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学家曾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经济发展靠外延粗放式增长,还是靠内涵集约增长的问题。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这个问题,但在提法上有变化,提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跟“增长方式转变”有所不同,前者概括了更多问题,旨在把人们的思想关注点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即考虑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模式的基础
中国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保证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开始。第一,应该强调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成功的,而且超越了所有人的预期。第二,这种增长方式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加以确认。
既然我们发现这种增长方式有问题,如何进行调整?为搞清楚如何进行调整,除了从实践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以外,我们还应该对有关文献进行追述,看看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增长模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是什么?这对于我们找到如何解决、调整这种模式的方法,是有帮助的。
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以及列宁相关理论基础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对这种传统又有了重要发展,这一发展的最主要代表,从斯大林政府来讲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认为工作母机比机器重要,而机器又比消费品重要,为的是找到一个经济发展的源头,即强调重工业的发展。
另外一个选择,是消费品生产模仿资本品的生产方式,这是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思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们强调的是资本积累,强调的是在社会产品中,尽可能提高资本品的比重等等。当然,我们也强调了注意比例平衡,要从投入产出比例上,注意各个部门的比例平衡。但是,在实践中这样一种思想没有得到真正地贯彻和执行、没有得到重视,所以,我们经常面临着比例失调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模式?人们的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概括是如何维持商储蓄,如何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包括两点:一是促进市场改革,由政府来协调市场功能。二是强调引入外资、先进技术,促进贸易。所以,贸易的发展在东亚经济发展模型中,并不强调到底应该是顺差还是逆差,而是强调通过贸易改善资源的配置。
问题根源是什么
我特意关注了一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经济增长模式的报告。1984年世界银行作的一个报告特别重要。1981年,按照当时统计资料,中国的投资占GDP比率是28%。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投资比率是25%左右比较好,这是我们的经验。公共消费15%,家庭消费56%,进出口0.8%,这些数字是根据当时资料统计出来的。
鉴于此,世界银行做了一个模型,预测2000年中国的最终需求构成是投资占29%,中国消费占16%,家庭消费占56%,进出口是0。世界银行还提出了关于外贸和引资的种种建议。显然,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银行的建议和我们中国目前的现实有极大的差距。世界银行所代表的思想,东南亚的经验,不管是对还是不对,都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讨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但后来为什么演变成现在这种样子?很难说清楚。从总体来看,这个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投资驱动问题;二是出口导向问题。三是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其根源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拿来主义、修整主义、结构主义、第三世界的经济学家们的影响等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有保证的,但是,目前中国经济需要进行调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我们对过去的经验应该从正面意义上来总结,但是,现在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投资率过高、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严重贸易不平衡,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否则的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会出现问题。
关键在加速改革
中国的投资率在不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增长速度。在经过五次刺激计划之后,我怀疑中国的投资率已经达到了50%,或者是50%以上。这样一种情况,跟我们原来的预期已经相差很远,跟东南亚的政府投资经验也是差得很远,它最高时也就35%,而中国现在已经50%了,它会造成严重生产过剩、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通过出口消化了相当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多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基本上都达到了29%左右,即使这样,我们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即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挑战,这就是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产能过剩问题不解决我们就得靠出口,靠出口我们就会与其他国家产生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世界有多少能量来消化我们的各种产能呢?我们钢铁产量已占世界钢铁产量的38%。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有的企业确实有能力开拓。但是,这方面存在着价值误区,我们的一系列出口政策依然有问题。如果必要的价值误区跟结构没有竞争力,它就会进行调整,但是,这样一种不可避免的转变是非常痛苦的。日本前首相说日本害怕改革,最后他们失败了。中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非常合格的操作班子,所以,中国能够承受短期调整带来的痛苦,使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确实需要刺激消费需求,但刺激消费需求并不意味着主张铺张浪费。我们鼓励消费,应该跟人力资本相结合。只有这样,这个政策调整才会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下继续走下去。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三番五次说要进行调整,但是老调整不了。怎么办?关键是我们必须支持改革,加速改革。如果我们在改革方面退让,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是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可持续增长就会受到威胁。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这个问题,但在提法上有变化,提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跟“增长方式转变”有所不同,前者概括了更多问题,旨在把人们的思想关注点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即考虑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模式的基础
中国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保证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开始。第一,应该强调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成功的,而且超越了所有人的预期。第二,这种增长方式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加以确认。
既然我们发现这种增长方式有问题,如何进行调整?为搞清楚如何进行调整,除了从实践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以外,我们还应该对有关文献进行追述,看看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增长模式,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是什么?这对于我们找到如何解决、调整这种模式的方法,是有帮助的。
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以及列宁相关理论基础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对这种传统又有了重要发展,这一发展的最主要代表,从斯大林政府来讲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认为工作母机比机器重要,而机器又比消费品重要,为的是找到一个经济发展的源头,即强调重工业的发展。
另外一个选择,是消费品生产模仿资本品的生产方式,这是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思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们强调的是资本积累,强调的是在社会产品中,尽可能提高资本品的比重等等。当然,我们也强调了注意比例平衡,要从投入产出比例上,注意各个部门的比例平衡。但是,在实践中这样一种思想没有得到真正地贯彻和执行、没有得到重视,所以,我们经常面临着比例失调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模式?人们的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概括是如何维持商储蓄,如何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包括两点:一是促进市场改革,由政府来协调市场功能。二是强调引入外资、先进技术,促进贸易。所以,贸易的发展在东亚经济发展模型中,并不强调到底应该是顺差还是逆差,而是强调通过贸易改善资源的配置。
问题根源是什么
我特意关注了一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经济增长模式的报告。1984年世界银行作的一个报告特别重要。1981年,按照当时统计资料,中国的投资占GDP比率是28%。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投资比率是25%左右比较好,这是我们的经验。公共消费15%,家庭消费56%,进出口0.8%,这些数字是根据当时资料统计出来的。
鉴于此,世界银行做了一个模型,预测2000年中国的最终需求构成是投资占29%,中国消费占16%,家庭消费占56%,进出口是0。世界银行还提出了关于外贸和引资的种种建议。显然,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银行的建议和我们中国目前的现实有极大的差距。世界银行所代表的思想,东南亚的经验,不管是对还是不对,都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讨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但后来为什么演变成现在这种样子?很难说清楚。从总体来看,这个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投资驱动问题;二是出口导向问题。三是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其根源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拿来主义、修整主义、结构主义、第三世界的经济学家们的影响等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有保证的,但是,目前中国经济需要进行调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我们对过去的经验应该从正面意义上来总结,但是,现在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投资率过高、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严重贸易不平衡,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否则的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会出现问题。
关键在加速改革
中国的投资率在不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增长速度。在经过五次刺激计划之后,我怀疑中国的投资率已经达到了50%,或者是50%以上。这样一种情况,跟我们原来的预期已经相差很远,跟东南亚的政府投资经验也是差得很远,它最高时也就35%,而中国现在已经50%了,它会造成严重生产过剩、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通过出口消化了相当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多年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基本上都达到了29%左右,即使这样,我们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即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挑战,这就是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产能过剩问题不解决我们就得靠出口,靠出口我们就会与其他国家产生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世界有多少能量来消化我们的各种产能呢?我们钢铁产量已占世界钢铁产量的38%。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有的企业确实有能力开拓。但是,这方面存在着价值误区,我们的一系列出口政策依然有问题。如果必要的价值误区跟结构没有竞争力,它就会进行调整,但是,这样一种不可避免的转变是非常痛苦的。日本前首相说日本害怕改革,最后他们失败了。中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非常合格的操作班子,所以,中国能够承受短期调整带来的痛苦,使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确实需要刺激消费需求,但刺激消费需求并不意味着主张铺张浪费。我们鼓励消费,应该跟人力资本相结合。只有这样,这个政策调整才会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下继续走下去。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三番五次说要进行调整,但是老调整不了。怎么办?关键是我们必须支持改革,加速改革。如果我们在改革方面退让,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是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可持续增长就会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