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用地被征用,土地用途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被征地的农民在获得一笔补偿金后被安置进居民小区。怎样保证农民在失地的同时不失业,同时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本文通过对西部X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拆迁安置村失地农民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了当地失地农民的业就业增收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增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共435户,1775人。全村18—60岁劳动力人口有1102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50人,高中文化程度350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2人,残疾、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有15人。该村农民收入来源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征地补偿和社保。根据现有征地政策,每亩地给群众一次性补偿17000元,以后每年按照“双八百”(按照市场价每年补贴800斤玉米、800斤小麦人民币)政策执行,平均每人每年可分1400元左右。二是外出务工。全村劳动力人口有1100多人,除部分老人、儿童、妇女约300人常年在家,其余800人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在深圳、宁波、上海等南方城市打工,每人每年净收入25000元左右。少部分人在区内打工,并且多分布在区内企业、超市和建筑行业,平均每人年收入约18000元。另外,还有个别人从事其他产业,比如生猪、奶牛养殖、出租车经营等,收入不一。全村原有耕地1700亩, 主要以猕猴桃种植为主,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全村土地从2010年左右开始被逐步征用,目前已彻底成为了失地村,大部分群众对未来失去土地后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
二、增收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调查村长期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增收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失地后村民就业增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和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水平偏低。该村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不到10%,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长期从事对文化素质要求不太高的常规农业生产,其他就业技能缺乏,大多数人外出务工只能从事建筑、加工、销售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平均工资低的行业,且工作随意性大、稳定性差。
3.当地就业岗位缺乏。由于当地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企业数量不足,规模较小,企业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导致当地就业岗位比较缺乏,就业空间狭小,人多岗少问题突出。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到深圳、宁波、上海等南方工业发达城市打工。
4.就业培训服务效果不佳。就业技能培训是帮助农民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再就业的重要手段。当地政府虽然建立了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制,但没有真正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同时对市场真实用工需求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对农民就业促进作用不明显,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5.村民外出务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城乡二元就业结构长期存在、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就业分散、组织化程度低,这些都使得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社会歧视,得不到应有尊重,欠薪、克扣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不强,维权门路不多,导致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促进就业增收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要解决好“三农” 问题,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关键。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实地调研和思考,现就如何解决该地区失地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创新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创新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村子可通过成立土地经营公司,以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根据企业经营收益情况进行分红,从而获得长久稳定的经济来源。如果企业在后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破产或倒闭,可通过股权转让或并购的方式,由其他有实力企业进行收购,这样将有效减少和避免企业倒闭后,土地和厂房长期闲置、荒废现象发生。
2.大力发展工业和二、三产业。全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注重发挥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同时加大与占地企业的协调力度,保证企业优先聘用当地失地农民。这样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由于农民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也会减少村民封堵道路、阻碍施工等一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发生。
3.加强就业服务和实用技能培训。政府应积极与企业沟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搜集和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失地农民个人兴趣,进行劳动技能分类培训,确保每个有培训意愿的人都能受到适合自己的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序组织村民外出务工。
4.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将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创业增收结合起来,主动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引进和筛选优良的项目、技术,为失地农民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兴办各类实业,大力发展家庭工厂。用活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充分发挥农民多年来掌握和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5.建立外出务工农民权益维护组织。建立农民劳务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相关组织和机构,为农民工维权提供组织保证。成立乡村工会组织,吸纳本地区外出务工农民为工会会员,当农民工在外工作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向工会组织反馈信息并寻求帮助,由工会出面与用工单位协商解决,消除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求告无门、维权无助的担忧,使农民工在外工作有依靠,权益有保障。
6.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彻底消除各种针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和歧视。保证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医疗、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消除其就业不利因素和条件,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增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共435户,1775人。全村18—60岁劳动力人口有1102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50人,高中文化程度350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2人,残疾、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有15人。该村农民收入来源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征地补偿和社保。根据现有征地政策,每亩地给群众一次性补偿17000元,以后每年按照“双八百”(按照市场价每年补贴800斤玉米、800斤小麦人民币)政策执行,平均每人每年可分1400元左右。二是外出务工。全村劳动力人口有1100多人,除部分老人、儿童、妇女约300人常年在家,其余800人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在深圳、宁波、上海等南方城市打工,每人每年净收入25000元左右。少部分人在区内打工,并且多分布在区内企业、超市和建筑行业,平均每人年收入约18000元。另外,还有个别人从事其他产业,比如生猪、奶牛养殖、出租车经营等,收入不一。全村原有耕地1700亩, 主要以猕猴桃种植为主,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全村土地从2010年左右开始被逐步征用,目前已彻底成为了失地村,大部分群众对未来失去土地后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
二、增收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调查村长期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增收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失地后村民就业增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和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水平偏低。该村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不到10%,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长期从事对文化素质要求不太高的常规农业生产,其他就业技能缺乏,大多数人外出务工只能从事建筑、加工、销售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平均工资低的行业,且工作随意性大、稳定性差。
3.当地就业岗位缺乏。由于当地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企业数量不足,规模较小,企业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导致当地就业岗位比较缺乏,就业空间狭小,人多岗少问题突出。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到深圳、宁波、上海等南方工业发达城市打工。
4.就业培训服务效果不佳。就业技能培训是帮助农民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再就业的重要手段。当地政府虽然建立了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制,但没有真正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同时对市场真实用工需求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对农民就业促进作用不明显,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5.村民外出务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城乡二元就业结构长期存在、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就业分散、组织化程度低,这些都使得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社会歧视,得不到应有尊重,欠薪、克扣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不强,维权门路不多,导致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促进就业增收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要解决好“三农” 问题,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关键。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实地调研和思考,现就如何解决该地区失地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创新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创新土地征用补偿方式,村子可通过成立土地经营公司,以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根据企业经营收益情况进行分红,从而获得长久稳定的经济来源。如果企业在后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破产或倒闭,可通过股权转让或并购的方式,由其他有实力企业进行收购,这样将有效减少和避免企业倒闭后,土地和厂房长期闲置、荒废现象发生。
2.大力发展工业和二、三产业。全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注重发挥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同时加大与占地企业的协调力度,保证企业优先聘用当地失地农民。这样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同时,由于农民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也会减少村民封堵道路、阻碍施工等一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发生。
3.加强就业服务和实用技能培训。政府应积极与企业沟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搜集和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失地农民个人兴趣,进行劳动技能分类培训,确保每个有培训意愿的人都能受到适合自己的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序组织村民外出务工。
4.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将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创业增收结合起来,主动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引进和筛选优良的项目、技术,为失地农民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兴办各类实业,大力发展家庭工厂。用活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充分发挥农民多年来掌握和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5.建立外出务工农民权益维护组织。建立农民劳务输出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相关组织和机构,为农民工维权提供组织保证。成立乡村工会组织,吸纳本地区外出务工农民为工会会员,当农民工在外工作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向工会组织反馈信息并寻求帮助,由工会出面与用工单位协商解决,消除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求告无门、维权无助的担忧,使农民工在外工作有依靠,权益有保障。
6.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彻底消除各种针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和歧视。保证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医疗、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消除其就业不利因素和条件,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