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州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它把持着交通要道,坐拥着丰饶物产,历代强者在此筑城,退可守,进可攻,是绝妙的兵家必争之地,却也是让百姓备受战乱的不宁之地。荆州古城墙也由此经历着不断被建造、损毁、重建的命运。
荆州,上古大禹治水时“割地布九州”的九州之一,因当时境内的荆山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荆州是楚国都城“郢”所在地,历经20个楚王,长达411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建临江国,都荆州。汉初复置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无前106年),将全国分为十三州,设刺史部,荆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
而有史可考的荆州古城墙,最早修建于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它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这或许是得益于荆州所在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的缘故,它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长江边的重要港口;所以,又称江陵。荆州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它把持着交通要道,坐拥着丰饶物产,历代强者在此筑城,退可守,进可攻,是绝妙的兵家必争之地,却也是让百姓备受战乱的不宁之地,荆州古城墙也由此经历着不断被建造、损毁、重建的命运。
千年建城记
虽然荆州古城墙的建造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但大多数人则是得益于《三国志》中,关羽与荆州的不解之缘,才知道有这座古城的;人们熟悉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却未必知道还有关羽与仙女比赛建城的传说。相传关公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战火连连,民不聊生,欲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关公因忠于其兄刘备,不让荆州,于是想出一条妙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建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众仙女心想凡人岂能敌过神仙,便答应了。于是,一边是仙女们的漫不经心,一边是关公的大部队砍伐芦苇筑城墙。天亮之前,关公便盖好了芦苇城,而九仙女的城池差一隅。他立刻振动鸡笼芦席,使公鸡啼鸣。九仙女见势,只好羞愧躲到了天上。这些固然是杜撰,但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的旧城旁确实筑过一座新城。
随着人事更迭,荆州古城墙还在不断扩大。从东晋至隋唐时,城墙依然是夯土垒实,但却比如今所见的规模要大得多。晋桓温所营筑,是将荆州的旧城塬与关羽所筑之城合二为一,但并不是将两者简单相连。由于两城既呈东、西错落;桓温营筑,势必要进行补缀,即史籍所谓在平面上的“增修之”,意为扩大面积;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则是加高培厚城垣。
古城墙建筑材质的革新,发生在五代至北宋末期。据《荆州府志》记载:“后粱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如今的考古发掘进一步佐证:除荆州城南垣望江楼西侧、卸甲山西侧外,荆州城北坦俗呼新北门,在破口时,也发现了五代时期砖城垣。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但在元世祖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占荆州城。次年,诏令毁城。那时,荆州城垣虽未完全被夷为平地,但却遭到严重破坏。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荆州古城墙,大抵已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了。
城墙、城门与城楼
现伫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壁”之美誉。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文字砖的发现,恰是给我们一本关于古城墙历史的档案字书,因为这上面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从文字砖记载的产地得知,城砖非只出自原荆州地域,产地涵盖汉江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二十多个州县。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54年至57年两次大修之后,保存有六座城门。这贯通里外的六座城门都有与这里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为拱极门,小北門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这是唯一一座水门)。公安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其他五座城门外,均增筑有曲城,各个曲城模样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城砖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圆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
说城池攻防,城门算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六座城门的设计,无一不精心构造,可见当年护城卫家之辛劳。但在和平年代,这双重城门和弯弯绕的道路,反而是妨碍了进出城的便利,便又新开了几处城门,没有瓮城也没有双重城门,但古城墙却是无论如何不会决断的。
提起城门,就不能不说城门上的城楼。城楼是全城最高的地方,往外可俯视一望无际的田野河池,往内能看延绵不绝的街巷民宅。在明洪武年间,这六座城楼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东门楼为寅宾楼(后为宾阳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现在,朝宗楼尚存、寅宾楼重建,其余门楼已毁。原有的格局是:城楼前修有垛墙,后面修有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这六座城楼之中,朝宗楼保存得最好,曲江楼最享盛名。
除城楼之外,古城墙还设有敌楼。与城楼的张显阔绰不同,敌楼建于城防的薄弱部位,战时屯兵,平时作为庆典、娱乐和宴饮的场所。据《荆州府志》云:“宋经靖康之难,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淳熙间,安抚使赵雄奏请筑城,始于十二年(公元1185年)九月,越明年七月乃成,为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敌楼大致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南楼。如今,这些点点滴滴都被作为旅游资讯的重要内容,而被重新挖掘出来。
古城墙下的日子
虽近代以来,古城墙的大格局不再发生变化,但围绕着它的生活却在渐渐发生改变。在十多年前,那时旅游热潮还未如今天这样喧嚣热闹。城墙上荒草丛生,大树成荫,青砖被藤蔓包裹,各类昆虫忙碌往来,鸟雀飞腾嬉叫个不停,那是动植物的家园,却人迹罕至。有些上城墙的古道长年被铁门紧锁,荒草掩没了过道,显得神秘而荒凉。只有寅宾门(俗谓大东门)整修的最好。因为它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墙体光鲜,地砖排列整齐,还插着颜色鲜艳的彩旗。因此,门楼壮观,瓮城最大。它也是最早作为旅游景点加以开发利用的。记得高中时,我住的地方和学校仅是一墙之隔,却要每天进出老南门,往返于两者之间。老南门,是我们对南门的称呼,因为后开有新南门,以作区别。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五座城门中最为繁华的一处了。无论何时经过那里,都是人车混杂,出城的与进城的挤作一团。偏偏还有喜欢热闹的小商贩,在这里扎堆做生意。算命的爷爷奶奶们沿着城墙根儿一字排开;卖鱼的老汉硬是在人群脚下支开了一个小摊;平价剃头铺子,靠着里墙边儿摆开躺椅;擦鞋的女子们在瓮城里展开集团作业;时常还能见到一个中年人摆旧书摊,算是最安静的一个地摊儿了。城下的热闹,城上也不亦乐乎。成群结伴的外乡人看风景的,三三俩俩的学生来写生的,小年轻搞对象谈恋爱的,偶尔也有些老太来烧纸焚香的。被污染的护城河散发着浓郁水腥味儿,远处教堂的唱诵声总是按时响起。现在回想起来,环境似乎是恶劣一点,但却总是感觉很实在:擦肩而过的人,最纯正的乡音,家长里短的日子……
这些年,随着旅游开发,古城墙也作为重点项目加以整修。护城河水渐渐变得清澈起来;几近坍塌的墙体则被重新补正;围绕着城墙的外围,新修有一条步行街,以往做生意的小贩少了,却有周边的不少居民来散步,偶尔还有载着游人的大马车叮当而过。昔日多少显得有些荒凉阴郁的古城墙,静立于安稳的现世,再也无需神经紧张时时戒备;伴随着花坛和植被的铺设,古城墙更像是一座亲民的环城大公园。
然而遗憾的是,荆州的古城墙始终没有成为引人瞩目的旅游热点,也许是它的山水城池无法满足游客的猎奇心,也许是它的文化古韵跟不上社会浮华的快节奏。城墙失去了原有的军事意义,要赋予其新的价值,多少显得有些艰难。但无论如何,只要它存在着,便会给荆州人无限的安全感。这或许就是城墙之所以存在的本意吧。
荆州,上古大禹治水时“割地布九州”的九州之一,因当时境内的荆山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荆州是楚国都城“郢”所在地,历经20个楚王,长达411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建临江国,都荆州。汉初复置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无前106年),将全国分为十三州,设刺史部,荆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
而有史可考的荆州古城墙,最早修建于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它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这或许是得益于荆州所在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的缘故,它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长江边的重要港口;所以,又称江陵。荆州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它把持着交通要道,坐拥着丰饶物产,历代强者在此筑城,退可守,进可攻,是绝妙的兵家必争之地,却也是让百姓备受战乱的不宁之地,荆州古城墙也由此经历着不断被建造、损毁、重建的命运。
千年建城记
虽然荆州古城墙的建造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但大多数人则是得益于《三国志》中,关羽与荆州的不解之缘,才知道有这座古城的;人们熟悉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却未必知道还有关羽与仙女比赛建城的传说。相传关公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战火连连,民不聊生,欲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关公因忠于其兄刘备,不让荆州,于是想出一条妙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建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众仙女心想凡人岂能敌过神仙,便答应了。于是,一边是仙女们的漫不经心,一边是关公的大部队砍伐芦苇筑城墙。天亮之前,关公便盖好了芦苇城,而九仙女的城池差一隅。他立刻振动鸡笼芦席,使公鸡啼鸣。九仙女见势,只好羞愧躲到了天上。这些固然是杜撰,但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的旧城旁确实筑过一座新城。
随着人事更迭,荆州古城墙还在不断扩大。从东晋至隋唐时,城墙依然是夯土垒实,但却比如今所见的规模要大得多。晋桓温所营筑,是将荆州的旧城塬与关羽所筑之城合二为一,但并不是将两者简单相连。由于两城既呈东、西错落;桓温营筑,势必要进行补缀,即史籍所谓在平面上的“增修之”,意为扩大面积;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则是加高培厚城垣。
古城墙建筑材质的革新,发生在五代至北宋末期。据《荆州府志》记载:“后粱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扦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如今的考古发掘进一步佐证:除荆州城南垣望江楼西侧、卸甲山西侧外,荆州城北坦俗呼新北门,在破口时,也发现了五代时期砖城垣。砖基之上有用碎砖间粘土夯筑而成的砖土混合墙,下部与砖基同宽,上部与五代土城垣同高。砌墙所用的砖,均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砖。五代砖墙的发现,使荆州城修建砖墙的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但在元世祖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占荆州城。次年,诏令毁城。那时,荆州城垣虽未完全被夷为平地,但却遭到严重破坏。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荆州古城墙,大抵已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了。
城墙、城门与城楼
现伫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壁”之美誉。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文字砖的发现,恰是给我们一本关于古城墙历史的档案字书,因为这上面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从文字砖记载的产地得知,城砖非只出自原荆州地域,产地涵盖汉江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二十多个州县。
荆州古城墙自乾隆54年至57年两次大修之后,保存有六座城门。这贯通里外的六座城门都有与这里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北门为拱极门,小北門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这是唯一一座水门)。公安门以往没有陆路与外界相通,进出全凭舟楫。其他五座城门外,均增筑有曲城,各个曲城模样并不雷同,皆因地就势,形似半环状将主城门围定,曲城前再开一门,与主城门一起形成二重城门。曲城的建造与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内外均为城砖垒砌,两侧都筑有城垛。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圆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既御强敌,又防水患。这样便形成了双重城门,四重门防。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
说城池攻防,城门算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外敌强攻或巧设诈术,还是内奸反叛,皆通过城门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则一举将薄弱环节变为易守难攻之地。战时兵马出城,须经双重验关;如来援军,可不分真伪,先放进瓮城验证。瓮城最奥妙之处是可以实施积极防御,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四面围攻,一举歼之。六座城门的设计,无一不精心构造,可见当年护城卫家之辛劳。但在和平年代,这双重城门和弯弯绕的道路,反而是妨碍了进出城的便利,便又新开了几处城门,没有瓮城也没有双重城门,但古城墙却是无论如何不会决断的。
提起城门,就不能不说城门上的城楼。城楼是全城最高的地方,往外可俯视一望无际的田野河池,往内能看延绵不绝的街巷民宅。在明洪武年间,这六座城楼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东门楼为寅宾楼(后为宾阳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现在,朝宗楼尚存、寅宾楼重建,其余门楼已毁。原有的格局是:城楼前修有垛墙,后面修有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这六座城楼之中,朝宗楼保存得最好,曲江楼最享盛名。
除城楼之外,古城墙还设有敌楼。与城楼的张显阔绰不同,敌楼建于城防的薄弱部位,战时屯兵,平时作为庆典、娱乐和宴饮的场所。据《荆州府志》云:“宋经靖康之难,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淳熙间,安抚使赵雄奏请筑城,始于十二年(公元1185年)九月,越明年七月乃成,为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敌楼大致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南楼。如今,这些点点滴滴都被作为旅游资讯的重要内容,而被重新挖掘出来。
古城墙下的日子
虽近代以来,古城墙的大格局不再发生变化,但围绕着它的生活却在渐渐发生改变。在十多年前,那时旅游热潮还未如今天这样喧嚣热闹。城墙上荒草丛生,大树成荫,青砖被藤蔓包裹,各类昆虫忙碌往来,鸟雀飞腾嬉叫个不停,那是动植物的家园,却人迹罕至。有些上城墙的古道长年被铁门紧锁,荒草掩没了过道,显得神秘而荒凉。只有寅宾门(俗谓大东门)整修的最好。因为它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墙体光鲜,地砖排列整齐,还插着颜色鲜艳的彩旗。因此,门楼壮观,瓮城最大。它也是最早作为旅游景点加以开发利用的。记得高中时,我住的地方和学校仅是一墙之隔,却要每天进出老南门,往返于两者之间。老南门,是我们对南门的称呼,因为后开有新南门,以作区别。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五座城门中最为繁华的一处了。无论何时经过那里,都是人车混杂,出城的与进城的挤作一团。偏偏还有喜欢热闹的小商贩,在这里扎堆做生意。算命的爷爷奶奶们沿着城墙根儿一字排开;卖鱼的老汉硬是在人群脚下支开了一个小摊;平价剃头铺子,靠着里墙边儿摆开躺椅;擦鞋的女子们在瓮城里展开集团作业;时常还能见到一个中年人摆旧书摊,算是最安静的一个地摊儿了。城下的热闹,城上也不亦乐乎。成群结伴的外乡人看风景的,三三俩俩的学生来写生的,小年轻搞对象谈恋爱的,偶尔也有些老太来烧纸焚香的。被污染的护城河散发着浓郁水腥味儿,远处教堂的唱诵声总是按时响起。现在回想起来,环境似乎是恶劣一点,但却总是感觉很实在:擦肩而过的人,最纯正的乡音,家长里短的日子……
这些年,随着旅游开发,古城墙也作为重点项目加以整修。护城河水渐渐变得清澈起来;几近坍塌的墙体则被重新补正;围绕着城墙的外围,新修有一条步行街,以往做生意的小贩少了,却有周边的不少居民来散步,偶尔还有载着游人的大马车叮当而过。昔日多少显得有些荒凉阴郁的古城墙,静立于安稳的现世,再也无需神经紧张时时戒备;伴随着花坛和植被的铺设,古城墙更像是一座亲民的环城大公园。
然而遗憾的是,荆州的古城墙始终没有成为引人瞩目的旅游热点,也许是它的山水城池无法满足游客的猎奇心,也许是它的文化古韵跟不上社会浮华的快节奏。城墙失去了原有的军事意义,要赋予其新的价值,多少显得有些艰难。但无论如何,只要它存在着,便会给荆州人无限的安全感。这或许就是城墙之所以存在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