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若要成功跨越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中等收入陷阱”,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其中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实现科技创新,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创新教育。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关键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9-02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人均国国民总收入已达到4 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 000美元关口后,都会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 000美元~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一、日本以“科技立国”战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中日本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 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 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十二年时间,韩国只用了八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日本实现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完成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战略转变;二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和开拓性研究,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专门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产业,从而迅速实现科学技术的赶超;三是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吸取欧美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经验,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收入均衡和社会福利体系。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选择。日本从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从以“模仿”为主的“贸易立国”到自主创新“科技立国”的战略转换,靠的是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科技创新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特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以日本“科技立国”的成功经验为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发展上来,研发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走向强国之路。
1.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享有“世界工厂”美誉,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价廉物美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制造”已行销全球。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不但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临国际贸易磨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及民工荒等诸多压力。近两年出现的“用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实体企业纷纷停工倒闭现象说明,中国“以模仿为主”的产品制造业正举步维艰,“中国制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我们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通常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创新等环节。各行业产业链通常都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制造”得到的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以iPhone为例,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和渠道物流,生产一台iPhone手机,美国苹果公司可以拿到360美元,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和美国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只拿到6.54美元!再如像汽车这样的工业制成品,通常包括结构件、功能件及系统集成控制件三部分,前两部分中国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业务运转模式早已实现中国制造,唯独系统集成控制件部分,也就是工业制成品核心部分即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部分,凸显中国创造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企业要想获得此项能力,需要进行人才、知识、技能的长期积累,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制成品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实现在新产品链分配上从低端走向高端,使新产品价值最大化。
2.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生产率的关键。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牺牲了大量可再生资源。制造业产品产业链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效率问题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富士康是典型的制造企业代表,工厂工人总数高达150万人,在经历“聘用童工”、“跳楼事件”和“停工大骚乱”等事件后,面对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工人不满单调工作等问题,富士康选择用机器人手臂取代工人的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战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负责机器人手臂研发工作,规划到2014年研发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手臂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未来五至十年将推出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富士康自主研发的制造技术创新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由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可有效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价值,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大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大力加强制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进行高起点规划,大力推进核心制造能力建设,使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中国科技创新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与企业资金投入
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一是制定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再创新,高度重视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中国在创新研发领域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2009年中国研发总经费为5 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然而,中国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61%,2012年中国五百强企业仅有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仅1.33%,有76家企业研发投入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3%以上,跨国公司多在5%以上。
数据表明,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是中国科技创新遭遇的瓶颈。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新产品研发、新行业崛起、新管理理念上都将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更是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即将离世前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才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中国能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创新教育的发展力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做为各类学校的必修课来推行,尤其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创新教育。
四、结束语
中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发和拥有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走上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EB/OL].2009-09-11.
[2] 舒绍福.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学习时报,2012-08-06(02).
[3] 郎咸平.中国离中等收入陷阱有多近.东方财富网[EB/OL].http://www.eastmoney.com.2012-11-28.
[4] 苏波.中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N].瞭望·新闻周刊,2012-03-26.[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关键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9-02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人均国国民总收入已达到4 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 000美元关口后,都会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 000美元~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一、日本以“科技立国”战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中日本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 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 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十二年时间,韩国只用了八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日本实现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完成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战略转变;二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和开拓性研究,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专门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产业,从而迅速实现科学技术的赶超;三是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吸取欧美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经验,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收入均衡和社会福利体系。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选择。日本从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从以“模仿”为主的“贸易立国”到自主创新“科技立国”的战略转换,靠的是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科技创新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特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以日本“科技立国”的成功经验为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发展上来,研发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走向强国之路。
1.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享有“世界工厂”美誉,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价廉物美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制造”已行销全球。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不但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临国际贸易磨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及民工荒等诸多压力。近两年出现的“用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实体企业纷纷停工倒闭现象说明,中国“以模仿为主”的产品制造业正举步维艰,“中国制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我们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通常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创新等环节。各行业产业链通常都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制造”得到的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以iPhone为例,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和渠道物流,生产一台iPhone手机,美国苹果公司可以拿到360美元,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和美国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只拿到6.54美元!再如像汽车这样的工业制成品,通常包括结构件、功能件及系统集成控制件三部分,前两部分中国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业务运转模式早已实现中国制造,唯独系统集成控制件部分,也就是工业制成品核心部分即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部分,凸显中国创造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企业要想获得此项能力,需要进行人才、知识、技能的长期积累,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制成品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实现在新产品链分配上从低端走向高端,使新产品价值最大化。
2.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生产率的关键。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牺牲了大量可再生资源。制造业产品产业链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效率问题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富士康是典型的制造企业代表,工厂工人总数高达150万人,在经历“聘用童工”、“跳楼事件”和“停工大骚乱”等事件后,面对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工人不满单调工作等问题,富士康选择用机器人手臂取代工人的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战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负责机器人手臂研发工作,规划到2014年研发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手臂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未来五至十年将推出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富士康自主研发的制造技术创新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由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可有效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价值,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大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大力加强制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进行高起点规划,大力推进核心制造能力建设,使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中国科技创新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与企业资金投入
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一是制定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再创新,高度重视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中国在创新研发领域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2009年中国研发总经费为5 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然而,中国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61%,2012年中国五百强企业仅有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仅1.33%,有76家企业研发投入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3%以上,跨国公司多在5%以上。
数据表明,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是中国科技创新遭遇的瓶颈。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新产品研发、新行业崛起、新管理理念上都将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更是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即将离世前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才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中国能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创新教育的发展力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做为各类学校的必修课来推行,尤其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创新教育。
四、结束语
中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发和拥有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走上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EB/OL].2009-09-11.
[2] 舒绍福.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学习时报,2012-08-06(02).
[3] 郎咸平.中国离中等收入陷阱有多近.东方财富网[EB/OL].http://www.eastmoney.com.2012-11-28.
[4] 苏波.中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N].瞭望·新闻周刊,2012-03-26.[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