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修武县的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已结束,通过这次土地大调查,摸清了修武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1996-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介绍了近年来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与趋势分析,并就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调查 时空变化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国家立国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体现在数量结构的变化,更是空间格局的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时空变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掌握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政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介于东经113°08′17"-113°32′03",北纬35°07′39"-35°28′32"之间,隶属焦作市。东邻新乡市获嘉县与辉县市,南和武陟县接壤,西与焦作市区毗邻,北靠山西省晋城市与陵川县。县域东西宽约36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全县辖3镇、5乡、223个行政村,总面积为668.03平方公里。
2各类土地分布及利用情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成果
根据修武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统计结果,目前修武县土地总面积为 66803.66公顷,其中耕地2496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39%;园地318.83公顷,占总面积的0.48%;林地26106.82公顷,占总面积的39.08%;草地2635.06公顷,占总面积的3.94%;交通运输用地1712.48公顷,占总面积的2.56%;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1865.81公顷,占总面积的2.79%;其他土地1200.61公顷,占总面积的1.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99.12公顷,占总面积的11.9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林地和耕地是面积最大的地类,说明修武县仍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业、林业为主的地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比例11.97%,说明修武县城镇化率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分析
在耕地分布中,南水北调以南地区主要为水浇地,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为粮食主产区;南水北调以北耕地主要为旱地,该地区地势不平,基本无水利灌溉设施。修武县各乡镇中,南部的郇封镇、高庄乡、五里源乡耕地比重较大,而北部的岸上乡、西村乡耕地比重较小。
在林地分布中,主要分布于林邓线以北山区,以灌木林地为主,有林地主要分布于桃园村、马头山林场。说明北部山区裸地土壤较多、气候湿润、适易树木生长。修武县各乡镇中以西村乡林地占全县林地的60.16%,岸上乡占林地占全县林地的29.57%。
城镇用地分布中,修武县城镇用地主要位于南部,包括修武县建城区、中州铝厂等;工矿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云台山周边地区及北部山区。各乡镇方庄镇城镇用地占全县城镇用地比重最大,占全县的 26.45%,其次为城关镇,占全县的11.84%。主要是修武县城区和中州铝厂所在地。
在修武县土地利用中,园地、草地均为小比例地类。园地分布呈现无规律分布,零星分布于山区,草地分布在北部荒山向耕地过渡处和其他闲散土地上,主要位于林邓线以北地区。
修武县交通条件较好,南部有省道长济高速穿境而过,东部有云台大道贯穿南北,县道、乡道交织成网,村村实现油路通达,交通极为便利;修武县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主要由大少河、新河、马鞍石水库、小型坑塘和农田中的沟渠组成,面积比例不大,只占总面积的2.79%。
3时空变化及趋势分析
在历年的变更调查工作中,受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的影响,侧重于已补充耕地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变更,对农用地之间的地类变更、未补充耕地的建设用地变更不太及时。经过近20年的变更,误差逐渐增大,因此,以1990年详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1。
(一)区域总面积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修武县二调总面积与1990年详查面积有一定差别,面积少了888.80公顷。主要是因为二调总面积是根据上级下发的1:5万民政部门界线计算汇总数据,与土地调查时采用的1:1万调查底图套合后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各地类增减情况分析
(1)耕地情况
二调耕地面积为24964.93公顷,1990年详查面积为26072.64公顷,减少了1107.71公顷。原因为近二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政策造成耕地减少。
(2)园地情况
二调园地面积为318.83公顷,1990年详查面积为1222.48公顷,减少903.65公顷。主要原因是原来种植数量较大的苹果、山楂等果园由于经济原因,被农民改种为耕地。
(3)林地情况
二调林地面积为26106.82公顷,1990年详查面积为18829.79公顷,增加7277.03公顷,变化较大。主要原因为荒山造林、煤矿采空塌陷严重区域植树造林以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使部分耕地变为林地。
(4)草地情况
二调草地面积为2635.06公顷,详查面积为295.37公顷,增加了2339.69公顷。原因是二调中将裸地调入其他草地。
(5)交通运输用地
二调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712.48公顷,详查面积为1513.15公顷,增加了199.33公顷。从二级地类对比可以看出,铁路用地减少了6.07公顷,公路用地增加485.46公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面积的现状。农村道路减少了290.41公顷,主要原因是土地详查以来是道路两侧的边沟、闲散地等目前基本已被农民开垦耕种,其次城镇村工矿用地的大量增加使得部分道路并入到建设用地当中。
(6)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
二调水利及水域用地面积为1865.81公顷,详查面积为1009.10公顷,面积增加了856.71公顷。主要原因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及二十年来对耕地进行浇灌开发的沟渠等用地。
(7)其他土地
二调其他土地面积为1200.61公顷,详查面积为12006.27公顷,面积减少了10805.66公顷。通过二级分类对比可以看出,裸地减少9558.26公顷,原因为山上部分裸地变更为林地(西村乡、岸上乡)。部分裸地调查为其他草地(方庄镇、西村乡)。
(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二调面积为7999.12公顷,详查面积为6743.47公顷,面积增加1255.65公顷。主要原因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大。
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减少
1996-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变化情况见表2。
图1修武县各年耕地变化情况图
造成耕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为:
(1)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增多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包括国家建设占用耕地、乡村集体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耕地。近几年,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占地迅速扩大,造成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激化了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
(2)农业结构调整,大量耕地调做他用。不可否认,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多数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少数地方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致富,忽视粮食生产,甚至出现撂荒弃耕现象。
(二)耕地质量下降
(1)由于粮食价格较低,土地耕种者使用化肥过猛,有机肥投放不足,用肥结构严重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越种越瘦,越瘦越施,形成地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2)部分企业土地利用率偏低,征多用少,征而不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荣霞,薛安,韩鹏,等.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4) :655-662.
[2]何祖慰,杨忠,罗辑.西藏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值时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2): 192-1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调查 时空变化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国家立国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体现在数量结构的变化,更是空间格局的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时空变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掌握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政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介于东经113°08′17"-113°32′03",北纬35°07′39"-35°28′32"之间,隶属焦作市。东邻新乡市获嘉县与辉县市,南和武陟县接壤,西与焦作市区毗邻,北靠山西省晋城市与陵川县。县域东西宽约36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全县辖3镇、5乡、223个行政村,总面积为668.03平方公里。
2各类土地分布及利用情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成果
根据修武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统计结果,目前修武县土地总面积为 66803.66公顷,其中耕地2496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39%;园地318.83公顷,占总面积的0.48%;林地26106.82公顷,占总面积的39.08%;草地2635.06公顷,占总面积的3.94%;交通运输用地1712.48公顷,占总面积的2.56%;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1865.81公顷,占总面积的2.79%;其他土地1200.61公顷,占总面积的1.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99.12公顷,占总面积的11.9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林地和耕地是面积最大的地类,说明修武县仍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业、林业为主的地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比例11.97%,说明修武县城镇化率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分析
在耕地分布中,南水北调以南地区主要为水浇地,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为粮食主产区;南水北调以北耕地主要为旱地,该地区地势不平,基本无水利灌溉设施。修武县各乡镇中,南部的郇封镇、高庄乡、五里源乡耕地比重较大,而北部的岸上乡、西村乡耕地比重较小。
在林地分布中,主要分布于林邓线以北山区,以灌木林地为主,有林地主要分布于桃园村、马头山林场。说明北部山区裸地土壤较多、气候湿润、适易树木生长。修武县各乡镇中以西村乡林地占全县林地的60.16%,岸上乡占林地占全县林地的29.57%。
城镇用地分布中,修武县城镇用地主要位于南部,包括修武县建城区、中州铝厂等;工矿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云台山周边地区及北部山区。各乡镇方庄镇城镇用地占全县城镇用地比重最大,占全县的 26.45%,其次为城关镇,占全县的11.84%。主要是修武县城区和中州铝厂所在地。
在修武县土地利用中,园地、草地均为小比例地类。园地分布呈现无规律分布,零星分布于山区,草地分布在北部荒山向耕地过渡处和其他闲散土地上,主要位于林邓线以北地区。
修武县交通条件较好,南部有省道长济高速穿境而过,东部有云台大道贯穿南北,县道、乡道交织成网,村村实现油路通达,交通极为便利;修武县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主要由大少河、新河、马鞍石水库、小型坑塘和农田中的沟渠组成,面积比例不大,只占总面积的2.79%。
3时空变化及趋势分析
在历年的变更调查工作中,受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的影响,侧重于已补充耕地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变更,对农用地之间的地类变更、未补充耕地的建设用地变更不太及时。经过近20年的变更,误差逐渐增大,因此,以1990年详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1。
(一)区域总面积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修武县二调总面积与1990年详查面积有一定差别,面积少了888.80公顷。主要是因为二调总面积是根据上级下发的1:5万民政部门界线计算汇总数据,与土地调查时采用的1:1万调查底图套合后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各地类增减情况分析
(1)耕地情况
二调耕地面积为24964.93公顷,1990年详查面积为26072.64公顷,减少了1107.71公顷。原因为近二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政策造成耕地减少。
(2)园地情况
二调园地面积为318.83公顷,1990年详查面积为1222.48公顷,减少903.65公顷。主要原因是原来种植数量较大的苹果、山楂等果园由于经济原因,被农民改种为耕地。
(3)林地情况
二调林地面积为26106.82公顷,1990年详查面积为18829.79公顷,增加7277.03公顷,变化较大。主要原因为荒山造林、煤矿采空塌陷严重区域植树造林以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使部分耕地变为林地。
(4)草地情况
二调草地面积为2635.06公顷,详查面积为295.37公顷,增加了2339.69公顷。原因是二调中将裸地调入其他草地。
(5)交通运输用地
二调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712.48公顷,详查面积为1513.15公顷,增加了199.33公顷。从二级地类对比可以看出,铁路用地减少了6.07公顷,公路用地增加485.46公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面积的现状。农村道路减少了290.41公顷,主要原因是土地详查以来是道路两侧的边沟、闲散地等目前基本已被农民开垦耕种,其次城镇村工矿用地的大量增加使得部分道路并入到建设用地当中。
(6)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
二调水利及水域用地面积为1865.81公顷,详查面积为1009.10公顷,面积增加了856.71公顷。主要原因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及二十年来对耕地进行浇灌开发的沟渠等用地。
(7)其他土地
二调其他土地面积为1200.61公顷,详查面积为12006.27公顷,面积减少了10805.66公顷。通过二级分类对比可以看出,裸地减少9558.26公顷,原因为山上部分裸地变更为林地(西村乡、岸上乡)。部分裸地调查为其他草地(方庄镇、西村乡)。
(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二调面积为7999.12公顷,详查面积为6743.47公顷,面积增加1255.65公顷。主要原因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大。
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减少
1996-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变化情况见表2。
图1修武县各年耕地变化情况图
造成耕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为:
(1)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增多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包括国家建设占用耕地、乡村集体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耕地。近几年,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占地迅速扩大,造成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激化了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
(2)农业结构调整,大量耕地调做他用。不可否认,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多数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少数地方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中,片面强调致富,忽视粮食生产,甚至出现撂荒弃耕现象。
(二)耕地质量下降
(1)由于粮食价格较低,土地耕种者使用化肥过猛,有机肥投放不足,用肥结构严重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越种越瘦,越瘦越施,形成地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2)部分企业土地利用率偏低,征多用少,征而不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荣霞,薛安,韩鹏,等.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4) :655-662.
[2]何祖慰,杨忠,罗辑.西藏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值时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2): 192-1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