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堂风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w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七邻八舍的辣椒秧早已移栽了,鞠余闷才开始撅着屁股锄地。他做事总比村里人要慢半拍,讲话也是,慢吞吞的,仿佛话语也噎着。我问他为何在菜地上打凼,他仰着头,像要打喷嚏,又打不出来似的,然后咧了下嘴,吸了一口气,缓缓地吐出八个字——茄子栽阔,辣椒栽窝。
  歪嘴、面瘫、颧骨凸、皱纹深,鞠余闷稍稍仰起头,面部显得有些滑稽,甚至狰狞。乍一看,整个脸面好比是枯萎变形、满布褶皱的树皮。好在,我都见惯了。村里人对不听话的小孩,就拿鞠余闷来吓唬,仿佛一帖灵药,能够止哭止闹。想来,村里人的绰号,不外乎是源自长相、性格,譬如大头勇、扁嘴海、癞痢桂、超天树、乞人林。村里人年长的平辈的,都习惯了叫绰号或乳名,只有年幼的叫年长的才按辈分去尊称。倘若,没有选民张榜、公益捐助公示,已经很少人记得他户口本上的名字了。鞠余闷呢,虾子背,瘦小,只知道闷头做事,全部占了。其实,人真的不可貌相,不熟悉的人,怎会想到瘦小的他年轻时从事的竟然是铁匠手艺。
  刀、斧、犁、耙、锄,还有禾镰、剪刀,山村人刀耕火种,哪一样离得开铁匠铺呢?也是,鞠余闷家住在赵村巷口,他还是小孩的时候,父亲就把半边厨房改成了铁匠铺,他是在火炉边拉着风箱长大的,炉火映着他的青涩、蛮劲。叮当叮当,叮叮当当,铁砧之上,火钳速夹速翻,铁锤锻打烧红的铁坯,一下一下,火花四溅。父子即师徒,讲究的是配合的节奏、手法的默契。他父亲做事认真细致,每打完一件铁器,都要烙上一个繁体的“赵”字火印。在赵村,以及四乡八村,大到犁尖,小至剪刀,父亲的“赵”字火印究竟烙了多少,鞠余闷想数都数不清。
  老辈人说,泥水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缕烟。事实上,铁匠比泥水匠更重体力,铁锤碰铁砧,那都是硬碰硬的事。这一点,鞠余闷比任何人体会都深。刚开始学打铁的时候,一抡铁锤,虎口震得发麻,满手血泡,而手上从血泡到结成茧,那是一天天熬过来的。父亲呢,进入花甲就抡不动铁锤了,一动气就喘。唉,树怕藤来缠,人怕病来磨。鞠余闷想撐出门面,不料、工钱不算,成本比市场上卖的成品还要高出三分之一。譬如,他打一把菜刀,没有二十块钱出不了手,店里十四五块钱都在卖,甚至更低。无奈之下,他只好把铁匠铺关了。到了千禧年,父亲去世,鞠余闷手上火星烫过的痂虽然随之褪去了,但心里一直隐隐作痛。
  杵着锄头,鞠余闷歇着,他的菜地周围都被苦竹鞭侵占了,菜地一年比一年缩小。苦竹鞭钻在土里,不现面,要想挖出来,并不容易。菜地里,马齿苋匍匐,大蓟、蒲公英、一年蓬生发,雪魔芋的个头比这些草都要高,花细碎,白净,恍若一片一片的雪花开在嫩绿的枝头。
  二
  父亲的死,鞠余闷的心里是内疚的。如果不是自己觊觎淘金船,父亲也不会走得那么快。
  铁匠冇样,一锤三望。那年开春,铁匠铺生意清淡,鞠余闷十分气馁。怎么说,也得养家糊口吧。恰好,思口河开始淘沙金,泊着几条淘金船。随着淘金船的链斗翻动,河床上的沙子、鹅卵石都载上了船,在过滤网上滚一遍,水一冲,又倒进河里,清清的思口河瞬间变得浑浊一片。淘金船天天连轴转,就需要修链斗。琢磨半天,趁着午后,鞠余闷在河滩上找到了正在吃昼饭的船主柴头标。
  你过来,只能给我当修理工。想做,先交六百块押金吧。柴头标听鞠余闷说是铁匠师傅,半信半疑,瞄了他一眼,吐着鱼刺说。
  一般做事得先讲工钱,你倒好,事没做,怎么还要收押金呢?鞠余闷有些不解。不过,他不得不佩服柴头标吃鱼的本事,筷子长的鱼,到了他嘴里,从鱼鳃部位往鱼尾方向吃,鱼肉下肚,吐出的却是一排长长的鱼刺。
  电焊机电焊条你有吗?想想,船上哪一样不是花钱买的?柴头标白了鞠余闷一眼说,这是规矩,做事的规矩,懂不懂?想清楚了再来。
  鞠余闷心里疑惑,却屁也不敢放一个,当天就背着工具上船了。
  无利不起早。天蒙蒙亮,淘金船就开始作业了,轰隆隆,呼啦啦,船上的噪声比铁匠铺嘈杂得多。久了,人与人之间对话,不仅要扯开嗓门喊,还要竖起耳朵听。事实上,淘金船是土法装配的,半机械化都达不到,大部分需要人工操作。说好了上船只负责修链斗的,可一到船上,鞠余闷就什么都得干,搬柴油、掏沙子,甚至舀船舱里的水,总之,不能歇着。想想,也正常,船主是要付工钱的——凭良心说,五十元一天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自己抡两天铁锤,也抡不出这个工钱。
  一个月后,如数拿到工钱,十元、五元的钞票一沓,鞠余闷手指沾着口水,数了又数。他干得更起劲了。
  淘金船出现后,沿河变得千疮百孔。赵村埠头洗衣、河中洗澡,都受到了影响,村民免不了咒骂几句。骂过了,也就解恨了。村里的弄鱼盛则不同,他以捕鱼为业,淘金船整天轰隆隆的,别说撒网,连滚钩都下不了。鱼呢,也不知道躲到哪去了。实在忍无可忍,他就去淘金船上讨说法,没想到被轰了下船。毕竟,船上人多,一个个都有利益关系。
  无奈,弄鱼盛只得把常常与自己厮守在一起的竹排搁浅在了沙洲上。
  思口河宽阔,思溪水与漳溪水汇流,在赵村水口转了个弯。河湾之下,沉积了一个月牙形的沙洲,直接连到下游的高岸村。河里究竟有没有砂金,一条淘金船一个月能够淘多少砂金,对于鞠余闷是一个谜团。据说淘金船淘出的砂金,小的如芝麻,大的如蚕豆。无论砂金大小,都是极具诱惑的。他寻思着,自己有这样一条淘金船该多好啊。端午节那天,柴头标请船上的员工聚餐,破天荒上了两瓶“清华大曲”。他没有明说,话里有扩股的意思。鞠余闷不喝酒,趁着柴头标起了酒兴,就把女儿的彩礼钱拿来了。
  既然是股东,还有必要拿工钱吗?算在一起,那不是越滚越多?越滚越多之后呢,还愁没有属于自己的淘金船吗?
  俗话说,祸到心昏,利到智昏。鞠余闷去淘金船是帮船主修链斗,不但工钱没拿到,还把女儿的彩礼钱都搭了进去。结果呢,半年后政府明令禁止非法淘砂金,淘金船一律取缔。一夜之间,柴头标失踪了。那夜,柴头标想驾着淘金船逃跑,不承想,倒把赵村的木板桥撞倒了。   鞠余闷血本无归。
  当卧病在床的父亲听说儿子被船主骗了孙女的彩礼钱,瞬间便昏厥了过去。鞠余闷呢,当时正叽咕叽咕骑着自行车四处找人,那架势,找到了柴头标非拼命不可。淘金船,无牌无证,船主柴头标,一个绰号而已,又是外地人,没有姓名,没有住址,没有联系电话,去哪儿找?
  回到村口,鞠余闷垂头丧气地在樟树底躺下,竟昏昏然睡着了。醒来,总觉得脸上不对劲,紧巴巴的,回家一照镜子,发现脸瘫了,嘴也是歪的。邻居木匠吕见了,说他定是中了邪气。他叔不以为然,说哪有那么诡异,只不过是躺在外面睡觉受了穿堂风而已。
  人,遭遇生离死别,是不可避免的。鞠余闷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己私欲成了父亲离世的助推嚣。
  村里没人当面拿这事耻笑鞠余闷。唯独曾与他发生过口角的莺婶,也就是弄鱼盛的老婆,敢指桑骂槐揭他的伤疤。鞠余闷只能把一肚子火憋着,不去接腔,不然,就莺婶那喇叭筒似的嘴巴,嘴上两块皮,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准确地说,鞠余闷为人子、为人父,伤着的不是脸面上的事,是心,是一辈子心中的疼。
  彩礼钱是鞠余闷收了女婿家的,钱追不回来,意味着女儿的嫁妆也就泡汤了。但,一处乡村一处例,有例不可违,按村里风俗,他父亲辞世,他女儿当年不能不嫁呀。男人呀,最为孤凄的事,莫过于中年丧妻了。鞠余闷的妻子去世早,女儿是他一手拉扯大的,怎么能够亏待她呢。怨,能换来钱吗?无奈之下,鞠余闷把家中一套香柏木桌椅,拱手让给了上门收古董的。老桌椅变了现,才置办了女儿的嫁妆。
  本来,鞠余闷懒得搭理人,话少,对自己“不光彩的事”也尽量烂在肚子里,很少对人聊起。他与我,老交情,掏心窝算是例外了。
  好些日子,我经过鞠余闷家门口,门虚掩着,没有看到他的身影。突然,村里少了铁匠铺叮叮当当的声响,显得特别安静。
  三
  清明前,镇里开设民俗馆,工作人员看中了鞠余闷家的铁匠工具,想买了去陈设。不料,他死活不肯。村主任老世与鞠余闷同族,是共一个祠堂的,论辈分,比他大一辈。大一辈,意味着遇事讲话比其他人要管用些。老世以为是价钱上的事有分歧,晚上上门去做鞠余闷的工作,没想到也吃了闭门羹。
  翌日上午,我与鞠余闷坐在巷口的青石墩上喝茶闲聊。出于好奇,问他为何不把铁匠工具转让了,放着家里时间一长,等于是一堆废铁。他拧开子弹头的不锈钢保温杯杯盖,喝了一口茶,没好气地说了一句,你以为呢,嫌我败家还败得不够?
  似乎,鞠余闷还沉浸在多年前的记忆中。他慢吞吞地说,我家的情况你是知道的,那套桌椅是清代的旧物,是祖上从上海做“茶号”回来置办的,我肠子都悔青了。实不相瞒,那几年我心里空落落的,吃饭都没胃口。上一回当,学一回乖。你说说,那铁匠工具我还能卖吗?
  正说着,鞠余闷家厨房里传来了女儿唤他吃饭的声音。女儿不愧是父亲的小棉袄,尽管嫁的村庄隔着一个乡镇,还时不时返家接他去外村逛逛,或者去家中居住一段时间。鞠余闷去了两次,就不愿再去了。女儿呢,只好隔三岔五回来照看上了岁数的父亲。春天,女儿回得更勤,她要帮父亲把家里茶山上的新茶采了——一芽一叶,十八元一斤的鲜片卖给茶厂,是一笔不错的收入。辛苦归辛苦,一个茶季下来,能够挣上父亲一年的生活费。鞠余闷摆手示意说,老得爬不动了,我都得守着祖居的老屋,还是在家自在,在家自在呦。
  想来,鞠余闷何尝不想与人交流,分明是他心里堵着呢。确实,他的沉默寡言与心情不无关系。在赵村,鞠余闷的祖上“荣公”称得上是有名望的茶商,亦是一位有德之人,他跟随思溪村的俞士俊业茶起家,善行尤多,曾为村后通往太尉庙的茶培岭捐赀修葺,也为义学、寺庙、修桥竭力捐输。早年,我曾在铁匠铺听鞠余闷父亲讲古,说那村前的河埠即码头,河流便是水路,上游的鄣山、清华、沱川、浙源一带的茶商、木商,都要经过这里,去往鄱阳湖与长江。木桥头呢,是关帝庙。清末民初,庙的两边聚集着四十多家店铺,有“同心堂药店”“祝华堂药店”“仁泰杂货店”“义隆屠店”“成泰布店”“同泰烟店”等等。连接上下街的,还有戏台。
  所谓“台上三五步,走尽天涯路”,还有什么街巷如此幽深呢。
  而这样的印记,是沉淀在父辈抑或爷爷那代人脑中的,久远,物不是,人亦非,像一段消隐的音讯或影像。鞠余闷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更不要说他女儿了。毕竟,那街巷、店铺、戏台、庙宇,隔着很远的时光。
  村庄的历史,庞杂而散佚。赵村,起先是从茶培岭上坍塌的茶亭渐渐进入我的视野的。茶培岭亭往下,随石岭蛇行拐出坞口,就到了太尉庙。太尉庙,既是庙名,亦是村名。对此,我觉得很难理解。想想,太尉的官衔可上溯到秦汉,为正一品。而如此偏远的山村,怎么会与太尉有所关联,而一山之隔的赵村与太尉庙又有怎样的勾连呢?据说,早年太尉庙供奉的三尊神像是父、子、孙三代太尉,村名也因此而来。疑惑的是,婺源村庄为何仅此一村有太尉庙,父、子、孙三代太尉又是何许人?历史上,确实有“杨氏一门三太尉”(即:东汉文学家杨修的曾祖父杨秉、祖父杨赐、父杨彪)——东汉延熹五年(162)杨秉代刘炬为太尉,熹平五年(176)杨赐官拜太尉,献帝时杨彪授太尉之职。问题是,在那遥远的年月,杨氏与此地有何关系,又遗存怎样的基因,却不知端倪。在永济桥前,正在修缮连接村庄与茶培岭古道的吴锦雄等人,只记得太尉庙、太尉庙公祠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场风灾中倒塌,还有周边的王家、单家、陈家、侯家祖上的兴旺,至于与赵村的渊源则是一片盲区。好在,德馨老人还记得土改时汪帝庙旁有茶亭,包括茶培岭亭都有人烧水施茶,为过往行旅免费提供茶水。他是位有心人,还找到了抄录太尉庙门口楹联的软皮抄:“庙食数家村,赫厥声,濯厥灵,天道昭彰原显著;爵崇三太尉,桥如虹,河如鉴,人间善恶见分明。”
  变了色的软皮抄封面,起皺、破损,比老人的脸还沧桑。拂面的春风,翻动着泛黄的纸页。在我看来,春风应是对录下文字的一种温习吧。   往往,人与人的相识是一种机缘,与村庄古道也是。循着这样的古道,村庄的一些故人旧事,就像底片一样在时光的显影液里显影了。
  返回赵村,与鞠余闷聊茶培岭与太尉庙,他既无兴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总给我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他是一个忧郁的人,在挣扎,在忐忑,在惆怅,在孤苦,微不足道。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鞠余闷这样的老人在村里蛰伏着。他们应是边缘的、孤独的、迷茫的,是否会像坍塌的茶培岭亭一样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呢?
  多少次,我试图在茶培岭俯瞰赵村的村舍炊烟,却被绵延的山峦以及葱茏的树木遮蔽了。想不到的是,一条新开的盘山公路竟然把茶培岭拦腰折断了。挖过的山体裸露着,像是一道皴裂的伤口绕来绕去。这次我没有走古道,而是绕着新开的公路回赵村。或许,是我的脚步声惊扰了灌木丛中成群的山雀、蓝头公,它们往乔木林中飞去。而周围的鸟声,一声短,一声长,清脆婉转,彼此呼应着。
  拐出坞口,在茶山邂逅了一位拔水笋的婆婆,头上包着阳袱(头巾),腰间系了围裙,手上还拎着一袋竹笋。老人步履蹒跚的样子,真的让我担心,生怕她走在坑坑洼洼的机耕道上,一不注意,会随时摔倒。我想帮她拎去村里,她笑了笑说,不必呢,闲着也是闲着,拔笋图吃个时新,有就拔一把,没有就拉倒,还准备去其他地方看看。老人说话缓而轻,听起来一如呓语。
  换个方位走近了,我蓦然发现赵村里的老屋越来越少了,周围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房子,单家独院,围墙圈出院子,院门却敞开着。愕然的是,房屋与菜地、坟茔都靠得很近。隆起的坟茔上,插起的竹梢还飘着一串串的纸钱。
  河岸边,一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老樟树枯死了。几位村民在林管站林技人员的指导下,正在升降车上锯朽了的树丫。电锯陷在朽木里,声音慢慢沉闷下来,失去了原有的尖厉。河面的倒影里,不仅有郁郁葱葱的木竹,还有站在竹排上的鸬鹚,贴着水面飞翔的白鹭。
  四
  一方山水,还有古树,都是村庄繁衍生息的标记。祠堂、庙宇共同构建了村庄过往的秩序。赵家祠以及关帝庙、汪帝庙,都成了遗址,赵村的社庙却在原址重建了。社庙,是土地神祇居住的地方,可见村人对土地的敬畏与膜拜。
  社庙背朝村庄,左右两边、正门的前方都是竹林。去年的竹子,今年的笋,真的是无穷无尽,破土的竹笋,冒尖的冒尖,拔节的拔节,那是自然生发的力量。竹林与社庙的访客,是几只红嘴蓝鹊。它们倏忽飞上庙顶的瓦脊,倏忽栖于高耸的竹丫之上。
  “大社菩萨,保佑众生……今有善民敬宗孝善,自愿出资护社……”一张贴在社庙门口的《赵村义和大社捐助榜》,褪色的红纸上写着四十多位村民的捐助名单,有姓赵的,有姓吕的,有姓程的,有姓俞的,以及姓吴与姓王的。显然,捐款的信士,不仅仅是赵村的。落款的时间是“2021年2月16日”。那天是农历正月初五,虽已立春,但离岁时风俗中“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春社还有些时日,应是村人迎财神、祈福安康的日子吧。
  与之并排贴着的,是一张红纸黑字的《赵村义和大社收支费用公布榜》。在我看来,庙祝有心,“修庙”“请神”的账目都明细到了个人与个位数。
  老人好人叫,菩萨好人拜。鞠余闷歪着头惭愧地说,自认为算不上好人,复建社庙捐款时,犹豫再三,还是没敢捐。
  我笑了,说你还纠结着,说明没看清没想明白,万事放下就轻松了,总比老裹在心里纠结着好。要无忧,莫妄求。
  理是这么个理,也懂。一旦,遇着事了就两难呐,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鞠余闷脸瘫,歪着嘴说话,虽看不出他脸上的表情,但语气掩饰不了他心中的卑微。
  或许,正是鞠余闷生活的本真状态,吸引着我一次次走近他。
  正和鞠余闷说着,一位少年骑着自行车顺着斜坡朝我俩冲了过来,没有半点减速的意思,呼地与我俩擦肩而过。始料不及的是,他还是滑出了路边,幸好有社庙边的竹林挡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昨晚下了一夜的雨,巷子里的青石板路还是湿漉漉的。风吹来,夹杂着几分寒意。往深巷里走,前方传来孩童嬉闹的欢笑。一阵穿堂风吹过,村巷里飘逸着的是茶葉杀青的香气,还有草木混合的清香。
  栏目责编:李奕
其他文献
一  邮递员再次确定完宋平的个人信息,终于把一个蓝白相间的信封交给了他。邮递员如释重负般长出了口气,一股淡淡的蒜味在一楼昏暗的空气中弥漫着。他眼里的好奇与疑问如角质层般凝结着: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人寄信。不光寄信的人是个怪物,估计此刻接到信的宋平在他眼里也成了怪物。  昏暗的光线中,邮递员的深绿色工装映衬着一张营养不良的脸。不知是出于礼节还是为邮递员感到担忧,宋平走出门洞,目送着邮递员。邮递员预
期刊
引言rn中国的复兴是21世纪世界历史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似乎正在到来.[1]rn复兴是一个哲学词汇,常常是人们对前面某一个时段的历史意义的感知,在巨大的时间差中产生连续感.在历史研究中,复兴的原型是1350~1500年发生在欧洲的以复兴西方古典思想、认同其价值为特征的文明复兴(中文的“文艺复兴”远不能表达Renaissance的含义).复兴也常常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历史期望,如在现代伊斯兰复兴(al-sahwa)运动中,它主要指宗教的复兴计划.但中国的复兴几乎是一种
某日晌午,在春熙路闲逛时被一纸问卷拦住去路。姑娘递来表格和碳素笔,见我意欲离开,她突然提出可以扫码答卷。瞅了瞅表头:××大学城市生活问卷调查表。第一项便是:您是否熟识周围邻居?熟识这类词使我颇为生疑当下的城市邻里关系,对我而言,毕业暂居成都三年更迭三处住址,而那一茬茬邻居就像一把把拧开我成都之门的钥匙。循着记忆碎片,我们互为替身,通往各自的隐秘的空间。  一  偶尔回沙湾铁路新村遛遛,曾与室友在那
期刊
树下  风吹着树  在树下我们谈起了  青枝与落叶  生与死是迟早的事  谁在意,谁就痛苦  黄昏降临  你说到一只无巢可归的鸟  心情苍茫起来  雨落下的时候  我们早已分手   秘密  我不知天梁河在哪儿  也不知天梁河是条什么样的河  更不顾风高浪急  只想陪你在天梁河散步  我们不说话  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怕一旦说出  天梁河就不再是天梁河  幸好远处的危崖替我们说出了  脚下的乱石替我
期刊
太阳探照中国,需要5个小时、穿越5个时区、横跨5200公里.当北京长安街上的洒水车,抛出朝霞映照下的美丽弧线,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rn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坐落于柯坪地震断裂带上的伽师县——一个摘掉贫困帽子的小县.
期刊
“十七年”时期摄制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如《上甘岭》(1956)、《英雄儿女》(1964),已经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此外,《长空比翼》(1958)、《奇袭》(1960)、《英雄坦克手》(1962)、《烽火列车》(1960)、《打击侵略者》(1965)、《奇袭白虎团》(1972)、《激战无名川》(1975)、《战地之星》(1983)、《神龙车队》(1992)、《铁血大动脉》(1998)、《我的战争》(2016)、《浴血无名川》(2021)、《血战狙击岭》(2021)等电影选取从某场战斗、某兵种或具体英雄事迹和
期刊
我看见风吹过,从疾驰的车窗外。它吹过铁路旁的村庄,荷叶太拥挤,没有察觉到风的到来。  八月的北海,一阵一阵的细雨轻抚老街的行人,那些意味深远的斑驳骑楼、廊坊,为人们遮风挡雨,主干道一下空了起来。风是轻柔的,轻柔到把树叶悄然带走,树叶落尽的那一刻我们才恍悟到秋天临近了。风总是这么不声不响,吹拂在八月的北海。  椰子店的女孩蓄着平刘海,微微卷曲,丝丝柔顺,像流苏帘子,在她的额前。汗珠打湿了它。椰子砌成
期刊
鲁太光:大家下午好!欢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第四十一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在当代性视野中重估80年代”,我们从贺桂梅老师修订再版的研究80年代思想文化的著作《“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下简称《“新启蒙”知识档案》)出发,讨论有关80年代的一些核心议题.首先请贺桂梅老师发言.
期刊
人间值得  我们总在穷途末路时计较得失  這简直让上帝和傻子  一齐发笑  多么庆幸,我们得到了一场又一场  莫名的青睐  在新冠病毒难以捉摸的笑容里  人心的一角被轻轻撕开  无法躲避的,人对人的捉弄  让一些败类激动如大海  而一枚雪花正洇洇化开  患得患失的我们如丧考妣  冻疮痊愈的手指一如花芯  这温室里的弱苗  统统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架势  装睡的人,都知道大厦将倾  寄希望于一根稻草一
期刊
互联网已经成了当代青年社交的中心场域,青年群体的社交习惯不断从各个方面被网络所形塑.互联网高度瞄准用户兴趣及关注点为群体分类的特质,连同网上信息流对目标用户的聚合效应,不断造就了一批围绕兴趣、 “意见”形成的相互认同的“圈子”,并日益成为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和掠夺者,使互联网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而又互动频繁的新型社会.网络社交的组织方式及文化形式已经深度参与了当代青年文化的生产,作为一种“类政治”的公共参与形式,年轻人从网络社群中不仅学会了建立在公共参与基础上的身份表达,更从中深刻体验并了解到新媒体时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