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生物发酵制药技术”课程改革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发酵制药技术是很多高职生物制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剖析现今在高职生物发酵制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思路,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标准、突出实践教学地位、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考核方式、教学环境模拟企业真实生产情境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高职;生物发酵;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02-0097-01
  
  从在传统的生物制品中的应用,到抗生素工业的建立,以及基因工程产品的大规模产业化的实施,生物发酵制药技术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类专业普遍开设了生物发酵课程,部分兄弟院校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而言,目前高职院校在该类课程的教学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教师通过讲解来“描述”技术,常常会使学生难以领会,无法深入到头脑中。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问题,通常的生物发酵类实验课是为了配合理论课而设置,这些实验课彼此之间缺乏连续性,更谈不上与企业实际接轨,学生虽然学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却不能将知识与技能形成一个整体运用到实际中。其三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教学”变成了“跛脚鸭”,只见教师的教,少见学生的学;而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所有的资料全部发给学生,替学生想好了实验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缺少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来实验室的目的只是按部就班将实验做完了事,几乎成了一个只会操作的“机器人”。最后是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问题,“生物发酵制药技术”实践课经常需要几名学生一组进行训练。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健全,组内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个人缺少有效的自我约束,教师一人又无法监管每名学生的行为,而在给学生评分的时候又会比较看重实验报告而非实验过程本身,于是,组内有的学生会认真的做,有的学生则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抄袭时有发生,整体学习风气不佳。
  “生物发酵制药技术”作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几年来在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改进,特别是近一年多来,在学院大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本着“重构课堂、连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合作”的精神,注重利用项目为教学载体,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
  1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教学标准
  以企业生产项目为教学载体贯穿教学始终。本课程的教学标准是在与多家生物制药企业专家的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设计上充分听取了企业的声音,同时采用了某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产品的生产作为教学项目,从菌种的制备到产物的提取分离,以一个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贯穿教学的始终。该项目非常契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其所涵盖的知识内容与技能内容基本反映了企业对于生物发酵制药方面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项目的整体性优势表现的一览无余:学生在学校实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在企业中做项目的过程,每一次实训都是在为下一次实训打基础,这就要求学生自始自终认真负责的完成每次实训任务;而实际上,学生也很在意自己的实训效果,惟恐影响下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最终的产品收率,经常会主动要求重新操作。
  2突出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本课程对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原本重理论轻实践的课时安排被彻底颠覆,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课时大大地增加了。本课程共68课时中,原本理论课时占到了较大的比例,经过逐年改革,目前教学过程基本在实训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主要是为实践环节服务,所涉及的知识点紧紧围绕本次实践课展开,而与本项目无关的一些知识点将不再讲解或一笔带过略做叙述,同时大量的时间也用于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疑惑的解答,这事实上也是对一些知识点的解释或者是操作的正确引导。
  课程教学场地安排在实训场所,最大限度的做到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寓学于做中。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前,教师提前布置与下次课程相关的工作任务,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任务?怎么做?”等,引导学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准备分析讨论的资料,在下次课前安排合适的时间进行集中探讨。在具体的实践操作阶段,将工作任务分成若干个工段,每个工段安排有责任心的、比较优秀的同学担任工段长,全班相应地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到其中一个工段上,各自完成该工段任务后可以进行轮岗。比如对于菌种制备这个工作任务,可事先将它分成几个批次,每个批次都分成如下若干个工段:物料的准备、配料、消毒、接种、镜检,每个工段的工作完成以后再进行下个批次的轮岗操作。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助教,帮助管理和指导学
  生。
  3优化教学考核方法
  优化教学考核方法,将发酵工职业资格考试考绩纳入到最终的成绩中。在“生物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考核方法的重新设计。指导思想是强化实践考核比例,更侧重过程的监控。同时,将发酵工职业资格考试纳入到本课程的教学考核中。
  学生最终的个人成绩评定主要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其中,形成性考试部分又可分为平时成绩、项目完成情况。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看学生项目的出勤情况、项目的参与情况、有关项目的提问与回答情况、预先布置的书面作业的完成质量情况;项目完成情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实践操作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结性考试是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其中理论知识的考核侧重于平时实践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出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则是从以前训练过的子项目中随机抽取进行考核,具体评分根据国家发酵工职业资格标准所制定的考核细则进行。
  在进行考核时,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所占成绩比例为五五开。形成性考核时,根据指导教师设计的考核表格,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生自评、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比例上学生自评占20%,组内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50%,组内评价时若产生争端,则可提请教师或负责监督管理的高年级学长进行仲裁。终结性考核时,理论考核和发酵工考工成绩各占50%。
  通过这样的考核,我们发现,既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又能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4教学情景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
  本课程教学场所参照杭州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生产车间进行设计,将原来总共200多m2面积的实验室改建成生物发酵制药实训室。该实训室根据功能和产品工艺路线布局,按照人流与物流分开的原则,公共走廊为人流通道,物流通道共设立了几个独立的操作空间,有脱包装室→物料暂存室→配料室→菌种室→种子室→发酵室→分离室,物料通过传递窗传递。同时为了方便教学的需要,还单独建立了一个学习讨论间,供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所需。整个实训室采用草绿色的环氧树脂自流坪铺地,用
  彩钢板分割房间,并进行了简单的吊顶。如此一来,学生在里面实训的时候就有种跟以前不一样的感觉,如同企业车间的员工,这种感觉会提升他们对实训的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
  生物发酵制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从以上几个方面实训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反响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是按照这样操作,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变得很大,工作任务很重,教学工作相当辛苦;二是由于目前高职教学师资的缺乏,在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1):155-157.
  [2]齐宝林,葛飞.如何教好发酵工程与设备学课程[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1):65-66.
  [3]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作者简介
  朱海东(1978-),男,浙江杭州人,讲师,在职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制药。
其他文献
利用厌氧好氧相结合的厌氧-A/O-物化组合工艺,对APMP高浓废水进行处理,将CODCr在12000~19000mg/L的生产废水降到200mg/L以下,CODCr、B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7%、99.7%、99.7%,出水达
腹腔镜已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本院自2002年9月11日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30例异位妊娠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年龄19~40岁
目的观察微胶囊(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方法糖尿病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1)微囊组;(2)未包囊组;(3)空囊移植组;(4)生
本文主要讲述采用Protel99SE软件设计多点温度检测与显示系统的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的概要过程及设计技巧。
告成矿区地质构造属于典型的"三软煤层",在综采工作面搬家过程中,组装间施工常常受制于矿压显现、应力集中等情况,造成搬家准备工作滞后,影响搬家工期。本次21061综采工作面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