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赛先生”看银行高利润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de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舆论对银行业2011年的高盈利增长有众多议论,银行业似乎有“不当得利”的嫌疑。这种局势,让我联想到了五四时期的德先生、赛先生之争。近百年前,这种争论的一个掠影是,鲁迅放下了属于赛先生的手术刀,拿起了属于德先生的笔杆子。
  银行高盈利和德赛之争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那就让我们收起情绪化,看看高盈利的根源何在?
  中国银行业在2011年集体交出了完美的财务答卷,几乎和所有制、和规模、和是否区域经营无关。因此巨额利润,很难归结为个别银行在治理结构、在产品创新、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有什么长足进步,必然包含垄断和体制的因素。
  在欧美,大型银行的收入费用比大致在60%;而在中国,该比率大约在30%。动辄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员工的中国银行业,越来越具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点,一线柜员中,劳务派遣工的比例不断攀升。如果中国银行业没有如此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恐怕利润就大为缩减。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如果处于与西方同等收入费用比的条件下,其税后净利润恐将缩水800亿元。
  稳定的存贷利差是高盈利的另一个来源。2011年,银行业贷款余额为58万亿,净利润为1.24万亿,净利差约2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并且其中绝大部分实际上是依附于贷款的衍生收费品种。1998年之前,中国不存在稳定的存贷款利差,因此此前中国也就基本不具备形成高盈利银行的金融环境。2011年的净利差水平,和次贷危机后的刺激计划时期相比,是大幅上升了,但和国际同业水平相比,大致是低于拉美,和欧洲北美持平,略高于香港。
  此外,中外银行业业务模式的巨大差异,也有助于中国银行业实现高盈利。许多人诟病中国银行业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普通储户服务不佳。其背后是,中国经济高增长、国民高储蓄、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规模扩张下的资金饥渴症,使中国银行业在资金来源方面,七成依赖存款,三成依赖发债等主动负债;在资金运用方面,则七成投向对公贷款,三成投向个人金融。西方银行业则截然相反,其资金来源靠主动负债,资金运用靠零售金融。
  如果我们粗略地把中国银行业的利润高增长归结为上述因素,那么,如何改变它?
  其一,收入费用比。银行已被批评为行业高薪,财政部已出台严格的限薪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业靠人海战术规模扩张将依旧,收入费用比不太可能迅速提高。
  其二,存贷款利差。这种利差的根源,进一步可以归结为银行业的垄断,以及央行对货币和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导致资金供不应求。如果不改善货币数量调控、不弱化银行垄断,不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搞资产证券化,要缩小利差势同纸上谈兵。更危险的是,如果不允许出价高、风险低者优先获得信贷资源,那么信贷资金投向恐怕就只能更深地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
  其三,业务模式。如果国民储蓄率依然高位,如果渴求资金的优秀企业仍然众多,那么,又怎么能让商业银行具备向在GDP占比中不断滑坡的农业、向从成立到关闭平均寿命不足3年的小微企业,优先注入信贷资金?
  由此观之,离开具体国情、体制和政策缺陷,来讨论中国银行业的表现,我们只能说,至少目前银行业的高利润、低不良,比2005年之前的有亏损、高不良要好得多。
  成败皆由萧何,萧何应自审。中国经济转型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我们已经观察到试图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财政货币调控,来取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倾向;我们也正在观察到试图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赛先生优先策略,来掩盖德先生的相对滞后和黯淡。不能直面这些,银行高利润命题将始终无解,银行从业人员既无法对盈利居功,也无力对亏损承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其他文献
中国家纺大会作为中国家纺领域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已经成为企业把脉下一年发展方向的风向标。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中国家纺大会暨中国家纺协会六届四次理事会上,中国纺织
目的观察眼球周注射尼莫地平对兔慢性高眼压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以及对眶内组织损伤的形态学观察。方法选用新西兰健康雄性大耳朵白兔54只,随机
近年来,随着乌鲁木齐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和产业结构布局的不断优化、调整,乌鲁木齐市在城市环境、城市建成区规模和人口数量、分布等方面
辅警是在编人民警察之外的辅助力量和新形势下弥补警力不足的重要补充,属于当前的"客观存在",积极作用是有的,但不能回避问题。辅警执法的法律难题主要集中于法律来源、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