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让小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品德教育工作中,笔者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从学会自理,理解责任;确定角色,明确责任;主动分担,自觉尽责三方面对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了探讨。
  关键词:德育;对自己负责;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7-1
  现象:学校磁卡电话前站着十多名学生在排队打电话,“妈妈,赶快把我作业送过来,快点呀,马上组长要收了”、“爸爸,今天有美术课,彩纸忘记买了,快点给我买来,送到学校传达室”……每天都能听到孩子催家长送学具的电话声。
  看到这些现象,我不禁思考:这难道就是我们多年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换来的成果吗?这样的学生就是所谓的张扬个性吗?是什么原因使现在的小学生这样缺乏责任心?细细琢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剥夺了孩子从小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穿衣洗脸、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家长一手包办。就这样,家长善意地剥夺了孩子承担角色责任的机会,使孩子从小就逐渐养成依赖的心理,凡事他们都认为会有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处理好,根本无需自己操心,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就渐渐丧失了责任心。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抓起,一点一滴积累。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学会自理,理解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笔者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学生,发现学生在家能自觉地给家长做点简单的家务(拿碗筷,倒垃圾等)的人寥寥无几!学生也是家庭的一员,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承担他们该承担的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拿碗筷、抹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可利用一些节日创设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关心家人。例如,“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件事,唱首歌,亲手做张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捶捶背,说说心里话等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学生对家人的关心和理解,明确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为家里出一分力。在家里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一点任务,让他们感受做事认真负责的乐趣,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由于儿童做事坚持性比较差,在培养责任感方面需要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适时鼓励,使孩子初步养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
  另外,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被褥自己叠、自己的房间自己扫等方面,家校都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以形成“对自己负责”的良好开端。
  二、确定角色,明确责任
  每个学生都担当着一定的角色。从学生自身来说,他是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是班集体的一份子,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公民。这些固定角色决定着某些事情是他这个人必须做的。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班集体中,都要和其他人群接触,这就决定了他们又有了新的角色:班干部、值日生、朋友、邻居等。这些不固定的角色又决定着他们要多承担一些责任:班干部就要负责班级工作,协助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值日生就要按天做完值日,负责为大家创设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同学就要与别人友好相处,团结起来共同进步……
  不同的角色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用哪些标准衡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用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指导自己不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获得更大进步。
  为此,老师可以发动学生先针对不同角色需要履行哪些责任进行充分讨论,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目标,履行责任。
  三、主动分担,自觉尽责
  在班级里,让学生充当主角,广开渠道,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每天晨会课讲一个小故事,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两周一次的自主班会课也是学生自愿报名当主持人,并负责内容的编排、主持稿的撰写;实行班长值周和小组长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和得到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角色变换中学会管理,学会组织活动,学当班级小主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按其各种活动内容,建立了学习互助岗、板报宣传岗、卫生监督岗、安全巡查岗、课外兴趣岗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养成自觉投入的好习惯。
  在班级中创设一种“家”的氛围,让学生把班集体当成是自己的一个“大家”,同学是“兄弟姐妹”,老师是“妈妈”,同学之间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要懂得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代表是一个班集体。这样,孩子们在“爱”与“责任”中,学会去关爱,学会去承担责任,以此增强学生对他人负责的责任心,学会关心长辈,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人,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校大队部举行的“心系汶川献爱心”捐款活动中,班级的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有的同学甚至把当天的午饭钱也捐出来了,我们班全体师生共捐出4008元,名列全校第一。事实证明,各类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社会的责任感。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可见语文新课程把美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审美因素极易或常常从师生的眼皮下“溜走”。在“理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