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可见,错误,非但不是我们老师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是一种“宝藏”,它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总希望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与自己预设的答案一致,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更担心学生出错,追求“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效果。其实,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讨论研究错误的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怎样解决错误,从而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思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的课堂。那么,怎样利用这一“宝藏”,变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为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份资源呢?
一、善待错误资源,树立学习信心
作为老师,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他们此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可以常常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害怕错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课堂上,在学生出错时,老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理解和鼓励,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特别是老师应给这样的学生再一次表现的机会,并当取得一点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一些优秀的老师就在教学中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他们在民主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创新,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信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二、妙用错误实例,培养发现意识
学生获得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的,出现偏差和错误是正常的。
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有位学生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表面上看这只是两个字的字序颠倒,其实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所以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一下了事,而是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控,趁势进行追问:“他哪儿读错了?”“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回答:“‘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而‘不大一样’说明差别不大。”老师进一步引导:“仔细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学生再读课文后,有学生明白了:“差别其实很大,秦岭是‘云横秦岭’,而大兴安岭是‘那么温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板书作图小结:“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大不一样。”
由此可见,错误是有价值的一种资源。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时,老师妙用错误的实例,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往往就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课堂效果。
三、智用将错就错,发展思辨能力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与预期答案不符的回答时,如果老师能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就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还能激发他们进入思辨的新境界。
有位老师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让学生汇报课文中有哪几块黄山奇石。当汇报到“金鸡叫天都”时,由于一时慌张,竟说成了“公鸡叫天都”。老师不慌不忙地写出“公鸡叫天都”,“不对,不对!应该是‘金鸡叫天都’”口快的同学大叫起来。老师随即用黄粉笔写上“金”。“同样的奇石,我们用了两个不同的名字来命名,哪个名字更适合这奇石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金鸡叫天都。”“为什么用‘金鸡’而不用‘公鸡’,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于是,同学们又开始仔细阅读,并从“金光闪闪”、“雄鸡”、“每当太阳升起”等处找到了理由。
由此可见,通过巧妙的点化,这些“错误”成为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内化知识,他们的思辩能力得到了发展,从而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丽”。
四、利用列错纠错,提高反思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资源,就能引发这种“观念冲突”,促使他们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一位老师教学《小露珠》时,发现许多学生把“草秆”写成“草杆”。显然,是由于学生对“秆”“杆”两字的读音和意义模糊不清,造成混淆了。利用这个错误资源,老师引导比较“秆”“竿”“杆”三个字。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还动手查字典,终于弄清三个字的区别,明白“竿”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秆”是指高粱、玉米等草本类植物的茎,所以是禾字旁;而“杆”是指用木头或水泥等制成的,所以是木字旁。
在这里,“错误”已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火种。通过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反思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前特别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使之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相信:如果能让这些“错误”美丽起来,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份习得,多一份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多一份活力,多一份收获。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一、善待错误资源,树立学习信心
作为老师,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他们此时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可以常常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害怕错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课堂上,在学生出错时,老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理解和鼓励,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特别是老师应给这样的学生再一次表现的机会,并当取得一点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一些优秀的老师就在教学中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他们在民主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创新,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信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二、妙用错误实例,培养发现意识
学生获得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的,出现偏差和错误是正常的。
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有位学生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表面上看这只是两个字的字序颠倒,其实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所以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一下了事,而是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控,趁势进行追问:“他哪儿读错了?”“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回答:“‘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而‘不大一样’说明差别不大。”老师进一步引导:“仔细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学生再读课文后,有学生明白了:“差别其实很大,秦岭是‘云横秦岭’,而大兴安岭是‘那么温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板书作图小结:“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大不一样。”
由此可见,错误是有价值的一种资源。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时,老师妙用错误的实例,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往往就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课堂效果。
三、智用将错就错,发展思辨能力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与预期答案不符的回答时,如果老师能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就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还能激发他们进入思辨的新境界。
有位老师上《黄山奇石》一课时,让学生汇报课文中有哪几块黄山奇石。当汇报到“金鸡叫天都”时,由于一时慌张,竟说成了“公鸡叫天都”。老师不慌不忙地写出“公鸡叫天都”,“不对,不对!应该是‘金鸡叫天都’”口快的同学大叫起来。老师随即用黄粉笔写上“金”。“同样的奇石,我们用了两个不同的名字来命名,哪个名字更适合这奇石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金鸡叫天都。”“为什么用‘金鸡’而不用‘公鸡’,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于是,同学们又开始仔细阅读,并从“金光闪闪”、“雄鸡”、“每当太阳升起”等处找到了理由。
由此可见,通过巧妙的点化,这些“错误”成为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内化知识,他们的思辩能力得到了发展,从而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丽”。
四、利用列错纠错,提高反思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资源,就能引发这种“观念冲突”,促使他们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一位老师教学《小露珠》时,发现许多学生把“草秆”写成“草杆”。显然,是由于学生对“秆”“杆”两字的读音和意义模糊不清,造成混淆了。利用这个错误资源,老师引导比较“秆”“竿”“杆”三个字。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还动手查字典,终于弄清三个字的区别,明白“竿”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秆”是指高粱、玉米等草本类植物的茎,所以是禾字旁;而“杆”是指用木头或水泥等制成的,所以是木字旁。
在这里,“错误”已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火种。通过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反思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前特别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使之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相信:如果能让这些“错误”美丽起来,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份习得,多一份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多一份活力,多一份收获。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