警人员等等等等。
  陈万里的拍摄记录,不是自然主义地随意按动快门,而是选择了最能表现这一事件本质的内容。如乾清宫、斋宫、养心殿门上封条的特写;永寿宫后库秤量存银的场景;同为溥仪随从,主子(太妃)出宫的照片就大大多于仆人们的,从女佣整理箱笼到接受检查、乘坐汽车,直至离去的整个过程都被记录下来。阅读这些照片,犹如进入历史,亲临现场。陈万里还十分注重利用细节,加深报道的力度。例如《寿康宫之残火》一幅,画面是置于庭院中的冒烟火炉,说明写道:“瑜 二太妃出宫后,委员会即将寿康宫查封,自内室取出白泥炉,用庭间积雪压了,余烟尚浓,摄此片时,距二太妃出宫仅十五分间。摄毕泥炉粉碎矣。时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廿一日。”
  溥仪及其妻妾出宫情景,陈万里未能拍摄。但他详细纪录拍摄了他们离去后的居所养心殿、储秀宫等内外景像,如:他们的起居室、读过的书、骑过的自行车、乘坐的轿子,一切都是奢华而凌乱。甚至将放置储秀宫炕几上的半个苹果也拍了下来。生动地反映了溥仪出宫时的狼狈和慌乱。
  陈万里晚年仍喜爱摄影,常邀同好一起参观影展、外出猎影。1961年,作为陶瓷艺术专家,他还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是陶瓷组的研究员。1969年文革期间不幸含冤而死。◆
其他文献
话说日本三大公司分别推出了三款新型专业级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再次点燃了世界相机市场上35mm单反相机之战火,使得沉寂多时的二手相机市场出现了“山雨欲来”之势,又有一些性能优异的相机将会出现在二手市场,它们可能是:佳能EOS-1、EOS-5;美能达9xi、700si以及尼康F4、F90X等等,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会有很多不同级别和不同品牌的相机跟着入市,笔者之所以斗胆妄言,是因为近几年的二手相机市场出
期刊
同大多数摄影家一样,健次户门对被划分为哪一类专题摄影家并不关心。他的作品集种类繁多,涉及静物、风光和肖像等。但到目前为止,他的商业摄影成就更为突出,他已经给这个美丽的世界烙下了商业印记。只要看一看他那些最简洁的作品,你就能毫无质疑地断定他擅长揭示事物的魅力。他作品的基调和形式会使人联想起摄影大师理查德·埃夫登和欧文·佩恩等人的经典之作。但户门展示的神秘事物及其精彩之处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不仅体
期刊
在现代照相机中,确有一些被称之为“常青树”的机型,如著名的尼康F3、FM2,美能达X-700,玛米亚RB67等,都已生产了十年以上,当然我手中的徕卡M6也应在此行列。  在今天各种现代工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的时候,上述诸种相机却仍以它们独特的优势雄居在相机产品行列之中,实在应称作奇迹。  尼康F3出现于1980年,FM2和美能达X-700都是1982年开始上市的相机,而徕卡M6则也是198
期刊
在摄影创作中,我们每人可能都会有一些拍得不太好,不成功的作品,但又舍不得丢弃。如果利用后期再创意加工制作,就会使它们起死回生,制成效果较好的摄影作品。《天鹅湖》就是利用数码影像技术进行加工制作的。  1、首先,我用平台扫描仪(夏普330型),将4张天鹅素材片与1张湖水风光照片先后扫描输入计算机,扫描时的分辨率设在600dpi。再运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5.0进行组合、加工制作。  2、对
期刊
书店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绘画作品集,那些精美的美术出版物在制版、印刷前均要对原作进行拍摄,拍摄质量对于制版印刷有着关键的影响。此外,拍摄绘画作品还具有印放照片、灯箱片和制作幻灯片等多项用途。拍画要求做到横平竖直,画面不失细节,色彩还原准确,以达到再现原作的风貌。  拍画使用的设备  拍摄国画、水粉画、素描等作品要钉在壁板上,而油画、轴画和带框的绘画作品,需要挂在或是依靠在壁板上,因此壁板是拍画不可缺
期刊
近几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及其外部设备新产品推出的周期越来越短,已经到了以月为计算单位的地步。轻便型数字相机首先作为计算机的外设推出,从其一面世就倍受人们关注。数字相机是对传统照相机的一场革命,虽然数字相机目前还有种种不足,轻便型的数字相机的成像质量和传统的135相机还稍有差距;专业级数字相机虽好,但其昂贵的价格又使一般摄影爱好者只能望其项背。但是数字相机正处在发展初期,其势头强
期刊
1945年在美国出生的日本血统摄影家帕特里克·长谷,在1980年代,用七年时间与艺术家安德理·特蕾西合作,创作了一系列新颖的有真人尺寸的“立体结构摄影”。他在创作中,利用摄影剪贴物、油画的背景、极为复杂的道具以及真的人物,精心构成了一幅幅寓意深刻的艺术品。他再利用大尺寸的宝丽来一次成像照片,把这个布置出的景像拍摄下来。这里介绍的是他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幅题为《阿拉马哥多的蓝调》(见图)。因为帕特里克在
期刊
主持人:那日松、陈仲元、郑壬杰世纪末的一天,我们与一些相机收藏爱好者和几位摄影器材经销商聚在北京摄影器材城的一间办公室里,对着琳琅满目的相机橱窗,漫谈照相机的收藏和它的市场。  主持人:摄影爱好者中有不少人属于器材发烧友,他们对各种类型的照相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相机收藏爱好者。当然与邮票、古玩等收藏行为相比,相机收藏显得冷清多了。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热衷于此的人也在逐年增
期刊
我不懂摄影,总觉得那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但不幸却结交了一党痴迷摄影的朋友,我称他们为一群“摄鬼”。每到周末,抑或节假日,我所有的空闲时间全交由他们给安排,常常是人在梦中,电话就迷迷糊糊地响了:“嗨,哥儿们,赶快起床,收拾行装,这回可得去三五天!”这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个睡懒觉的机会,又让他们给搅黄了,眼睛未睁开便开始穿衣服,这常常让我暗自生出许多“交友不慎”的感慨!  每次出行,按他们的说法那叫“创
期刊
近二十年来,中国摄影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摄影者。他们如夸父追日,在摄影之路探索精进!  福建李世雄、广东安哥、河南于德水、解放军袁学军,是这一时期不同摄影领域的颇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过去,本刊就曾关注过他们,除刊发他们那些已成为摄影精典的作品,还先后以《〈先躯者之歌〉及其他——李世雄和象征主义摄影》(1989.2)、《给摄影家拍照——安哥快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