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农科”建设为地方高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该文针对当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适应能力差、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强、教学内容滞后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善师资队伍等改革措施,以期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知农爱农”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203-03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in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o-Agricultural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Weifang University
ZHANG Baoren et al.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Weif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Weifang 261061,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of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ch a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which cannot meet the social needs, the students′ poor adaptability, the weak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duction problems, the lagg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etc. In this paper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updating talent training concept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staff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compound application talents with agri-science-trained and agriculture-loving who are required by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pound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 Neo-agricultural science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对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对高等学校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0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进一步为高等农业院校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018年12月,教育部在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召开“新农科”建设研讨会,提出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6月28日,在浙江安吉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了新农科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提出了新农科建设要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應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1],标志着新农科正在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必须抓住新农科建设契机,立足区域农业特色和优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潍坊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的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近20年来先后培养了600多名设施农业专门人才,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该专业被评为山东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根据新农科建设目标,地方高校涉农专业要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分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专业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对学生的通识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明确,与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合[2],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1.2 知识面不够宽广,学生适应能力差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设立在园艺学院,或是在园艺学科基础上组建[3,4],因而在课程设置中涉及园艺学科的课程较多,涉及环境和工程学科的课程较少。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存在“园艺重、环境轻、工程弱”的不均衡现象,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
1.3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5],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高,表现在农业生产中面对实际问题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4 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设施农业发展较快,设施结构不断优化,环境调控技术日新月异,栽培技术不断更新,致使园艺设施、设施环境、设施栽培等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跟不上生产的发展,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现象;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有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谈不上“知农爱农”情怀的培养。
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根据“新农科”建设研讨会的部署以及《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中确定的目标和使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2.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共同提高,构建实施“1+3+2+2”人才培养模式(1即1个中心,3是指课程建设的3个平台,第1个2是指2个课程模块,第2个2是指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尖专业、强能力、广适应”“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2.2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三平台+两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三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证了学生学习深厚的基础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包括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及对应实践课程,把这部分课程设为必修,避免了学生因课程难度放弃对该部分课程的修读,保证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获得,体现了学生专业的“专”和“尖”。3个平台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了专业的必修课程。“两模块”是指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根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趋势,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分为“设施植物栽培”和“设施农业工程”2个方向,每个方向有3~4门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公共选修课中设置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艺术类课程,在学科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中增设农业综合类、食品类等培养农业情怀和体现农业全产业链课程供学生选择。模块课程的设立满足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在“宽”“厚”的基础上达到“专”“尖”的水平,可较好地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3 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教融合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6],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继续强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既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也要深化与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把实践教学基地变为创新和就业基地,同时对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对没有实质合作内容的基地及时摘牌。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外,加大学生申報SRTP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邀请学院产业教授、特聘教授、优秀校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学术成就和创业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
2.4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翻转课堂等网上载体平台,引入优质线上课程资源,同时加快自身线上课程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教学,利用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线下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课堂理论讲授中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引入主体易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Think-Pair-Share教学法[7],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认知教学方式[8],组织学生到各类设施中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性认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尽快将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纳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使其坚定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信心。
2.5 改进教学管理和考核方式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推行弹性学分制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提前毕业,也使部分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参与更多的工作和实践,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改变原来单纯依靠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判的结果性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由小测验、小组课堂讨论、课堂答辩等多种形式构成。实践课程采用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考核的“双考核”方式,加入对学生平时考勤、吃苦耐劳、协作精神等的考核,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多维度的考核,从而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真实。 2.6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在职培养、跨学科进修等方式,增加设施工程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建成一支名师引领、博士为主、设施栽培和设施工程2个方向均衡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形成一支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既能指导技术生产,又能做好管理与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结语
“新农科”建设为地方高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善师资队伍,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尖专业、强能力、广适应”“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2]蒋桂英,刘建国,桂萍.植物生产类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46-147.
[3]王宏丽,裘莉娟,邹志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4):76-78.
[4]余朝阁,孙周平,周娣,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途径[J].沈阳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203-206.
[5]翟云龙,文卿琳,李新裕,等.农业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7):14-15.
[6]张保仁,曹慧,李媛媛,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2(6):71-73.
[7]赵静,方从兵,谢兴斌,等.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280-282.
[8]秦勇,姜秀梅.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01-02):136-137,139.
(责编:徐世红)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203-03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in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o-Agricultural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Weifang University
ZHANG Baoren et al.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Weif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Weifang 261061,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of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ch a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which cannot meet the social needs, the students′ poor adaptability, the weak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duction problems, the lagg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etc. In this paper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updating talent training concept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staff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compound application talents with agri-science-trained and agriculture-loving who are required by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Facil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pound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 Neo-agricultural science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对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对高等学校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0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进一步为高等农业院校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018年12月,教育部在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召开“新农科”建设研讨会,提出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6月28日,在浙江安吉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了新农科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提出了新农科建设要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應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1],标志着新农科正在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必须抓住新农科建设契机,立足区域农业特色和优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潍坊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的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近20年来先后培养了600多名设施农业专门人才,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该专业被评为山东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根据新农科建设目标,地方高校涉农专业要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分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专业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对学生的通识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明确,与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合[2],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1.2 知识面不够宽广,学生适应能力差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设立在园艺学院,或是在园艺学科基础上组建[3,4],因而在课程设置中涉及园艺学科的课程较多,涉及环境和工程学科的课程较少。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存在“园艺重、环境轻、工程弱”的不均衡现象,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
1.3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5],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高,表现在农业生产中面对实际问题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4 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设施农业发展较快,设施结构不断优化,环境调控技术日新月异,栽培技术不断更新,致使园艺设施、设施环境、设施栽培等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跟不上生产的发展,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现象;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有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谈不上“知农爱农”情怀的培养。
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根据“新农科”建设研讨会的部署以及《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中确定的目标和使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2.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共同提高,构建实施“1+3+2+2”人才培养模式(1即1个中心,3是指课程建设的3个平台,第1个2是指2个课程模块,第2个2是指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尖专业、强能力、广适应”“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2.2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三平台+两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三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跨学科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证了学生学习深厚的基础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包括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及对应实践课程,把这部分课程设为必修,避免了学生因课程难度放弃对该部分课程的修读,保证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获得,体现了学生专业的“专”和“尖”。3个平台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了专业的必修课程。“两模块”是指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根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趋势,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分为“设施植物栽培”和“设施农业工程”2个方向,每个方向有3~4门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公共选修课中设置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艺术类课程,在学科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中增设农业综合类、食品类等培养农业情怀和体现农业全产业链课程供学生选择。模块课程的设立满足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在“宽”“厚”的基础上达到“专”“尖”的水平,可较好地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3 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教融合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6],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继续强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既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也要深化与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把实践教学基地变为创新和就业基地,同时对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对没有实质合作内容的基地及时摘牌。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外,加大学生申報SRTP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邀请学院产业教授、特聘教授、优秀校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学术成就和创业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
2.4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翻转课堂等网上载体平台,引入优质线上课程资源,同时加快自身线上课程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教学,利用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线下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课堂理论讲授中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引入主体易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Think-Pair-Share教学法[7],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认知教学方式[8],组织学生到各类设施中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性认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尽快将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纳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使其坚定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信心。
2.5 改进教学管理和考核方式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推行弹性学分制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提前毕业,也使部分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情况参与更多的工作和实践,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改变原来单纯依靠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判的结果性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由小测验、小组课堂讨论、课堂答辩等多种形式构成。实践课程采用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考核的“双考核”方式,加入对学生平时考勤、吃苦耐劳、协作精神等的考核,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多维度的考核,从而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真实。 2.6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在职培养、跨学科进修等方式,增加设施工程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建成一支名师引领、博士为主、设施栽培和设施工程2个方向均衡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形成一支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既能指导技术生产,又能做好管理与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结语
“新农科”建设为地方高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善师资队伍,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尖专业、强能力、广适应”“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2]蒋桂英,刘建国,桂萍.植物生产类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46-147.
[3]王宏丽,裘莉娟,邹志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4):76-78.
[4]余朝阁,孙周平,周娣,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途径[J].沈阳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203-206.
[5]翟云龙,文卿琳,李新裕,等.农业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7):14-15.
[6]张保仁,曹慧,李媛媛,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2(6):71-73.
[7]赵静,方从兵,谢兴斌,等.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4):280-282.
[8]秦勇,姜秀梅.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01-02):136-137,139.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