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文明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但就精神文明而言,还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诚信方面面临着重大的危机,这种危机既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又对人们的文化文明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本文就从诚信在社会上的变化、作用及影响作一定的阐述,并着重对诚信在当今社会上产生的作用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作分析。
关健词:诚信;道德;发展;对策;研究
一、诚信在历史上的含义及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度。“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
二、目前我国诚信所遭受的危机
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也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经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让精神文明建设反哺经济物质建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前提下才有可能建设好文明社会,才能把诚信发扬。党的这一决定是英明而正确的,是经过无数的教训得到的,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逐渐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滞后。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从中国留学生德国逃票到某县高考集中作弊,从地沟油到“扶老门”,无不拷问着国人的内心、道德水准。虽然并是整体现象,但这种现象无不影响着人民的思想道德倾向,影响着国家在世界上的威信。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信誉和形象。
三、诚信危机产生的根源
究其原因,一个根本问题是社会信用缺失,失信者得不到严惩,风险成本很小而获利巨大;守信者得不到鼓励,依法经营反而无利可图。这势必造成违规者多而法不责众,更使人们对无信获利行为趋之若鹜,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现象愈演愈烈。
由此可见,造成诚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利益的驱使。因个人道德水準而产生的诚信问题往往是局部的、少数的、影响小的。而因为巨大的,非法的利益驱动而产生的诚信危机却比比皆是,追求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顾眼前利益,而伤害集体利益、长久利益,无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也有因政治或社会地位等利益的驱动,失信于人于国家的,不惜伤害他人集体利益,达到自己的自私目的。
而之所诚信危机还在进一步扩大,主要是没有斩断“利”这条链锁,没有建立起真正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失信者有“利”,而守信者却失“利”,无疑会在隐形中扩大失信者队伍,把诚信当作负担。其次,还有诚信宣传不到位、诚信教育不深入的原因。
四、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
中央强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要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制是信用的保障。可以从两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是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为构建诚信社会奠定制度框架。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2)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方式,利用学校、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广泛开展信用道德培养和教育。二是提高社会主体的守信意识和维权知识,并能自觉参与监督和抵制失信行为。三是引导和培养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会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3)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解决社会交往中信用信息缺乏和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整和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部门和银行系统的信贷信息等资料来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应包括个人基本状况;经济信用记录;司法信用等。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企业所获各级各类荣誉情况,银行信用等级,企业之间交易的不良记录情况,经济纠纷、商业欺诈,税收上缴情况,签订合同的履约情况等。
(4)加大考核奖惩。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追究和惩治,重点是通过建立经济或市场游戏的规则等一系列手段,追究失信行为的经济责任,给予严厉的法律惩治,改变守信与失信两种行为方式机会成本,使守信者获得公允回报,失信者得不偿失,甚至付出法律上和经济上的沉重代价。
(5)加强舆论监督,让失信者处处受限。舆论监督是全体公民获得知情权,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诚信者的社会褒扬和对失信者的舆论谴责,促进社会形成更好的诚信氛围,使失信者处处受限,从而逐渐让人们意识到“失信失利,守信得益”。
诚信问题既突现出个人及团体的问题,也更是是历史和社会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用政府做主导,社会做主流,文化做主角,主动去面对这一社会难题,充分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把中国社会建立成一个诚信社会,扩大国家在世界的正面形象,传递正能量,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贺芳:《社会信用缺失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武汉金融》2008年09期。
[3]窦帅:《我国政府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关健词:诚信;道德;发展;对策;研究
一、诚信在历史上的含义及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度。“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
二、目前我国诚信所遭受的危机
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也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经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让精神文明建设反哺经济物质建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前提下才有可能建设好文明社会,才能把诚信发扬。党的这一决定是英明而正确的,是经过无数的教训得到的,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逐渐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滞后。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从中国留学生德国逃票到某县高考集中作弊,从地沟油到“扶老门”,无不拷问着国人的内心、道德水准。虽然并是整体现象,但这种现象无不影响着人民的思想道德倾向,影响着国家在世界上的威信。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信誉和形象。
三、诚信危机产生的根源
究其原因,一个根本问题是社会信用缺失,失信者得不到严惩,风险成本很小而获利巨大;守信者得不到鼓励,依法经营反而无利可图。这势必造成违规者多而法不责众,更使人们对无信获利行为趋之若鹜,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现象愈演愈烈。
由此可见,造成诚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利益的驱使。因个人道德水準而产生的诚信问题往往是局部的、少数的、影响小的。而因为巨大的,非法的利益驱动而产生的诚信危机却比比皆是,追求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顾眼前利益,而伤害集体利益、长久利益,无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也有因政治或社会地位等利益的驱动,失信于人于国家的,不惜伤害他人集体利益,达到自己的自私目的。
而之所诚信危机还在进一步扩大,主要是没有斩断“利”这条链锁,没有建立起真正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失信者有“利”,而守信者却失“利”,无疑会在隐形中扩大失信者队伍,把诚信当作负担。其次,还有诚信宣传不到位、诚信教育不深入的原因。
四、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
中央强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要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制是信用的保障。可以从两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是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为构建诚信社会奠定制度框架。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2)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方式,利用学校、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广泛开展信用道德培养和教育。二是提高社会主体的守信意识和维权知识,并能自觉参与监督和抵制失信行为。三是引导和培养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会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3)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解决社会交往中信用信息缺乏和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整和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部门和银行系统的信贷信息等资料来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应包括个人基本状况;经济信用记录;司法信用等。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企业所获各级各类荣誉情况,银行信用等级,企业之间交易的不良记录情况,经济纠纷、商业欺诈,税收上缴情况,签订合同的履约情况等。
(4)加大考核奖惩。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追究和惩治,重点是通过建立经济或市场游戏的规则等一系列手段,追究失信行为的经济责任,给予严厉的法律惩治,改变守信与失信两种行为方式机会成本,使守信者获得公允回报,失信者得不偿失,甚至付出法律上和经济上的沉重代价。
(5)加强舆论监督,让失信者处处受限。舆论监督是全体公民获得知情权,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诚信者的社会褒扬和对失信者的舆论谴责,促进社会形成更好的诚信氛围,使失信者处处受限,从而逐渐让人们意识到“失信失利,守信得益”。
诚信问题既突现出个人及团体的问题,也更是是历史和社会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用政府做主导,社会做主流,文化做主角,主动去面对这一社会难题,充分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把中国社会建立成一个诚信社会,扩大国家在世界的正面形象,传递正能量,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贺芳:《社会信用缺失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武汉金融》2008年09期。
[3]窦帅:《我国政府诚信法律制度建设》,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