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当中颇为诗意的提到,“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编者:“乡愁”堪称最中国的情愫了。有关故土的情思,数千年来一直萦绕在国人心头,化为诗篇、写下文章,吟咏歌唱。你看每年春运,数亿人口史诗般地大迁徙,目的只有一个——回家。故乡总是诗意的,故乡总是温暖的,故乡总是寄托我们心灵的最后的庇护所。就像余光中笔下流淌、罗大佑悠悠吟唱的《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然而,现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构成的诗意乡愁,只能在想象中氤氲了。
邹广文(博士生导师):乡愁的文化表达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我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
刘晓光(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乡愁要留住文化也要升华
我想爹,我想娘,我想我的家乡,结果找不到我的家乡,现代乡愁的概念、文化的软系统,对中国城镇化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新建城镇,将来可能至少有几个要件:
第一个,这个乡的传统文化尽量保留。比如汕头潮源的田聚镇,那的房子很漂亮的,都是传统感觉的东西,所以说一定要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第二条,文化也有升华的问题,不能光是那些古代的文化,可能还有一个中国现代的乡愁文化,但是中国有没有现代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第三个,中国乡愁当中最美丽的东西,应该把它保留,比如说最诚实的东西,夜不闭户,《弟子规》中讲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或者是乡镇化的过程中软的东西和文化的东西。
毛振华(中国诚信公司董事长):乡愁是一种情怀
讲乡愁,我感觉人人都有资格,你们的乡愁是城里的,父辈的,看别人的乡愁。我是从村里长大的,我在上大学之前就知道县城。没有上大学之前,县城去过两三次,我家离县城远,在湖北靠近洞庭湖的那个地,我从家乡到县里要过4道河,以前公路是没有的,基本靠人走或自行车。1988年我结婚的时候,娶了一个太太回家,也是骑自行车驮着老婆回去的,那个地方我待了15年,但是它对我的影响(大),我今年50岁了,知天命,到了这个年龄,梦的基本是那个时候的事。
现在回家,我们家乡依然还是落后,但是在我们当前的环境里面,我们没感觉落后,我们还是很幸福的,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大家都一样。后来我们见识多了,再回头看看,变化很大。真正来说左右我们在梦里的东西,还是小时候的家乡情怀。这些情怀跟我们的现代化,跟我们出席的商业活动,的确没有什么联系,跨度太大。(后来)从农村到武汉,再读书,再到国际上到处跑,经历了很多事,但是根的感觉,我跟我太太不一样,我想我死了埋到哪,是不是应该埋到村里去,我太太说荒谬,你埋到村里,谁去看你,你后代也不去。
我们父亲一辈,他们家里有土地,我这辈刚开始分田。我们后代有的说那块地是我们家的,那种看到地眼睛就放光的感觉没有了。我们去福建龙岩,有转圈的土楼,就是外地挣钱的人回家建的。我感觉这种情怀对很多从农村出来的讲,它是一个很大的愿景。
编者:“乡愁”堪称最中国的情愫了。有关故土的情思,数千年来一直萦绕在国人心头,化为诗篇、写下文章,吟咏歌唱。你看每年春运,数亿人口史诗般地大迁徙,目的只有一个——回家。故乡总是诗意的,故乡总是温暖的,故乡总是寄托我们心灵的最后的庇护所。就像余光中笔下流淌、罗大佑悠悠吟唱的《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然而,现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构成的诗意乡愁,只能在想象中氤氲了。
邹广文(博士生导师):乡愁的文化表达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我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
刘晓光(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乡愁要留住文化也要升华
我想爹,我想娘,我想我的家乡,结果找不到我的家乡,现代乡愁的概念、文化的软系统,对中国城镇化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新建城镇,将来可能至少有几个要件:
第一个,这个乡的传统文化尽量保留。比如汕头潮源的田聚镇,那的房子很漂亮的,都是传统感觉的东西,所以说一定要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第二条,文化也有升华的问题,不能光是那些古代的文化,可能还有一个中国现代的乡愁文化,但是中国有没有现代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第三个,中国乡愁当中最美丽的东西,应该把它保留,比如说最诚实的东西,夜不闭户,《弟子规》中讲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或者是乡镇化的过程中软的东西和文化的东西。
毛振华(中国诚信公司董事长):乡愁是一种情怀
讲乡愁,我感觉人人都有资格,你们的乡愁是城里的,父辈的,看别人的乡愁。我是从村里长大的,我在上大学之前就知道县城。没有上大学之前,县城去过两三次,我家离县城远,在湖北靠近洞庭湖的那个地,我从家乡到县里要过4道河,以前公路是没有的,基本靠人走或自行车。1988年我结婚的时候,娶了一个太太回家,也是骑自行车驮着老婆回去的,那个地方我待了15年,但是它对我的影响(大),我今年50岁了,知天命,到了这个年龄,梦的基本是那个时候的事。
现在回家,我们家乡依然还是落后,但是在我们当前的环境里面,我们没感觉落后,我们还是很幸福的,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大家都一样。后来我们见识多了,再回头看看,变化很大。真正来说左右我们在梦里的东西,还是小时候的家乡情怀。这些情怀跟我们的现代化,跟我们出席的商业活动,的确没有什么联系,跨度太大。(后来)从农村到武汉,再读书,再到国际上到处跑,经历了很多事,但是根的感觉,我跟我太太不一样,我想我死了埋到哪,是不是应该埋到村里去,我太太说荒谬,你埋到村里,谁去看你,你后代也不去。
我们父亲一辈,他们家里有土地,我这辈刚开始分田。我们后代有的说那块地是我们家的,那种看到地眼睛就放光的感觉没有了。我们去福建龙岩,有转圈的土楼,就是外地挣钱的人回家建的。我感觉这种情怀对很多从农村出来的讲,它是一个很大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