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种程度上,博物馆本身比里面的藏品更重要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因记录这个城市在特殊历史时刻的内在悸动而被写入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最好的办法是从博物馆开始。
享誉全球的几大博物馆都是由那些最负盛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设计。他们神来之笔的设计,让这些博物馆成为最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明星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博物馆本身比里面的藏品更重要。
西班牙 古根海姆博物馆
如果没有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毕尔巴鄂这个西班牙小城可能将永远默默无闻。但现在,每年数百万人从世界各地专门去毕尔巴鄂只为亲眼见见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个建筑就屹立在城市入口处,体积庞大,像个怪物。采用了当时最昂贵的材料钛作为中央大厅的外墙包裹材料,非常薄的钛金属片在阳光下闪烁发光,而且在风中振动,博物馆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而在各个表面接连不断地变换着光影效果。
这所有的辉煌都来自弗兰克·盖里最初草草勾勒的几笔。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以其独树一帜的手稿出名。他随便地剪一片纸,再折一折,就会留下一个传奇。
古根海姆博物馆1997年落成开幕后,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一时间冠盖云集,游客如织,成为欧洲文化界人必躬逢之盛。
美国 古根海姆博物馆
古根海姆基金会目前在全球建了五个古根海姆博物馆,虽然名字都一样,但设计者却是不同的大师。弗兰克·莱特这个在美国建筑和艺术领域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头,造出了一件怪东西。
美国的这个古根海姆博物馆外观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个巨大的白色弹簧,有人说像海螺,还有人说它像个怪物。正是因为无法对其定性,所以莱特颇费了一番周折才说服纽约建筑管理当局,拿到建筑许可。
1959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对外开放时,莱特已经去世半年多了。批评家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他们认为弧线型的展览区是对绘画艺术的侮辱。甚至有艺术家签名拒绝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他们的作品。时间证明一切,现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已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以至有人评价,这个博物馆本身就是现代建筑艺术最值得收藏的精品。
美国 保罗·盖蒂艺术博物馆
洛杉矶保罗·盖蒂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造价最贵的博物馆,单建筑造价一项高10亿美元。被视为新现代主义的重头作品,也号称20世纪最后一个建筑巨作。博物馆建成后引发的最大争议是:到底是博物馆的收藏重要,还是博物馆自身重要?
由理查德· 迈尔的掌舵,长达13年的设计和施工后,总耗资达十亿美元的盖蒂中心终于在1997年落成。在盖蒂基金会和当地人士的要求下,迈尔放弃了他一贯的以白色和金属材质为主的设计风格,大量采用来自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石灰岩,以满足降低建筑物外表亮度的环境要求。浅褐色的石灰岩板表面,故意被处理成斧劈刀削般的凹凸起伏,观众甚至还可以按照参观指南在其表面找到贝壳和其它生物遗骸化石。美术馆的花园露台,几根高大简洁的柱子使人不禁想起雅典的卫城,其空间处理手法大胆奇特,令人叫绝。
美国 沃思堡现代艺术博物馆
由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设计的沃思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建在一块有少许坡度的平地上,位于沃思堡的新文化区边缘,周边并没有其他建筑,因此显得很突兀。那座清水混凝土的博物馆孤独地屹立在空旷的德克萨斯原野上,有些凄冷,相当严峻,好象一个思想家迷路了,耐人寻味。
博物馆的外观是一字排开的最简单的长方体、刀削斧劈般的极工整的极工整的几何形;纯粹的现代材料—水泥、钢铁和玻璃的集合;只用比例上的一些变化来打破刻板的形式感,高大宽敞的建筑透出一股不近人情的冷漠。
即使在博物馆的内部,所有的墙面也仍然一律是清水混凝土敷面,并无半点装饰,只有灯光的设置使冷冰冰的气氛得到一些调和。不过,安藤忠雄在展馆后面的空间又安排了相当大的一片水面,虽然建筑仍然是成片的玻璃墙,Y字形的金属梁,平直得一丝不苟的水泥房顶,但在铺满阳光的水面上,随涟漪微微荡漾的倒影还是平添了一丝温柔。
意大利
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
设计师是扎哈·哈迪德,这位英国出身的伊拉克女性建筑师的外号很多,有人说她是奇女子,有人说她是疯女子,当然,最经常的称呼是“征服男人建筑世界的女人”。
这个建筑很吓人,从空中俯瞰,这座用钢铁和玻璃搭建而成的现代建筑体态柔软得就像一盘意大利面,一直延伸到附近的露天大型运动场,融入到整个撒丁岛的环境中去。从远处看,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其实更像一件艺术品或一座曲折繁杂的迷宫,而不像是美术馆或者博物馆。
更巧妙的是,该建筑和地平线融合得非常自然。《纽约时报》评论说,它“重新定义了卡利亚里的地平线”。不过也有人批评这座建筑的外表过于邋遢。
相比外观,博物馆的内部是它更值得书写也更有建筑特色的部分。其内部垂直和倾斜的建筑元素,创造了富有戏剧性的冲突地带。尤其是公共通道、露天空间和空穴之间被打通,形成巨大的“洞穴”。这个“洞穴设计”令博物馆的内部空间非常开阔,以便展示尽可能多的作品和装置。
德国 柏林犹太博物馆
李布斯金在设计图样时,他脑海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意象,“在1956年波兰抗暴时砸毁的斯大林像;母亲的缝纫机绞进一堆布料,嘎嘎作响地就吐出一件肉色衬衣,我连看都不敢看;长在以色列沙漠里的柑橘,气味甜得令人心疼;酷热夏夜里,我的邻居坐在布朗克斯区公寓前的阶梯上,脸红通通,浑身是汗,争论着政治话题,希望有一阵微风吹来……”
由他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有一个“大屠杀之虚空间”,这个空间和博物馆的其他部分并不相连,空无一物,不开暖气,高高的天花板上有一处裂缝,角度很奇特,根本看不到,但是光线会透进来,反射在水泥墙面和地板上;植物全都种在49根柱子上的花园,支离破碎的曲折主体。匪夷所思的是,还有一条没有出路的通道。
没有出路的通道?柏林都市发展局局长质问李布斯金:“你这个设计我怎么进去?没有门。”李布斯金回答,“从一扇传统的门无法走进犹太人的历史,也无法走进柏林的历史。您得回头深入柏林的历史,所以先走进旁边的巴洛克建筑,然后走地下通道。”局长被打动了,说:“李布斯金先生,欢迎你来柏林建房子。”
柏林犹太博物馆历时十余年落成,前后经历五次改名、四次政府改组、三任馆长。刚开始空无一物,但是参观者依然潮涌而来,第一年就有35万人次参观,很多人在空荡荡的博物馆泪如雨下。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因记录这个城市在特殊历史时刻的内在悸动而被写入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最好的办法是从博物馆开始。
享誉全球的几大博物馆都是由那些最负盛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设计。他们神来之笔的设计,让这些博物馆成为最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明星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博物馆本身比里面的藏品更重要。
西班牙 古根海姆博物馆
如果没有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毕尔巴鄂这个西班牙小城可能将永远默默无闻。但现在,每年数百万人从世界各地专门去毕尔巴鄂只为亲眼见见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个建筑就屹立在城市入口处,体积庞大,像个怪物。采用了当时最昂贵的材料钛作为中央大厅的外墙包裹材料,非常薄的钛金属片在阳光下闪烁发光,而且在风中振动,博物馆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而在各个表面接连不断地变换着光影效果。
这所有的辉煌都来自弗兰克·盖里最初草草勾勒的几笔。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以其独树一帜的手稿出名。他随便地剪一片纸,再折一折,就会留下一个传奇。
古根海姆博物馆1997年落成开幕后,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一时间冠盖云集,游客如织,成为欧洲文化界人必躬逢之盛。
美国 古根海姆博物馆
古根海姆基金会目前在全球建了五个古根海姆博物馆,虽然名字都一样,但设计者却是不同的大师。弗兰克·莱特这个在美国建筑和艺术领域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头,造出了一件怪东西。
美国的这个古根海姆博物馆外观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个巨大的白色弹簧,有人说像海螺,还有人说它像个怪物。正是因为无法对其定性,所以莱特颇费了一番周折才说服纽约建筑管理当局,拿到建筑许可。
1959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对外开放时,莱特已经去世半年多了。批评家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他们认为弧线型的展览区是对绘画艺术的侮辱。甚至有艺术家签名拒绝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他们的作品。时间证明一切,现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已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以至有人评价,这个博物馆本身就是现代建筑艺术最值得收藏的精品。
美国 保罗·盖蒂艺术博物馆
洛杉矶保罗·盖蒂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造价最贵的博物馆,单建筑造价一项高10亿美元。被视为新现代主义的重头作品,也号称20世纪最后一个建筑巨作。博物馆建成后引发的最大争议是:到底是博物馆的收藏重要,还是博物馆自身重要?
由理查德· 迈尔的掌舵,长达13年的设计和施工后,总耗资达十亿美元的盖蒂中心终于在1997年落成。在盖蒂基金会和当地人士的要求下,迈尔放弃了他一贯的以白色和金属材质为主的设计风格,大量采用来自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石灰岩,以满足降低建筑物外表亮度的环境要求。浅褐色的石灰岩板表面,故意被处理成斧劈刀削般的凹凸起伏,观众甚至还可以按照参观指南在其表面找到贝壳和其它生物遗骸化石。美术馆的花园露台,几根高大简洁的柱子使人不禁想起雅典的卫城,其空间处理手法大胆奇特,令人叫绝。
美国 沃思堡现代艺术博物馆
由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设计的沃思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建在一块有少许坡度的平地上,位于沃思堡的新文化区边缘,周边并没有其他建筑,因此显得很突兀。那座清水混凝土的博物馆孤独地屹立在空旷的德克萨斯原野上,有些凄冷,相当严峻,好象一个思想家迷路了,耐人寻味。
博物馆的外观是一字排开的最简单的长方体、刀削斧劈般的极工整的极工整的几何形;纯粹的现代材料—水泥、钢铁和玻璃的集合;只用比例上的一些变化来打破刻板的形式感,高大宽敞的建筑透出一股不近人情的冷漠。
即使在博物馆的内部,所有的墙面也仍然一律是清水混凝土敷面,并无半点装饰,只有灯光的设置使冷冰冰的气氛得到一些调和。不过,安藤忠雄在展馆后面的空间又安排了相当大的一片水面,虽然建筑仍然是成片的玻璃墙,Y字形的金属梁,平直得一丝不苟的水泥房顶,但在铺满阳光的水面上,随涟漪微微荡漾的倒影还是平添了一丝温柔。
意大利
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
设计师是扎哈·哈迪德,这位英国出身的伊拉克女性建筑师的外号很多,有人说她是奇女子,有人说她是疯女子,当然,最经常的称呼是“征服男人建筑世界的女人”。
这个建筑很吓人,从空中俯瞰,这座用钢铁和玻璃搭建而成的现代建筑体态柔软得就像一盘意大利面,一直延伸到附近的露天大型运动场,融入到整个撒丁岛的环境中去。从远处看,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其实更像一件艺术品或一座曲折繁杂的迷宫,而不像是美术馆或者博物馆。
更巧妙的是,该建筑和地平线融合得非常自然。《纽约时报》评论说,它“重新定义了卡利亚里的地平线”。不过也有人批评这座建筑的外表过于邋遢。
相比外观,博物馆的内部是它更值得书写也更有建筑特色的部分。其内部垂直和倾斜的建筑元素,创造了富有戏剧性的冲突地带。尤其是公共通道、露天空间和空穴之间被打通,形成巨大的“洞穴”。这个“洞穴设计”令博物馆的内部空间非常开阔,以便展示尽可能多的作品和装置。
德国 柏林犹太博物馆
李布斯金在设计图样时,他脑海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意象,“在1956年波兰抗暴时砸毁的斯大林像;母亲的缝纫机绞进一堆布料,嘎嘎作响地就吐出一件肉色衬衣,我连看都不敢看;长在以色列沙漠里的柑橘,气味甜得令人心疼;酷热夏夜里,我的邻居坐在布朗克斯区公寓前的阶梯上,脸红通通,浑身是汗,争论着政治话题,希望有一阵微风吹来……”
由他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有一个“大屠杀之虚空间”,这个空间和博物馆的其他部分并不相连,空无一物,不开暖气,高高的天花板上有一处裂缝,角度很奇特,根本看不到,但是光线会透进来,反射在水泥墙面和地板上;植物全都种在49根柱子上的花园,支离破碎的曲折主体。匪夷所思的是,还有一条没有出路的通道。
没有出路的通道?柏林都市发展局局长质问李布斯金:“你这个设计我怎么进去?没有门。”李布斯金回答,“从一扇传统的门无法走进犹太人的历史,也无法走进柏林的历史。您得回头深入柏林的历史,所以先走进旁边的巴洛克建筑,然后走地下通道。”局长被打动了,说:“李布斯金先生,欢迎你来柏林建房子。”
柏林犹太博物馆历时十余年落成,前后经历五次改名、四次政府改组、三任馆长。刚开始空无一物,但是参观者依然潮涌而来,第一年就有35万人次参观,很多人在空荡荡的博物馆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