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送“瘟神”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图为1958年,毛泽东在安徽省观看防治血吸虫病规划图。

“瘟神”威力似战火


  血吸虫病在我国的传播流行,可以追溯到2100年前。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西汉古尸身上,就曾发现血吸虫虫卵。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灰白色线状小虫,以钉螺为中间宿主,遇着钉螺便钻入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生出无数的尾蚴,再趁人或动物接触水体时侵入体内寄生,导致血吸虫病。皮肤接触到疫水,十几秒钟就能感染血吸虫病。在水系发达、水网密布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血吸虫病对人民生命健康与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患者的肝脏、脾脏往往受损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由于人们对血吸虫病認识不足,导致防控工作很难进行,患病的人和动物也都未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这又为血吸虫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毛泽东诗中所写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生动地还原了血吸虫病疫区的悲惨情况。
  疫区患者大多腹大如鼓,骨瘦如柴,血吸虫病又被称为“大肚子病”。得了这种病,年轻人失去劳动能力,已婚妇女生不出娃,死亡率很高。新中国成立前,在血吸虫病的重灾区,甚至出现十室九空、田园荒芜的凋敝状况。
  1949年5月27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上海。上海解放后,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驻扎在松江、嘉定等沪郊一带。然而没过多久,这支所向披靡的10万人部队突然发生了非战斗性减员的重大事件。大批战士出现皮肤瘙痒、出疹子、发热、腹泻、发烧的症状,许多战士因血吸虫病倒下了。
  据当时驻守在江、浙、沪的两个军七个师的统计,感染病例达到3万人以上,“瘟神”的威力甚至远超战火的考验。这样突发的重大卫生事件,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49年12月,陈毅同志指示成立了“上海市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首要任务是救治患者。根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有关文件,1950年1月~4月,共有1万多名战士得到治愈。后来,恢复健康的战士又开赴抗美援朝的前线。这些救治过程,也为后续大规模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全党动员,全民动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认识到人民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卫生事业,着力攻克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但防治血吸虫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血吸虫病流行地域面积广阔,波及人口众多,防治工作需要群众的积极配合。然而对于疫区人民来说,血吸虫病不仅普遍存在,且长期以来都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所以在防治工作开展早期,人们并没有多大的信心战胜血吸虫病。另一方面,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有待改变。尽管防治条件并不乐观,但党中央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积极调整防治方案。
  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工作方针,爱国卫生运动由此拉开序幕。毛泽东的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成为当时的有力号召。从此,党中央带领疫区群众,开始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攻坚历程。
  1955年11月,毛泽东专门听取了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汇报,提出要把防治血吸虫病当作政治任务。同年冬,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担任组长,上海市委副书记魏文伯、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担任副组长,当时被称为“九人小组”。此后,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党委也都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同步设立了专门应对血吸虫病的防治站和医院。大量医务工作者深入疫区,把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做到充分发动群众。
  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随即,声势浩大的防治血吸虫病群众运动,在各疫区蓬勃开展。而主席每到一地视察,都要检查当地血防工作的情况。

打一场恶战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文中写道:“像这样临近毁灭又恢复了青春的村庄,在余江县疫区几乎每个社都有两三个。这些村庄年年增加人口,年年扩大。”
  毛泽东得知这个喜讯,非常激动,写下七律《送瘟神》二首。其二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江西余江县树起的这面旗帜,无可争辩地说明血吸虫病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可以由逐步消灭到全部消灭的,因此大大增强了流行地区降服“瘟神”的信心。
  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恶战,必须充分发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广大群众。各个疫区在消灭钉螺、管理粪便、保护用水安全和防治技术等方面,通过广泛发动群众,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一系列有效经验。水利、农业、卫生等部门联手配合,经过艰苦奋斗,血吸虫病的防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广泛存在于河湖与稻田之中,因此在《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中,防治血吸虫病被列入全国农业发展规划。将灭螺与改造农田水利相结合,不仅改善了公共卫生条件,还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由于当时的治疗条件较差,解决血吸虫病复发问题尚有困难,加之钉螺、尾蚴和虫卵分布极广,不可能一次消灭。因此,不论治疗还是预防,都必须进行反复斗争,决不能存在一次解决问题的速胜思想。经过党中央和疫区人民的不懈斗争,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率显著下降。
湖南省嘉善县曾惠晚期血吸虫病的娄玉妹,站在展览板面前说:“她就是我。”
当年,血防人员现场解剖钉螺,检验是否感染血吸虫。 (图片来自健康报)

  1985年12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消灭血吸虫病庆功表彰大会,宣布全市消灭血吸虫病。12个流行省市中,上海之外,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也先后成功驱逐了“瘟神”,其余流行省份已经全面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我国被世界公认为是血吸虫病控制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之一。

治疗策略更迭


  当年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兰娟院士。作为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至今仍奋战在一线,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高中毕业的她,正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农村参与基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采用普查与试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以确定感染病例,从而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李兰娟院士曾经回忆道:“我到农村做赤脚医生,上门一家一家去收大便,做大便孵化,发现大便孵化阳性的就是血吸虫感染的病人……那会儿没有特别好的药,就是一种叫酒石酸锑钾的。这个药对血吸虫(病)治疗是有效的,但毒副作用很大。”
  从血吸虫病的治疗情况看,最初使用的酒石酸锑钾,虽然疗效显著,但对心脏和肝脏的毒副作用较大,严重时会导致心脏停跳,且治疗周期较长。为了减少病人的治疗风险,后来曾担任中央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临床组组长的钱悳,积极改良治疗方案,提出避免和解救锑剂导致心脏和肝脏中毒反应的措施,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在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上也不断有新的进展。相较于存在较高临床风险的锑剂,吡喹酮更加安全,服用方便,治疗周期更短。针对一些出現脾脏肿大的晚期患者,还可以通过手术拯救患者的生命。
  1970年,由裘法祖首创了“胃底横断术”。3年后,他带领团队又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提出“切断高位食管”的有效措施,使断流型手术更趋完善。这些技术后来成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一种有效、定型的常规手术。1978年,这一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科学精神指引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历经70余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神”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这正是党团结人民抗击疫情的历史缩影,也是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真实写照。
  这一路走来,我们对送“瘟神”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对疾病防控的认知不断进化,从一开始要彻底消灭钉螺,到后来发现此路不通,进入化疗时代,继而又转入以控制传染源为主。不断探索中,我们迎来了更为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血吸虫病的防治转向以健康教育为主。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血吸虫病的感染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0余万人下降到84万人。后来在“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方针指导下,血吸虫病防治进入综合防治新阶段。
  新的历史时期,送“瘟神”又有了新的历史内涵。2016年1月1日,我国启用血吸虫病控制消除新标准,将以往的“完全消灭血吸虫病”改为“将其控制在低流行状态”。湖沼地区消灭血吸虫的难度较大,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多地与当地人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息息相关。要真正送走“瘟神”,首先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并以此影响和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认知,使他们愿意将防治策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喜人的进展。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党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努力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为每一位追梦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健康中国梦。
医学显微镜下的血吸虫。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κb(NF-κB)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激活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和机制,进而对神经元的影响。方法慢病毒MIF-sh RNA感染Bv-2细胞,敲低MI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PP+干预的Bv-2 NLRP3和MIF表达水平、转染病毒后细胞NLRP3、p65、caspase-1表达水平及细胞核、浆蛋白p65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IL-18表
曾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一直从事儿童感染、传染病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诊治小儿感染、传染病、儿童抗生素合理应用、儿童疫苗的合理使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应用策略和疫苗的临床问题。  “敬爱的党组织,我的预备期已满,今天我正式向党组织提出转为正式党员的请求。”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曾玫教授迎来了转正的光荣时刻,正式成为一名共
期刊
目的探索不同评价系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临床诊疗的实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月收治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2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慢阻肺评估测试(CAT)、呼吸困难评分(mMRC)、基础呼吸困难指数(BDI)、慢阻肺临床问卷(CCQ)、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BODE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及出院1月后CAT、mMRC、呼吸困难变化指数(TDI
门诊工作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出现胃病症状时,不管是腹痛、腹胀还是恶心呕吐,都会先吃一片吗丁啉。吗丁啉到底该不该吃呢?是不是所有的胃病都可以吃吗丁啉?它会带来哪些副作用?了解一下作用机制  吗丁啉是多潘立酮的商品名,1978年上市,作为促进胃蠕动的动力药和止吐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国内,吗丁啉也因一句广告语“腹痛、腹胀就请吗丁啉帮忙”被大家所熟悉。多潘立酮是一种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衍生物,不易通过血
期刊
每年的6月28日为“国际癫痫关爱日”。这一天同时也是“中国癫痫日”。  既然是关爱日,那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关爱癫痫患者们呢?关于癫痫的科普知识,各媒体都讲了不少了。那我的关爱不妨谈一谈,癫痫患者怎么能更有效地就诊。这里,给各位患者支一招,那就是——记日记。门诊常见“一问三不知”  在门诊,碰到很多癫痫患者及病人家属,在问及癫痫病史时,对病情不知、遗忘,提供病史不详细。比如说,医生问“病人第一次是什么
期刊