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桂东南地区历史悠久,其民间艺术品种丰富多彩,技艺高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但目前桂东南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只依赖课本内容授课,没有灵活运用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元素。如果将地方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势必会发挥地域的优势,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体会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使桂东南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能更好的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引言
美术以人文艺术的形态出现,其发展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强调国家与社会的艺术的同时,艺术教育也不应忽视民间艺术资源的使用,学生应加强对民间艺术资源的理解。桂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这些文化资源以美术形态出现的最多,这为我们丰富和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宝贵素材。
一、桂东南的美术教学现状
(一)相关教育者现行观念
桂东南地区的大部分学校对于美术教学观念都还是传统的、沉旧的,只注重基础教育和盲目地追求升学率,片面地强调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术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教法守旧,只是单一的依靠课本教材实施教学,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学校教学条件
桂东南大多数地区缺乏专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学器材配备跟绘画材料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在桂东南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中,发现较多的地区有非专业美术教师在讲授美术课程,他们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绘画技能,从美育的角度来看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家长的文化导向
大部分地区学校一味要求升学率,家长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家长把美术当成了副科,认为学不学都行。家长这种文化导向导致学生也认为美术就是娱乐,毫无意义。
(四)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人最基本的审美观,由于受到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桂东南地区的大多数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比较缺失。对美术作品缺乏创造意识,无法感受对美的体验。
二、桂东南中小学的美术课堂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一)传统美术资源
桂东南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资源,其美术作品种类涉及范围广,其中主要民间艺术种类有祭祀、娱教、游艺、民居、装饰、工艺等,包含的文化艺术形态更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由于桂东南地区政府资金缺乏,民间艺术文化得不到保护,甚至有些民族艺术文化已流失,再加上文化的改革,导致美术教材中有关桂东南民族艺术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少,如玉林的羽毛画、茶泡、刺绣;福绵的土布纺织、蓝靛印染等美术资源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但都在逐渐消逝。
桂东南众多的美术资源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变化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资源,有很大一部分只是简单地使用"拿来主义”,教育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美术资源才有价值可谈。
传统美术资源缺乏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比如桂东南的中小学美术课本都是泛泛地提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关于桂东南的民族文化内容涉及得极其少,使其民族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学生无法正确审视自己周围的民族文化瑰宝。
(二)利用当地美术资源,适当开展美术资源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
桂东南民间美术是淳朴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单纯的只是服务于美化环境和丰富民间风俗活动。民间美术是用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形象而创作出来的,其丰富的艺术形态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根源。在桂东南隆重的祭祀活动中有玉林八音、傀儡木偶戏以及各种民间舞艺等,都是在传统民俗文艺中不可或缺的,其表演所用的木雕八音亭、傀儡面具、杖头木偶等都经过细致刻画,各式各样的演具都成为了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道具。其中以玉林市为中心的桂东南地区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玉林传统民间文艺、文化形态多样,富有深刻内涵。一直流传于玉林民间的木偶戏,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文化娱乐形式也丰富起来,致使木偶戏演出活动大大减少。玉林特色的饮食习俗中有很多值得弘扬的美术作品,如茶泡不仅是玉林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是可以供观赏的雕刻工艺品。这些丰富传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育将会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的教育质量。
如把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玉林木偶戏、茶泡引入美术课堂教育既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又是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一种传承。木偶戏的做工、道具,形象、服饰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力,它的制作方法简单,便于引入课堂示范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民间美术作品。把玉林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是对桂东南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效传播,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桂东南的客家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如“客家艺能文化”、“客家服饰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美术课本中引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不仅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而且使地方特色在美术教育中得以呈现出来,进一步丰富美育的内容。服饰直接反映人类文化,它是一个地域文化状况、思想观念、独特审美观等各方面的具体反映。如把服饰中特殊的审美意义引入教学中,既反映了客家劳动人民的智慧,又体现中华民族对服饰美的丰富,而且会给人们带来卓越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积累。
(三)立足现实,结合本地美术资源的意义
1.将丰富和填充教学材料匮乏的现状
桂东南的本地美术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较高的传承意义。桂东南中小学美术课本涉及民族文化的内容极其少,如广西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只有两课涉及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其关于本土民族文化更是泛泛而谈。结合现实把本地的美术资源融入课本之中,不仅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美术作品的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让学生重新审视身边的美术资源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趋于汉化,使得很多民间的美术作品即将消逝。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如把桂东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如建筑、雕塑、绘画、民间工艺以及服饰等等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桂东南地区民族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还能引发学生的创新力,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美术文化。
3.对传统美术资源的发掘与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缺乏对地方本土美术文化的重视,许多优秀的文化被忽视,难以获得一个良好的传承。“玉林的茶泡”“博白的草编”等曾经是桂东南人民引以自豪的民俗民间文化的艺术奇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传统工艺得不到保护,致使无法流传下去。桂东南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品种繁多、风格多样、技艺精巧,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把传统民族美术资源引入教材有利于传统美术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对保护传统美术资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民族地区美术资源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伟大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2]”
美术教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中小学时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正确审美观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心智健康、提高学生个人的审美情趣与美术动手能力的最好时间段。因此,应构建一套完善的美术教学模式。
在桂东南地域文化中,很多传统文化逐渐消逝,如玉林福绵镇新江村、城西镇江岸村的纺织、玉州区城北镇的潘岭村编织麻筋草席;又如城北街道钟周村的竹编以及蓝靛加工、陶瓷、缝纫、竹芒木器、编织、皮革等。由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汉化趋势,这些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人亡艺绝”的境地,如果我们注意搜罗、发掘,并和学校美术教学相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民间美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又能使我们的教学丰富多彩。
桂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把它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把"玉林八音”引入课堂,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为何叫这个名字?在哪个节日中出现和使用过?又为何做成这种造型以及为何用这种颜色等等问题,都会使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改变,促使学生学会比较和评价不同事物的造型、艺术性以及所包含的意义。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桂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能拓展学生的美术创作空间,如把羽毛画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以及了解其价值和制作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大自然的物品制作出新颖的作品。
文化资源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是一种特定的资源,包含的文化体系很广泛,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蕴含其中,可以称之为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如何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发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传播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
综上所述,桂东南的文化资源丰富而又有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它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教育之路何乐而不为之。赫尔德也明确主张: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产物[3]。把桂东南民族美术资源引入中小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当代学生的创新力。
注释:
[1]周军伟.美育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
[2]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译丛.学校与社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署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M].七年级上册,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2]房学嘉,肖文评,钟晋兰等.客家梅州[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译丛.学校与社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张署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
关键词: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引言
美术以人文艺术的形态出现,其发展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强调国家与社会的艺术的同时,艺术教育也不应忽视民间艺术资源的使用,学生应加强对民间艺术资源的理解。桂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这些文化资源以美术形态出现的最多,这为我们丰富和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宝贵素材。
一、桂东南的美术教学现状
(一)相关教育者现行观念
桂东南地区的大部分学校对于美术教学观念都还是传统的、沉旧的,只注重基础教育和盲目地追求升学率,片面地强调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术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教法守旧,只是单一的依靠课本教材实施教学,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学校教学条件
桂东南大多数地区缺乏专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学器材配备跟绘画材料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在桂东南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中,发现较多的地区有非专业美术教师在讲授美术课程,他们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绘画技能,从美育的角度来看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家长的文化导向
大部分地区学校一味要求升学率,家长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家长把美术当成了副科,认为学不学都行。家长这种文化导向导致学生也认为美术就是娱乐,毫无意义。
(四)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人最基本的审美观,由于受到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桂东南地区的大多数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比较缺失。对美术作品缺乏创造意识,无法感受对美的体验。
二、桂东南中小学的美术课堂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一)传统美术资源
桂东南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资源,其美术作品种类涉及范围广,其中主要民间艺术种类有祭祀、娱教、游艺、民居、装饰、工艺等,包含的文化艺术形态更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由于桂东南地区政府资金缺乏,民间艺术文化得不到保护,甚至有些民族艺术文化已流失,再加上文化的改革,导致美术教材中有关桂东南民族艺术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少,如玉林的羽毛画、茶泡、刺绣;福绵的土布纺织、蓝靛印染等美术资源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但都在逐渐消逝。
桂东南众多的美术资源也存在着很多弊端,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变化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资源,有很大一部分只是简单地使用"拿来主义”,教育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美术资源才有价值可谈。
传统美术资源缺乏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比如桂东南的中小学美术课本都是泛泛地提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关于桂东南的民族文化内容涉及得极其少,使其民族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学生无法正确审视自己周围的民族文化瑰宝。
(二)利用当地美术资源,适当开展美术资源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
桂东南民间美术是淳朴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单纯的只是服务于美化环境和丰富民间风俗活动。民间美术是用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形象而创作出来的,其丰富的艺术形态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根源。在桂东南隆重的祭祀活动中有玉林八音、傀儡木偶戏以及各种民间舞艺等,都是在传统民俗文艺中不可或缺的,其表演所用的木雕八音亭、傀儡面具、杖头木偶等都经过细致刻画,各式各样的演具都成为了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道具。其中以玉林市为中心的桂东南地区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玉林传统民间文艺、文化形态多样,富有深刻内涵。一直流传于玉林民间的木偶戏,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文化娱乐形式也丰富起来,致使木偶戏演出活动大大减少。玉林特色的饮食习俗中有很多值得弘扬的美术作品,如茶泡不仅是玉林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是可以供观赏的雕刻工艺品。这些丰富传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育将会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的教育质量。
如把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玉林木偶戏、茶泡引入美术课堂教育既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又是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一种传承。木偶戏的做工、道具,形象、服饰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力,它的制作方法简单,便于引入课堂示范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民间美术作品。把玉林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是对桂东南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效传播,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桂东南的客家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如“客家艺能文化”、“客家服饰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美术课本中引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不仅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而且使地方特色在美术教育中得以呈现出来,进一步丰富美育的内容。服饰直接反映人类文化,它是一个地域文化状况、思想观念、独特审美观等各方面的具体反映。如把服饰中特殊的审美意义引入教学中,既反映了客家劳动人民的智慧,又体现中华民族对服饰美的丰富,而且会给人们带来卓越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积累。
(三)立足现实,结合本地美术资源的意义
1.将丰富和填充教学材料匮乏的现状
桂东南的本地美术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较高的传承意义。桂东南中小学美术课本涉及民族文化的内容极其少,如广西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只有两课涉及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其关于本土民族文化更是泛泛而谈。结合现实把本地的美术资源融入课本之中,不仅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美术作品的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让学生重新审视身边的美术资源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趋于汉化,使得很多民间的美术作品即将消逝。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如把桂东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如建筑、雕塑、绘画、民间工艺以及服饰等等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桂东南地区民族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还能引发学生的创新力,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美术文化。
3.对传统美术资源的发掘与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缺乏对地方本土美术文化的重视,许多优秀的文化被忽视,难以获得一个良好的传承。“玉林的茶泡”“博白的草编”等曾经是桂东南人民引以自豪的民俗民间文化的艺术奇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传统工艺得不到保护,致使无法流传下去。桂东南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品种繁多、风格多样、技艺精巧,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把传统民族美术资源引入教材有利于传统美术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对保护传统美术资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民族地区美术资源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伟大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2]”
美术教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中小学时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正确审美观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心智健康、提高学生个人的审美情趣与美术动手能力的最好时间段。因此,应构建一套完善的美术教学模式。
在桂东南地域文化中,很多传统文化逐渐消逝,如玉林福绵镇新江村、城西镇江岸村的纺织、玉州区城北镇的潘岭村编织麻筋草席;又如城北街道钟周村的竹编以及蓝靛加工、陶瓷、缝纫、竹芒木器、编织、皮革等。由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汉化趋势,这些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人亡艺绝”的境地,如果我们注意搜罗、发掘,并和学校美术教学相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民间美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又能使我们的教学丰富多彩。
桂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把它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把"玉林八音”引入课堂,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为何叫这个名字?在哪个节日中出现和使用过?又为何做成这种造型以及为何用这种颜色等等问题,都会使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改变,促使学生学会比较和评价不同事物的造型、艺术性以及所包含的意义。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桂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能拓展学生的美术创作空间,如把羽毛画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以及了解其价值和制作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大自然的物品制作出新颖的作品。
文化资源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是一种特定的资源,包含的文化体系很广泛,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蕴含其中,可以称之为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如何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发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传播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
综上所述,桂东南的文化资源丰富而又有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它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教育之路何乐而不为之。赫尔德也明确主张: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产物[3]。把桂东南民族美术资源引入中小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当代学生的创新力。
注释:
[1]周军伟.美育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
[2]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译丛.学校与社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署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M].七年级上册,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2]房学嘉,肖文评,钟晋兰等.客家梅州[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译丛.学校与社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张署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