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目前的日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应如何将中日文化的差异融入到日语教学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与日本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中日跨文化交际成为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培养将变得日益重要。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日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日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自身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日本文化。
二、我国日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既然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
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指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关系能力主要指交际双方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求,或通过妥协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从而取得共识的能力;情节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实际交际场景不断调节交际行为的能力;交际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采用某种技巧来补救的能力。
参照以上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我国目前的日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而造成交际失败。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常把文化仅仅看作是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的知识文化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使学生缺乏跨文化差异意识和移情能力,在与异域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或按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选择言语行为。如中国人在对自己迟到的行为道歉时,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遅れた」等作为理由。这种对迟到的解释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却把这种理由看成是一种耻辱,是说不出口的。很显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特别着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出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双方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日语教学需要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交际、学会与人相处,也是外语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在现实的日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的机会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现代教育关键是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复合性人才,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中日文化的差异融会到日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将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讲授日语词汇时,教师应注重介绍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伴随的文化差异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一大因素。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如“龟”,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的解释,我国古代的人民常用“龟”来比喻长寿,如《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但是,现代汉语中的“龟”却多用于消极的场合,特别是多用来骂人、贬低人,如“你是乌龟王八蛋”。然而,“龟”在日本无论是在古日语中还是在现代日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多用于褒义,「鹤は千年,龟は万年」(鹤有千年、龟有万年之寿)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不知中日文化的这种差异,当日本人送给你一个龟形礼品时,尽管这礼品精致乖巧,可能也会觉得莫明其妙,日本人怎么会送这玩艺儿给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对那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中日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往的日语语法教学只注重语言结构的讲解,对于句型要求死记硬背,而不和汉语中的语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作为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有其共性的东西。日语的句子成分就与汉语句子成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让学生分析较难的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其翻译成汉语,看看汉语的结构,再对日语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处,这样学生在与人交际过程中会避免许多中国式日语,母语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干扰因素。日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日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进行日汉之间的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借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成效,从而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2.文化能力的培养
日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要使他们了解日、汉两语中常见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并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而且应该把交际文化作为侧重点。如在日本,人家特意为你做点事情,通常应该说「すみません」来表示感谢,而不是按照汉语的思维说一声说「ありがとう」。这时如果你说「ありがとう」,对方会并不一定高兴,因为听到这句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的,这时假如你说「すみません」,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不少麻烦,真是对不起。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方法去发现日语和汉语中交际文化的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对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先安排学生看一段中国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的生活录像,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看完录像之后,通过讨论了解哪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引起摩擦或误会,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促使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差异的比较和文化价值趋向的大讨论,借以促进他们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下基础。著名教学工作者何家宁认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选择集中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话题”。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外语。日语教材中许多交际文化项目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异等,教师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导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学生必须根据本组扮演角色的人际关系来组织对话,如果小组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朋友关系的话,组员就得使用简体进行练习;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陌生人关系的话,对话时自然得用敬体;如果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不同的话,对话中不仅有简体、敬体,还得有敬语表现。教师在演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年龄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用合体的日语进行交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能真正地将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可以切实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当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还有很多。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结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现实而具体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举昆.共同学习原理与跨文际能力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44-4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480.
[3]宿久高.中日日语教育的现状和未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50-53.
关键词: 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与日本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中日跨文化交际成为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培养将变得日益重要。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日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日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自身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日本文化。
二、我国日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既然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
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指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关系能力主要指交际双方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求,或通过妥协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从而取得共识的能力;情节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实际交际场景不断调节交际行为的能力;交际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采用某种技巧来补救的能力。
参照以上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我国目前的日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而造成交际失败。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常把文化仅仅看作是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的知识文化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使学生缺乏跨文化差异意识和移情能力,在与异域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或按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选择言语行为。如中国人在对自己迟到的行为道歉时,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遅れた」等作为理由。这种对迟到的解释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却把这种理由看成是一种耻辱,是说不出口的。很显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特别着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出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双方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日语教学需要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交际、学会与人相处,也是外语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在现实的日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的机会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现代教育关键是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复合性人才,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中日文化的差异融会到日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将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讲授日语词汇时,教师应注重介绍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伴随的文化差异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一大因素。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如“龟”,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的解释,我国古代的人民常用“龟”来比喻长寿,如《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但是,现代汉语中的“龟”却多用于消极的场合,特别是多用来骂人、贬低人,如“你是乌龟王八蛋”。然而,“龟”在日本无论是在古日语中还是在现代日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多用于褒义,「鹤は千年,龟は万年」(鹤有千年、龟有万年之寿)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不知中日文化的这种差异,当日本人送给你一个龟形礼品时,尽管这礼品精致乖巧,可能也会觉得莫明其妙,日本人怎么会送这玩艺儿给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对那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中日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往的日语语法教学只注重语言结构的讲解,对于句型要求死记硬背,而不和汉语中的语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作为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有其共性的东西。日语的句子成分就与汉语句子成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让学生分析较难的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其翻译成汉语,看看汉语的结构,再对日语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处,这样学生在与人交际过程中会避免许多中国式日语,母语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干扰因素。日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日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进行日汉之间的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借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成效,从而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2.文化能力的培养
日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要使他们了解日、汉两语中常见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并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而且应该把交际文化作为侧重点。如在日本,人家特意为你做点事情,通常应该说「すみません」来表示感谢,而不是按照汉语的思维说一声说「ありがとう」。这时如果你说「ありがとう」,对方会并不一定高兴,因为听到这句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的,这时假如你说「すみません」,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不少麻烦,真是对不起。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方法去发现日语和汉语中交际文化的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对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先安排学生看一段中国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的生活录像,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看完录像之后,通过讨论了解哪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引起摩擦或误会,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促使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差异的比较和文化价值趋向的大讨论,借以促进他们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下基础。著名教学工作者何家宁认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选择集中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话题”。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外语。日语教材中许多交际文化项目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异等,教师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导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学生必须根据本组扮演角色的人际关系来组织对话,如果小组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朋友关系的话,组员就得使用简体进行练习;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陌生人关系的话,对话时自然得用敬体;如果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不同的话,对话中不仅有简体、敬体,还得有敬语表现。教师在演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年龄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用合体的日语进行交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能真正地将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可以切实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当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还有很多。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结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现实而具体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举昆.共同学习原理与跨文际能力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4):44-4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480.
[3]宿久高.中日日语教育的现状和未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