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老师,我结合十几年的从教经验,总结了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并谈谈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学生的身心特点
1.“破罐破摔”心理(自卑心理强)。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学习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子破摔”,以求心理压力的释放。
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抗挫能力比较差,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会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更缺乏抗挫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4.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5.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农村初中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2%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往往不能理解和尊重他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生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不同,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1.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技巧,提高抗挫与应对迎接挑战的能力。
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
3.锻炼坚强意志。
(1)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鼓励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能意志的锻炼。
(3)引导学生找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及努力的方向。
4.提高耐挫能力。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抗挫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
5.培养竞争精神。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只是消极的个体。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调动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竞争意识,培养竞争精神。
(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才能脱颖而出。
(3)提供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的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踢球、游泳、剪纸、演讲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应善于发现,注意引导,并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开展“我之最”、“我的特长”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绝活”,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6.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只要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手、口、脑并用,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布局提问,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2)抓联系,促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思考,使问题的提出和发现更具有新意,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3)抓逆向,求突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会怎样”,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接受习题及答案的基本思路,但不能满足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力求突破,从反面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让自己独特的想法脱颖而出,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向创造性思维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需要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投身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一、农村中学学生的身心特点
1.“破罐破摔”心理(自卑心理强)。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学习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子破摔”,以求心理压力的释放。
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抗挫能力比较差,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会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更缺乏抗挫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4.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5.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农村初中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2%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往往不能理解和尊重他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生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不同,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1.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技巧,提高抗挫与应对迎接挑战的能力。
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
3.锻炼坚强意志。
(1)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鼓励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能意志的锻炼。
(3)引导学生找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及努力的方向。
4.提高耐挫能力。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抗挫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
5.培养竞争精神。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只是消极的个体。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调动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竞争意识,培养竞争精神。
(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才能脱颖而出。
(3)提供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的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踢球、游泳、剪纸、演讲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应善于发现,注意引导,并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开展“我之最”、“我的特长”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绝活”,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6.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只要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手、口、脑并用,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布局提问,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2)抓联系,促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思考,使问题的提出和发现更具有新意,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3)抓逆向,求突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会怎样”,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接受习题及答案的基本思路,但不能满足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力求突破,从反面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让自己独特的想法脱颖而出,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向创造性思维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需要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投身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