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社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承办的2017年学术年会智库主题专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发改委、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解放日报社等单位的近二十位学者参会。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创新与转型——2012—2017年上海发展报告》《排头兵 先行者——2012—2017上海发展图录》两本图书和参与主办的“逐梦新时代·上海2012—2017”大型主题展览的基础上,继续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深入研究这五年来上海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轨迹。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实践部门的两位专家、领导——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和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沈立新分别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创新转型的成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主题报告。来自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六位研究人员黄金平、郭继、张励、贾彦、张东保、马婉分别做了《关于上海创新转型的思考》《从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理解十八大以来上海的历史方位》《坚持问题导向和制度创新 打造全面从严治党的“试验田”》《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回顾和展望》《强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推进基层治理共治创新》《提振上海文化“底气” 增强文化自信》的主题发言,来自解放日报的记者彭薇做了《下好基层党建“一盘棋” 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的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交流和研讨。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阮青认为,这五年来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可以总结为五个“来”。
一是增长动能稳下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经历几个阶段,现在是稳下来了。稳下来说明上海的新旧动能达到了平衡,经济结构比较多元化,实体经济也就是工业发展起来了。上海的经济增长哪怕是0.1个点对全国的风向标意义,对社会稳定预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过去上海的财政收入里有“四大金刚”——汽车、烟草、钢铁和石化,经过四五年时间,现在“四大金刚”让位于“四小龙”。“四小龙”主要是服务业新兴产业,包括商务租赁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原来财政收入里,“四大金刚”最多的时候占到财政收入贡献的15%,现在大概降了3个多点;“四小龙”去年是19.9%,从原来的14%、15%的水平提高近6个点。就是此消彼涨。
二是产业结构调过来。“十一五”计划,中央提出上海和北京一定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可以说已经达到这个要求。服務业的产值、就业、税收、外资分别占到70%、70%、80%、90%,也就是从原来的“五、六、七、八”到现在的“七、七、八、九”,基本上已经调过来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减少。重化工业原来占工业比重是16%多点,现在大概14%左右,有所下降。这个归因于上海产业结构调得比较早,比如2008年钢铁很赚钱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宝钢的产能调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出现比较好的势头。上海属于高成本地区,在高成本地区维持好的结构并非易事。上海现在的GDP是1.7万美元,差不多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成本高而不要制造业,步子太快了也不行。新加坡在很长时间里制造业、工业还有60%的比重,所以上海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还是要稳住。市委、市政府要求制造业不能下降,25%是底线,去年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今年出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都是推动工业创新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举措。比如上海的汽车产业,在今年全国汽车市场3%—4%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有百分之二十几的产值增长,产值增长的关键是上汽的产品质量过硬,像途观、凯迪拉克和荣威RX5。在一个低速增长的市场,上海在增长特别快的细分市场上特别有优势,站稳了脚跟。再比如电子信息行业,上海原来有一亿台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现在已经转移到内地7000万台,只剩下3000万台。剩下的经过五年的凤凰涅槃,结构也调整过来了。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增长16%-17%,现在主要做电子汽车产品和服务器等高端产品。总而言之,对于结构调整,上海抓得早、抓得准、抓得实,所以转型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经济增长稳下来了,关键还是靠结构调整,没有好的结构不能支撑中高速的增长。
三是产能效益好起来。效益好包括几个方面,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以及节能减排的情况。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到目前为止是8.3%,超出预期,特别是工商业税收增长。房地产税收其实今年上半年是减收的。企业利润今年1—8月份增长了17%,连续11个月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基本面在改善。老百姓收入前几年是9.2%-9.3%增速,今年是8.6%,比GDP增长速度略高一点,也比较正常。另外,现在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2%,应该说老百姓的收入还是有含金量,而且农村居民收入要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略快一点,这是比较好的情况。在环境效益方面,通过节能减排,今年上半年能耗下降6%,也是很不容易的。国家原来的指标是希望上海每年能够降3%—4%。“十一五”的时候,上海的能耗增长速度的绝对量是每年6%,现在工业用能量基本到了低速增长1%-2%这样的拐点,这也是比较好的情况。
四是社会治理强起来。上海这几年“补短板”工作抓得也比较实,“补短板”很多事情要依靠基层,没有基层,这块“板”是补不起来的。上海现在居委会书记主任平均年龄为44岁,更年轻化,同时也在向更职业化方向发展,增加了对年轻人就业求职的吸引力。统计管理方面有个概念叫国家存在力,或者叫政府存在力,比较强调国家的行政权力作用于社会,政府和社会互动,就是政府要干什么,社会是不是跟你互动,管理措施是不是有效,等等。我们的社会治理创新,也是很重要的社会互动。在社会治理中,怎么读懂社会,政府怎么和社会互动,需要研究一下存在力。包括政策是不是能落实、是不是能得到响应,老百姓的诉求怎么尽快反馈到政府,政府的持续改进,政策的持续调整,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五是可用空间留出来。上海已经到了有“天花板”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只能通过存量调整和结构调整。今年“五违四必”整治,拆违8000万平方米,年初计划是5000万平方米。土地减量化方面,基本上每年都超过7平方公里的土地减量目标。还有上海准备弱化优化镇级招商引资,这在全国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情。宁可牺牲当前的一些利益,也要注重整体性和长远性,这是上海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制度安排,已经把它上升到这个高度。因为将来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总体上讲,十八大以来,无论是转型过关期,还是三期叠加期,上海都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创新转型的成效很明显。作为超大型城市,从空间上说,还要正确地做事,最后才能把事情做好。比如“补短板”,上海先是出台加强基层治理的1+6文件,然后开始外环内禁放烟花爆竹、拆违、交通整治、河道治理,现在提出垃圾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依赖于老百姓一起参与。优先顺序的设计非常好,顺序如果搞乱了,可能效果就要差一点。每件事情干到一定程度,都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路子找准了,切入口找好,成效就会很明显。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步伐,是中央对上海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目标、定位和要求。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沈立新曾参与《意见》的起草,在研讨会报告中对其产生背景和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
关于《意见》产生的背景。上海曾经考虑过在“四个中心”之外再加一个创新中心,但是一直以来有争议,所以在制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时都没有明确写入这个提法。2014年5月习近平到上海视察时,讲了最核心的一句话:上海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面,加快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走到全国前列,从创建科创中心来说,上海还是有基础的。走到世界前面,则说明上海现在还不在世界最前面。习近平当时还没有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当时他只是说了“向”,还不是“建设”。2015年3月习近平在上海全国人大代表团小组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国家各个部委要给予全力支持。因此,从2014年提出科创中心后,上海一边调研、一边推进、一边落实,用了一年时间基本就形成这样一个文件,不仅在上海形成了共识,全国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也慢慢形成共识。其关键就是明确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
习近平在上海调研时阐述得很系统,他讲了三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变革大趋势、牢牢把握人才大举措。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是要求上海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特别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因为核心技术是根本买不来的。把握产业变革大趋势,就是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不要把成果发表在杂志上面,填在表格里面。很多搞技术研究的人总认为,是不是领导说强调应用科学,基础科学就不重视了?其实不是这回事。在2014年的中财办会议上,习近平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门有一段表述,就是基础研究将来更多是中央来承担,地方上更强调应用。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习近平反复讲,希望上海引进外国优秀人才,集聚世界一流领军人才,而不是去抢国内人才。韩正提出上海要建人才高峰,也就是说要集聚国际一流人才。
关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目标。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眼于全球竞争。聚焦张江科学中心,就是大科学设施群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为了将来全世界的人都要到这里做实验。只有吸引了全球科研人员,才可能在这里产生重大发现、重大创新。像上海光源和蛋白质中心,现在做试验基本都排满,而且免费,不分本地外地的都可以来。除张江科学中心外,上海还要形成一批转化中心,一批攻克专门技术的转化平台,一批大学,以及一批专门转化的服务机构。二是要聚焦科技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中心主要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现在是两轮驱动,既有科创中心、又有自贸区。更核心的强调聚焦科技创新中心,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三是要重新体现中心城市的聚焦辐射功能。要能辐射带动长三角甚至更大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国家对科创中心做出更大贡献的要求。
关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路径。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三步走”的路径。实现这个路径有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意见》的发布实施,希望不仅仅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在整个行政审批领域都要简政放权。其中核心突破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放宽准入门槛,要允许很多“四新”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二是要解决在科技创新领域自身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就如韩正反复讲的,我们钱变成纸的能力很强,纸变成钱的能力不强。《意见》里还是做了一些政策突破。比如说可以试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普惠制税收,递延征税等。二是创新人才。人才问题的核心是体制内的人才问题,特别是科研院所、高校怎么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这里涉及人才的使用和评价体系、分配机制等问题。当时提出鼓励一些学校老师可以出去创业,也有爭议,大家认为老师应该把课上好。还有一类是国际人才引进的问题,遇到最多的是三种问题,第一种绿卡,第二种是在中国退休问题,第三种是专家家属签证问题。专家的家属在上海长期居住问题,现在是通过一年到香港去一次再回来来解决。三是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有四个难,创新成果转化难,创新企业融资难,草根创业难,知识产权保护难。后面三个都是一些老问题。最主要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转化有自身的规律,国外通常的惯例是专门有一个中介服务机构。所以是不是能在上海形成一批促进成果转型转化的中介机构,也是推进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四是创新工程和项目布局。韩正反复强调,第一,所有的相关项目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定要突出世界前沿,不是世界前沿不做。第二,要填补国家空白的,其他地方已经有的,做得好的,也不做。第三,要有基础,包括有科研团队研究基础,有产业化基础,如造船、大飞机、发动机等。上海就是用这三个标准布局了一批工程项目。目前重中之重是在聚焦张江,把所有大科学实验室、大科技设施都尽量往张江布局。同时各区也根据自身条件与特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中心(园区),如松江的科技走廊、杨浦的创新示范区。明年可能出台“人才高峰”政策,已经在研究。可能在重大产业布局、重点项目方面再加大支持力度。 黄金平从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就分析论述,十八大以来,通过创新转型,上海经济基本实现艰难跨越。上海成功抓住自贸区制度创新、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司法改革一些重大改革机遇,继续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建立以负面清单为管理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及围绕着政府职能转变,从原来事前审批改革为事中事后监管,保持上海改革先发优势。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形成科创中心“22条”和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上海光源二期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出台人才“20条”“30条”等。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并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深化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郭继从分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与要求入手,即“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指出上海发展历史方位的选定离不开中央的指导,习近平每次来上海或是全国“两会”期间在上海代表团的讲话都是为上海指明方向。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为上海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现在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更多是制度创新层面,无论是自贸区还是科创中心,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都是这样,要求上海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
上海的党建工作成效与经验也是与会专家聚焦的一个热点。彭薇介绍了上海基层党建三级联动的经验。三级联动是指把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起来、动起来,整体系统推进。具体而言,就是区委为一线指挥部,履行第一责任;街道党工委作为龙头,履行直接责任;社区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履行具体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理清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等。上海在互联网领域的基层党建也走在全国前列。
张励系统梳理了上海积极做好全面从严治党的“试验田”的成效与经验,认为习近平对上海党建工作寄予厚望,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者,已经率先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有许多问题可以说比全国其他地区更早会遇到;同时上海承担的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像这样的一些战略和改革都对党建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二是从国家治理理念来看,上海率先探索党建与城市治理模式相结合的路径,不仅要能够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的路子,而且要把加强基层党建和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与社会治理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上海成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先行者和示范区。三是当代中国已经步入了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要求上海率先探索城市党建的新格局。
张东保结合自己从事党建工作的体会,认为党建工作不仅要强调服务功能,还要有政治功能,要进行政治引领。现在讲基层治理就是要党建引领下的基层自治共治。在政绩考核上面,要更加加重党建的比重。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党建做得好,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就近。上海在基层治理上面有很多很好的实践基础,包括体制机制,人才方面的安排等。
贾彦围绕上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交流,认为这五年来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个方面做了一些大文章。上海提出环境优先战略,包括工业用地减量化,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水泥等重污染企业都退出了上海,这些都是经济生态化的举措。对于生态经济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打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让“金山银山”给崇明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获得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应该更加回归到以人为本,倡导和实施以人的发展和健康为导向的发展理念。
围绕过去五年上海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马婉认为,改革依然是最大的亮点。报业集团重组后对整个报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广集团的改革成效也很大,让电视台、广播更加坚守主流媒体的定位,以及使之社会效应得到不同的发挥。文艺创作方面,18家市属文艺院團都有不同的策略政策,如昆剧团主要在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创新,上座率比原来的传统老戏要高很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此外,公共文化服务无论从软件上还是硬件上都有很大程度提升。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文化的大都市,对标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有差距。在文化发展过程当中上海还需要挖掘一些更多的特点。
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党史与实践部门的学者们济济一堂,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的发展进行交流和对话。正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在总结发言中所说,这是上海党史部门第一次承办这样的研讨会,深入落实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新时期党史研究“一突出两跟进”的要求,发挥了党史部门资政育人的作用,起到了深化研究、促进思考的效果。我们相信,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定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推动上海党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 捷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创新与转型——2012—2017年上海发展报告》《排头兵 先行者——2012—2017上海发展图录》两本图书和参与主办的“逐梦新时代·上海2012—2017”大型主题展览的基础上,继续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深入研究这五年来上海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轨迹。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实践部门的两位专家、领导——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和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沈立新分别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创新转型的成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主题报告。来自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六位研究人员黄金平、郭继、张励、贾彦、张东保、马婉分别做了《关于上海创新转型的思考》《从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理解十八大以来上海的历史方位》《坚持问题导向和制度创新 打造全面从严治党的“试验田”》《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回顾和展望》《强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推进基层治理共治创新》《提振上海文化“底气” 增强文化自信》的主题发言,来自解放日报的记者彭薇做了《下好基层党建“一盘棋” 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的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交流和研讨。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阮青认为,这五年来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可以总结为五个“来”。
一是增长动能稳下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经历几个阶段,现在是稳下来了。稳下来说明上海的新旧动能达到了平衡,经济结构比较多元化,实体经济也就是工业发展起来了。上海的经济增长哪怕是0.1个点对全国的风向标意义,对社会稳定预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过去上海的财政收入里有“四大金刚”——汽车、烟草、钢铁和石化,经过四五年时间,现在“四大金刚”让位于“四小龙”。“四小龙”主要是服务业新兴产业,包括商务租赁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原来财政收入里,“四大金刚”最多的时候占到财政收入贡献的15%,现在大概降了3个多点;“四小龙”去年是19.9%,从原来的14%、15%的水平提高近6个点。就是此消彼涨。
二是产业结构调过来。“十一五”计划,中央提出上海和北京一定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可以说已经达到这个要求。服務业的产值、就业、税收、外资分别占到70%、70%、80%、90%,也就是从原来的“五、六、七、八”到现在的“七、七、八、九”,基本上已经调过来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减少。重化工业原来占工业比重是16%多点,现在大概14%左右,有所下降。这个归因于上海产业结构调得比较早,比如2008年钢铁很赚钱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宝钢的产能调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出现比较好的势头。上海属于高成本地区,在高成本地区维持好的结构并非易事。上海现在的GDP是1.7万美元,差不多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成本高而不要制造业,步子太快了也不行。新加坡在很长时间里制造业、工业还有60%的比重,所以上海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还是要稳住。市委、市政府要求制造业不能下降,25%是底线,去年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今年出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都是推动工业创新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举措。比如上海的汽车产业,在今年全国汽车市场3%—4%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有百分之二十几的产值增长,产值增长的关键是上汽的产品质量过硬,像途观、凯迪拉克和荣威RX5。在一个低速增长的市场,上海在增长特别快的细分市场上特别有优势,站稳了脚跟。再比如电子信息行业,上海原来有一亿台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现在已经转移到内地7000万台,只剩下3000万台。剩下的经过五年的凤凰涅槃,结构也调整过来了。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增长16%-17%,现在主要做电子汽车产品和服务器等高端产品。总而言之,对于结构调整,上海抓得早、抓得准、抓得实,所以转型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经济增长稳下来了,关键还是靠结构调整,没有好的结构不能支撑中高速的增长。
三是产能效益好起来。效益好包括几个方面,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以及节能减排的情况。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到目前为止是8.3%,超出预期,特别是工商业税收增长。房地产税收其实今年上半年是减收的。企业利润今年1—8月份增长了17%,连续11个月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基本面在改善。老百姓收入前几年是9.2%-9.3%增速,今年是8.6%,比GDP增长速度略高一点,也比较正常。另外,现在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2%,应该说老百姓的收入还是有含金量,而且农村居民收入要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略快一点,这是比较好的情况。在环境效益方面,通过节能减排,今年上半年能耗下降6%,也是很不容易的。国家原来的指标是希望上海每年能够降3%—4%。“十一五”的时候,上海的能耗增长速度的绝对量是每年6%,现在工业用能量基本到了低速增长1%-2%这样的拐点,这也是比较好的情况。
四是社会治理强起来。上海这几年“补短板”工作抓得也比较实,“补短板”很多事情要依靠基层,没有基层,这块“板”是补不起来的。上海现在居委会书记主任平均年龄为44岁,更年轻化,同时也在向更职业化方向发展,增加了对年轻人就业求职的吸引力。统计管理方面有个概念叫国家存在力,或者叫政府存在力,比较强调国家的行政权力作用于社会,政府和社会互动,就是政府要干什么,社会是不是跟你互动,管理措施是不是有效,等等。我们的社会治理创新,也是很重要的社会互动。在社会治理中,怎么读懂社会,政府怎么和社会互动,需要研究一下存在力。包括政策是不是能落实、是不是能得到响应,老百姓的诉求怎么尽快反馈到政府,政府的持续改进,政策的持续调整,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五是可用空间留出来。上海已经到了有“天花板”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只能通过存量调整和结构调整。今年“五违四必”整治,拆违8000万平方米,年初计划是5000万平方米。土地减量化方面,基本上每年都超过7平方公里的土地减量目标。还有上海准备弱化优化镇级招商引资,这在全国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情。宁可牺牲当前的一些利益,也要注重整体性和长远性,这是上海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制度安排,已经把它上升到这个高度。因为将来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总体上讲,十八大以来,无论是转型过关期,还是三期叠加期,上海都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创新转型的成效很明显。作为超大型城市,从空间上说,还要正确地做事,最后才能把事情做好。比如“补短板”,上海先是出台加强基层治理的1+6文件,然后开始外环内禁放烟花爆竹、拆违、交通整治、河道治理,现在提出垃圾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依赖于老百姓一起参与。优先顺序的设计非常好,顺序如果搞乱了,可能效果就要差一点。每件事情干到一定程度,都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路子找准了,切入口找好,成效就会很明显。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步伐,是中央对上海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目标、定位和要求。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沈立新曾参与《意见》的起草,在研讨会报告中对其产生背景和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
关于《意见》产生的背景。上海曾经考虑过在“四个中心”之外再加一个创新中心,但是一直以来有争议,所以在制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时都没有明确写入这个提法。2014年5月习近平到上海视察时,讲了最核心的一句话:上海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面,加快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走到全国前列,从创建科创中心来说,上海还是有基础的。走到世界前面,则说明上海现在还不在世界最前面。习近平当时还没有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当时他只是说了“向”,还不是“建设”。2015年3月习近平在上海全国人大代表团小组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国家各个部委要给予全力支持。因此,从2014年提出科创中心后,上海一边调研、一边推进、一边落实,用了一年时间基本就形成这样一个文件,不仅在上海形成了共识,全国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也慢慢形成共识。其关键就是明确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
习近平在上海调研时阐述得很系统,他讲了三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变革大趋势、牢牢把握人才大举措。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是要求上海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特别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因为核心技术是根本买不来的。把握产业变革大趋势,就是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不要把成果发表在杂志上面,填在表格里面。很多搞技术研究的人总认为,是不是领导说强调应用科学,基础科学就不重视了?其实不是这回事。在2014年的中财办会议上,习近平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门有一段表述,就是基础研究将来更多是中央来承担,地方上更强调应用。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习近平反复讲,希望上海引进外国优秀人才,集聚世界一流领军人才,而不是去抢国内人才。韩正提出上海要建人才高峰,也就是说要集聚国际一流人才。
关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目标。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眼于全球竞争。聚焦张江科学中心,就是大科学设施群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为了将来全世界的人都要到这里做实验。只有吸引了全球科研人员,才可能在这里产生重大发现、重大创新。像上海光源和蛋白质中心,现在做试验基本都排满,而且免费,不分本地外地的都可以来。除张江科学中心外,上海还要形成一批转化中心,一批攻克专门技术的转化平台,一批大学,以及一批专门转化的服务机构。二是要聚焦科技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中心主要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现在是两轮驱动,既有科创中心、又有自贸区。更核心的强调聚焦科技创新中心,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三是要重新体现中心城市的聚焦辐射功能。要能辐射带动长三角甚至更大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国家对科创中心做出更大贡献的要求。
关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路径。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三步走”的路径。实现这个路径有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意见》的发布实施,希望不仅仅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在整个行政审批领域都要简政放权。其中核心突破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放宽准入门槛,要允许很多“四新”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第二是要解决在科技创新领域自身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就如韩正反复讲的,我们钱变成纸的能力很强,纸变成钱的能力不强。《意见》里还是做了一些政策突破。比如说可以试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普惠制税收,递延征税等。二是创新人才。人才问题的核心是体制内的人才问题,特别是科研院所、高校怎么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这里涉及人才的使用和评价体系、分配机制等问题。当时提出鼓励一些学校老师可以出去创业,也有爭议,大家认为老师应该把课上好。还有一类是国际人才引进的问题,遇到最多的是三种问题,第一种绿卡,第二种是在中国退休问题,第三种是专家家属签证问题。专家的家属在上海长期居住问题,现在是通过一年到香港去一次再回来来解决。三是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有四个难,创新成果转化难,创新企业融资难,草根创业难,知识产权保护难。后面三个都是一些老问题。最主要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转化有自身的规律,国外通常的惯例是专门有一个中介服务机构。所以是不是能在上海形成一批促进成果转型转化的中介机构,也是推进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四是创新工程和项目布局。韩正反复强调,第一,所有的相关项目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定要突出世界前沿,不是世界前沿不做。第二,要填补国家空白的,其他地方已经有的,做得好的,也不做。第三,要有基础,包括有科研团队研究基础,有产业化基础,如造船、大飞机、发动机等。上海就是用这三个标准布局了一批工程项目。目前重中之重是在聚焦张江,把所有大科学实验室、大科技设施都尽量往张江布局。同时各区也根据自身条件与特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中心(园区),如松江的科技走廊、杨浦的创新示范区。明年可能出台“人才高峰”政策,已经在研究。可能在重大产业布局、重点项目方面再加大支持力度。 黄金平从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就分析论述,十八大以来,通过创新转型,上海经济基本实现艰难跨越。上海成功抓住自贸区制度创新、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司法改革一些重大改革机遇,继续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建立以负面清单为管理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及围绕着政府职能转变,从原来事前审批改革为事中事后监管,保持上海改革先发优势。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形成科创中心“22条”和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上海光源二期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出台人才“20条”“30条”等。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并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深化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郭继从分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与要求入手,即“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指出上海发展历史方位的选定离不开中央的指导,习近平每次来上海或是全国“两会”期间在上海代表团的讲话都是为上海指明方向。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为上海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现在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更多是制度创新层面,无论是自贸区还是科创中心,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都是这样,要求上海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
上海的党建工作成效与经验也是与会专家聚焦的一个热点。彭薇介绍了上海基层党建三级联动的经验。三级联动是指把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起来、动起来,整体系统推进。具体而言,就是区委为一线指挥部,履行第一责任;街道党工委作为龙头,履行直接责任;社区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履行具体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理清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等。上海在互联网领域的基层党建也走在全国前列。
张励系统梳理了上海积极做好全面从严治党的“试验田”的成效与经验,认为习近平对上海党建工作寄予厚望,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者,已经率先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有许多问题可以说比全国其他地区更早会遇到;同时上海承担的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像这样的一些战略和改革都对党建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二是从国家治理理念来看,上海率先探索党建与城市治理模式相结合的路径,不仅要能够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的路子,而且要把加强基层党建和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与社会治理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上海成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先行者和示范区。三是当代中国已经步入了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要求上海率先探索城市党建的新格局。
张东保结合自己从事党建工作的体会,认为党建工作不仅要强调服务功能,还要有政治功能,要进行政治引领。现在讲基层治理就是要党建引领下的基层自治共治。在政绩考核上面,要更加加重党建的比重。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党建做得好,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就近。上海在基层治理上面有很多很好的实践基础,包括体制机制,人才方面的安排等。
贾彦围绕上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交流,认为这五年来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个方面做了一些大文章。上海提出环境优先战略,包括工业用地减量化,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水泥等重污染企业都退出了上海,这些都是经济生态化的举措。对于生态经济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打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让“金山银山”给崇明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获得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应该更加回归到以人为本,倡导和实施以人的发展和健康为导向的发展理念。
围绕过去五年上海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马婉认为,改革依然是最大的亮点。报业集团重组后对整个报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广集团的改革成效也很大,让电视台、广播更加坚守主流媒体的定位,以及使之社会效应得到不同的发挥。文艺创作方面,18家市属文艺院團都有不同的策略政策,如昆剧团主要在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创新,上座率比原来的传统老戏要高很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此外,公共文化服务无论从软件上还是硬件上都有很大程度提升。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文化的大都市,对标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有差距。在文化发展过程当中上海还需要挖掘一些更多的特点。
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党史与实践部门的学者们济济一堂,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的发展进行交流和对话。正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在总结发言中所说,这是上海党史部门第一次承办这样的研讨会,深入落实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新时期党史研究“一突出两跟进”的要求,发挥了党史部门资政育人的作用,起到了深化研究、促进思考的效果。我们相信,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定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推动上海党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