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学生学习写作急功近利,应试作文八股风日趋严重。写作训练应返璞归真,回归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轨道上来。学习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新,这中间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其中练“童子功”尤为重要。“先工而后巧”“先入格后出格”是学习写作的铁律。拟从“模仿”“仿拟”“借鉴”的三个层面,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性的作文训练进行探究。
关键词:模仿;仿拟;借鉴;作文训练;探究
模仿、仿拟、借鉴是学习写作的三道门槛,无论何人要想学会写作都必须经过这道道门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正如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摹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技能“只能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学习写作,应该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因此,把作文的模仿训练法按照学龄段分为三个阶段名为“三级跳”。
一、有意模仿,夯实基础
作家孙犁先生在其专著《文艺学习》中曾指出:“初学写作者,开始总是要模仿的,这和姑娘绣花一样,刚学绣花总是要向别人学习模仿,先学着绣一片叶子,一朵花瓣,熟能生巧,然后才能创新。”
笔者认为:“有意模仿”是小学阶段写作的特点,夯实语言基本功是这个学龄段的重点。
有意模仿,就是“比着葫芦画瓢”,其特点就是刻意求真、求像,重在打基础。特别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鹦鹉学舌”般的把句子说通顺,把事物的意思表达明白。
(一)语言模仿
语言模仿是是学生通过对语言范例的熟读、理解、领悟,从而写出与范例相同或相近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的语言训练方式。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精彩语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背诵一些语段,包括名人名言、诗词名句、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甚至是公益广告语等等。如果学生能把背诵的语短理解、领悟、点化、灵活运用,那就更好了。
语言模仿“即模仿现有语句的格式甚至借用句中的部分词语造出新的句子以表达新的内容。”有考生模仿流沙河的《理想》的名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在写《我的好伙伴》一文时,结尾处就写出了:“书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书是火,点亮熄灭的灯;书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书是路,引我走向黎明。啊!书,亲爱的朋友,我的好伙伴。”
语言模仿是作文训练“三级跳”的基础,需要师生多加重视。如果这一跳不扎实,其他两跳,就跳不高,跳不远。
(二)入格模仿
无论做什么事情,“先工而后巧”这是规律。孟子日:“不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作文技法,就是作文的规矩,是写作的规律,它是从成千上万写作者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掌握作文技法,就要人格训练。由入格到破格,由规范到创新,这才是高效快捷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
各种文体都有其写作格式、原则。同是事实材料,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使用的原则就不一样。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事实材料可以展开情节,描写细节。但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在使用时只能高度概括或根据证明观点的需要精选某个片段,不能展开隋节,描写细节。
入格模仿,就是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体意识”。
二、仿拟出新,以求自由
“仿拟”和“模仿”是两个含义相近的词语,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模仿”追求的是“形似”,那么,“仿拟”追求的则是“神似”。“仿拟是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仿造出新的词语句篇的修辞方式。仿拟具有概括力强、语言明快犀利、幽默詼谐的特点,它表面上是模仿,实际上却是继承中的创新。”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如果能在“立意”“题材”“表现手法”三方面中一个方面出新,就是好文章。作为考场作文就可能得高分甚至满分。具体说来“仿拟出新法”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主题相同,选材出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三观”较接近,甚至相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雄所见略同”。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材料表现别人文章中曾经表现过的主题。这就是“立意相同,选材出新”的仿拟法。
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采用此种仿拟法写出成功作品的并不少见。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年有一篇满分作文《一双手套》就是仿拟作家王伟的小小说《鞋》的。王伟的《鞋》曾人选初中语文教材。小小说写一位高个子军人一个月前,在一位小鞋匠那里修了一双鞋,一直不来取鞋,后来一位瘦瘦的军人来送修鞋钱,但并没有取鞋。从瘦军人口中得知:“大个子的双腿已经留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考生的《一双手套》写的是:某部队战士,在驻地的小镇的商店里,买了一双羊皮手套,由于任务紧急,身上没带钱,只好央求老板等救援任务完成后,再来送钱。后来,还钱是另外一个战士,他告诉老板,“那位战士在抢险中失去了双臂,现在正躺在医院里学着用双脚对付一切,还再三叮嘱我要把这钱送来,至于这双手套,他再也用不着了……”两篇作品的立意都是表现“诚信”,但题材却不尽相同。
(二)主题相同,技法出新
在写作中,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技法去表现同一主题,这就是主题相同技法出新。
如2007年福建中考作文题目为《为自己鼓劲》,笔者看到有六位考生,使用不同的写作技法都写出了同题满分作文。有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完整故事的;有用“镜头组合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生活片段的;有用“一线串珠式”嫁接几位历史人物的;有用“点面结合式”,详例剖析,略例排比写他人他事的;有用“杂文体式”夹叙夹议用形象说理的;还有用“童话寓言式”写动植物为自己鼓劲的等等。
(三)材料相同,观点出新
事物是复杂的,同一种客观事物往往蕴涵多种含义。写作中作者在处理别人写过的同一种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时,可以在立意上创新,这就是“材料相同,观点出新”的仿拟法。 同是“夕阳”,李商隐感叹人生苦短,表现的是惆怅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却表现了一个民主主义者的豁达乐观精神“只要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叶剑英元帅面对夕阳,不惆怅,而且是“喜作”“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彻底的革命精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古人最朴素的“发散思维”的形象表述。在写作中,要想观点出新,就必须经常训练和提高自身的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别人写过的题材甚至司空见惯的素材中开掘出有新意的主题。一位历史名人,一位英雄模范人物,一位时代楷模,一位感动中国的新闻人物,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能量是多方面的,如能吃透他们的故事,就可以写出主题不同的多篇文章。
(四)材料相同,手法出新
在写作中,同样的写作素材,由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也可以创作出风格各异、主题不同的佳作。面对假钞,胡柏魁写出了散文《我与50元假钞》;2002年高考作文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江苏考生创作出了满分作文《状元凉粉》,写的也是一张假钞的故事。
需要强调的是,初高中阶段的仿拟训练是为了创新,在使用仿拟手法时,一定要灵活运用,推陈出新,决不可刻意模仿,钻进死胡同,窒息了创作的生命。
三、借鉴,在继承中创新
借鉴即“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学生学习写作的“借鉴”是指以名著、美文佳作为范本,学习和吸取作家们成功的写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尔基曾指出:“想写作,不可相信任何一个作家——这是法则。”这话的意思是,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不要被有意模仿捆住手脚,不要生搬硬套某个作家的范文。学习写作要博览群书,要善于把別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以求写作的自由。
鲁迅先生所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日记》。“高明的作者,就是善于借鉴他人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鲁迅正是这样高明的作者,他借助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写作方法,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呐喊。在“立意”上,显然高于果戈理的作品。
那么学生的写作训练应如何“借鉴”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借鉴观点,培养思维品质
一个人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成就。高考作文的主要任务就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都体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指导思想,引导考生“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写出有“独特个性”“真知灼见”的文章。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完全可以大胆地借鉴他人的“观点”,并在他人观点的启发下,写出属于自己有创意的文章。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考生可以用农业来证明这个观点,也可以用工业来证明这个观点,还可以用商业来证明这个观点。
借鉴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美文佳作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借鉴观点的目的是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之产生新的写作观点。
(二)借鉴材料,丰富信息储备
“作文”就是学生根据命题者命意的要求,把自己大脑里储存的知识信息,按照自己擅长的文体样式和结构模式,重新编码组合。
学习写作必须建立和丰富两个仓库:“语言仓库”和“知识信息库”。
写作材料,特别是间接材料,可以为写作者所共享。一部《红楼梦》不知被多少教授、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中使用过。借鉴材料,不但可以丰富信息库,而且还可以学习和掌握大家们处理材料的角度、方法和技巧。
(三)借鉴表现手法,造就写作风格
表现手法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但包括文章写作的立意、选材、构思、表达、语言等基本的方法,还包括各种文体的写作技法,每一种文体独特的写作技巧,各种流派的写作风格等。而一个成熟作者或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个性形成,是在“模仿”“仿拟”的基础上不断地借鉴提高,继承出新中完成的。
借鉴表现手法,博采众家之长,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个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终极目的。
学生在学习写作中经常要与这些概念打交道,诸如“模仿”“仿拟”“借鉴”“参考”“套作”“抄袭”“剽窃”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概念的意思,明白哪些是大力提倡的,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杜绝的。这不但对学生学习写作有好处,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健全也是有好处的。
关键词:模仿;仿拟;借鉴;作文训练;探究
模仿、仿拟、借鉴是学习写作的三道门槛,无论何人要想学会写作都必须经过这道道门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正如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摹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技能“只能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学习写作,应该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因此,把作文的模仿训练法按照学龄段分为三个阶段名为“三级跳”。
一、有意模仿,夯实基础
作家孙犁先生在其专著《文艺学习》中曾指出:“初学写作者,开始总是要模仿的,这和姑娘绣花一样,刚学绣花总是要向别人学习模仿,先学着绣一片叶子,一朵花瓣,熟能生巧,然后才能创新。”
笔者认为:“有意模仿”是小学阶段写作的特点,夯实语言基本功是这个学龄段的重点。
有意模仿,就是“比着葫芦画瓢”,其特点就是刻意求真、求像,重在打基础。特别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鹦鹉学舌”般的把句子说通顺,把事物的意思表达明白。
(一)语言模仿
语言模仿是是学生通过对语言范例的熟读、理解、领悟,从而写出与范例相同或相近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的语言训练方式。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精彩语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背诵一些语段,包括名人名言、诗词名句、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甚至是公益广告语等等。如果学生能把背诵的语短理解、领悟、点化、灵活运用,那就更好了。
语言模仿“即模仿现有语句的格式甚至借用句中的部分词语造出新的句子以表达新的内容。”有考生模仿流沙河的《理想》的名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在写《我的好伙伴》一文时,结尾处就写出了:“书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书是火,点亮熄灭的灯;书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书是路,引我走向黎明。啊!书,亲爱的朋友,我的好伙伴。”
语言模仿是作文训练“三级跳”的基础,需要师生多加重视。如果这一跳不扎实,其他两跳,就跳不高,跳不远。
(二)入格模仿
无论做什么事情,“先工而后巧”这是规律。孟子日:“不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作文技法,就是作文的规矩,是写作的规律,它是从成千上万写作者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掌握作文技法,就要人格训练。由入格到破格,由规范到创新,这才是高效快捷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
各种文体都有其写作格式、原则。同是事实材料,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使用的原则就不一样。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事实材料可以展开情节,描写细节。但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在使用时只能高度概括或根据证明观点的需要精选某个片段,不能展开隋节,描写细节。
入格模仿,就是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体意识”。
二、仿拟出新,以求自由
“仿拟”和“模仿”是两个含义相近的词语,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模仿”追求的是“形似”,那么,“仿拟”追求的则是“神似”。“仿拟是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仿造出新的词语句篇的修辞方式。仿拟具有概括力强、语言明快犀利、幽默詼谐的特点,它表面上是模仿,实际上却是继承中的创新。”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如果能在“立意”“题材”“表现手法”三方面中一个方面出新,就是好文章。作为考场作文就可能得高分甚至满分。具体说来“仿拟出新法”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主题相同,选材出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三观”较接近,甚至相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雄所见略同”。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材料表现别人文章中曾经表现过的主题。这就是“立意相同,选材出新”的仿拟法。
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采用此种仿拟法写出成功作品的并不少见。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年有一篇满分作文《一双手套》就是仿拟作家王伟的小小说《鞋》的。王伟的《鞋》曾人选初中语文教材。小小说写一位高个子军人一个月前,在一位小鞋匠那里修了一双鞋,一直不来取鞋,后来一位瘦瘦的军人来送修鞋钱,但并没有取鞋。从瘦军人口中得知:“大个子的双腿已经留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考生的《一双手套》写的是:某部队战士,在驻地的小镇的商店里,买了一双羊皮手套,由于任务紧急,身上没带钱,只好央求老板等救援任务完成后,再来送钱。后来,还钱是另外一个战士,他告诉老板,“那位战士在抢险中失去了双臂,现在正躺在医院里学着用双脚对付一切,还再三叮嘱我要把这钱送来,至于这双手套,他再也用不着了……”两篇作品的立意都是表现“诚信”,但题材却不尽相同。
(二)主题相同,技法出新
在写作中,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技法去表现同一主题,这就是主题相同技法出新。
如2007年福建中考作文题目为《为自己鼓劲》,笔者看到有六位考生,使用不同的写作技法都写出了同题满分作文。有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完整故事的;有用“镜头组合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生活片段的;有用“一线串珠式”嫁接几位历史人物的;有用“点面结合式”,详例剖析,略例排比写他人他事的;有用“杂文体式”夹叙夹议用形象说理的;还有用“童话寓言式”写动植物为自己鼓劲的等等。
(三)材料相同,观点出新
事物是复杂的,同一种客观事物往往蕴涵多种含义。写作中作者在处理别人写过的同一种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时,可以在立意上创新,这就是“材料相同,观点出新”的仿拟法。 同是“夕阳”,李商隐感叹人生苦短,表现的是惆怅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却表现了一个民主主义者的豁达乐观精神“只要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叶剑英元帅面对夕阳,不惆怅,而且是“喜作”“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彻底的革命精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古人最朴素的“发散思维”的形象表述。在写作中,要想观点出新,就必须经常训练和提高自身的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别人写过的题材甚至司空见惯的素材中开掘出有新意的主题。一位历史名人,一位英雄模范人物,一位时代楷模,一位感动中国的新闻人物,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能量是多方面的,如能吃透他们的故事,就可以写出主题不同的多篇文章。
(四)材料相同,手法出新
在写作中,同样的写作素材,由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也可以创作出风格各异、主题不同的佳作。面对假钞,胡柏魁写出了散文《我与50元假钞》;2002年高考作文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江苏考生创作出了满分作文《状元凉粉》,写的也是一张假钞的故事。
需要强调的是,初高中阶段的仿拟训练是为了创新,在使用仿拟手法时,一定要灵活运用,推陈出新,决不可刻意模仿,钻进死胡同,窒息了创作的生命。
三、借鉴,在继承中创新
借鉴即“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学生学习写作的“借鉴”是指以名著、美文佳作为范本,学习和吸取作家们成功的写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尔基曾指出:“想写作,不可相信任何一个作家——这是法则。”这话的意思是,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不要被有意模仿捆住手脚,不要生搬硬套某个作家的范文。学习写作要博览群书,要善于把別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以求写作的自由。
鲁迅先生所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日记》。“高明的作者,就是善于借鉴他人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鲁迅正是这样高明的作者,他借助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写作方法,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呐喊。在“立意”上,显然高于果戈理的作品。
那么学生的写作训练应如何“借鉴”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借鉴观点,培养思维品质
一个人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成就。高考作文的主要任务就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都体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指导思想,引导考生“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写出有“独特个性”“真知灼见”的文章。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完全可以大胆地借鉴他人的“观点”,并在他人观点的启发下,写出属于自己有创意的文章。例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考生可以用农业来证明这个观点,也可以用工业来证明这个观点,还可以用商业来证明这个观点。
借鉴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美文佳作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借鉴观点的目的是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之产生新的写作观点。
(二)借鉴材料,丰富信息储备
“作文”就是学生根据命题者命意的要求,把自己大脑里储存的知识信息,按照自己擅长的文体样式和结构模式,重新编码组合。
学习写作必须建立和丰富两个仓库:“语言仓库”和“知识信息库”。
写作材料,特别是间接材料,可以为写作者所共享。一部《红楼梦》不知被多少教授、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中使用过。借鉴材料,不但可以丰富信息库,而且还可以学习和掌握大家们处理材料的角度、方法和技巧。
(三)借鉴表现手法,造就写作风格
表现手法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但包括文章写作的立意、选材、构思、表达、语言等基本的方法,还包括各种文体的写作技法,每一种文体独特的写作技巧,各种流派的写作风格等。而一个成熟作者或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个性形成,是在“模仿”“仿拟”的基础上不断地借鉴提高,继承出新中完成的。
借鉴表现手法,博采众家之长,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个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终极目的。
学生在学习写作中经常要与这些概念打交道,诸如“模仿”“仿拟”“借鉴”“参考”“套作”“抄袭”“剽窃”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概念的意思,明白哪些是大力提倡的,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杜绝的。这不但对学生学习写作有好处,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健全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