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精神保卫战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olf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精神的腐蚀,可能是每一代家长都忧心的问题。
  让我有如此感慨的,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风波。1985年,美国主妇苏珊·贝克7岁的女儿问了她一个问题,她差点没晕过去:“什么叫处女?”另一位美国母亲蒂帕·戈尔——参议员艾伯特·戈尔的妻子——给女儿买了一张流行音乐专辑,却发现里面某一首歌大段歌词描写的,分明是自慰的感受。
  这两位均来自华盛顿的精英家庭,她们的丈夫一个属于共和党、另一个属于民主党,政治观点大相径庭,但夫人们卻在流行音乐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太乱了,该管管。
  这个故事让身在21世纪的我觉得特别新奇。世界上有全然不担心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家长吗?有的。但他们在担心着嘻哈、摇滚、有伤风化的歌词和卡通漫画。
  和我们常见的号召“政府管一管”不同,在美国,因为宪法第一修正案,苏珊和蒂帕根本不必指望在国家层面上会对流行音乐做任何指手画脚的事情。她们能做的,就是联合起来,成立名为“家长音乐资源中心”的民间组织,抗议唱片公司,督促他们采取行动、荡涤乾坤。
  这些忧心忡忡的母亲甚至搜集了一份严重污染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流行歌曲名单,公示天下。这个榜单上的歌曲后来被称为“肮脏的15首”。
  这张名单现在看起来有点滑稽:名单上的歌手普林斯或者麦当娜,后来都成为流行乐坛中的一代标志性人物;而美国如今流行音乐里重口味的暴力、色情词语,也把当初家长眼中的这些“有毒歌曲”衬托得平淡无奇。
  就像是一种轮回。在这一批家长还是小孩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美国家长担心的主要是青少年沉迷漫画:当年最流行的超级英雄漫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人欲罢不能。打打杀杀,牵涉犯罪,衣着暴露。比如神奇女侠,穿个抹胸短裤,露出肩膀大腿,还喜欢鞭打、捆绑敌人,可以说相当不堪入目,着实危险异常。
  卡通和摇滚,是美国历史上仅有的两种专门开了听证会,并且最终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的大众传媒文化产品。
  现在,最新一种引发争议的艺术是Drill Music,这是发源于芝加哥黑人区的一种说唱,歌词主要内容就是枪击杀人。新的控制呼声依然在,但也有人问,一个年轻人把他15岁之前的生活以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能在世界各地收获潮水般的共鸣,出问题的是这个人,还是这个社会?
  把他的嘴封上,就能假装问题不存在了吗?
  从文艺的角度来说,更大的问题可能是,有多少艺术作品禁得起“纯洁”的审视?如果要以如今的价值观一一检视的话,“格林童话”的三观堪称冷酷无情,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就是一个年轻人出门旅行,顺道杀了父亲、娶了生母的残暴黄色故事。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大学校园开始给一些经典书目贴上警告标志,以保护学生可能脆弱的心灵: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有自杀倾向,《了不起的盖茨比》贯穿着落后的大男子主义视角,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则有反犹太主义价值观。有意思的是,至今都坚信把“脏标”贴上唱片有益社会的苏珊·贝克,倒是对这种“课堂脏标”的效果大为怀疑。
  上世纪80年代,苏珊·贝克与蒂帕·戈尔的努力,迫使美国唱片公司联合会自愿给歌词可能有争议的唱片贴上“警告父母:专辑内容不雅”的贴纸。德国工业摇滚乐队KMFDM曾作歌一首,讽刺这些行动:“我们的唱片上贴着蒂帕要求的贴纸。因为它会毒害儿童,因为要是她爱上了我们的音乐,就会被剥夺自己的权利。”
  洛杉矶一家朋克乐队的主唱也发出过疑问:“到底是什么会让年轻人去赴死?是奥兹·奥斯彭音乐的灰暗,还是军队的征兵广告?”
  卡通或者音乐真正伤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吗?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或是80年代的那两代人,是否因此就比其他人更为堕落、更有暴力倾向?事实上,并没有研究能证实这点。《纽约时报》网站上一部回溯“家长音乐资源中心”的纪录片中,专家表示,在“世风日下”的时候,人们普遍不会去细究背后复杂的原因,而媒体,作为生活中显眼的一种存在,就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人们甚至不确定“内容不雅”的标签到底有没有起到净化青少年灵魂的作用。那年头,唱片生意始终兴旺。很多人说,“脏标”就像是一种索引,让小孩子知道买哪些唱片才更带劲。
  但这一切都过去了。
  时间已经掠过了一代人。唱片业并未因为家长们的抗议而衰败,真正颠覆这一切、让唱片退出青少年生活的,是互联网。
  同样的原因,如今,很少有家长会再担心孩子沉迷于漫画或摇滚。唯一不变的,大约还是一代又一代焦虑且试图保护孩子的家长——2015年,《纽约时报》的一位撰稿人提到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每每见到蒂帕·戈尔和苏珊·贝克古板的形象,就想起从前热爱音乐的自己;与此同时,当她看到自己6岁的儿子哼着一款暴力游戏的主题曲回家,也会怒得仿佛蒂帕上身,恨不能灭了这世间所有的射击类电子游戏。
  最终,她意识到,与其指望外力的干涉,真正管用的可能还是做好自己:“我不可能分分秒秒守在孩子身边,我必须教会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其他文献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做游戏,行善事,家人团聚。2018年11月22日,感恩节当天,“《读者》光明行动”项目组发起了线上感恩活动,希望让公益升温,将爱心传递给更多人。線上感恩节活动  项目组征集了正在新疆、辽宁、广东、西藏等地接受治疗的弱视患儿及爱心网友的感恩告白,并剪辑为《谢谢你,陌生人》《记得感谢爱你的人》两段视频;同时,在微博上发起了“光明公益锦鲤”活动
期刊
一、书案上时常就发现一根头发。这头发是自己的,却不知是什么时候掉的。摸着秃顶说:“草长在高山巅上到底还是草,冬天一来,就枯了!”  二、听人说,突然地打一个喷嚏定是谁在想念,打两个喷嚏是谁在咒骂,连打三个喷嚏就是感冒呀。唉,宁愿感冒,也不去追究情人和仇人了,心脏已经安于平庸,禁不住悲,禁不住喜,跳动的节奏一乱,就得出一身冷汗。  三、一直以为身子里装着一台机器,没想到还似乎住了个别的,或许是肠胃里
期刊
很少有人承认,女性可以通过无数的办法在这个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生育孩子只是其中之一。生儿育女长久以来都是女性生活的首要原则,生育状态往往被认为是女性身上唯一值得关注的东西,而这掩盖了她们身上的其他兴趣点。  伊冯·布里尔是一位极具开拓精神的火箭科学家,她发明了能使卫星保持在正确轨道上运转的推力机制,但是2013年布里尔以88岁高龄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是这样描述她的:“她的俄式加了酸奶油的羅宋汤
期刊
好的诗,像是天生的,不是努力作出来的。王夫之评价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说“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这四句宛若白话,顺流而下,毫无雕琢痕迹,天地古今、悲欢离合却都在其中。其他很多好句子,也都有这个特点,比如李白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比如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比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都没一个生僻字,没一点拗口。脱口而出,
期刊
永遠令我惊奇不已的,是这具靠脊柱支撑的肉体,这个通过咽喉与头相连并且在两侧有对称的四肢的躯干,它包含甚至可能制造某种精神,它利用我的眼睛来看,利用我的动作来触摸……我了解它的局限,我也知道它没有足够的时间走得更远,就算它有时间,也没有力量。但是它存在着,此时此刻,它就是存在着的他。  我知道它会犯错,会迷失,往往会错误地理解世界给予它的教训,但是我知道它自身有着某种东西,可以认识甚至修正自己的错误
期刊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清朝时,沧州有一个叫刘士玉的孝廉,他家的书房被一只狐妖占据。狐妖平日里喜欢和人聊天,还时不时地朝人扔石头,但从来没有人见过它的样子,也无法赶走它。刘士玉不堪其扰。  当时被百姓称为良吏的沧州知州董思任知道这件事后,亲自前去降妖。刚刚走进刘家书房,董思任便听到房檐上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说道:“你为官颇为爱护子民,也不曾中饱私囊,所以我不會扔石头
期刊
那穿着王子衣袍、戴着钻石项链的小孩,失去了一切游戲的快乐,他的服饰总牵绊着他的脚步。  他远离世界,甚至不敢挪动,因为他怕弄破或污损自己的衣饰。  母亲,你华美的装束,将人和尘俗健康的土壤隔绝,剥夺了人进入日常生活这个盛大集会的权利,这毫无裨益。  (若 子摘自敦煌文艺出版社《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一书,视觉中国供图)
期刊
一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个常见的观念:凡是“纯天然”的产品都比“人工”的好。大到人参、灵芝这类名贵中药材,小到猪肉、鸡蛋这类日常食材,都是如此。就连化妆品、沐浴露这些洗浴用品,也都个个宣称自己的产品原料“100%纯天然”。  说“纯天然”一定比“人工”好,其实没有什么道理。  古人只吃“纯天然”的药物,可靠这些药物根本治不好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类疾病。这类病在中国古代都属于绝症,只能静养等死。在今天,
期刊
这里说的两种人,一种是聪明人,一种是愚蠢人。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自信,因为他聪明,所以他很自信。愚蠢人有愚蠢人的自信,为什么?因为他是愚蠢的人。不要以为愚蠢人没有自信,有的人愚蠢了一生,也自信了一生,反而赢得人们古怪的尊敬;有的聪明人自信了一生,反而让人嗤之以鼻。所以,我们给“自信”下定义的时候,不要以为自信是聪明人的专利。  还有两种人,一种是谦虚的人,一种是骄傲的人。  谦虚的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
期刊
蔡绦是蔡京的小儿子,他的《铁围山丛谈》是宋代史料笔记中的名著,记载宋初到绍兴年间的朝廷掌故和琐闻轶事,其中关于他父亲的事迹也不少。早年读《铁围山丛谈》,印象很好。他的文字简洁朴素,语气亲切,娓娓道来,自有抓住人的力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若换成白话文,就是孙犁和汪曾祺那一路。读蔡绦,你跟着他走,合卷之前,记不起他是什么人。  在《铁围山丛谈》中,他讲了两件蔡京的事。  元符初年的上巳节,侍宴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