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内容是制约师专心理学课程改革及其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课程内容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指向性不强,定位不鲜明,发展的适宜性不够,课程特色没有充分显现。结合师专实际,应着眼于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方法性和工具性,以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选教学内容,凸现心理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教学内容建构的缺失;教学内容体系;公共心理学课程;心理学教材;师专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1-0070-04
公共心理学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类模块内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教学效果对后续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及其他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修养的形成和“第二专业”特长的培养有特殊意义。但在课程实践中,其教学内容的学科定势及其组织的大而全倾向、理论脱离实际的片面等因素影响着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对教学内容重新思考与组织是课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切入点。
1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建构的缺 失
多年来,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体,有的学校用本科教材,有的学校用专科教材。上世纪80年代,以伍棠隶、李伯黍、吴福元主编的《心理学》,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使用较为广泛。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师专使用的教材,如全国50所师专协作编写的《心理学》、张世富主编的《心理学》。90年代初有了韩永昌主编的师专《心理学》教材。80年代,师专公共心理学内容的学科背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在感知、注意、思维等内容上结合教学有一定的阐述。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版的师专心理学教材,提出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着重联系青少年心理特点,阐述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基本知识[1]。上世纪90代至今较为普遍使用的韩永昌《心理学》教材中,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结合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群体心理等内容[2]。目前,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成为教学内容文本的主线。在内容组织方式上基本有两种:一是三分内容,从各章顺序看,先安排普通心理学知识,再安排教育心理的有关章节,同时,在各章后加上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二是在各章中三者相加,先列普通心理学内容,再结合教育问题融合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建构来看,尚有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第一,方法论的缺失。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确立不仅是科学知识与教学活动选择组合的问题,更是一项教学研究的系统工程,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教育观是人们的共识。但在确立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时候,客观地、发展地选择教学内容很不容易做到,更多地站在教育者主体地位、从学科本位去选择内容,对教学对象、师专情况考虑较少。因而,师专的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内容的文本基本是一致的,本科教材专科使用就不足为怪了。同时,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缺乏系统方法论意识。表现在没有深究心理学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相互作用。在内容建构中,多学科内容组织表面化,缺乏合力。另外,内容实施形式上也缺乏立体性,以单一的概念-原理-应用的理论形态学习为主,缺乏实践形态教学的设置。由于方法论薄弱,使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缺乏相应的认识高度。
第二,课程论的缺失。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和作为一门课程的心理学是有区别的,学科内容由严密的概念、原理系统构成。课程内容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和组织知识与教学活动。学科以自身内容的内在规定性为主,内容具有单一性。课程服务于培养目标,内容具有综合性。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构上也受“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的课程观影响,将心理学课程内容简化为教材,教材又偏重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忽视学科内更广泛的以及学科形式以外的多样的教学内容资源的挖掘。
第三,心理学的缺失。在教学内容的建构上,基本要求之一是考虑学生特点与认知规律。由于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及逻辑关系成为教学内容的主干,但在力图打破单纯的普通心理学体例、融合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内容的同时,又扩大了教学内容体系的负荷,尽管新融合的内容按逻辑关系纳入内容体系中,但在知识学习中都成为相互联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者放弃其一,或者都需学习。结果使得教学处理上概念化、书本化的色彩较强,与教育工作实际联系不大。因为,能在36~54个公共课标准学时内系统学好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整体内容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是较难的。另一结果是学科内容宽泛,难以抓住重心,所学粗浅。因此,形成了心理学教学的矛盾:作为提供心理学知识、服务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课程,自身却未真正遵循心理规律。
第四,价值论的缺失。作为一门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但是,学生应该学的东西总是比能够学的东西多得多。因此,要考虑:什么内容是最适合师范生学习的?学习哪些内容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内容的建构仍受高校学科价值取向的传统定势影响,忽略了内容要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即有助于师范生教育理论修养的获得,对学科背景内容缺乏自觉的价值选择,对教与学的内容缺乏明确的价值定位。
第五,创造性的缺失。主要表现是整体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未走出学科单一化模式。虽然心理学教材和教学中不断考虑实践需要,加强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三者的结合,但内容组织形式上仍不能脱离各学科的基础性、概念性的束缚,学科体系的定势仍然很大。其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难以摆脱学科习惯的影响,缺乏对内容的灵活组织与处理。
由于以上原因,使教学内容重学科体系轻课程需要,重系统知识传授,轻学生特点和需要。内容在总体上针对性、工具性、应用性、职业性不强,造成学生学习中知道其重要,却感到其用处不大的尴尬。因而,师专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目标指向性不够强,定位不鲜明,发展的适宜性不够,“量”与“质”超载而效率不高,课程的特色没有得以显现。
所以,需要站在一定的方法论高度,从课程论入手,结合心理学与价值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对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构。
2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 向与选择
从功能来看,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本科有共同性,都要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素养与能力。但是,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和系统性不同。本科公共心理学课程有一般师范专业开设和小学或初等教育专业开设之分,由于本科对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重视从适用的基础理论的层面来提供有什么心理现象、它们有何规律、如何应用,并强调所选择的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师专生将来主要面对小学,从知识的基础性看更侧重心理学常识的掌握,从知识的针对性上更侧重儿童教育情境中的一般心理现象与规律的掌握,从知识的系统性看服从于常识性、儿童教育的适用性。换言之,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方法性和工具性色彩更强。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指教学内容应提供心理学的一般常识:心理是什么?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什么规律?心理是如何发展的?心理学知识的方法性指提供的心理学常识能够启发学生重视心理现象并初步领会如何去认识和控制心理现象?心理学知识的工具性指不仅告诉学生心理现象的规律性,还告诉他们这些规律性在儿童教育情境中可以怎样应用?
因此,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是提供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所需的一般心理学常识,并使学生获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教育情境的认知习惯,领悟心理学的一般认知方式,帮助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教育过程,理解和引导儿童,为其教育实践智慧的不断生长奠定基础。
相应地,在内容选择上,以服务于师范生教育教学的素养与能力形成为宗旨,考虑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方法性、工具性,教学内容资源建构包括两类教学内容:一是课内教学活动内容。围绕“教”与“育”两条主线来选择内容;二是课外实践教学内容。课外实践教学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侧重学以致用,其实践训练的思路是:思-说-做。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能力、思想表达能力、教育行为设计能力。与课内基本知识相配,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以实验-作业-问题探究等三种基本形式进行。
课内教学活动内容是基础。根据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选择与组织课内教学活动内容的思路是:首先,心理因素与心理规律是教育活动不能忽视的问题,因而心理学教学内容由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含活动与发展的规律)、规律如何应用等为主干。其次,教育活动不仅要遵循心理规律,更重要的是促进发展。发展的两个教育心理学追求是:学习的迁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因而,这二者也作为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总体上看,课内教学活动内容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内容框架包括心理的基本认识(心理现象、心理实质、心理规律与心理发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的迁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第一层次的框架延伸出第二层次的内容,基本思路围绕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教育应用来组织内容。第二层次的内容由15块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基础:①心理的实质;②儿童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③注意;④感知与观察;⑤思维;⑥记忆;⑦能力;⑧情绪情感;⑨意志;⑩气质;性格;社会技能与品德心理;需要与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这样的内容体系使学生明白:心理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心理有何规律?心理是如何发展的?一般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在儿童教育情境中的体现是怎样的?如何识别和应用儿童教育情境中的一般心理现象与规律?另外,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人类灵魂工程,其起点是学生心理素质,其终点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需干预的心理素质有哪些?心理素质完善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是什么?怎样遵循?
借助这样的内容体系,在知识上使学生获得心理学常识;在能力上使学生获得心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素养上使学生获得一种教育胸怀,即:教育生活中有心理因素作用,既要遵循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实践,又要按心理规律理解儿童、引导儿童、促成发展。概言之,以明了的知识点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素养与能力。
3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和老师讲授的基本依据,它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服务,对教学方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教材的本专科区别不大。从观念上看,人们认为心理学知识是共通的,教材体系上的区别无太大意义。但是,从使用情况看,问题已不是本专科区别的问题,而是在有限的课时中心理学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的问题。已有的教材尽管在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上比较严密,但其学科倾向的定位不能满足师专教学的实用性要求。从课程体系与学生学习量来看,学时的增加也不现实。因此,基于前述定位,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教材应以应用性和面向职场为取向,以相应职业素质的形成为取舍,内容要精练且有助于迁移。教材的获得有两个渠道:一是已出版的优秀教材,二是自编教材。目前,公开出版的针对师专用的心理学教材不多。并且随着师范教育从三级向二级过渡,师专已从培养初中教师转向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原来的师专用教材主要是针对初中教育,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关的小学教育专业使用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弹性不够。因此,一方面应考虑新的教师教育格局编写符合教师教育发展新需要的本专科心理学教材,另一方面应改变本科院校与研究机构专家垄断教材编写的局面,师专教材应组织了解专科学校实际的教师编写。同时,师专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尝试编写教材。编写教材要把握几点:①内容以科学性为第一要义,突出实用性的知识重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与迁移为主,以应用为主线展开内容;②内容体系要创新。不拘泥于严密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需要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组织内容;③内容精练而充实,便于学生自学,体现职业辅导性。心理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中只能直接学习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内容还需学生课外学习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边做边学边领悟。因此,教材的可读性要强,处理好精选内容与学生自学的关系;④便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需要,教学中需要进行方法上的改革,以培养学生能力[3]。教材内容与形式的编排应考虑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激发学生丰富多样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在教学改革中,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摆脱学科定势的影响,在精选内容上下功夫,以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实际对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与组织,凸现心理学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
[2]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
[3]林兆其.教学优化与评价[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80.
[关键词]教学内容建构的缺失;教学内容体系;公共心理学课程;心理学教材;师专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1-0070-04
公共心理学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类模块内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教学效果对后续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及其他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修养的形成和“第二专业”特长的培养有特殊意义。但在课程实践中,其教学内容的学科定势及其组织的大而全倾向、理论脱离实际的片面等因素影响着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对教学内容重新思考与组织是课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切入点。
1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建构的缺 失
多年来,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体,有的学校用本科教材,有的学校用专科教材。上世纪80年代,以伍棠隶、李伯黍、吴福元主编的《心理学》,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使用较为广泛。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师专使用的教材,如全国50所师专协作编写的《心理学》、张世富主编的《心理学》。90年代初有了韩永昌主编的师专《心理学》教材。80年代,师专公共心理学内容的学科背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在感知、注意、思维等内容上结合教学有一定的阐述。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版的师专心理学教材,提出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着重联系青少年心理特点,阐述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基本知识[1]。上世纪90代至今较为普遍使用的韩永昌《心理学》教材中,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结合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群体心理等内容[2]。目前,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成为教学内容文本的主线。在内容组织方式上基本有两种:一是三分内容,从各章顺序看,先安排普通心理学知识,再安排教育心理的有关章节,同时,在各章后加上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二是在各章中三者相加,先列普通心理学内容,再结合教育问题融合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建构来看,尚有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第一,方法论的缺失。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确立不仅是科学知识与教学活动选择组合的问题,更是一项教学研究的系统工程,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教育观是人们的共识。但在确立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时候,客观地、发展地选择教学内容很不容易做到,更多地站在教育者主体地位、从学科本位去选择内容,对教学对象、师专情况考虑较少。因而,师专的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内容的文本基本是一致的,本科教材专科使用就不足为怪了。同时,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缺乏系统方法论意识。表现在没有深究心理学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相互作用。在内容建构中,多学科内容组织表面化,缺乏合力。另外,内容实施形式上也缺乏立体性,以单一的概念-原理-应用的理论形态学习为主,缺乏实践形态教学的设置。由于方法论薄弱,使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缺乏相应的认识高度。
第二,课程论的缺失。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和作为一门课程的心理学是有区别的,学科内容由严密的概念、原理系统构成。课程内容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和组织知识与教学活动。学科以自身内容的内在规定性为主,内容具有单一性。课程服务于培养目标,内容具有综合性。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构上也受“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的课程观影响,将心理学课程内容简化为教材,教材又偏重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忽视学科内更广泛的以及学科形式以外的多样的教学内容资源的挖掘。
第三,心理学的缺失。在教学内容的建构上,基本要求之一是考虑学生特点与认知规律。由于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及逻辑关系成为教学内容的主干,但在力图打破单纯的普通心理学体例、融合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内容的同时,又扩大了教学内容体系的负荷,尽管新融合的内容按逻辑关系纳入内容体系中,但在知识学习中都成为相互联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者放弃其一,或者都需学习。结果使得教学处理上概念化、书本化的色彩较强,与教育工作实际联系不大。因为,能在36~54个公共课标准学时内系统学好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整体内容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是较难的。另一结果是学科内容宽泛,难以抓住重心,所学粗浅。因此,形成了心理学教学的矛盾:作为提供心理学知识、服务于提高教学效率的课程,自身却未真正遵循心理规律。
第四,价值论的缺失。作为一门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但是,学生应该学的东西总是比能够学的东西多得多。因此,要考虑:什么内容是最适合师范生学习的?学习哪些内容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但是,在现实中,内容的建构仍受高校学科价值取向的传统定势影响,忽略了内容要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即有助于师范生教育理论修养的获得,对学科背景内容缺乏自觉的价值选择,对教与学的内容缺乏明确的价值定位。
第五,创造性的缺失。主要表现是整体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未走出学科单一化模式。虽然心理学教材和教学中不断考虑实践需要,加强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三者的结合,但内容组织形式上仍不能脱离各学科的基础性、概念性的束缚,学科体系的定势仍然很大。其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难以摆脱学科习惯的影响,缺乏对内容的灵活组织与处理。
由于以上原因,使教学内容重学科体系轻课程需要,重系统知识传授,轻学生特点和需要。内容在总体上针对性、工具性、应用性、职业性不强,造成学生学习中知道其重要,却感到其用处不大的尴尬。因而,师专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目标指向性不够强,定位不鲜明,发展的适宜性不够,“量”与“质”超载而效率不高,课程的特色没有得以显现。
所以,需要站在一定的方法论高度,从课程论入手,结合心理学与价值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对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构。
2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 向与选择
从功能来看,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本科有共同性,都要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素养与能力。但是,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和系统性不同。本科公共心理学课程有一般师范专业开设和小学或初等教育专业开设之分,由于本科对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重视从适用的基础理论的层面来提供有什么心理现象、它们有何规律、如何应用,并强调所选择的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师专生将来主要面对小学,从知识的基础性看更侧重心理学常识的掌握,从知识的针对性上更侧重儿童教育情境中的一般心理现象与规律的掌握,从知识的系统性看服从于常识性、儿童教育的适用性。换言之,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方法性和工具性色彩更强。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指教学内容应提供心理学的一般常识:心理是什么?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什么规律?心理是如何发展的?心理学知识的方法性指提供的心理学常识能够启发学生重视心理现象并初步领会如何去认识和控制心理现象?心理学知识的工具性指不仅告诉学生心理现象的规律性,还告诉他们这些规律性在儿童教育情境中可以怎样应用?
因此,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是提供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所需的一般心理学常识,并使学生获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教育情境的认知习惯,领悟心理学的一般认知方式,帮助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教育过程,理解和引导儿童,为其教育实践智慧的不断生长奠定基础。
相应地,在内容选择上,以服务于师范生教育教学的素养与能力形成为宗旨,考虑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性、方法性、工具性,教学内容资源建构包括两类教学内容:一是课内教学活动内容。围绕“教”与“育”两条主线来选择内容;二是课外实践教学内容。课外实践教学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侧重学以致用,其实践训练的思路是:思-说-做。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能力、思想表达能力、教育行为设计能力。与课内基本知识相配,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以实验-作业-问题探究等三种基本形式进行。
课内教学活动内容是基础。根据师专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选择与组织课内教学活动内容的思路是:首先,心理因素与心理规律是教育活动不能忽视的问题,因而心理学教学内容由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含活动与发展的规律)、规律如何应用等为主干。其次,教育活动不仅要遵循心理规律,更重要的是促进发展。发展的两个教育心理学追求是:学习的迁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因而,这二者也作为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总体上看,课内教学活动内容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内容框架包括心理的基本认识(心理现象、心理实质、心理规律与心理发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的迁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第一层次的框架延伸出第二层次的内容,基本思路围绕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教育应用来组织内容。第二层次的内容由15块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基础:①心理的实质;②儿童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③注意;④感知与观察;⑤思维;⑥记忆;⑦能力;⑧情绪情感;⑨意志;⑩气质;性格;社会技能与品德心理;需要与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这样的内容体系使学生明白:心理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心理有何规律?心理是如何发展的?一般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在儿童教育情境中的体现是怎样的?如何识别和应用儿童教育情境中的一般心理现象与规律?另外,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人类灵魂工程,其起点是学生心理素质,其终点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需干预的心理素质有哪些?心理素质完善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是什么?怎样遵循?
借助这样的内容体系,在知识上使学生获得心理学常识;在能力上使学生获得心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素养上使学生获得一种教育胸怀,即:教育生活中有心理因素作用,既要遵循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实践,又要按心理规律理解儿童、引导儿童、促成发展。概言之,以明了的知识点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素养与能力。
3师专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和老师讲授的基本依据,它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服务,对教学方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教材的本专科区别不大。从观念上看,人们认为心理学知识是共通的,教材体系上的区别无太大意义。但是,从使用情况看,问题已不是本专科区别的问题,而是在有限的课时中心理学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的问题。已有的教材尽管在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上比较严密,但其学科倾向的定位不能满足师专教学的实用性要求。从课程体系与学生学习量来看,学时的增加也不现实。因此,基于前述定位,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教材应以应用性和面向职场为取向,以相应职业素质的形成为取舍,内容要精练且有助于迁移。教材的获得有两个渠道:一是已出版的优秀教材,二是自编教材。目前,公开出版的针对师专用的心理学教材不多。并且随着师范教育从三级向二级过渡,师专已从培养初中教师转向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原来的师专用教材主要是针对初中教育,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关的小学教育专业使用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弹性不够。因此,一方面应考虑新的教师教育格局编写符合教师教育发展新需要的本专科心理学教材,另一方面应改变本科院校与研究机构专家垄断教材编写的局面,师专教材应组织了解专科学校实际的教师编写。同时,师专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尝试编写教材。编写教材要把握几点:①内容以科学性为第一要义,突出实用性的知识重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与迁移为主,以应用为主线展开内容;②内容体系要创新。不拘泥于严密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需要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组织内容;③内容精练而充实,便于学生自学,体现职业辅导性。心理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中只能直接学习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内容还需学生课外学习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边做边学边领悟。因此,教材的可读性要强,处理好精选内容与学生自学的关系;④便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需要,教学中需要进行方法上的改革,以培养学生能力[3]。教材内容与形式的编排应考虑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激发学生丰富多样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在教学改革中,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摆脱学科定势的影响,在精选内容上下功夫,以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实际对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与组织,凸现心理学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
[2]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
[3]林兆其.教学优化与评价[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