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奇人的茶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1343946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来到北京,走访马连道茶城,又到老舍茶馆。
  天色晚,约老罗——位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的茶叶市面上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斤,并且喝茶的地方非一般人可以去的。晚上九点多,几经辗折,才到他的家里。
  老罗的家是典型的艺术家式的“毫无章法”。更奇怪的是,他居然是一个白胡子老先生——之前我听电话的声音以为是一位年轻人。当然,他的样子也属童颜鹤发。老罗后来对我说,他对我的印象是:到老舍茶馆去喝茶的是不懂茶的人。老罗是台湾人,他的工笔画可谓清奇超绝,勾勒皴擦出的线条动人心魂,尽得中国画的精髓。他家里有一幅十几米长的画卷,画了十多年尚未完工,以枯木为题材,风格张扬不羁。
  我与他正准备喝茶,门外铃响,来了四位茶友,其中一位是成都的法师,正是相熟之人,感叹世界太小。
  老罗先让我喝水,同样的水,倒在七八个不同形状与质地的杯子里,逐个喝,看看滋味有什么不同。确实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或者是因为眼睛取相,或者是因为不同质地的杯子对水确有些作用力。
  我带了今春的老班章,正好老罗也有一款去年的老班章,就一起对比着喝。冲泡的时间偏长,约有一分半钟,出汤后,两款茶滋味差别挺大,去年的老班章滋味呈现一条直线,入口苦味即化,没有残滞;今春老班章香气张扬,口感却显杂沓,但苦也能回甘。法师认为新春的老班章令舌头略麻,或是拼配有曼俄等地的茶青。他说,真正的老班章不苦,纯料非常好喝。我却相信。老班章亦有苦有甜,背阳向阴应有不同的味道。探讨之下,颇多受益。
  法师性格直率,不拘小节,跟老罗相熟也甚投机,说是常“蒙”老罗的茶来喝。于是,我们“蒙”来老罗的两款岩茶继续喝。
  一款岩茶香气迷人,滋味醇厚、细密,不是水仙,不是肉桂,亦不像奇兰,猜想是小品种的茶。再细体味,香气细密略沉,汤水清奇,入口即化,对身体的冲击力强,真是享受;另一款茶泡得超浓,在苦味弥漫之下,感觉更难捕捉,仿若我之前喝到许多轻焙火的茶叶被泡坏的滋味,但苦涩感一下就能散开。
  老罗问我,你觉得这两款岩茶如何呢?我答,第一道是小品种,至于哪一类,不敢确定;第二款茶水细得像是水仙,冲击力又像是肉桂。老罗揭开谜底,第一泡是石乳香,怪不得有这般独特的香气,原来是地道的名茶。第二泡则是赫赫有名的牛栏坑肉桂,与我以往喝的太不一样,看来同样的山场在不同人手中制作出来可能是两种滋味。
  接着喝铁观音。是来自台湾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重发酵、重焙火的铁观音。也称木栅铁观音。茶叶条索紧结,外形乌黑油润,令人陶醉。开汤,茶香漫溢,茶味细滑,音韵明显,只是后味不佳,口腔似覆盖了层薄膜。我判断,可能还不是用传统工艺的炭火焙制。法师说,获奖的可都是炭火制成的。喝到第三道,我还是坚持应该是电焙,茶似乎没有炭火的鲜活之味,亦缺少顶级好茶之清爽甘活。老罗笑着说:“你还是明察秋毫的,我拿的是三等奖的木栅铁观音,应该是电焙的。”
  已经夜深,近十二点,大家茶兴未尽,接着喝什么茶呢?法师提到一泡茶,做碎碎念状,老罗拗不过,大家就又蹭了一泡非常难得的老丛水仙。这不是—般的水仙,是真正超百年的武夷山老丛水仙。
  这泡水仙跟我喝过的有年份的老丛水仙非常像,焙火得更到位,茶汤更有力道,对身体的冲击力很是明显,细腻、滑密、苔藓味、竹香,泡得很浓也不觉得苦。水细滑,汤稠浓,每一滴都是一种享受。
  可谓殊胜难得的茶缘,夜深的北京,我们因茶相聚一室,莫非前缘?
  该是告辞的时间了,我最后让老罗鉴定一泡老茶,老罗把茶浸在沸水中,从茶的周边慢慢氤出一圈圈的红色,遂判断是熟普。他忍不住又再拿了一款存放了八十多年的老生普,茶叶条索略有些碎,外形黑褐,深嗅,气味干净,无任何湿仓痕迹。老罗泡老生普很简单,就用了一个大杯子,加了一个盖子,泡上了。老茶的汤水清澈透亮,口感醇厚,喉间甘韵,令身体妥服无比。刚才的老丛水仙令人神清气爽,喝这款老茶,却让身心完全放松下来。
  我们对茶痴爱,很自然地会固执自我的观念。好茶难得,爱茶人还需要有好的茶缘,一款好茶,不知道是我们在喝茶,还是茶在教我们。
  北京城已经睡着,茶的滋味却深沉,我到成都的第二天,口腔内仍然有满满的回甘。
其他文献
工作室外的墙面镶嵌着青花瓷残片,室内筑有小池塘,还有一整面墙壁的立体花卉,置身这里,各种美妙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从这样精巧的设置中不难看出陈琰作为艺术家独到的眼光与审美。  在这里,最夺人眼球的是陈列的各种陶瓷艺术品,它们均出自陈琰之手,每一件作品都代表着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足迹。    青白釉浮雕提梁壶    这款青白釉提梁壶壶型是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款式,壶的把手自壶肩部分凌空而起。使整个壶体显得
期刊
茶可通情意,茶可悦人悦己,茶有君子之风,故朋友把自己喜爱之红茶称为“君子红”。  这三款君子红也有些来历,它们产自武夷山中央山脉一三明君子峰,却带着不同于当地红茶的香气和滋味。为了做出特别的有性格的红茶,我的朋友在武夷山觅了处茶园,用自己的想法去种茶做茶,据他介绍,他把自己在生物研究方面的技术运用到制作红茶中去,在栽培茶树时使用的肥料和制茶过程的温度控制都与当地红茶有些不同,所以这君子红便有了人类
期刊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  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激愤若你,茶将为之安定,  沮丧若你,茶将为之开怀;疲惫若你,茶将为之抚慰。  这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威廉·尤特尔·克莱斯顿专为茶写的一首赞歌,而他又不偏不倚地处在久负盛名的维多利亚时代,那是由一个个充溢着香酽红茶香的柔软午后串联而成的时代。  下午4点钟,渐渐西斜的阳光似乎还不忍退隐,慢悠悠地在白金汉宫雕绘满眼的窗棂上逗留。皇宫后花园的草地
期刊
美有两种: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易经·贲卦》中就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统一:“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其实中国传统审美更崇尚简约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建筑及家具中的华丽雕饰固是一种美,但向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譬如,明式家具的简洁刚劲历来就比繁复富丽的清式家具更受到国人的垂青。或许是性情使然,我也一向不大喜欢过于繁复华丽的艺术。
期刊
未到贵州之前,就曾听闻此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并据此在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一幅“阴雨绵绵、坑坑洼洼、贫穷落后”的场景。然而,当飞机在贵阳龙洞堡机场降落,踏上贵州这块土地的时候,才猛然发觉这句押韵的俗语原来带有很深的世俗偏见。  烟花三月,当年孟浩然选择了下扬州,而我们选择了去贵州,不为别的,只为到茶园中找寻春天。选择这个时节去贵州,是明智且幸运的。坐在缓慢行进在盘山公路上的车子,一
期刊
秋天的色彩是绚烂的、明净的。经历春种夏长,就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而这季节里,庆祝收获的节日就是中秋佳节。中秋历来被视为一个怀乡思亲的节日,即便是皎洁的月光下,内心的情感有融融泄泄,也有万千的思念。布一席茶、摆数枚月饼、几碟瓜果,轻声细语的私谈,想必是最让人心动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带有中秋心意的茶席,它们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和信心。在明月的清辉下,也愿《海峡茶道
期刊
时令不好,天气阴沉不定。中午饮茶罢,想着不敢午睡,于是割香。  割香就是将香料分割开来的意思。先用锯子将沉香山子从底部截去一小段,然后准备割香台、香刀、錾子、锤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买不到合适的割香器具,这几样东西都是我亲手制作的。  香材分割好后要将朽木部分削去,然后用小块宣纸包起来,并逐一做好标记,存放于香盒中,方便焚香时取用。  去年割的香料已经差不多用完了,前些天将剩余的几块送了
期刊
蔡荣章:  国际无我茶会创始人。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  现任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系系主任。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2008年。    为什么要谈这个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好像只是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但是我们要藉此深入探讨对茶汤的欣赏境界,因为茶汤是茶道的核心,必须把它的茶文化地位显现出来。  赏茶、
期刊
陈洪绶,生于1599年,卒于1652年,字章候,号老莲,中国明代画家,亦能工诗善字。在他的诸多以茶事为题的画作里,我独喜他的《品茶图》。这位曾经召为舍人奉命专画历代帝王像,而且还削发为僧后又还俗的画家,在《品茶图》里,提供的是一份有着佛界般的宁静、隐逸与从容。  两位高士,相向而坐。一坐于珊瑚石上,一坐于硕大的芭蕉叶上,停琴而品茗——琴已经收入了锦缎的琴套里,且品且谈,交谈中渐渐出现了一部用手心多
期刊
中村传统    干茶:外形:呈小方饼(传统型制);色泽:浅绿带黄,明亮;叶张明显,带梗,有少许的碎屑。  第一道:汤色温润淡黄,香气幽而细长,似花香,滋味香甜,口感有鲜爽感,但水体较淡薄,两颊稍涩、  第二道:汤色淡黄,较前一道稍深,香气渐浓,茶味加重,汤过舌面前中部后觉鲜活,口感细滑,喉部舌根回甘留香,但仍觉略有发涩。  第三道:汤色橙黄,水香上升,鲜灵悠长,滋味香甜,口感绵软顺滑,过喉甘甜,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