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炸酱面
如果说起云吞面,人们会联想起广东,正如刀削面是属于山西的,而地球人都知道的就是北京有炸酱面!这样子一碗简单的却有名的面食,有太多文学家、美食家撰文,如梁实秋、唐鲁孙等,将之上升为一种象征北平文化的高度,可见其不平凡。
隆冬早晨,呵着白气,站在街头等着一碗刚刚码好的炸酱面,接到手匆匆搅拌,立马送进嘴里,热呵呵暖呼呼的感觉立马充斥全身,感觉就没有那么冷了。而到了阳光普照的盛夏,在家里切好配料,将煮好的面条捞出后过一过凉水,一碗清爽凉面足以抵抗炎炎夏日。
北京的炸酱面,虽然一般每家每户都是用干黄酱与甜面酱来烹制,可是每个老北京人又都固执地要发挥原创精神,创制自己的一种调酱比例,抑或买天源的干黄酱好还是六必居的好,抑或是选择八角桂皮爆锅还是葱花。一家一户一味道,且祖祖辈辈相传,说不上谁最好最正宗。
爆肚
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爆肚其实只是总称,其下可分羊肚和牛肚。“爆”则分为水爆、油爆、芫爆,现今所用多为水爆。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属于荤中素品。爆肚有养胃之效,以秋末冬初为最佳。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等梨园名角无不喜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写道:“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
爆肚有分羊肚和牛肚,牛羊皆为反刍动物(反刍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胃部蠕动频繁,故此胃部很发达,同时牛羊的胃有四个之多,口感相比猪来说好得多了。
一般不会吃的人顶多吃个牛百叶的脆劲儿,会吃的人会选择羊肚,而且各有偏好,连那个部位、什么味、爆到几分为好都能一一道出才真的算行家。吃爆肚也特别讲究个顺序,原则是“先鲜,再脆,最后嫩”,也可以粗略理解为越难嚼的越先吃。
炒肝儿
在宋代的时候,炒肝儿是由“熬肝”和“炒肺”而成。到了清代炒肝儿,主材料不是肝儿,而是肠子。现在北京城最有历史最火爆的要数“天兴居”。然而天兴居并不是最早卖炒肝儿的店。当时前门外鲜鱼口一家叫“会仙居”的酒铺,掌柜的是刘氏兄弟哥仨,父母留传下的祖业,起先经营以猪下水为主材料的“白水杂碎”,但买卖并不景气。据说当时《北京晨报》的著名报人杨曼青吃过之后,也觉得不对味儿。建议:用大料、黄酱、口蘑汤等调料把下水炖透,撒进蒜末,熬得稠稠的,改名叫“炒肝儿”。
为什么要叫炒肝儿?皆因当时在下水里猪肝相对金贵,用来命名听起来很有诱惑力。果然,经过改良,做出来的炒肝儿倍受欢迎!1933年,会仙居的斜对面新开了一家专营炒肝的“天兴居”,欲与之争高低。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在天兴居的店址,还叫天兴居,掌灶的师傅是会仙居做炒肝儿技术最好的。
(编辑 林硕)
如果说起云吞面,人们会联想起广东,正如刀削面是属于山西的,而地球人都知道的就是北京有炸酱面!这样子一碗简单的却有名的面食,有太多文学家、美食家撰文,如梁实秋、唐鲁孙等,将之上升为一种象征北平文化的高度,可见其不平凡。
隆冬早晨,呵着白气,站在街头等着一碗刚刚码好的炸酱面,接到手匆匆搅拌,立马送进嘴里,热呵呵暖呼呼的感觉立马充斥全身,感觉就没有那么冷了。而到了阳光普照的盛夏,在家里切好配料,将煮好的面条捞出后过一过凉水,一碗清爽凉面足以抵抗炎炎夏日。
北京的炸酱面,虽然一般每家每户都是用干黄酱与甜面酱来烹制,可是每个老北京人又都固执地要发挥原创精神,创制自己的一种调酱比例,抑或买天源的干黄酱好还是六必居的好,抑或是选择八角桂皮爆锅还是葱花。一家一户一味道,且祖祖辈辈相传,说不上谁最好最正宗。
爆肚
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爆肚其实只是总称,其下可分羊肚和牛肚。“爆”则分为水爆、油爆、芫爆,现今所用多为水爆。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属于荤中素品。爆肚有养胃之效,以秋末冬初为最佳。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等梨园名角无不喜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写道:“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
爆肚有分羊肚和牛肚,牛羊皆为反刍动物(反刍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胃部蠕动频繁,故此胃部很发达,同时牛羊的胃有四个之多,口感相比猪来说好得多了。
一般不会吃的人顶多吃个牛百叶的脆劲儿,会吃的人会选择羊肚,而且各有偏好,连那个部位、什么味、爆到几分为好都能一一道出才真的算行家。吃爆肚也特别讲究个顺序,原则是“先鲜,再脆,最后嫩”,也可以粗略理解为越难嚼的越先吃。
炒肝儿
在宋代的时候,炒肝儿是由“熬肝”和“炒肺”而成。到了清代炒肝儿,主材料不是肝儿,而是肠子。现在北京城最有历史最火爆的要数“天兴居”。然而天兴居并不是最早卖炒肝儿的店。当时前门外鲜鱼口一家叫“会仙居”的酒铺,掌柜的是刘氏兄弟哥仨,父母留传下的祖业,起先经营以猪下水为主材料的“白水杂碎”,但买卖并不景气。据说当时《北京晨报》的著名报人杨曼青吃过之后,也觉得不对味儿。建议:用大料、黄酱、口蘑汤等调料把下水炖透,撒进蒜末,熬得稠稠的,改名叫“炒肝儿”。
为什么要叫炒肝儿?皆因当时在下水里猪肝相对金贵,用来命名听起来很有诱惑力。果然,经过改良,做出来的炒肝儿倍受欢迎!1933年,会仙居的斜对面新开了一家专营炒肝的“天兴居”,欲与之争高低。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在天兴居的店址,还叫天兴居,掌灶的师傅是会仙居做炒肝儿技术最好的。
(编辑 林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