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有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做好班级学情分析。
班级学情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每个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一样。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都要了解清楚。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如何,需通过学生验证,具体表现为考试成绩。有的学生成绩总是原地踏步,其原因有很多种,如: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枯燥,无法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语文老师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有效教学体现在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书上的知识是死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学活,目标不能定得太死,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明确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能力,而阅读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
首先,学习方式上应使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能接受,无需创造。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要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
其次,师生间应构建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生长。语文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它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形式交流,它指主体之间在认识活动中彼此走进对方心灵的碰撞、沟通、提升与升华。举世推崇的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实录,表面的问答本质上是人生观的碰撞、融合与提升。通过立足于实现生活的真诚对话,完成知识传播与人格养成是对话教学的真谛。
4.发挥教师语言、肢体、表情的感召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会不一样。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而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
4.1将情感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就需要用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教师在讲课时应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将幽默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在交流中,人们用表情和手势表达感情。肢体语言专家曾说:“假如失去了肢体语言,婴儿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正常人。”其实青少年也如此。教师的语言、肢体、表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达到理论和知识的获取的高效,也同样要求教师拥有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的教态。
5.把握学科动向,自主研究分析。
从教材教学的角度来说,教书便是一种熟练工,但事实上教学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而是不断趋向于丰富、多样化的。所以,教师应摆脱故步自封的心态,多关注、分析学科教学动态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上好每一节课。
我结合他人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来兴起的“新材料作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得学生能比较明确地理解这份“新意”,继而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新材料作文”的“新”的:出题者在所给材料的审题上似乎没有给学生设置太多障碍,可以说是将立意的道路放宽了不少,只要不出现“南辕北辙”的极端情况(这种情况相比之前要少了一些,具体表现为仅仅停留在讨论材料的表层意,或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词、某一句话而脱离材料谈开去),学生还是能够得到一种得分上的“安全感”。但回到前面所提到的“似乎”二字之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立意道路的放宽并不等同于立意无高下之别,相反,学生对于所给材料的理解的角度与思考的深度使立意有了明显的区分度——这点也鲜明地体现在某些“新材料作文”的参考解析中出题者所给出的立意等级划分上。就好比是某些强调技术性的运动项目,如跳水,虽然运动员们还没踏上跳板,但根据每个人选择的技巧难度不同,在起评分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之后我们甚至会看到难度大而发挥一般的比难度小而达到完美的最终成绩还要高出许多)。而回顾之前的材料作文,只要不偏题,大多数学生在题旨的把握上表现出趋同性,而差别主要体现在引证例证的贴切新颖,论证的充实严谨及语言表达的流畅自然等方面。所以,“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新材料作文”关于学生作文的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也并无降低迹象,所以,对于占学生群体大多数的处于中等写作水平的学生而言,其难度总体来说不减反增。
1.做好班级学情分析。
班级学情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每个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一样。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都要了解清楚。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如何,需通过学生验证,具体表现为考试成绩。有的学生成绩总是原地踏步,其原因有很多种,如: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枯燥,无法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语文老师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有效教学体现在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书上的知识是死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学活,目标不能定得太死,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明确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能力,而阅读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
首先,学习方式上应使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能接受,无需创造。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要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
其次,师生间应构建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生长。语文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它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形式交流,它指主体之间在认识活动中彼此走进对方心灵的碰撞、沟通、提升与升华。举世推崇的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实录,表面的问答本质上是人生观的碰撞、融合与提升。通过立足于实现生活的真诚对话,完成知识传播与人格养成是对话教学的真谛。
4.发挥教师语言、肢体、表情的感召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会不一样。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而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
4.1将情感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就需要用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教师在讲课时应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将幽默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在交流中,人们用表情和手势表达感情。肢体语言专家曾说:“假如失去了肢体语言,婴儿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正常人。”其实青少年也如此。教师的语言、肢体、表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达到理论和知识的获取的高效,也同样要求教师拥有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的教态。
5.把握学科动向,自主研究分析。
从教材教学的角度来说,教书便是一种熟练工,但事实上教学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而是不断趋向于丰富、多样化的。所以,教师应摆脱故步自封的心态,多关注、分析学科教学动态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上好每一节课。
我结合他人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来兴起的“新材料作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得学生能比较明确地理解这份“新意”,继而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新材料作文”的“新”的:出题者在所给材料的审题上似乎没有给学生设置太多障碍,可以说是将立意的道路放宽了不少,只要不出现“南辕北辙”的极端情况(这种情况相比之前要少了一些,具体表现为仅仅停留在讨论材料的表层意,或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词、某一句话而脱离材料谈开去),学生还是能够得到一种得分上的“安全感”。但回到前面所提到的“似乎”二字之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立意道路的放宽并不等同于立意无高下之别,相反,学生对于所给材料的理解的角度与思考的深度使立意有了明显的区分度——这点也鲜明地体现在某些“新材料作文”的参考解析中出题者所给出的立意等级划分上。就好比是某些强调技术性的运动项目,如跳水,虽然运动员们还没踏上跳板,但根据每个人选择的技巧难度不同,在起评分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之后我们甚至会看到难度大而发挥一般的比难度小而达到完美的最终成绩还要高出许多)。而回顾之前的材料作文,只要不偏题,大多数学生在题旨的把握上表现出趋同性,而差别主要体现在引证例证的贴切新颖,论证的充实严谨及语言表达的流畅自然等方面。所以,“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新材料作文”关于学生作文的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也并无降低迹象,所以,对于占学生群体大多数的处于中等写作水平的学生而言,其难度总体来说不减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