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学术交流技巧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确处于劣势,学与用不能结合。因此,如何保证并逐步提高研究生英语水平,以适应我国在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研究生对英语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也强调“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升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项目着眼于培养与提升学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特别是能较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来成功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的宗旨。
关键词: 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评价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024-02
1.理论依据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能锻炼研究生各个方面的学术交流能力。胡庚申(2000)认为:“国际学术会议集学术思想、专业人才、学科信息、研究成果等不同形式交流于一体,融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于一室, 既是国际间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又是高度综合、高度集中的语用场所”。
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它要求能满足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时资料查询、得当表达的需要。照搬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成为本科阶段的简单延续已行不通,摹仿英语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太现实。再者,由于在教学中对语言技能需求认识不充分,造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发展严重失衡的后果。这个问题与我们输入为主的一贯外语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这种模式一贯以教师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从而忽略了输出式教学这一重要途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必须尽快摸索出适时适势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
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语言应用能力,满足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本项目以任务教学法为依据,探索我校《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基于英国学者Prabhu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rabhu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常常有固定的师生课堂应对形式,但这种形式会妨碍自然的语言学习,因此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对形式来替代,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任务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任务展开,更加注重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来。
因此,此教学理论的兴起在国内外教育界掀起了新的思潮,并纷纷将此方法运用到教学实际中,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近些年来,随着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此教学方法也被逐渐引入到各种课程教学中,有关研究亦日渐活跃。其中,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口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有人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探讨任务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还有学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改革大方向上任务教学法模式的应用前景。但是,总体来讲,尤其是与外语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有关任务教学法的研究依然处于论证阶段,对于如何将任务教学法教学理念贯彻到整体的课程设计之中,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学术交流英语教学应是21世纪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交流水平。突出培养研究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力度的改革,逐步达到预期的目标。
2. 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要求,增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英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刺激他们成功地学习语言,不必再为应付各级考试而学英语,而应是提高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利用英语为其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课堂教学理念。
语言教学是一个“语言听辨—信息处理—语言产出”的循环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循环的过程而逐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改进评价方式。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取消了书面测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如随堂测试,口语展示等)。侧重于考察实际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测试。每个小组组织一次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然后由全体学生及教师根据拟定的评分标准严格打分,并由教师及学生当场作出点评。
3. 实施步骤
1) 教材与具体实施:
我校自2010年开始,在研一的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总课时量为36学时。根据外语课操练性和参与性的性质要求,自2014级开始,将原先的90人左右的大班调整为现在的55人左右的相对较小的班容量,这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在多媒体教室采用教材(《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贾卫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任务教学法这一实践性教学模式。
學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全班分为9个左右的小组,每组5-8人,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负责小组的任务分配及督促完成。使用的教材每个单元包含三个任务(task),每个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课前预习、备课, 做PPT,课堂进行口头展示(oral presentation),每位组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和任务,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2)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主要包括会议的筹备与组织,会议的流程及各个环节,会议负责人的分工与职责,各种交流文件的撰写及规范要求等。口语表达主要有会议的开场、发言(论文宣读)、结束等整个流程。每组会议大约持续30-40分钟。评分主要包括小组得分(5%),个人得分(95%)。集体分的量化指标(满分5分)主要包含考试呈现的PPT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集体协作和会议环节是否完整。個人量化得分主要依据1) 语言基本功(20%):语音语调准确;表达流畅、自然;2) 内容(45%)与所学专业领域有关;步骤程序全;材料熟悉程度(会议主持、致欢迎词、闭幕词或祝酒辞的嘉宾必须脱稿);3)工作量(20%):论文宣读者3-5分钟。每组大约30-40分钟之间;4)个人表现力(举止、衣着、肢体语言等)和沟通、应变能力等(10%)。最后总评成绩由教师打分(60%)和学生打分(40%)构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打分非常客观。全员参与不仅增加了分数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评分标准,为个人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参考。该课程最后的成绩有这两块按一定比例构成。
3)教学效果:
(A)在减少班级人数、减少面授课时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研究生进行语言锻炼的机会,同时培养了研究生在真实场景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B)积累了一批与研究生科研息息相关、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并仍在不断更新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
(C)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任务要求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仅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在共同提高口语的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总之,学生负责完成整个课程的各项任务,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与体验,同时也有观摩其他学生的学习机会,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 结语
这种把传授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能力培养型教学形式,并辅助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了英语学术交流的气氛,为研究生创造了各种学术交流场景,因为学生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通过他们的模拟会议展示,不仅学会了会议流程的操作,而且还从中学到了不同专业的些许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通过课堂上学生们的亲自参与和体验,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成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此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操作性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Ha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3.
[2] 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Willis. D. Informal and Formal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EFL Journal, 1982.
[5]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2.
[6] 胡庚申. 国际学术会议的语用特征.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
[7] 沈传海.合肥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博士生英语教改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1):56~58
[8] 张济华. 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重心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9] 张桂萍.“任务教学法”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8~22
关键词: 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评价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024-02
1.理论依据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能锻炼研究生各个方面的学术交流能力。胡庚申(2000)认为:“国际学术会议集学术思想、专业人才、学科信息、研究成果等不同形式交流于一体,融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于一室, 既是国际间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又是高度综合、高度集中的语用场所”。
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它要求能满足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时资料查询、得当表达的需要。照搬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成为本科阶段的简单延续已行不通,摹仿英语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太现实。再者,由于在教学中对语言技能需求认识不充分,造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发展严重失衡的后果。这个问题与我们输入为主的一贯外语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这种模式一贯以教师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从而忽略了输出式教学这一重要途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必须尽快摸索出适时适势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
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语言应用能力,满足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本项目以任务教学法为依据,探索我校《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基于英国学者Prabhu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rabhu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常常有固定的师生课堂应对形式,但这种形式会妨碍自然的语言学习,因此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对形式来替代,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任务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任务展开,更加注重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来。
因此,此教学理论的兴起在国内外教育界掀起了新的思潮,并纷纷将此方法运用到教学实际中,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近些年来,随着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此教学方法也被逐渐引入到各种课程教学中,有关研究亦日渐活跃。其中,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口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有人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探讨任务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还有学者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改革大方向上任务教学法模式的应用前景。但是,总体来讲,尤其是与外语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有关任务教学法的研究依然处于论证阶段,对于如何将任务教学法教学理念贯彻到整体的课程设计之中,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学术交流英语教学应是21世纪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交流水平。突出培养研究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力度的改革,逐步达到预期的目标。
2. 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要求,增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英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刺激他们成功地学习语言,不必再为应付各级考试而学英语,而应是提高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利用英语为其专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课堂教学理念。
语言教学是一个“语言听辨—信息处理—语言产出”的循环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循环的过程而逐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改进评价方式。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取消了书面测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如随堂测试,口语展示等)。侧重于考察实际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测试。每个小组组织一次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然后由全体学生及教师根据拟定的评分标准严格打分,并由教师及学生当场作出点评。
3. 实施步骤
1) 教材与具体实施:
我校自2010年开始,在研一的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总课时量为36学时。根据外语课操练性和参与性的性质要求,自2014级开始,将原先的90人左右的大班调整为现在的55人左右的相对较小的班容量,这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在多媒体教室采用教材(《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贾卫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任务教学法这一实践性教学模式。
學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全班分为9个左右的小组,每组5-8人,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负责小组的任务分配及督促完成。使用的教材每个单元包含三个任务(task),每个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课前预习、备课, 做PPT,课堂进行口头展示(oral presentation),每位组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和任务,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2)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主要包括会议的筹备与组织,会议的流程及各个环节,会议负责人的分工与职责,各种交流文件的撰写及规范要求等。口语表达主要有会议的开场、发言(论文宣读)、结束等整个流程。每组会议大约持续30-40分钟。评分主要包括小组得分(5%),个人得分(95%)。集体分的量化指标(满分5分)主要包含考试呈现的PPT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集体协作和会议环节是否完整。個人量化得分主要依据1) 语言基本功(20%):语音语调准确;表达流畅、自然;2) 内容(45%)与所学专业领域有关;步骤程序全;材料熟悉程度(会议主持、致欢迎词、闭幕词或祝酒辞的嘉宾必须脱稿);3)工作量(20%):论文宣读者3-5分钟。每组大约30-40分钟之间;4)个人表现力(举止、衣着、肢体语言等)和沟通、应变能力等(10%)。最后总评成绩由教师打分(60%)和学生打分(40%)构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打分非常客观。全员参与不仅增加了分数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评分标准,为个人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参考。该课程最后的成绩有这两块按一定比例构成。
3)教学效果:
(A)在减少班级人数、减少面授课时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研究生进行语言锻炼的机会,同时培养了研究生在真实场景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B)积累了一批与研究生科研息息相关、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并仍在不断更新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
(C)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任务要求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仅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在共同提高口语的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总之,学生负责完成整个课程的各项任务,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与体验,同时也有观摩其他学生的学习机会,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 结语
这种把传授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能力培养型教学形式,并辅助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了英语学术交流的气氛,为研究生创造了各种学术交流场景,因为学生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通过他们的模拟会议展示,不仅学会了会议流程的操作,而且还从中学到了不同专业的些许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通过课堂上学生们的亲自参与和体验,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成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此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操作性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Ha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3.
[2] 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Willis. D. Informal and Formal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EFL Journal, 1982.
[5]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2.
[6] 胡庚申. 国际学术会议的语用特征.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
[7] 沈传海.合肥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博士生英语教改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1):56~58
[8] 张济华. 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重心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9] 张桂萍.“任务教学法”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