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信自被腾讯公司推出起,就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高职院校。作为自媒体的生力军,微信凭借它“视频聊天”“红包”“转账”等新颖的功能得到了众多高职学生的追捧,它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的社交、学习、生活。以下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分析本次调查中高职学生的微信使用具体情况。
关键词:微信;高职学生;影响;对策
一、调查现状
接受本次调查的520位高职学生均为本校学生,调查结果中经贸类的占了41%,理工类的有31%,文史类的有28%;其中女生46.2%,男生53.8%,基本各占一半。调查显示,目前有九成以上的学生正在使用微信,且使用微信的时间长度大部分都在半年到两年之间;学生经常通过微信与亲人、朋友进行文字、图片信息交流。除此之外,朋友圈和语音视频通信功能也受到多数学生的青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微信好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中,亲密朋友和伴侣成为了构成人数最多的一部分人群。大学生与陌生人互动的频率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偏少的。
二、微信对高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1.密切了现实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调查中发现,有69.6%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可以降低交往的成本,超过50%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可以让亲人、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方便。微信的好友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脉资源。在高职院校里面,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还是比较小的,主要以亲人、同学和老师为主。但是在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是必须的,这种需求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而通过微信就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弥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足。学生通过微信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与原有的朋友圈保持联系,还可以结交到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职业不同的朋友,而且微信交友的平等性、匿名性和虚拟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2.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微信的虚拟大环境中,学生能够实现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也能够缓解学习、生活、就业、感情、个人规划等方面的压力。学生可以在微信上把内心的焦虑和苦闷宣泄出来:可以把心中的苦闷写在漂流瓶里扔出去,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寻找附近的好友倾诉,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平复和调整,保持心理健康。微信“摇”到的好友相互不认识,且可以选择距离较远的好友,这些都使学生在和好友交流时不需要有太多的戒备,能够畅所欲言。微信也能够使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身份出现在虚拟的世界中,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奇和憧憬。
三、微信对高职学生社交的消极影响
1.微信依赖症。一些使用微信的学生过度依赖微信,即使微信自带离线接收消息的功能,他们也要时刻掏出手机,刷新微信更新的实时消息,从而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依赖,对其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这个年龄段的高职学生,本身依赖性较强且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更容易沉溺于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社会中无法自拔,助长了其形成孤僻、自闭性格的可能性,对其健康成长、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路程形成严重障碍,这些都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微信变危信。对于高职在校学生来说,微信平台传递来的信息来源多样化,并没有第三方对信息来源渠道、信息内容等进行监督处理,许多消极、色情、反社会、反人类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身心以及人格塑造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在使用这一平台交流信息时,上传的每日活动、照片甚至银行账户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而且,由于微信没有制度等因素的约束,学生可能被不良思想误导,导致犯罪的发生。
四、高职院校及学生的应对策略
1.架起微信与现实的桥梁,防止大学生沉溺于封闭的自我空间。教师应该对学生使用微信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出该软件原有的积极作用。如可以利用微信本身进行宣传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防止自己因过度沉溺而陷入封闭的自我空间。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在班级学生内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讨论,如对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各种话题,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可以通过微信组织各种校园活动,虚拟和现实充分结合,不仅简化了活动的流程和复杂程度,而且充实了校园文化内容,使其更加多姿多彩。
2.理性运用微信,防止虚假信息蔓延。想要理性地使用微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微信只是一款普通的社交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扩展人际交往的范围,更快地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必须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沉溺于其中,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真正做到理性而不偏激、依托而不依赖,让微信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微信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白是非曲直,对积极向上的信息通过不断思考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深度;再次,让学生通过微信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可能存在的各种诈骗陷阱和蛊惑信息、流言进行有效甄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义涛,邓雪芹.以微信为例浅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4(12):154-154.
[2]祝阳,王欢.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实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3-88.
关键词:微信;高职学生;影响;对策
一、调查现状
接受本次调查的520位高职学生均为本校学生,调查结果中经贸类的占了41%,理工类的有31%,文史类的有28%;其中女生46.2%,男生53.8%,基本各占一半。调查显示,目前有九成以上的学生正在使用微信,且使用微信的时间长度大部分都在半年到两年之间;学生经常通过微信与亲人、朋友进行文字、图片信息交流。除此之外,朋友圈和语音视频通信功能也受到多数学生的青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微信好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中,亲密朋友和伴侣成为了构成人数最多的一部分人群。大学生与陌生人互动的频率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偏少的。
二、微信对高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1.密切了现实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调查中发现,有69.6%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可以降低交往的成本,超过50%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可以让亲人、朋友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方便。微信的好友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脉资源。在高职院校里面,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还是比较小的,主要以亲人、同学和老师为主。但是在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是必须的,这种需求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而通过微信就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弥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足。学生通过微信与社会交往,不仅可以与原有的朋友圈保持联系,还可以结交到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职业不同的朋友,而且微信交友的平等性、匿名性和虚拟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2.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微信的虚拟大环境中,学生能够实现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也能够缓解学习、生活、就业、感情、个人规划等方面的压力。学生可以在微信上把内心的焦虑和苦闷宣泄出来:可以把心中的苦闷写在漂流瓶里扔出去,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寻找附近的好友倾诉,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平复和调整,保持心理健康。微信“摇”到的好友相互不认识,且可以选择距离较远的好友,这些都使学生在和好友交流时不需要有太多的戒备,能够畅所欲言。微信也能够使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身份出现在虚拟的世界中,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奇和憧憬。
三、微信对高职学生社交的消极影响
1.微信依赖症。一些使用微信的学生过度依赖微信,即使微信自带离线接收消息的功能,他们也要时刻掏出手机,刷新微信更新的实时消息,从而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依赖,对其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这个年龄段的高职学生,本身依赖性较强且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更容易沉溺于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社会中无法自拔,助长了其形成孤僻、自闭性格的可能性,对其健康成长、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路程形成严重障碍,这些都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微信变危信。对于高职在校学生来说,微信平台传递来的信息来源多样化,并没有第三方对信息来源渠道、信息内容等进行监督处理,许多消极、色情、反社会、反人类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身心以及人格塑造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在使用这一平台交流信息时,上传的每日活动、照片甚至银行账户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而且,由于微信没有制度等因素的约束,学生可能被不良思想误导,导致犯罪的发生。
四、高职院校及学生的应对策略
1.架起微信与现实的桥梁,防止大学生沉溺于封闭的自我空间。教师应该对学生使用微信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出该软件原有的积极作用。如可以利用微信本身进行宣传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防止自己因过度沉溺而陷入封闭的自我空间。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在班级学生内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讨论,如对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各种话题,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可以通过微信组织各种校园活动,虚拟和现实充分结合,不仅简化了活动的流程和复杂程度,而且充实了校园文化内容,使其更加多姿多彩。
2.理性运用微信,防止虚假信息蔓延。想要理性地使用微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微信只是一款普通的社交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扩展人际交往的范围,更快地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必须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沉溺于其中,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真正做到理性而不偏激、依托而不依赖,让微信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微信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白是非曲直,对积极向上的信息通过不断思考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深度;再次,让学生通过微信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可能存在的各种诈骗陷阱和蛊惑信息、流言进行有效甄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义涛,邓雪芹.以微信为例浅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4(12):154-154.
[2]祝阳,王欢.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实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