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经过以下几种方式:(1)传统哈萨克族毡房的出现、毡房建筑形式及其这个名称的由来。(2)传统哈萨克族毡房建筑与仿哈萨克族毡房(新式)建筑。(3)新旧两种形式毡房建筑的优、缺点对比。(4)关于成立现代毡房文化研究与设计开发机构的设想米叙述以让读者了解哈萨克民族的毡房文化,更好地继承和流传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传统文化遗产为目的跟读者交流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新旧哈萨克族毡房文化;研究及其市场开发
On“investigationandresearchofimitationKazakyurtbuilding”
RefuHatti-MuhetalKhan,NorJiang
(YiliTeachersCollegeArchitecturalconstructionEngineeringDepartmentKuitunXinjiang833200)
【Abstract】Theauthorspentseveralwayson:(1)emergenceofatraditionalKazakhyurt,yurtbuildingformandthenameofKnownorigin;(2)atraditionalKazakhyurtconstructionandimitationKazakyurt(new)construction;(3)twoformsofoldandnewYurtbuilding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comparison;(4)ontheestablishmentofthemodernyurtCulturalStudiesandthedesignanddevelopmentinstitutionindescriptiontoallowreaderstounderstandthecultureoftheKazakhnation'syurt,bettertoinheritandspreadourChineseancestorspassintegrationofculturalheritageforthepurposeofsharingwithreaderssomeoftheideasofindividuals.
【Keywords】NewandoldKazakyurtculture,Researchanditsmarketdevelopment
1.哈萨克族毡房的出现和毡房建筑形式以及毡房这个名称的由来
1.1哈萨克族毡房的出现。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地形成“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徒的生活方式,其居无定所,容易搬迁的简易住房毡房成为他们当时唯一的居住选择,所以形成了住毡房的习俗。据国内外专家们考证:毡房的出现可追溯到青铜时期,历史资料充分显示哈萨克族的祖先乌孙,康居,奄塞,萨克生活在这个时期。西汉史料中记载:远在两汉时,远嫁至乌孙的细君公主诗歌中写到,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里的“穹庐”指的就是哈萨克族传统住房——毡房,因此我们不难得知,毡房的出现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1.2毡房建筑形式。如今,学术界仍然存在毡房能不能视为建筑物的争议。从建筑学历史来说,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世界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当中原汉民族熟练建造以由墙和长屋檐为特点的土木结构房屋的时候、古希腊罗马人建造宏伟圆柱和三角屋顶以及后来的欧罗巴人精于修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大型宗教建筑的时候、当爱斯基摩人(北美洲高纬度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冰雪建造水晶宫的时候、中亚和蒙古高原的一些游牧民族则创造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毡房建筑。为此,这样简易、携带方便、抗震、安全的独特建筑形式理应得到世界建筑行业的认可并载入史册。
1.3毡房这个名称的由来。说到毡房不能不提这个名称的由来。实际上自古以来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诸多草原游牧民族都按照各自的语言来称这种房子为“住所”或“住宅建筑”。古代中原人把游牧民族的这类房屋统统地叫穹庐。而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人把它叫为蒙古包(因为当时蒙古民族是较大影响力的民族),“包”是满族语,房屋之义。后来蒙古包这个名称被广泛接受。据说至今还有些草原民族一般不说蒙古包,而仍然沿用于旧称谓。另外有人还把它叫毡房,毡包。因此现今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汉族同志们和其他一些民族的同志们,统统地把它叫蒙古包,实际上毡房分为哈萨克族毡房,蒙古族毡房,塔塔尔族毡房等。
2.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建筑与仿哈萨克族毡房建筑
2.1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建筑。哈萨克族的传统毡房与其他游牧民族的毡房一样,首先其用料和制作技术方面具有独特鲜明的特征,搭建毡房的所有构件和部件是使用传统牧业生产的原材料、有着传统的民族特色鲜明的工艺制作方法和传统的手工技术来完成。根本不需要土坯和砖瓦,也不用金属,只需要少量的木材、羊毛和动物皮革就能做成。这种建筑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的消耗是任何建筑工程无法媲美的。修建时不用挖士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毡房应该属于世界上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形式。对于它结构形式而言,它并不是某一个建筑大师的独创,而是中亚众多游牧民族几千年住宅文化发展和不断进化的结
晶。
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草原众多游牧民族的传统毡房而言,虽然其基本结构和使用的材料是相同,但其组成的各个构件的尺寸和形状有所区别,各有各的特征,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巧妙之处在于:在可列格(栅栏)与乌俄克(木撑杆)交结处,乌俄克末端是弯曲的,这使得毡房外观不突兀而流畅自然。
传统哈萨克族毡房其组成的构件而言:其主要构、部件是羊毛擀成的毡,红柳木栅栏,小撑杆,木制圆顶,木制门毛线编织的芨芨草门帘(挂帘门),围上毡房下半部的芨芨草席帘及不同粗细的羊毛捻成的绳、及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各种图案的彩带组成。这些彩带既是能起到毡房装饰作用又是能起到毡房各个构部件间的连接件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更加牢固结实的毡房整体。
毡房下部为圆柱形,一处作门,上部为穹形,均用毡和芨芨草帘围盖,上部木制圆顶也是毡房结构骨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采光通风实施。与其他游牧民族毡房相比,其更显著的区别是在于它内外装饰装潢上浓厚的归属于哈萨克民族特色的特点。
2.2仿哈萨克族毡房(新式)建筑。
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近代草原游牧民族,随着其生活、生产方式的逐渐变化,利用建筑科学原理、享受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意识的更新,对传统毡房建筑也做了很大的更新。这些更新主要表现在其使用的材料、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建筑规模(建筑面积)、使用功能及其使用范围等方面比较突出一些。其中的一类是在境内外陆陆续续建成的,使用非传统材料与制作方法来建成的固定式土木结构毡房建筑。比如在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风情园内的直径为36米,建筑面积为1080平方米的巨型土木结构毡房。另一类是毡房骨架是由钢材,其它构、部件是由相应的新型建筑材料来制作的可动式毡房。为了便于区别这种毡房与传统毡房,在这里我把它命名为仿毡房建筑或新式毡房建筑。有舆论认为这类房屋能不能称之为毡房,主要是这类房屋仅仅是模仿其结构形式(外表)而已,与真正意义上的毡房离得还远,甚至使人模糊了毡房建筑思想,淡薄传统毡房的神奇魅力和独特风格。眼前的事实证明,相对于传统毡房而言这类新式毡房发展也快、普及得令人吃惊,可以断言在不久内将来这种新的毡房模样能在人类社会中代演传统毡房角色也是很难预测的。所以有人还提出这种毡房新模样的诞生会不会对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的生存和独立发展带来危机,即预测哪一类毡房会是胜利者哪一类毡房会是失败者的问题。准确地说这种毡房的出现,应该是毡房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毡房进化的趋势,是一种新的毡房模样,导致以上疑问的关键还是与新旧两类毡房模样诸多方面的优缺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3.哈萨克族传统毡房与仿哈萨克族毡房优缺点对比
3.1哈萨克族传统毡房的优点和缺点。
探讨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建筑优点,与现代建筑产品来讲,谈不上它在建筑功能、结构、智能化水平什么的,事实上它的构造和建筑功能的确是简单极了,但它是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手工艺完成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因此。它沿用千年直到今天。它的一身都蕴藏着游牧哈萨克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住宅文化精髓。所以可以肯定它最大的优点还是在于它简易轻便快捷的制作全过程以及蕴藏的丰富的民族传统支比涵义。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文化中最辉煌的文化之一、它是以它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直接反映了哈萨克族人全身心倾注的艺境,透过它也折射出哈萨克族人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的光环,之所以有人对哈萨克族的传统毡房,给于高度地评价说:“它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浓缩的历史,草原游牧哈萨克族生产和生活的凝结点,对游牧哈萨克民族甚至整个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进行了解和研究的入口”。有人还评价说;“哈萨克族人的传统毡房就像个精致的博物馆。他们在博取其他民族艺术优长的同时,运用所有的情感和世世代代相传演进,创造出具有浓厚牧业生产特点、围绕毡房生活的手工、艺、美术体系”。装点美化毡房的刺绣、编织、雕刻、绘制等高超技艺,展现于毡房的挂毯、帷帐、布幔等马鞍具、服饰等日常生活用品上。要说起哈萨克族传统毡房的缺点的话,由现代眼光看,其缺点还是在于它用料、制作、加工、工艺等整个制作过程中还在流传下来的传统性上即费工、费料、低效率、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的传统做法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证实一下这些问题:先看以下草原哈萨克民族传统的擀毡工序:(1)草原牧民传统的擀毡过程由剪羊毛、打羊毛、弹羊毛、铺羊毛、滚羊毛、熟毡子;捻羊毛线、编彩带彩绳、编芨芨草帘,由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生产的产品首先是质量标准不一、生产效率又低,同时很费工、费料的缺点。(2)草原上掌握由传统材料(木材)和传统手工艺技术制作毡房构架的人也逐渐消失中(使用的木材要求也太高)。(3)编织各类彩带的能手也逐渐地消失的同时,这些彩带种类也越来越减少中。据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报道;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城西北约两公里处的昌家庄子哈萨克风情园内搭建的这顶哈萨克毡房属区内外同类毡房中最大,搭建毡房的所有材料均为手工制作,说在毡房内的围墙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精致的图案,算得上是“哈萨克毡房王”,其为6.84米的身高,为38.94米的“腰围”,地面直径为12.4米,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左右。据说这顶毡房是2004年8月12日,由50多名哈萨克手工艺能手历时两个月零八天才建成的。
根据以上情况来综合分析,假设说认为传统毡房建筑功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制作一顶毡房,光按照需要投入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来核算,最起码也得能预料到,其成本的多高。所以说一般老百姓买一顶或者制作一顶像样的传统毡房是很难做到的事,更谈不上把它推进市场,创造经济效益。随着草原哈萨克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使用传统毡房的人群也逐渐地减少当中,这使得人们对传统毡房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随着而降低。更可惜的是由于到现在为止哈萨克族历史上没有过有关传统毡房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和方法等的书面记载资料或者科学规范的教科书。有人还说随着传统毡房制作、加工、工艺能手的流失,毡房文化内容只会逐渐地丢失或者减少当中。
3.2仿哈萨克族毡房优缺点。
目前的仿毡房绝大部分还是可动式仿毡房,与传统毡房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拆装灵活、相同的外形和结构形式,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装饰、装潢图案并使用功能基本相同、尤其是其构造更加简介、价位更加便宜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比方说对旅游业、餐营业、各种物资交易会等的用户来讲投资少、收益快、移动方便的最佳设施,也是防振、救灾的极好临时住所。之所以它发展飞速、普及得令人吃惊,在短短的几年内,区内外民族地区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使用的毡房,完全由毡房来替代了。当今在我们的周边部分从事餐营业用户考虑到它拆装灵活的便利,在市区内把大空间的土木结构楼房室内的临时隔断(小包厢),开始由它来做,节省了不少的装饰、装修费用或者避免了这些费用的浪费。另外部分从事餐营业用户考虑到它自重小的便利,在市区内,把土木结构楼房的屋顶(是上人屋面)都开始由仿毡房来利用起来了,这对用户大大拓宽了有限的建筑面积。本来是按照《建筑结构规范》规定,在房顶上不允许随意增设建筑设施的。要谈论其缺点的话,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外对毡房的需求量空前增长。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毡房生产对好多人来讲,便成为赚大钱的好生意了。目前在我们的周边从事设计、开发、制作、仿毡房生意的家庭逐渐增多。遗憾的是这些仿毡房仅仅是模仿其外形,忽视传统毡房独特风格和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神奇美丽等特点,其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使用材料不合理,结果导致了后人或者外来游客,对传统毡房文化产生错误认识、理解等消极影响。
4.关于成立现代毡房文化研究与设计开发部门的设想
以上我们已讨论了有人对传统毡房文化生命力的猜测和怀疑。因为辩证法认为旧事物永远被新事物所替代。但是哲学意义上的新、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时间的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所以说对于作为哈萨克族人民传统文化中,最辉煌文化之一的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而言,为使它不断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把它保持为真正的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进行大量的专业性研究、科学地设计和开发而使它变为新事物。
从哲学的角度讲,发展指的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指以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为根本特征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不断继承、发展哈萨克先民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责任,同时也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研究工作而言,作为我国哈萨克族分布最为集中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尤其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高等学府的伊犁师范学院更要在这个方面承担历史责任,即应该组建一所相应的研究机构,认真做好这一项工作:(1)有效地继承和相传演进民族传统文化意义。(2)科学合理地设计开发新产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人家实践经验,已证实此问题。比方说早在内蒙古地区组建数十家大大小小的毡房厂。
据报道:其中的一家是正蓝旗蒙古包厂为1962年建厂,注册资本为54万人民币、厂房面积为14000平方米。已荣获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内蒙古自治区生产传统木质结构蒙古包的专业厂家,自治区和盟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自治区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用户满意企业,锡盟地方名牌产品,内蒙古著名商标产品,锡盟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称号。他们的产品除了在全国各地能畅销之外还能走出国门,出口韩国、日本、蒙古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据新疆日报网杨新才报道,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巴仁乡且克村,农民制作的柯尔克孜毡房,走俏于鸟鲁木齐、喀什、和田、伊犁等南北疆各地,甚至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县巴仁乡制作柯尔克孜毡房的农户有8户,平均每户年生产量达200座至400座,8户年生产达3200座,每座蒙古包以大小不等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市场售价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年最高营业额可达800万元。
总之,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携带便利、具有较好的防震功能,是避暑、旅游、餐饮、牧业生产、地质勘探、野外作业、抗震救灾的必需品。它制作简便、省工省料、造价低廉、拆卸搭建灵活、市场前景广阔、富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文萨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文化研究所为龙头,伊犁师范学院建筑工程系为骨干做好哈萨克毡房文化的继承研究工作,设立专门机构、研发新产品、挖掘潜力,为西部大开发、为创建和谐社会主义、为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族毡房义化
[2]蒙古旬。文化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2-01-69
【关键词】新旧哈萨克族毡房文化;研究及其市场开发
On“investigationandresearchofimitationKazakyurtbuilding”
RefuHatti-MuhetalKhan,NorJiang
(YiliTeachersCollegeArchitecturalconstructionEngineeringDepartmentKuitunXinjiang833200)
【Abstract】Theauthorspentseveralwayson:(1)emergenceofatraditionalKazakhyurt,yurtbuildingformandthenameofKnownorigin;(2)atraditionalKazakhyurtconstructionandimitationKazakyurt(new)construction;(3)twoformsofoldandnewYurtbuilding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comparison;(4)ontheestablishmentofthemodernyurtCulturalStudiesandthedesignanddevelopmentinstitutionindescriptiontoallowreaderstounderstandthecultureoftheKazakhnation'syurt,bettertoinheritandspreadourChineseancestorspassintegrationofculturalheritageforthepurposeofsharingwithreaderssomeoftheideasofindividuals.
【Keywords】NewandoldKazakyurtculture,Researchanditsmarketdevelopment
1.哈萨克族毡房的出现和毡房建筑形式以及毡房这个名称的由来
1.1哈萨克族毡房的出现。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地形成“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徒的生活方式,其居无定所,容易搬迁的简易住房毡房成为他们当时唯一的居住选择,所以形成了住毡房的习俗。据国内外专家们考证:毡房的出现可追溯到青铜时期,历史资料充分显示哈萨克族的祖先乌孙,康居,奄塞,萨克生活在这个时期。西汉史料中记载:远在两汉时,远嫁至乌孙的细君公主诗歌中写到,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里的“穹庐”指的就是哈萨克族传统住房——毡房,因此我们不难得知,毡房的出现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1.2毡房建筑形式。如今,学术界仍然存在毡房能不能视为建筑物的争议。从建筑学历史来说,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世界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当中原汉民族熟练建造以由墙和长屋檐为特点的土木结构房屋的时候、古希腊罗马人建造宏伟圆柱和三角屋顶以及后来的欧罗巴人精于修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大型宗教建筑的时候、当爱斯基摩人(北美洲高纬度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冰雪建造水晶宫的时候、中亚和蒙古高原的一些游牧民族则创造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毡房建筑。为此,这样简易、携带方便、抗震、安全的独特建筑形式理应得到世界建筑行业的认可并载入史册。
1.3毡房这个名称的由来。说到毡房不能不提这个名称的由来。实际上自古以来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诸多草原游牧民族都按照各自的语言来称这种房子为“住所”或“住宅建筑”。古代中原人把游牧民族的这类房屋统统地叫穹庐。而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人把它叫为蒙古包(因为当时蒙古民族是较大影响力的民族),“包”是满族语,房屋之义。后来蒙古包这个名称被广泛接受。据说至今还有些草原民族一般不说蒙古包,而仍然沿用于旧称谓。另外有人还把它叫毡房,毡包。因此现今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汉族同志们和其他一些民族的同志们,统统地把它叫蒙古包,实际上毡房分为哈萨克族毡房,蒙古族毡房,塔塔尔族毡房等。
2.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建筑与仿哈萨克族毡房建筑
2.1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建筑。哈萨克族的传统毡房与其他游牧民族的毡房一样,首先其用料和制作技术方面具有独特鲜明的特征,搭建毡房的所有构件和部件是使用传统牧业生产的原材料、有着传统的民族特色鲜明的工艺制作方法和传统的手工技术来完成。根本不需要土坯和砖瓦,也不用金属,只需要少量的木材、羊毛和动物皮革就能做成。这种建筑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的消耗是任何建筑工程无法媲美的。修建时不用挖士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毡房应该属于世界上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形式。对于它结构形式而言,它并不是某一个建筑大师的独创,而是中亚众多游牧民族几千年住宅文化发展和不断进化的结
晶。
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草原众多游牧民族的传统毡房而言,虽然其基本结构和使用的材料是相同,但其组成的各个构件的尺寸和形状有所区别,各有各的特征,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巧妙之处在于:在可列格(栅栏)与乌俄克(木撑杆)交结处,乌俄克末端是弯曲的,这使得毡房外观不突兀而流畅自然。
传统哈萨克族毡房其组成的构件而言:其主要构、部件是羊毛擀成的毡,红柳木栅栏,小撑杆,木制圆顶,木制门毛线编织的芨芨草门帘(挂帘门),围上毡房下半部的芨芨草席帘及不同粗细的羊毛捻成的绳、及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各种图案的彩带组成。这些彩带既是能起到毡房装饰作用又是能起到毡房各个构部件间的连接件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更加牢固结实的毡房整体。
毡房下部为圆柱形,一处作门,上部为穹形,均用毡和芨芨草帘围盖,上部木制圆顶也是毡房结构骨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采光通风实施。与其他游牧民族毡房相比,其更显著的区别是在于它内外装饰装潢上浓厚的归属于哈萨克民族特色的特点。
2.2仿哈萨克族毡房(新式)建筑。
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近代草原游牧民族,随着其生活、生产方式的逐渐变化,利用建筑科学原理、享受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意识的更新,对传统毡房建筑也做了很大的更新。这些更新主要表现在其使用的材料、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建筑规模(建筑面积)、使用功能及其使用范围等方面比较突出一些。其中的一类是在境内外陆陆续续建成的,使用非传统材料与制作方法来建成的固定式土木结构毡房建筑。比如在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风情园内的直径为36米,建筑面积为1080平方米的巨型土木结构毡房。另一类是毡房骨架是由钢材,其它构、部件是由相应的新型建筑材料来制作的可动式毡房。为了便于区别这种毡房与传统毡房,在这里我把它命名为仿毡房建筑或新式毡房建筑。有舆论认为这类房屋能不能称之为毡房,主要是这类房屋仅仅是模仿其结构形式(外表)而已,与真正意义上的毡房离得还远,甚至使人模糊了毡房建筑思想,淡薄传统毡房的神奇魅力和独特风格。眼前的事实证明,相对于传统毡房而言这类新式毡房发展也快、普及得令人吃惊,可以断言在不久内将来这种新的毡房模样能在人类社会中代演传统毡房角色也是很难预测的。所以有人还提出这种毡房新模样的诞生会不会对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的生存和独立发展带来危机,即预测哪一类毡房会是胜利者哪一类毡房会是失败者的问题。准确地说这种毡房的出现,应该是毡房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毡房进化的趋势,是一种新的毡房模样,导致以上疑问的关键还是与新旧两类毡房模样诸多方面的优缺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3.哈萨克族传统毡房与仿哈萨克族毡房优缺点对比
3.1哈萨克族传统毡房的优点和缺点。
探讨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建筑优点,与现代建筑产品来讲,谈不上它在建筑功能、结构、智能化水平什么的,事实上它的构造和建筑功能的确是简单极了,但它是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手工艺完成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因此。它沿用千年直到今天。它的一身都蕴藏着游牧哈萨克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住宅文化精髓。所以可以肯定它最大的优点还是在于它简易轻便快捷的制作全过程以及蕴藏的丰富的民族传统支比涵义。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文化中最辉煌的文化之一、它是以它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直接反映了哈萨克族人全身心倾注的艺境,透过它也折射出哈萨克族人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的光环,之所以有人对哈萨克族的传统毡房,给于高度地评价说:“它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浓缩的历史,草原游牧哈萨克族生产和生活的凝结点,对游牧哈萨克民族甚至整个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进行了解和研究的入口”。有人还评价说;“哈萨克族人的传统毡房就像个精致的博物馆。他们在博取其他民族艺术优长的同时,运用所有的情感和世世代代相传演进,创造出具有浓厚牧业生产特点、围绕毡房生活的手工、艺、美术体系”。装点美化毡房的刺绣、编织、雕刻、绘制等高超技艺,展现于毡房的挂毯、帷帐、布幔等马鞍具、服饰等日常生活用品上。要说起哈萨克族传统毡房的缺点的话,由现代眼光看,其缺点还是在于它用料、制作、加工、工艺等整个制作过程中还在流传下来的传统性上即费工、费料、低效率、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的传统做法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证实一下这些问题:先看以下草原哈萨克民族传统的擀毡工序:(1)草原牧民传统的擀毡过程由剪羊毛、打羊毛、弹羊毛、铺羊毛、滚羊毛、熟毡子;捻羊毛线、编彩带彩绳、编芨芨草帘,由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来生产的产品首先是质量标准不一、生产效率又低,同时很费工、费料的缺点。(2)草原上掌握由传统材料(木材)和传统手工艺技术制作毡房构架的人也逐渐消失中(使用的木材要求也太高)。(3)编织各类彩带的能手也逐渐地消失的同时,这些彩带种类也越来越减少中。据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报道;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城西北约两公里处的昌家庄子哈萨克风情园内搭建的这顶哈萨克毡房属区内外同类毡房中最大,搭建毡房的所有材料均为手工制作,说在毡房内的围墙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精致的图案,算得上是“哈萨克毡房王”,其为6.84米的身高,为38.94米的“腰围”,地面直径为12.4米,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左右。据说这顶毡房是2004年8月12日,由50多名哈萨克手工艺能手历时两个月零八天才建成的。
根据以上情况来综合分析,假设说认为传统毡房建筑功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制作一顶毡房,光按照需要投入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来核算,最起码也得能预料到,其成本的多高。所以说一般老百姓买一顶或者制作一顶像样的传统毡房是很难做到的事,更谈不上把它推进市场,创造经济效益。随着草原哈萨克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使用传统毡房的人群也逐渐地减少当中,这使得人们对传统毡房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随着而降低。更可惜的是由于到现在为止哈萨克族历史上没有过有关传统毡房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和方法等的书面记载资料或者科学规范的教科书。有人还说随着传统毡房制作、加工、工艺能手的流失,毡房文化内容只会逐渐地丢失或者减少当中。
3.2仿哈萨克族毡房优缺点。
目前的仿毡房绝大部分还是可动式仿毡房,与传统毡房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拆装灵活、相同的外形和结构形式,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装饰、装潢图案并使用功能基本相同、尤其是其构造更加简介、价位更加便宜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比方说对旅游业、餐营业、各种物资交易会等的用户来讲投资少、收益快、移动方便的最佳设施,也是防振、救灾的极好临时住所。之所以它发展飞速、普及得令人吃惊,在短短的几年内,区内外民族地区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使用的毡房,完全由毡房来替代了。当今在我们的周边部分从事餐营业用户考虑到它拆装灵活的便利,在市区内把大空间的土木结构楼房室内的临时隔断(小包厢),开始由它来做,节省了不少的装饰、装修费用或者避免了这些费用的浪费。另外部分从事餐营业用户考虑到它自重小的便利,在市区内,把土木结构楼房的屋顶(是上人屋面)都开始由仿毡房来利用起来了,这对用户大大拓宽了有限的建筑面积。本来是按照《建筑结构规范》规定,在房顶上不允许随意增设建筑设施的。要谈论其缺点的话,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外对毡房的需求量空前增长。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毡房生产对好多人来讲,便成为赚大钱的好生意了。目前在我们的周边从事设计、开发、制作、仿毡房生意的家庭逐渐增多。遗憾的是这些仿毡房仅仅是模仿其外形,忽视传统毡房独特风格和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神奇美丽等特点,其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使用材料不合理,结果导致了后人或者外来游客,对传统毡房文化产生错误认识、理解等消极影响。
4.关于成立现代毡房文化研究与设计开发部门的设想
以上我们已讨论了有人对传统毡房文化生命力的猜测和怀疑。因为辩证法认为旧事物永远被新事物所替代。但是哲学意义上的新、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时间的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所以说对于作为哈萨克族人民传统文化中,最辉煌文化之一的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而言,为使它不断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把它保持为真正的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进行大量的专业性研究、科学地设计和开发而使它变为新事物。
从哲学的角度讲,发展指的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指以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为根本特征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不断继承、发展哈萨克先民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责任,同时也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文化研究工作而言,作为我国哈萨克族分布最为集中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尤其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高等学府的伊犁师范学院更要在这个方面承担历史责任,即应该组建一所相应的研究机构,认真做好这一项工作:(1)有效地继承和相传演进民族传统文化意义。(2)科学合理地设计开发新产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人家实践经验,已证实此问题。比方说早在内蒙古地区组建数十家大大小小的毡房厂。
据报道:其中的一家是正蓝旗蒙古包厂为1962年建厂,注册资本为54万人民币、厂房面积为14000平方米。已荣获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内蒙古自治区生产传统木质结构蒙古包的专业厂家,自治区和盟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自治区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用户满意企业,锡盟地方名牌产品,内蒙古著名商标产品,锡盟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称号。他们的产品除了在全国各地能畅销之外还能走出国门,出口韩国、日本、蒙古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据新疆日报网杨新才报道,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巴仁乡且克村,农民制作的柯尔克孜毡房,走俏于鸟鲁木齐、喀什、和田、伊犁等南北疆各地,甚至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县巴仁乡制作柯尔克孜毡房的农户有8户,平均每户年生产量达200座至400座,8户年生产达3200座,每座蒙古包以大小不等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市场售价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年最高营业额可达800万元。
总之,哈萨克族传统毡房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携带便利、具有较好的防震功能,是避暑、旅游、餐饮、牧业生产、地质勘探、野外作业、抗震救灾的必需品。它制作简便、省工省料、造价低廉、拆卸搭建灵活、市场前景广阔、富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文萨犁师范学院哈萨克文化研究所为龙头,伊犁师范学院建筑工程系为骨干做好哈萨克毡房文化的继承研究工作,设立专门机构、研发新产品、挖掘潜力,为西部大开发、为创建和谐社会主义、为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族毡房义化
[2]蒙古旬。文化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