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约、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本篇论文重在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且分别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给予解决对策,以期待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奔向城市,致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是指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将其留在家乡,需要其他监护人予以照顾的孩子,孩子的年龄一般是3-16岁。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性格孤僻。因父母长期在外,孩子年龄小,在孩子心灵中缺乏安全感,遇到困难无法与父母及时沟通,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怪异、懦弱,与其他同龄孩子不能和谐相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遇到困难及时得不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怕出错误就不说话,不和它人交往,寻求保护自己的意识增强。
2.自信心不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太少,致使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在日常生活中得不父母的关怀,缺少与父母在身边同龄孩子竞争的意识,不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在娱乐中,都感觉自己没有优越感。久而久之养成了甘愿落后,形成了自卑心理,与同龄孩子相比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差距。
3.安全意识淡化。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和稳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失去父母的监管,孩子受到他人的打骂或性侵,夏天与同伴戏水发生溺水,冬天取暖发生煤气中毒等各种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与父母不在身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辅导措施和方法
(一)强化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亲情。
许多留守儿童都误以为父母离家外出是不爱他、不在乎他、不喜欢他了,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逆反心理。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脆弱,离不开家长的疼爱和关怀教育,长时间感受不到亲情关怀,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患和行为偏差,不仅学习跟不上,而且难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于是,我们一方面通过主题班会、亲情作文等活动,让学生倾诉出对父母的思念、依赖;另一方面利用节假日和学生生日的机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与父母通过亲情电话或者微信,感受亲情与关爱,消除心理、情感误解。这样的活动使孩子的心理得到了疏导,情感得到了交流,利于学生形成活泼开朗、阳光向上的性情。
(二)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成长记录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详细资料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个人、家庭成员包括思想、学习、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利于教师适时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引导、鼓励。有了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就能一目了然,不仅记录他们成长中的点滴进步、获奖情况,还要记录他们的苦恼困惑、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帮助、转化他们的具体方案与措施。这样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就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三)重视学校教育,丰富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的相处,往往内心孤独。所以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学校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能力,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如开展“感恩父母”“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填补心灵的空白,在思想和心灵上得到正确的引导,从中体会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会感恩,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人,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还有的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管理,因为当留守儿童在群体中生活时,可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可以改善人际交往方式。[2]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在家校紧密联系的沟通交流下,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身心、品行都将得到健康成长。
(四)做好帮扶工作
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有人对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现有的成功经验大多有强大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各方资金的支持[3]。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可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开展师生大手拉小手、同学结对子等帮扶活动,形成教师帮学生、学生互相帮、全班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监管缺位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区)教育[2]和监护体系[3]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作者简介:汪瑜(1990-),女,四川省广安市,民族:汉,职称: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学历:专科。研究方向:留守儿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孙小蒙,葛元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
[3]卜卫: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28.
[5]庞文.关爱农村/留守孩[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10).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奔向城市,致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是指长期与父母分离,父母将其留在家乡,需要其他监护人予以照顾的孩子,孩子的年龄一般是3-16岁。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性格孤僻。因父母长期在外,孩子年龄小,在孩子心灵中缺乏安全感,遇到困难无法与父母及时沟通,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怪异、懦弱,与其他同龄孩子不能和谐相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遇到困难及时得不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怕出错误就不说话,不和它人交往,寻求保护自己的意识增强。
2.自信心不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太少,致使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在日常生活中得不父母的关怀,缺少与父母在身边同龄孩子竞争的意识,不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在娱乐中,都感觉自己没有优越感。久而久之养成了甘愿落后,形成了自卑心理,与同龄孩子相比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差距。
3.安全意识淡化。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和稳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失去父母的监管,孩子受到他人的打骂或性侵,夏天与同伴戏水发生溺水,冬天取暖发生煤气中毒等各种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与父母不在身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辅导措施和方法
(一)强化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亲情。
许多留守儿童都误以为父母离家外出是不爱他、不在乎他、不喜欢他了,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逆反心理。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脆弱,离不开家长的疼爱和关怀教育,长时间感受不到亲情关怀,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患和行为偏差,不仅学习跟不上,而且难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于是,我们一方面通过主题班会、亲情作文等活动,让学生倾诉出对父母的思念、依赖;另一方面利用节假日和学生生日的机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与父母通过亲情电话或者微信,感受亲情与关爱,消除心理、情感误解。这样的活动使孩子的心理得到了疏导,情感得到了交流,利于学生形成活泼开朗、阳光向上的性情。
(二)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成长记录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详细资料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个人、家庭成员包括思想、学习、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利于教师适时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引导、鼓励。有了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就能一目了然,不仅记录他们成长中的点滴进步、获奖情况,还要记录他们的苦恼困惑、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帮助、转化他们的具体方案与措施。这样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就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三)重视学校教育,丰富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的相处,往往内心孤独。所以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学校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能力,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如开展“感恩父母”“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填补心灵的空白,在思想和心灵上得到正确的引导,从中体会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会感恩,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人,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还有的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管理,因为当留守儿童在群体中生活时,可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可以改善人际交往方式。[2]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在家校紧密联系的沟通交流下,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身心、品行都将得到健康成长。
(四)做好帮扶工作
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有人对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现有的成功经验大多有强大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各方资金的支持[3]。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可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开展师生大手拉小手、同学结对子等帮扶活动,形成教师帮学生、学生互相帮、全班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监管缺位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区)教育[2]和监护体系[3]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作者简介:汪瑜(1990-),女,四川省广安市,民族:汉,职称: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学历:专科。研究方向:留守儿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孙小蒙,葛元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
[3]卜卫: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28.
[5]庞文.关爱农村/留守孩[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