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灌输论提出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里的“灌输”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而三者又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内涵。
关键词:灌输;辩证统一;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灌输论的基本内涵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灌输论”是一种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它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而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的是:“灌输论”是否是强制论;“灌输论”究竟是原则还是方法;“灌输论”是否是过时论等。本文试着通过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灌输的涵义来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一、灌输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里的“灌输”不等同于一般意思上的灌输,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里的“灌输”内涵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
(一)灌输具有强制性
第一,从社会历史规律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灌输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体现了社会统治的规律。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他们总是设法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价值理念“灌输”给社会成员,并使之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念和价值取向。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思想作为统治社会的精神力量本身就是一种强制,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其统治。
第二,从教育发展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来讲,个体的成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强制灌输。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教育都是与传授、灌输密不可分的。因为任何人的知识、思想和观念等的形成都不可能是“生而知之”的,都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灌输的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思想和理论的灌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把灌输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灌输论,这些科学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凝聚民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起到了重大作用。在西方,人们对“灌输”的理解虽然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总体来说,西方国家还是特别重视灌输在教育和社会统治中的重要作用的。
第三,从国内环境来讲,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容易趁虚而入。再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给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的危机,以及对执政党的合法性的挑战。因此,对广大群众进行一定的强制灌输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第四,从国际环境来讲,一定的强制灌输是维护国家安全、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有效途径。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但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从未停止过,而且比以前范围更广、手段更隐蔽、影响更深。因此,坚持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同样具有强制性;从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来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也必须具有强制性。
(二)灌输具有非强制性
第一,列宁强调“从外面灌输”,不是说要从工人的头脑外面“生灌硬输”,而是说要超越工人自身认识条件和狭隘社会分工的局限性,把社会主义意识“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
[2]
第二,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一般强制灌输思想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要求民众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少数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维护统治阶级的剥削制度和伦理秩序的灌输论不同,它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启发工人阶级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革命意识,实现自身解放和社会解放。
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又不同于“强灌、硬灌”,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灌输”同时具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看起来像是相互矛盾的观点,但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特征。
我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这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无疑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另一方面来讲,作为具体的宣传手段和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又具有非强制性。列宁在讲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灌输时指出:“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而只能靠榜样的力量,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
[3]他在论及青年的理论教育时还指出要反对“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
[4]
总之,强制性是灌输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种强制性主要是针对灌输实践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任务要求、保证措施的鲜明化、系统性和强化性而言的,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实施手段上的强制性。也就是说“灌输”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实施手段上的非强制性和多样性。
[5]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列宁提出灌输论的目的是把灌输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使其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自觉行动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必须遵守的准则。他提出的灌输是一个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客体、内容、任务等方面的活动系统,不是作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一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和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是一种方法
灌输的方法问题是对灌输的原则问题的逻辑延伸,不回答“怎样灌输”的问题,“要灌输”必将成为空洞的口号。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解为一种必须坚持的比较抽象的原则,不仅使人理解上有一定的牵强,而且也不利于灌输的实际实施。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灌输作为一个原则与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并不矛盾。“灌输”教育法是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由革命导师创立、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6]“理论灌输”是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常用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7]
把灌输作为一种方法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灌输具有多重含义,不能简单的把“灌输”等同于“强塞硬灌”、“填鸭式教学”等。灌输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作为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及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它俩同违背客观教育规律的灌输是属于不同层面的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积极的教育方法。
(三)原则与具体方法不能等同
作为原则的灌输与作为一种具体方法的灌输,二者不能等同。即灌输是一种方法但灌输并不等同于方法。如果把把马克思主义“灌输”仅仅等同于一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第一、把原则等同于方法会弱化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原则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具有强制性和必须执行性,而具体实现方法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等同为一种方法,就会减弱其普遍指导意义,缩小其实际作用范围。
第二、把灌输等同于一种方法为把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看作是“过时论”、“否定灌输论”、“教条论”等错误理解提供“依据”。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等同于一种方法,容易让人认为在人们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人们不再须要“灌输”。这种想法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四)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原则,是指灌输内容的规定性,而它作为一种方法,是指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只有达到内在本质规定性与实现形式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即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又要正确认识‘灌输方法’,因为原则的坚持是使方法不偏离正确方向的保证,而方法的改进又有利于原则的坚持,二者相互促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8]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一种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理,它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形式和方法之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灌输又是一种方法,必须坚持主客体互动,把“灌输”与“强制灌输”和“填鸭式教学”区分开,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达到积极效果。只有做到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之后,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出现了许多新环境、新内容、新载体和新方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前提是坚持灌输论,只有做到在实践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这三者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社,1955,15-16.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5.
[4]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5][7]吴君.关于“灌输”的本质定位和实践走向的思考[J].探索2000(2).
[6]刘世保.重新认识理论灌输的科学性[J].理论探索,2003(6).
[8]叶苗.对“灌输”的再认识[J].思想政治教育,2002(11).
关键词:灌输;辩证统一;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灌输论的基本内涵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灌输论”是一种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它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而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的是:“灌输论”是否是强制论;“灌输论”究竟是原则还是方法;“灌输论”是否是过时论等。本文试着通过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灌输的涵义来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一、灌输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里的“灌输”不等同于一般意思上的灌输,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里的“灌输”内涵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
(一)灌输具有强制性
第一,从社会历史规律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灌输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体现了社会统治的规律。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他们总是设法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价值理念“灌输”给社会成员,并使之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念和价值取向。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思想作为统治社会的精神力量本身就是一种强制,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其统治。
第二,从教育发展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来讲,个体的成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强制灌输。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教育都是与传授、灌输密不可分的。因为任何人的知识、思想和观念等的形成都不可能是“生而知之”的,都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灌输的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思想和理论的灌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把灌输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灌输论,这些科学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凝聚民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起到了重大作用。在西方,人们对“灌输”的理解虽然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总体来说,西方国家还是特别重视灌输在教育和社会统治中的重要作用的。
第三,从国内环境来讲,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容易趁虚而入。再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给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的危机,以及对执政党的合法性的挑战。因此,对广大群众进行一定的强制灌输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第四,从国际环境来讲,一定的强制灌输是维护国家安全、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有效途径。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但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从未停止过,而且比以前范围更广、手段更隐蔽、影响更深。因此,坚持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同样具有强制性;从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来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也必须具有强制性。
(二)灌输具有非强制性
第一,列宁强调“从外面灌输”,不是说要从工人的头脑外面“生灌硬输”,而是说要超越工人自身认识条件和狭隘社会分工的局限性,把社会主义意识“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
[2]
第二,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一般强制灌输思想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要求民众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少数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维护统治阶级的剥削制度和伦理秩序的灌输论不同,它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启发工人阶级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革命意识,实现自身解放和社会解放。
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又不同于“强灌、硬灌”,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灌输”同时具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看起来像是相互矛盾的观点,但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特征。
我国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这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无疑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另一方面来讲,作为具体的宣传手段和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又具有非强制性。列宁在讲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灌输时指出:“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而只能靠榜样的力量,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
[3]他在论及青年的理论教育时还指出要反对“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
[4]
总之,强制性是灌输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种强制性主要是针对灌输实践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任务要求、保证措施的鲜明化、系统性和强化性而言的,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实施手段上的强制性。也就是说“灌输”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实施手段上的非强制性和多样性。
[5]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列宁提出灌输论的目的是把灌输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使其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自觉行动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必须遵守的准则。他提出的灌输是一个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客体、内容、任务等方面的活动系统,不是作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一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和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是一种方法
灌输的方法问题是对灌输的原则问题的逻辑延伸,不回答“怎样灌输”的问题,“要灌输”必将成为空洞的口号。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解为一种必须坚持的比较抽象的原则,不仅使人理解上有一定的牵强,而且也不利于灌输的实际实施。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灌输作为一个原则与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并不矛盾。“灌输”教育法是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由革命导师创立、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6]“理论灌输”是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常用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7]
把灌输作为一种方法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灌输具有多重含义,不能简单的把“灌输”等同于“强塞硬灌”、“填鸭式教学”等。灌输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作为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及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它俩同违背客观教育规律的灌输是属于不同层面的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积极的教育方法。
(三)原则与具体方法不能等同
作为原则的灌输与作为一种具体方法的灌输,二者不能等同。即灌输是一种方法但灌输并不等同于方法。如果把把马克思主义“灌输”仅仅等同于一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第一、把原则等同于方法会弱化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原则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具有强制性和必须执行性,而具体实现方法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等同为一种方法,就会减弱其普遍指导意义,缩小其实际作用范围。
第二、把灌输等同于一种方法为把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看作是“过时论”、“否定灌输论”、“教条论”等错误理解提供“依据”。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等同于一种方法,容易让人认为在人们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人们不再须要“灌输”。这种想法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四)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原则,是指灌输内容的规定性,而它作为一种方法,是指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只有达到内在本质规定性与实现形式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即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又要正确认识‘灌输方法’,因为原则的坚持是使方法不偏离正确方向的保证,而方法的改进又有利于原则的坚持,二者相互促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8]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一种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理,它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形式和方法之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灌输又是一种方法,必须坚持主客体互动,把“灌输”与“强制灌输”和“填鸭式教学”区分开,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达到积极效果。只有做到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原则和方法的辩证统一之后,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出现了许多新环境、新内容、新载体和新方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前提是坚持灌输论,只有做到在实践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这三者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社,1955,15-16.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5.
[4]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5][7]吴君.关于“灌输”的本质定位和实践走向的思考[J].探索2000(2).
[6]刘世保.重新认识理论灌输的科学性[J].理论探索,2003(6).
[8]叶苗.对“灌输”的再认识[J].思想政治教育,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