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處理好学校中各类关系,营造学校的和谐友善关系,信任、真诚、理解、交流可谓至关重要。在人类的各类关系中,哪怕是处理最为棘手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达到预想的效果。
中小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有教育政策和法规引领的正规教育机构,自古以来就是严肃、神圣的地方,兼有“传道、授业、解惑”和提升学习者“成人”或公民素养的多重使命。自上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明确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以来,加之“以人为本”、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依法治教”、追求“教育公平”等思想被广泛认可,使得传统教育所面临的机遇、问题与挑战层出不穷,也使今天的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奇、困惑与尴尬,不少相关因素都会影响教育教学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需要通过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改善关系、制定规范、积淀文化、认同目标等具体工作,使学校的正常工作与有序发展能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得到推进。
一、如何认识校园和谐友善关系
在任何中小学中,生生、师生、家校、亲子这四方面的关系可谓最典型和基本的关系,如能协调处理得当,则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就可顺利展开;反之,即便有理想和诱人的目标或模式,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也会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消耗殆尽。可见,引导和处理好学校的这些基本关系,对于中小学正常开展工作、实现教育理想、培养合格的公民具有非常重要和明显的意义。
生生关系是在中小学中最为普遍存在,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关系。这一关系在近年来经常会表现为竞争和冲突的关系,如:考试竞争、三好生人选竞争、人气或人际关系竞争、体育艺术等展示能力的竞争等;也包括校园欺凌、冷暴力、团伙冲突等。使得本应该形成的共同成长、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变得十分生疏和隔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与评价导向主要是针对个人的,中国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的教育中被明显的淡化了,以致在学生之间,正常的同学、校友关系变得很淡,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成绩、知名度等。这种现象若不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领域始终被关注的重要关系,也是明显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否定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简单地强调“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或“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理想追求,僵化或表面化地诠释“教学相长”,在先进技术部分地取代和减轻教师的一部分繁琐劳动的同时,轻易地放弃或弱化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责任;也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权利和主导、控制作用,忽略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使学校的制度与文化建设缺少学生的参与和认同。应该提倡的正常的师生关系应是在人格上平等,在相互关系上明确义务和责任,教师有指导和引领学生正确成长的职责,学生也有尊重教师、配合教师的规范要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在他的《管子》一书中设立了《弟子职》的专章,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非常匹配。相比较而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一方基本属于“强势”方,因为教师在知识、阅历、经验和诸多方面都明显强于学生,应该有能力和学生充分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一般而言,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是较多的;而到初中,由于学生在青春期前后开始产生自我意识,所以对教师的管教也会有抵触、有质疑,需要教师的各方面工作更为细致;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更容易抵触教师和家长的意志,因而,简单的管教必须转换为真诚深入的交流,要能通过心悦诚服的影响使之认同教师的引领。
家校关系长期以来在许多学校总处于尴尬的状态,因为,在不少校长和教师眼里,家校关系就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商业类”关系。所以,一遇到个别家长提意见、无理取闹,就产生消极抵触。没有充分意识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他们孩子就读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近年来,许多地区或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有的还举办了家长学校,热烈欢迎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给学校多方面的支持。经过这样的努力,不仅学校的发展可以左右逢源,个别家长的无理要求也被家长委员会所代表的大多数家长的理智判断所矫正和弱化,甚至有许多家长在孩子毕业后依然继续热情地帮助学校发展。总的来看,家校关系是学校教育得以有效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多数家长也是“弱势”方,他们渴求与学校和教师多交流,也希望学校和教师给自己的孩子多一点关注,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以来,学校和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少了,不少学校既给学生留作业,也给家长留任务,但对各个不同家庭的情况却无具体深入的了解,很难大面积地、充分地发掘家庭教育资源配合学校的工作。前不久,一些教育媒体积极地提倡恢复家访传统,笔者对此非常赞赏。其实,家访不一定都由单个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完成,可以让教师群体、学生干部等多方参与,目的是充分了解具体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为因材施教提供多方面的资源与可能。
亲子关系在以往常常被视为家庭内部的关系问题,表面看似乎与学校教育关联不大。但是近年来发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的亲子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连带作用。这是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学校教育的影响积极有效地延伸,反之,学校教育的效果会被大幅度地削弱。过去有不少典型的案例说明,当班主任教师帮助学生的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后,不仅学生,更包括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和要求都会更加看重。所谓的亲子关系,既包括一般情况下的家庭亲子关系,也包括单亲家庭、问题家庭、条件不利家庭和大家庭(多代同住)等的家庭亲子关系。在这些类别的家庭亲子关系中,都有诸多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应被关注,甚至在状况不佳、不理想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和教育影响反而会趋于正常,而在常态家庭中,溺爱、教育理念或方式不一致等问题更为严重。在缺少外力的情况下,已经形成的亲子关系是难以改善的,如果学校和班主任适当地加以影响,促进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则家庭教育将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帮助。
另外,与学校教育相关的重要关系还有师师(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教师与职工之间)关系、师校(长)关系、校(长)局(教育局)关系等,也是影响学校教育正常、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应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与上述四类关系大体相同。 二、營造和谐友善关系的四把钥匙
如何处理好学校中各类关系,营造学校的和谐友善关系,信任、真诚、理解、交流可谓至关重要。在人类的各类关系中,哪怕是处理最为棘手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达到预想的效果。
如果我们不信任学生、不信任家长、不信任教师,则再好的教育都会黯然失色。当起码的信任建立之后,各方面所做的努力或尝试就会是朝着一个方向,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当然,所谓的信任不是强势方单方面的要求,而应是在共同参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各方面要求的确立上形成共识。比如,我们的《学生守则》就不应该只由主管部门和校方制定,而应该吸纳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使之既具有他律的特点,也具备自律的功能。推而广之,许多制度的确立,都应该完善程序公正、公平的要求,变只尊重强势方的意志为相关各方的价值认同。如此,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一致性都会得到激活和提升,教育的效果必定会得到改善。
所谓真诚,是讲在上述各类关系的处理上,任何一方都不应只站在自己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而应以真诚的态度让对方感受或体会到教育是一件非常严肃,需要大家真诚对待、各自负起责任的事情。比如,近年来中国的中小学体育锻炼的问题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充分,不少学校都把原因归结为家长不支持,一旦学生出现伤病,家长会对学校高额索赔或不依不饶。但是,还是有一些学校能够坚持开展正常的体育课和体育训练,在与家长讲明道理、加强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使学校体育积极有效地开展。因为,绝大多数家长是理智的,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一旦学校真诚相待,并用心关注学生的安全,绝大多数家长不仅不会为难学校,还会在家庭中使相关教育得到强化和延展。再比如,近年来关于学生只接受“赏识”、不接受“批评”的问题备受诟病,也是教育界倍加担忧的重要问题。其实,犯错误、有缺点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很正常的,因而,批评也对每个人成长和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影响。教育缺少了批评的影响和历练是蹩脚的、有明显缺陷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晓,缺少真诚的批评是有害无益的。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善意、爱护和负责任的批评是真诚的,可以感动受批评者,使之不计较批评者的态度或方式;反之,即便有批评的理由,因为缺少了真诚,也难以使这一重要的教育奏效。
理解的意思是,允许对方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不同的见解,要本着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原则进行沟通。数年前,在杭州中外学者曾讨论过教育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是“爱”;国外的教育工作者给出的典型答案是“理解”。对此,笔者不简单地做孰优孰劣的判断,而是讲二者的异同。“爱”是人类情感中最美、最伟大的部分,其涵盖的深意超越责任、义务、任务等具体、生分的内容,是教育者为事业献身、尽心的情感基础;但“爱”也很容易盲从、不理智、甚至会有选择性,这也是教育最忌讳的部分。“理解”似乎偏于理性、缺少情感;但蕴含了尊重、利他、多元并存等非常重要的内涵,是当今教育减小机械化大生产弊病应遵循的原则。由此可见,中外在教育理念的碰撞中应该得出的结论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使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等)的爱拥有理性的支持。
交流是指关系双方充分的沟通,近年来学界常用的一个相关概念叫“对话”,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上述三个概念为依据的。很明显,在手机、网络时代,人们的交流被较大地异化和隔绝了,这不是好现象。在不少学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校长之间的交流是极不充分的。以往,班主任要定期与每一位学生个别谈话、有计划地与每一位家长单独交流,科任老师要安排给每一位学生“面批”学科作业、相互交流对教与学的基本看法,家长在百忙之中要抽出时间定期与孩子谈心,校长要有计划地与每一位教师具体沟通以调整学校的各项制度更加人性化,学校也会通过校级、班级的家长会或经常性的家访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些良好的传统都应该很好地继承。既然是交流,就不应该只体现一方的意志或想法,而应集合双方的智慧与能力,使各自的诉求让对方较充分地了解。除了以媒体为中介的交流或集体的交流外,一对一的个别交流,不仅很重要,效果也最明显、最好、最充分。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努力,建构相关的学校制度或文化就基本上水到渠成了。而且,这些制度或文化的建构也不再是一方意志的集中体现,而是所有相关者共识的结晶,更是形成或营造学校和谐友善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作为有专业、有能力、有事业心的学校和教师一方,我们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是使命所致,也是责任使然。为了提升学校和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既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问题研究,解放思想、勤于思考,更需要积极地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主动、积极地探索,积累适合地本、校本、班本具体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因为,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既具有共性,也必然有其个性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在深入细致的工作中不断深入地发掘、认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和适宜的探索与尝试。
尽管在目前的情况下,支持我们做相关努力的法律、政策和社会舆论导向还不很理想、甚至很不完善,但改革探索的空间还是巨大和广阔的,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充分存在的,只要我们理清思路、目标明确、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可能在日常普通的工作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经验或辉煌业绩,使当下并不理想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并在改善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提升自己的价值、能力和水平。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秦 岩
中小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有教育政策和法规引领的正规教育机构,自古以来就是严肃、神圣的地方,兼有“传道、授业、解惑”和提升学习者“成人”或公民素养的多重使命。自上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明确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以来,加之“以人为本”、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依法治教”、追求“教育公平”等思想被广泛认可,使得传统教育所面临的机遇、问题与挑战层出不穷,也使今天的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奇、困惑与尴尬,不少相关因素都会影响教育教学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需要通过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改善关系、制定规范、积淀文化、认同目标等具体工作,使学校的正常工作与有序发展能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得到推进。
一、如何认识校园和谐友善关系
在任何中小学中,生生、师生、家校、亲子这四方面的关系可谓最典型和基本的关系,如能协调处理得当,则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就可顺利展开;反之,即便有理想和诱人的目标或模式,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也会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消耗殆尽。可见,引导和处理好学校的这些基本关系,对于中小学正常开展工作、实现教育理想、培养合格的公民具有非常重要和明显的意义。
生生关系是在中小学中最为普遍存在,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关系。这一关系在近年来经常会表现为竞争和冲突的关系,如:考试竞争、三好生人选竞争、人气或人际关系竞争、体育艺术等展示能力的竞争等;也包括校园欺凌、冷暴力、团伙冲突等。使得本应该形成的共同成长、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变得十分生疏和隔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与评价导向主要是针对个人的,中国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的教育中被明显的淡化了,以致在学生之间,正常的同学、校友关系变得很淡,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成绩、知名度等。这种现象若不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领域始终被关注的重要关系,也是明显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否定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简单地强调“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或“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理想追求,僵化或表面化地诠释“教学相长”,在先进技术部分地取代和减轻教师的一部分繁琐劳动的同时,轻易地放弃或弱化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责任;也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权利和主导、控制作用,忽略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使学校的制度与文化建设缺少学生的参与和认同。应该提倡的正常的师生关系应是在人格上平等,在相互关系上明确义务和责任,教师有指导和引领学生正确成长的职责,学生也有尊重教师、配合教师的规范要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在他的《管子》一书中设立了《弟子职》的专章,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非常匹配。相比较而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一方基本属于“强势”方,因为教师在知识、阅历、经验和诸多方面都明显强于学生,应该有能力和学生充分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一般而言,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是较多的;而到初中,由于学生在青春期前后开始产生自我意识,所以对教师的管教也会有抵触、有质疑,需要教师的各方面工作更为细致;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更容易抵触教师和家长的意志,因而,简单的管教必须转换为真诚深入的交流,要能通过心悦诚服的影响使之认同教师的引领。
家校关系长期以来在许多学校总处于尴尬的状态,因为,在不少校长和教师眼里,家校关系就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商业类”关系。所以,一遇到个别家长提意见、无理取闹,就产生消极抵触。没有充分意识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他们孩子就读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近年来,许多地区或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有的还举办了家长学校,热烈欢迎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给学校多方面的支持。经过这样的努力,不仅学校的发展可以左右逢源,个别家长的无理要求也被家长委员会所代表的大多数家长的理智判断所矫正和弱化,甚至有许多家长在孩子毕业后依然继续热情地帮助学校发展。总的来看,家校关系是学校教育得以有效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多数家长也是“弱势”方,他们渴求与学校和教师多交流,也希望学校和教师给自己的孩子多一点关注,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以来,学校和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少了,不少学校既给学生留作业,也给家长留任务,但对各个不同家庭的情况却无具体深入的了解,很难大面积地、充分地发掘家庭教育资源配合学校的工作。前不久,一些教育媒体积极地提倡恢复家访传统,笔者对此非常赞赏。其实,家访不一定都由单个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完成,可以让教师群体、学生干部等多方参与,目的是充分了解具体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为因材施教提供多方面的资源与可能。
亲子关系在以往常常被视为家庭内部的关系问题,表面看似乎与学校教育关联不大。但是近年来发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的亲子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连带作用。这是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学校教育的影响积极有效地延伸,反之,学校教育的效果会被大幅度地削弱。过去有不少典型的案例说明,当班主任教师帮助学生的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后,不仅学生,更包括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和要求都会更加看重。所谓的亲子关系,既包括一般情况下的家庭亲子关系,也包括单亲家庭、问题家庭、条件不利家庭和大家庭(多代同住)等的家庭亲子关系。在这些类别的家庭亲子关系中,都有诸多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应被关注,甚至在状况不佳、不理想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和教育影响反而会趋于正常,而在常态家庭中,溺爱、教育理念或方式不一致等问题更为严重。在缺少外力的情况下,已经形成的亲子关系是难以改善的,如果学校和班主任适当地加以影响,促进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则家庭教育将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帮助。
另外,与学校教育相关的重要关系还有师师(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教师与职工之间)关系、师校(长)关系、校(长)局(教育局)关系等,也是影响学校教育正常、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应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与上述四类关系大体相同。 二、營造和谐友善关系的四把钥匙
如何处理好学校中各类关系,营造学校的和谐友善关系,信任、真诚、理解、交流可谓至关重要。在人类的各类关系中,哪怕是处理最为棘手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达到预想的效果。
如果我们不信任学生、不信任家长、不信任教师,则再好的教育都会黯然失色。当起码的信任建立之后,各方面所做的努力或尝试就会是朝着一个方向,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当然,所谓的信任不是强势方单方面的要求,而应是在共同参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各方面要求的确立上形成共识。比如,我们的《学生守则》就不应该只由主管部门和校方制定,而应该吸纳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使之既具有他律的特点,也具备自律的功能。推而广之,许多制度的确立,都应该完善程序公正、公平的要求,变只尊重强势方的意志为相关各方的价值认同。如此,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一致性都会得到激活和提升,教育的效果必定会得到改善。
所谓真诚,是讲在上述各类关系的处理上,任何一方都不应只站在自己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而应以真诚的态度让对方感受或体会到教育是一件非常严肃,需要大家真诚对待、各自负起责任的事情。比如,近年来中国的中小学体育锻炼的问题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充分,不少学校都把原因归结为家长不支持,一旦学生出现伤病,家长会对学校高额索赔或不依不饶。但是,还是有一些学校能够坚持开展正常的体育课和体育训练,在与家长讲明道理、加强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使学校体育积极有效地开展。因为,绝大多数家长是理智的,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一旦学校真诚相待,并用心关注学生的安全,绝大多数家长不仅不会为难学校,还会在家庭中使相关教育得到强化和延展。再比如,近年来关于学生只接受“赏识”、不接受“批评”的问题备受诟病,也是教育界倍加担忧的重要问题。其实,犯错误、有缺点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很正常的,因而,批评也对每个人成长和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影响。教育缺少了批评的影响和历练是蹩脚的、有明显缺陷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晓,缺少真诚的批评是有害无益的。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善意、爱护和负责任的批评是真诚的,可以感动受批评者,使之不计较批评者的态度或方式;反之,即便有批评的理由,因为缺少了真诚,也难以使这一重要的教育奏效。
理解的意思是,允许对方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不同的见解,要本着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原则进行沟通。数年前,在杭州中外学者曾讨论过教育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是“爱”;国外的教育工作者给出的典型答案是“理解”。对此,笔者不简单地做孰优孰劣的判断,而是讲二者的异同。“爱”是人类情感中最美、最伟大的部分,其涵盖的深意超越责任、义务、任务等具体、生分的内容,是教育者为事业献身、尽心的情感基础;但“爱”也很容易盲从、不理智、甚至会有选择性,这也是教育最忌讳的部分。“理解”似乎偏于理性、缺少情感;但蕴含了尊重、利他、多元并存等非常重要的内涵,是当今教育减小机械化大生产弊病应遵循的原则。由此可见,中外在教育理念的碰撞中应该得出的结论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使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等)的爱拥有理性的支持。
交流是指关系双方充分的沟通,近年来学界常用的一个相关概念叫“对话”,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上述三个概念为依据的。很明显,在手机、网络时代,人们的交流被较大地异化和隔绝了,这不是好现象。在不少学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校长之间的交流是极不充分的。以往,班主任要定期与每一位学生个别谈话、有计划地与每一位家长单独交流,科任老师要安排给每一位学生“面批”学科作业、相互交流对教与学的基本看法,家长在百忙之中要抽出时间定期与孩子谈心,校长要有计划地与每一位教师具体沟通以调整学校的各项制度更加人性化,学校也会通过校级、班级的家长会或经常性的家访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些良好的传统都应该很好地继承。既然是交流,就不应该只体现一方的意志或想法,而应集合双方的智慧与能力,使各自的诉求让对方较充分地了解。除了以媒体为中介的交流或集体的交流外,一对一的个别交流,不仅很重要,效果也最明显、最好、最充分。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努力,建构相关的学校制度或文化就基本上水到渠成了。而且,这些制度或文化的建构也不再是一方意志的集中体现,而是所有相关者共识的结晶,更是形成或营造学校和谐友善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作为有专业、有能力、有事业心的学校和教师一方,我们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是使命所致,也是责任使然。为了提升学校和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既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问题研究,解放思想、勤于思考,更需要积极地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主动、积极地探索,积累适合地本、校本、班本具体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因为,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既具有共性,也必然有其个性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在深入细致的工作中不断深入地发掘、认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和适宜的探索与尝试。
尽管在目前的情况下,支持我们做相关努力的法律、政策和社会舆论导向还不很理想、甚至很不完善,但改革探索的空间还是巨大和广阔的,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充分存在的,只要我们理清思路、目标明确、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教师,都有可能在日常普通的工作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经验或辉煌业绩,使当下并不理想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并在改善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提升自己的价值、能力和水平。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